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绪论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第一方面 何者为第一性 生成关系 本体论 ☆第二方面 有无同一性 认知关系 认识论
基本问题第二方面
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 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 界的问题。根据对这一问题的 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分为可知 论与不可知论。
思维 ? 存在
可知论
认为物质和意识具 有同一性,主张世界 是可以认识的。
(3)革命性
• 理论上,站在最广大劳动人民的立场
上,无情彻底地批判资本主义。
• 实践上,追求共产主义的社会理想
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
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 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 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践性、科学性与革命性是内
在统一的
本课小结
础。
物是感觉的复合
宇宙便是吾心,吾 心即是宇宙
贝克莱
陆九渊
客观唯心主义:
特征:把某种脱离了物质、脱离了人类的 “精神”当作世界的本原、本体、万物的创 造者。如:道、理、观念、绝对观念、绝对 精神等。 代表:柏拉图:理念
黑格尔:绝对精神、绝对观念。 局限性:把人类的意识、精神绝对化、客观 化、神秘化,把它看作是先于物质世界的东 西,颠倒了物质与意识、存在与思维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的定义2
•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 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 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 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 学说。
•1,什么是无产阶级? •2,什么是解放? •3,什么是无产阶级的解放? •4 ,无产阶级为什么要解放? •5,无产阶级的解放为什么是自
二者有无 同一性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可知论 不可知论
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它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的问题 它是任何哲学体系的基础性问题 它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经常碰到的问题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 (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 (三)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 1,世界观 • 2,哲学与世界观 • 3,哲学基本问题
1、世界 观
自发的世界观
不系统、肤浅 如神话世界观
世 界 观
自觉的世界观
系统、深刻 理论的世界观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1、马克思理论的创立和发展 2、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就是使马克思主 义 “在中国具体化, 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 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 特性,即是说,按着 中国的特点去应用 它。”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始 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 而实际生活总是在不停地 变动中,这种变动的剧烈 和深刻,近一百多年来达 到了前人难以想象的程度 。因此,马克思主义必然 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 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 一成不变。”
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马 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 辉典范。它极大地丰 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 义的唯物论、辩证法、 认识论、历史观和军 事思想等,是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 跃的理论成果。
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是毛 泽东哲学思想的继承 和发展,是当代中国 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 飞跃的理论成果。
爱
世界上最不可思议
因
的事,就是这世界
斯
是可以思议的。
坦
E=MC²
不可知论
认为物质和意识不具有同 一性,否认思维认识世界或 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休谟
康德
.
(1711-1776) (1724-1804)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第一方面
内容:
(思存关系问题, 即精神与物质关 系问题)
第二方面
何者为第 一性
一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一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1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3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4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一二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二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1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特征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特征2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33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途径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途径44认识辩证运动的总过程认识辩证运动的总过程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目的和要求学习和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着学习和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重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观点提高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观点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性和能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开场白
• 为什么要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 • 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 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教学目的和要求:
•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什么是马
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学习马克 思主义,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
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及其产生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和本质特
图画。”
社会科学基础:三大理论
19世纪社会科学领域也取得 了重要进展:
❖德国古典哲学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直接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 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 即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 和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唯物 主义。
德国古典哲学
唯心主义
黑格尔 德国古典哲学
辩证法
• 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学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
• 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 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和坚定 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 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
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辨别和抵 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
唯物主义 费尔巴哈
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理论来源
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
•发展和内在联系的思想 •对立统一的思想 •主观能动性的思想 •历史和逻辑统一的思想
理论来源
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 •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大卫.李嘉图
亚当.斯密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 亚当·斯密:劳动是价值的尺度 • 大卫·李嘉图:资本家追求利润符
邓小平理论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哲学 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邓小平思想最显著 的特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
❖推进了中国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
❖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促进了中 国人民思想观念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 文化的现代复兴。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
• 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邓小平
我坚信,世界 上赞成马克思主义 的人会多起来的, 因为马克思主义是 科学。
运用原理去分析解决现实问题
“以我国改革开放 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 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 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 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 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 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 和新的发展。”
我解放?
•6,无产阶级的自我解放也就是
全人类的解放。
马克思主义的定义3
•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 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 遍规律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 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 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 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体系不可分 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自然科学基础:三大发现
19世纪自然科学领域取得 了三大重要成果:
❖细胞学说 ❖能量守恒 与转化定律 ❖生物进化论
“由于这三大发现和自 然科学的其它巨大进步, 我们现在不仅能够指出自 然界中各个领域内的过程 之间的联系,而且总的说 来也能指出各个领域之间 的联系了,这样,我们就 能够依靠经验自然科学本 身所提供的事实,以近乎 系统的形式描绘出一幅自然界联系的清晰
十月革命胜利
十月革命一声炮 响,给我们送来了马 克思列宁主义。十月 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 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 分子,用无产阶级的 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 命运的工具,重新考 虑自己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用带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形式宣 传马克思主义 ❖结合中国国情创造性地运用马 克思主义
❖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 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征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意义和
方法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的定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
(一)“马克思主义”的定义
•凡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
观点和方法为指导而进行的理 论研究及其成果,都是马克思 主义的。
马克思主义的定义1
•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
讲: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 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 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 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 说的体系。
2,哲学与世界观
理论问题
❖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或)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或)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基本问题第一方面 : 何者为第一性 生成关系 本体论
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
存在和思维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 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 流派。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 基本原理,着重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 实践的基本观点,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 规律和根本方法,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打 下理论基础。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 主要内容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二、唯物辩证法是根本方法 三、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是中国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 需要;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是中国人向西方寻求救亡图 强真理这一漫长历史过程发 展的必然结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根源
鸦片战争失败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根源
戊戌变法失败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根源
辛亥革命失败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根源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 中国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的理论指南和精神 支柱。
三,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
• 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中学习和掌握
马克思主义
• 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 学习理论,武装头脑,要努力在掌握理论
的科学体系上下功夫,在掌握基本原理及 其精神实质上下功夫,在掌握马克思主义 的立场、观点、方法并用以指导实践上下 功夫。
合社会最终利益
社会科学基础
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圣西门
傅立叶
欧文
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
• 圣西门:“现代社会是黑白颠倒的社
会。” “经济上的无政府状态是一切灾难中最 严重的灾难。”
• 傅立叶:“文明制度是社会地狱。” • 欧文:“私有制使人变成魔鬼,使世界
变成地狱。”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
展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 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和创新
• 1、马克思恩格斯及其革命实践 • 2、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
主观条件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
勤奋学习和伟大实践
主观条件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 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和创新
• 1、马克思恩格斯及其革命实践 • 2、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
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
认为物质是世界 的本原,坚持物质第 一性;精神是物质的 产物或表现
唯心主义
认为精神是世界 的本原,坚持精神第 一性;物质是精神的 产物或表现。
有主观唯心主义 和客观唯心主义两大 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
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夸大为世界的
本原,是世界上一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源和基
(二)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
•(1)实践性 •(2)科学性 •(3)革命性
(1)实践性
• 马克思主义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 “从实践中来”,而不是从好奇心和求
知欲来.
• “到实践中去”,而不是停留在对世界
的解释.
(2)科学性
• 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 与时俱进,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 理论创新。
• 马克思主义是近现代生活在社会最低层的
劳动人民自我解放要求的理论表达和实践 探索。
•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实践性的科学理论。
思考题
•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主张具有怎样的当代价
值?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
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
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1、马克思理论的创立和发展 2、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立和发展
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来看,其 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高度 统一的本质特征也决定了它具有适应 时代需要而不断发展的强大生命力。
展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 1、经济社会根源——资本主义
经济的发展
• 2、阶级基础的实践立场——无
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 激化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资本主义社会基 本矛盾的尖锐化。
资本主义社会阶 级矛盾的尖锐化。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