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力的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力的教案-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初中物理力的教案
【篇一:初中物理《力》教案】
教
学
设
计
课程:初三物理第十二章第四节《力》
姓名:石芳梦
学号:2010122129
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专业:教育技术学
《力》(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出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九年级上册)第十二章第四节《力》。
(1)课程内容:力
(2)课程学时:1个学时
(3)所属学科:初中物理
(4)教学对象:初中九年级学生
(5)知识结构:
2、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体会力的作用效果
(2)教学难点:探究力的三要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了解力的概念和单位;
(2)体会力的相互性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3)探究力的三要素;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归纳概括表述力的概念,感受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带领学生分析实例和做实验,从中体会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3)通过自制教具,带领学生探究归纳出力的三要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亲身体验,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分析的能力;
(2)通过实例分析和做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一般特征分析
容易有成就感,在学习上非常希望得到老师的鼓励和表扬。
由于刚接触物理这一门课程,他们对生活中的种种物理现象充满好奇和求知欲。
初三学生正处于身体和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富于想象和创造力,并且
2、起点水平
(1)认知结构分析: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关于力的现象,但是对力的
现象的认知结构了解还不是很清晰,要对学生由浅入深的进行引导。
(2)认知能力分析:初三年级的学生已经从小学跨入初中一段时间,并且经历了一段时间初中的学习,已经逐渐适应初中的学习方式。
学习能力逐渐增强,通过对力的定义的学习以及平时生活的积累,对力的性质及作用效果有一定的认识。
3、学习态度分析
初三学生经历了两年的学习过程形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上课注意听讲,但是课后巩固不是太多,只是满足于老师布置的作业。
对新事物好奇,愿意带着问题去探索问题,但是自身的能力还有所欠缺。
四、教学策略
(1)教学方法:情景创设、演示实验、指导探究
(2)教学器材:气球、小车、磁铁、铁、木板、盆、弓箭等(上课前将器材分发给各小组)
(3) 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室
五、教学过程的设计
1.教学模式的设计
1.1支架式教学理论的基本思想
应用支架式教学策略,问题支架为主贯穿知识学习,不断搭建脚手架,提示新旧知识联系的线索,目标任务导向明确,引导让学习者经历一些更为有经验的学习者(如教师)所经历的思维过程。
1.2基于支架式教学理论的教学模式设计
教学模式图如图4所示:
图4 教学模式图
2.教学流程图的设计教学流程图如图5所示:
【篇二:初中物理力学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网上浏览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从力的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具准备:小车、磁铁、钢球、铁钉、弹簧、钢尺、橡皮泥、气球、鸡蛋橡皮筋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景导入
游戏引入:在讲课之前同学们做一个掰腕的游戏,看看谁的力气大。
我们为胜利的同学鼓掌。
失败的同学也不要气馁,学了今天的知识后,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够反败为胜。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力学世界。
学生同桌一组,进行游戏。
(二)探究新知
一、力的作用效果
1.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a、由静止变为运;
b、由运动变为静止;
c、运动的方向和快慢发生改变。
1.请同学们打开网站,阅读学习目标。
哪位同学给大家读一下。
2.请同学们浏览网站上《助学园地》栏目,并对你喜欢的内容用自己的话,描述其反应的物理现象。
3.想想做做:请学生实验桌上提供的器材:小车、磁铁、钢球大头针、弹簧、橡皮泥、气球、乒乓球、钢尺等,对某个物体施力,看力作用在物体上可产生哪些效果?
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学生自由回答
归纳总结力的作用效果
学生实验:
1. 用力拉弹簧,弯钢尺,压气球。
观察现象。
2.用力推小车,磁铁靠近大头针或小钢球,观察运动情况。
根据实验,让学生体验并试述力的作用效果
培养学生根据物理现象总结物理规律的能力。
并拉弹簧、压皮球等实践活动做一做,使学生亲身体会力的存在。
并由此引出
二、
1.力的概念
2.力的单位:牛顿——n引导学生分析
1. 在力的作用过程中,有几个物体。
2. 如果一个物体是受力物体,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你认为哪个是受力物体,
通过学生直观实验,进行理性分析,解决抽象问题。
为了纪念著名名的英国物理学家牛顿,我们把力的单位叫做牛顿,简称“牛”,用字母“n”来表示。
理解1n的含义.
三、力的三要素
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1.过渡语:我们知道了力的作用效果,那么又有哪些因素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呢?请同学们猜想一下。
2.老师有选择的板书总结:我们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3设疑:那么,我们身边又有哪些例子是力的三要素不同,其作用效果就不同呢?
4.前后呼应:在上课前,老师说在掰腕游戏中失败的同学,也能反败为胜,你现在有办法了吗?我们再试一下。
学生讨论猜想。
学生浏览后,思考回答:学生举例
体验作用点不同,作用效果不同
四、力的示意图
用一个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
线段的长短表示力大小;
箭头表示力方向,线段起点和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1、教师指导:强化作示意图方法
2、学生板演作力的示意图是力学的重点,在这里由学生自主搜索,并结合了一些实物分析,然后进行训练。
五、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过渡语:刚才学了这么多的知识是不是很紧张呀、我们一起听首歌轻松一下,会唱的同学,大家一起唱。
2.设疑:同学们在拍手(跺脚)时有什么感觉
3.提问:根据你们的感受我们能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结论?
4.提出问题:生活中有哪些类似的例子呢?
回答: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他的作用力。
也就是说“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回答使学生在玩中学习物理,使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物理。
(三交流小结
知识小结本节课你有什么体会?
本节课你最感兴趣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检测一下我们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了没有。
学生自由回答和指定回答相结合练习题难易程度不同,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
既让a\b类学生吃饱,也让c类学生吃好。
(四)作业布置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
【篇三:八年级物理《力学》教案】
第五章第1节—力(公开课)教案
稔田中学张春浩
1 稔田中学张春浩 2009-12-15
2 稔田中学张春浩 2009-12-15
3 稔田中学张春浩 2009-12-15
4 稔田中学张春浩 2009-12-15
5 稔田中学张春浩 2009-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