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为何不杀项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邦为何不杀项伯
作者:梁惠王
来源:《百家讲坛》2013年第11期
众所周知,刘邦是农民出身,却不喜欢种庄稼,但又想吃香喝辣。

在当时,这种人只有一条出路,时髦的称呼是当游侠;贬低的称呼是做流氓。

也许真实的刘邦在道上混时,也全身满是刺青。

游侠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那就是对朋友一定要比对亲人好。

《汉纪》的作者在悟到这点后,曾经跳脚大骂游侠“薄骨肉之恩而笃朋友之爱”,导致世风败坏,把正人君子们累得要死。

其实这有什么可骂的呢?想吃香喝辣,不做游侠怎么办?做了游侠,不把朋友排在第一位怎么办?朋友能帮你打架,帮你收保护费,甚至拥戴你为老大,而亲人则大多做不到。

俗语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游侠之所以被冠名“游”,就是因为他们偏偏是从不落屋的。

人家是大丈夫,四海为家,行侠仗义,自然百分百靠朋友。

为朋友两肋插刀,目的就是希望朋友也能为自己两肋插刀,否则以后怎么混?
项伯,就有着显著的游侠性格。

早年,他杀了人,被政府通缉,只好到处流窜,幸亏张良救了他,这个大恩他不能忘。

于是当项羽要进攻刘邦的时候,项伯在深夜冒着腊月的寒风,跑了几十里,来到刘邦的军营,劝张良跟自己逃命:“赶紧跟我走,不要陪刘邦一起送死。


这样有恩必报的行径,是混江湖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否则以后谁带你玩?混江湖不是搞政治,不靠权谋,靠的是热血和道德形象。

相反,玩帝王之术,可以不要道德不讲信义,怎么歹毒怎么来。

然而,张良不肯独自逃亡,他请求项伯救刘邦,否则宁愿跟刘邦一起死。

这感动了项伯。

——游侠的道德准则,就是自己不吃,也要给朋友吃;自己去死,也要让朋友活。

张良这个举动,当然戳中了项伯高尚的道德感,他想都不想,就决定施救。

在他脑中,肯定都没想过这会不会背叛项羽:这怎么叫背叛?我们的道德准则就是这样的。

你死我活?不,大家都是举义兵,都是为了灭秦,都是阶级兄弟,不存在根本矛盾。

于是,项羽就这样一步步走到了末路,他遵循贵族准则,对亲人好,对岳父好,甚至对普通士兵好,但就是对朋友不太好(或者说没有朋友,只有上下级)。

他重的是家国,而不是朋友。

他不知道,时代变了,现在要靠朋友打天下了。

而刘邦,当然对项伯又佩服又感激,因为项伯是个真正的游侠,有古之风烈。

相对而言,丁公作为项羽的部下,和刘邦无杯酒之欢,算不上朋友;两军相遇,他本该尽职把刘邦捉回去交差。

可是刘邦一句“两贤岂相厄哉”的马屁,就让丁公飘飘然,放了刘邦。

刘邦虽然占了便宜,但心底肯定会疑惑的:这算什么?素无恩义,凭什么放了我?况且游侠的道德准则还有“不矜其能,羞伐其德”,救人之后“终身不见也”,可是事后这丁公竟然主动上门,自吹功劳,要求赏赐,这还算游侠吗?完全是一个无赖混混嘛!当然要拿他开刀!开刀的理由,当然不好拿《游侠的道德准则》说事,自己现在是帝王了,要以帝王的标准,那么“不忠”就是最充分的理由——丁公临死,也想不到自己为什么和项伯都对刘邦有救命之恩,待遇却天差地别。

刘邦一直到死,心底里都有游侠情结,他不好意思杀韩信,虽然他很想杀;不好意思杀彭越,虽然他也很想杀——还好,这两件事,他老婆帮他办了。

他也不好意思杀英布,但最后不杀不行。

游侠的刘邦,一直在向帝王的刘邦艰难转换。

编辑/葡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