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经济和文艺的动态关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文艺与经济之间的动态关系
摘要:艺术是属于上层建筑,艺术发展的根本原因也在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中。

经济基础是指与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经济基础的变更促进艺术或早或迟发生变革。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互相适应会促使艺术的繁荣发展。

艺术的繁荣发展常常是经济繁荣的结果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即经济对艺术发展具有主导的决定作用,而同时艺术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性,即促进的作用或者是阻碍作用。

此外艺术与经济发展也会产生不平衡。

不平衡性的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历史发展不同时代作纵向比较,艺术与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二是对同一时代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作横向比较,艺术与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三是对艺术内部不同的艺术种类作比较,艺术与经济的发展有不平衡性。

经济基础一旦发生改变,建立于其上的上层建筑包括艺术也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以适应经济基础的变化。

经济与艺术间存在能动的变动,不平衡变动以及其他因素影响,这些变化关系并不是成正比的、直线的关系—这就是经济与艺术的动态关系。

关键词:经济;艺术;动态关系
前言
据1997年统计,美国文化艺术产业已经达到美国GDP的6%,规模超过了农业和建筑业,是零售业的2/3,文化已成为经济增长最关键的因素之一。

又如,伦敦经济学院专家调查报告显示,博物馆每年达到15亿英镑的盈利,有人形容其对英国经济的影响:“就像汽车工业和对冲基金”。

再如,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威尼斯,奥地利的维也纳,美国的费城,澳大利亚的悉尼,中国的南宁等,这些城市每年都举办艺术节或艺术展,使艺术与经济互惠互利、互相渗透。

那么,艺术与产业之间就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模式,艺术生产力提供的新生产要素与资源给城市经济带来活力,而城市经济的发展则为艺术再生产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与环境。

艺术设计的技术性、经济性、文化性决定了只有社会经济高度发展才有艺术文化的繁荣。

从艺术其本身的发展来看,现代设计的起源有两个显著特征,其一是劳动的分工,其二是生产工艺的改进使得大规模生产和低消耗成为可能。

艺术设计的每一次飞跃和进步,都处在因社会分工而造成的社会经济高度发达的时期。

按照以往惯用的理论和习惯的看法,最易将人类的经济活动与艺术活动截然分离。

因为艺术活动是以满足人类的审美需要为目的的;而经济活动则将满足人类的实用需要为出发点。

就是说,艺术所从事的是满足于人类精神需要的“精神生产”;而经济活动则是为满足于人类物质需要进行的“物质生产”活动。

的确,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都十分鲜明地指出,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的“经济基础”决定了包括人类诸意识形态在内的“上层建筑”
然而,经济与艺术之间到底存在何种关系,本文试图从二者的辩证关系,二
者的不平衡关系以及经济与艺术的多因素动态关系二者复杂两个主要方面阐述其存在的动态关系。

1经济与艺术的辩证动态关系
1.1经济对艺术的决定关系
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理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一定社会的上层建筑。

因此总的意义上来说经济基础决定文学艺术。

早在我们中国古代,我们的先哲们就指出: “食必常饱而后求安。

”马克思揭示人类历史的以条重要发展规律,是“人们首先必须吃、穿、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从没有人能饿着肚子讲好一个好故事。

”凡高曾说过:“我无法空着肚子画画。

”如果没有弟弟泰奥的支持,凡高断然不会留下如今这样的绘画杰作。

侦探小说家阿加莎克里斯蒂曾表示:“在母亲去世后,我就无法创作。

两手空空,手头仅有的一些现款也都贴进去。

“正是为了谋生,后来她又恢复了写作说:“我写作的直接动力就是能赚到钱,写一篇小说,就可以带来六十镑的收入,扣除所得税,足足四十五英镑就归自己。

这极大的刺激了我的创作欲望。

“海明威的创作体会是:“经济上的保障使你免于忧虑而成为一个巨大的帮助。

”因此,美国学者马尔科姆考利指出;“艺术宗教绝不是穷人的宗教,寻求绝对的美学的那些人必须有一定程度的经济自由。

”法国评论家罗贝尔艾斯卡指出在认识作家这个职业的本质之前,不要忘记一个作家每天也得吃饭睡觉提高,一个不容否认的文学试试总要提及—如何向作家提供资助的事。


1.2文学艺术反作用与经济
文艺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文明的集萃与象征,是一种竖立和悬浮于社会经济结构之上具有美学性质和赏阅价值的意识形态。

它既是社会生产、社会生活及其经济结构、物质状况的反映,同时又具有推动和改变社会生产、社会生活及其经济结构和物质状况的特性与能力。

文艺创作,实际上是一个艺术生产过程,而任何生产过程都回伴随着生产力的形成和发挥作用。

尽管当我们从总体上文艺纳入意识形态范畴时,它不直接表现为“生产力”,但这并不能说明它在本质上不具有生产力的性质和功能。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马克思在缜密考察过文艺创作过程及其产品对社会的作用之后,便指出:“任何一种职业都具有生产性。

”当然,马克思的这一认识,是来自实践的,是对人类的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的深入考察中所得出来的结论,因为它与客观的社会实际,有着天然的一致性。

文艺作品在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过程中,不仅要一自己的特殊方式和特殊形态,对美学对象和所要描绘的事物,加以具体、生动和形象化的艺术表现,而且还必须经过审美、感知、情绪、意识和精神这样一些中介环节。

文艺,主要是通过自身所具有认识功能,教育功能。

审美功能、歆悦功能等,通过作用于“人”,而促进社会文明、生产发展和经济繁荣的。

在这个过程中,文艺对发展经济所起的促进。

激化作用和评判作用,虽然常常是间接的和含蓄的,然而同时却也是巨大的、重要的和不可或缺大的。

文艺是整个社会经济集体和机制中的一种特殊的“软件”。

它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研究
结果表明,文化是一种产业,与地方或国家其他产业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能够振兴老城和社区的经济,而且它能提高地方的吸引力,促进旅游和高科技人员的入住和工作。

因此从经济与艺术的辩证关系来看它们的关系可以归纳为:
(1)艺术属于一定社会中的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它产生并服务于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社会存在: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既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这种关系可以划分为两大序列,即人们对社会的物质关系和人们对社会的思想关系:经济结构决定思想结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定的物质生活和物质生产决定和制约相应的经济生活和精神生产;一定的现实的社会基础决定和制约相应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形式。

——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灵魂和核心内容。

任何一种意识形式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

对文学艺术而言也是如此。

一种特殊样式和水准的文学艺术的出现决不是偶然的,是由一定的历史基因和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和催生的。

因此,只有现实的社会生活,才是产生特定的文学艺术的源泉。

(2)艺术随着经济基础和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艺术同任何事物一样,都必然经历发生、发展的过程。

大体上是与历史本身的发展相协调。

它的变革和创新不是盲目的,而是有规律可循的。

其发展变化的契机和基因都根植于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基本矛盾之中。

应当这样理解艺术这种特殊的意识形态的形式的变化和发展的规律:艺术作为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社会的“意识形态的形式”的存在和发展是一个过程,即是一个不断变化着的动态的思想关系和样式;艺术的发展规律蕴藏在社会基本矛盾之中,必须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和对抗中去发现和捕捉它的变化的历史基因,是社会变革决定艺术变革,不能用艺术自身的意识形态性质作为主要依据来解释艺术自身。

必须坚信,“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艺术这种“意识形态的形式”所发生的变革不能“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它作为一种精神变革与物质性的经济基础的变革不同,人们只能意识到,无法作出定量性的明确的把握、判断和表述;尽管包括艺术在内的“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形式”的变革根本上或大体上与经济基础的变革同步,但必然出现“或快或慢”的情况和态势:或艺术变革超前于经济基础的变革,或艺术变革滞后于经济基础的变革;或作为社会变革的先声,或作为社会变革的回响;艺术变革不可能是凭空的、偶然发生的,必须具备引发这种变革的成熟的历史条件。

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2艺术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动态关系
艺术生产与经济生产的“不平衡关系”,具体来说,艺术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意识形态,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物质生产发展水平不一定是同步的,物质生
产水平高、经济繁荣,不一定能带来艺术的繁荣和高水平。

不平衡性的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历史发展不同时代作纵向比较,艺术与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马克思就曾以繁荣的古希腊艺术为例,说明艺术与社会经济发展并非是成正比的,古希腊开创了文化史上第一个艺术繁盛期,并构成整个欧洲文化的一个“高不可及的范本”,但随后的物质生产的发展进步,却未能使古希腊艺术获得进一步繁盛。

这样的例子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并不鲜见。

二是对同一时代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作横向比较,艺术与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18世纪末19世纪的德国,物质生产是落后的,却产生了歌德、席勒等一批杰出的艺术家、思想家;19世纪的俄罗斯,是其文学艺术的空前高峰期,但此时俄罗斯的经济却相当落后,甚至还残存有农奴制。

三是对艺术内部不同的艺术种类作比较,艺术与经济的发展有不平衡性。

也就是说,在同样的经济基础上,有的艺术种类发展了,有的却根本得不到发展。

所以,那种认为“经济繁荣,艺术一定繁荣;经济衰退,艺术也就衰落”的看法是缺乏根据的。

经济基础一旦发生改变,建立于其上的上层建筑包括艺术也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以适应经济基础的变化。

但这种变化关系并不是成正比的、直线的关系。

艺术繁荣的主要标志,应该是艺术新作的数量多,质量高。

实际上,也就是精神产品的生产问题。

因此,我们分析商品经济对艺术的影响,也就是要看它有利还是不利于这种精神产品的生产。

因此,这些描述经济与艺术发展不平衡的经典例证是值得深思的。

虽然这个十分著名的观点,总成为主张“艺术独立性”的鼓吹者们的重要理论依据,但也同样受到标榜马克思主义立场的人士的进一步抢白,认为这种“不平衡关系”只能佐证艺术与经济关系的间接性,却不能成为否定经济基础、人类物质生产活动对艺术活动根本制约和决定的作用的理由。

3经济与艺术多因素动态关系
以上分析都是基于经济与艺术二者直接影响的动态关系,然而许多观点表明,经济与艺术的关系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其间的中介环节还不止一个。

如经济活动通常要通过一种社会精神、时代感情乃至政治、法律、伦理、宗教、哲学作用于艺术,而不是经济结构、物质生产活动本身。

同样,艺术对经济的反作用也十分的间接,它不可能直接转化成生产力或生产关系,也是通过一种“时代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了经济基础。

因此当二者之间的在一个发生变动的基础上,结合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复杂的结果。

4总结
艺术活动从其产生起源的角度上,与人类的经济活动、物质生产劳动活动所具有的关系便极为密切了。

经济发达与否,表面看来与艺术繁荣程度虽未构成比例关系,却恰恰揭示了艺术发展与经济发展的更深刻复杂关系,这是以一句“艺术的独立性”所无法昭示的,艺术活动与经济活动通过人类这种独有的生产劳动方式,既被深刻的贯通,又被鲜明地划分开来。

综上所述,艺术与经济的关系可以归纳为:艺术的发生发展进步是建立在经济的发展的基础上的,经济基础是一
切艺术的基础,艺术作为意识形态的一种形式是以经济,即物质基础为基础的,即经济决定艺术的发展方式与程度,同时艺术反作用于经济的发展。

这也是艺术与经济的最为基本的关系。

此外经济与艺术间存在着不平衡关系。

表现在一是对历史发展不同时代作纵向比较,艺术与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二是对同一时代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作横向比较,艺术与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三是对艺术内部不同的艺术种类作比较,艺术与经济的发展有不平衡性。

因此,因时因地基于经济与文艺的辩证关系,并结合其不平衡关系来综合研究分析二者关系才能从本质上理解它们的动态关系。

参考文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