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妻子与女儿》中莫莉的人物原型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妻子与女儿》中莫莉的人物原型分析
作者:魏源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30期
摘要:英国作家伊丽莎白·盖斯凯尔夫人的最后一部作品《妻子与女儿》,代表了她的文学最高艺术成就。

作品以其敏锐的观察、巧妙构思的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风趣幽默的对话和平易流畅的叙述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品中,盖斯凯尔夫人用细腻的笔触刻画了许多有意思的人物形象。

其中,女主人公莫莉是一个鲜活生动的女性形象。

莫莉本性善良,乐于助人,深受身边人的喜爱。

莫莉历经了父亲再婚的挣扎和抗争,后与继母和她带来的女儿辛西娅的相处的困惑,逐渐从天真走向成熟并实现自身价值。

这一过程中,莫莉这一人物形象体现出了古希腊神话中守护神的原型。

本文从原型批评的角度解读《妻子与女儿》中的莫莉这一人物,通过分析莫莉的个性和行为,分析莫莉人物形象的原型,帮助读者挖掘人物背后乃至作品本身的深刻内涵。

关键词:《妻子与女儿》;莫莉;原型;守护神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0--02
一、引言
盖斯凯尔夫人是维多利亚时期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之一,的最后一部作品《妻子与女儿》,代表了她的文学最高艺术成就。

曾经被评论家詹姆斯称赞是“最优美、最精致、最艺术、最真实、最感人的作品之一”。

这部作品以其敏锐的观察、巧妙构思的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风趣幽默的对话和平易流畅的叙述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让读者有一个非常愉快的阅读体验。

小说女主人公莫莉是一个鲜活生动的女性形象,也是一个塑造得十分成功的人物形象。

在莫莉的成长过程中,通过她的言行举止,我们可以总结出,这一形象具有守护者的原型形象。

通过对这一原型的解读,可以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作品和人物的内涵。

二、原型批评
原型批评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于西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批评流派。

原型批评力图发现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各种意象、叙事结构和人物类型,找出它们背后的基本形式,特别是神话原型,并把一系列原型广泛应用于对作品的分析、阐释和评价,从而开辟了文学研究的新角度和新空间。

Archetype——原型,经常反复出现于历史、宗教、文学作品或民俗习惯之中,以致获得显著的象征力的一种意象、题旨或主题模式,依照荣格派心理学的解释,原型或原型意象,系经常出现于潜意识心理之中的神话形式的构造要素。

人类学家弗雷泽的《金枝》为原型批评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

《金枝》一书,发现了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之中的神话和仪式的相似性。

而荣格则从心理学角度,找到了存在于文学中反复出现的意象之下的无意识结构。

荣格认为,“人的一生有多少个典型情景就有多少原型,这些经验由于不断重复而深深地镂刻在我们的心理结构中。

”在这些理论基础之上,加拿大批评家弗莱的《批评的剖析》一书,构建了原型批评理论的体系,被公认为是神话—原型批评的集大成之作。

弗莱认为,文学起源于神话,神话中蕴含着后代文学发展的一切形式与主题。

正是在这个最一般的意义上,弗莱把神话称为文学的原型。

读者需要借助特定的文化语境,深入分析作品中的神话原型,才能更好地把握作品的深刻内涵。

三、莫莉的原型形象
莫莉本性善良,乐于助人,深受身边人的喜爱。

莫莉历经了父亲再婚的挣扎和抗争,后与继母和她带来的女儿辛西娅的相处的困惑,逐渐从天真走向成熟并实现自身价值。

这一过程中,莫莉这一人物形象体现出了守护神的原型。

1.守护哈姆利夫人
莫莉被父亲送到哈姆利太太家暂住,在这里,她和哈姆利太太相处愉快,尽管时间不长,但是两人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哈姆利太太是一个典型的维多利亚时期的“家庭天使”,相夫教子,放弃了自己的喜好和生活圈子,一心一意为家庭付出。

当被哈姆利太太视为希望和安慰的大儿子奥斯本在大学里考试失败的消息传来时,哈姆利太太大为震惊,不知所措甚至几近崩溃。

她觉得所有的期望是徒劳的,她的健康受到严重影响,最后她再也支撑不了而倒下了。

莫莉一直悉心地照料她,给她安慰,如守护神一般陪在哈姆利夫人身边。

不仅从生理上,也从心理上为哈姆利夫人舒缓痛苦。

2.守护姐妹辛西娅
辛西娅是莫莉继母带来的女儿,两人在一起相处得也比较和谐。

辛西娅外表十分漂亮,和莫莉结下了深厚的姐妹情谊,但同时为人自私自利。

辛西娅一名,在小说中也做出了特别说明:她的母亲原名西娅辛,给女儿的名字是将自己的名字倒过来取的。

其中也暗含着,辛西娅身上有着母亲的影子,轻浮自私。

辛西娅曾经因虚荣,以婚约为抵押,寻求了普利斯顿先生的经济帮助。

后者随后以辛西娅的书信为威胁,要求她实现自己的诺言。

这个时候,辛西娅退缩了,莫莉挺身而出,与普利斯顿先生单独相约周旋,因而还被小镇的人误会。

人人以为莫莉与普利斯顿先生偷偷约会,莫莉名誉受损,面对巨大的压力,依然坚定地保护自己的姐妹。

即使是面对自己最敬爱的父亲的质问,依然毫不松口,不肯说出有损辛西娅声名的事情。

她为了守护自己的女性同胞,让自己被镇上的人误会也在所不惜,体现出她高贵的人格和坚韧的品质,犹如守护者一样,守护困境之中的女子。

3.守护布朗宁姐妹
女性受到父权传统的压迫之外,也受到了来自上层阶级的压力。

勃朗宁姐妹出身卑微,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都不太好,她们也一直没有婚嫁,因而也成为小镇上人们嘲弄的对象。

卡姆纳一家是当地的贵族,身为上层阶级,常以取笑镇上的其他人为乐。

而在莫莉小时候到访托尔斯庄园时,就对贵族的生活感到不愉快,感到庄园的围墙的篱笆太压抑了,她渴望在户外自由自在地呼吸空气。

恰与继母不同,继母以能在托尔斯庄园居住为荣耀。

当卡姆纳家的哈里特小姐在莫莉面前取笑勃朗宁姐妹,给她们取可笑的绰号的时候,莫莉深感不悦,并且勇敢的直接面对哈里特小姐,认为她言语不当。

而正是莫莉的坦诚与直率,反而赢得了哈里特小姐的尊重,承诺她再也不会说那样的话,并且还亲自登门造访勃朗宁姐妹一家。

莫莉很好地保护了勃朗宁姐妹,让她们不再受人们的取笑。

以上可以看到,莫莉正直勇敢,守护着身边的女性同胞,她们有的身心健康受到伤害,有的身陷困境,有的在精神上受到压迫。

莫莉都默默地守护着她们。

四、结语
在《妻子与女儿》这部小说中,作者赋予了主人公典型的守护者原型形象。

莫莉默默守护着身边的女性同胞,非常珍视和她们的友谊,这样的安排也体现出了作者的思想主张:在维多利亚的英国社会,以男性为中心的模式依然通过婚姻、家庭、社会、宗教等方面约束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女性常常会受到来自父权以及上层的压迫,处于弱势。

而作者认为,女性同胞应当得到彼此的支持和守护。

希望在女性之间建立起互助友爱的关系。

女性要从“家庭天使”这样的形象中解放出来,而不是成为男性的附属品。

作者赋予了主人公莫莉坚强勇敢,善良的美好品质,也是为广大女性同胞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形象。

参考文献:
[1]Douglass,Clare. A New “Look” at the Canon: Defamiliarizing the works of Thackeray,Dickens, Collins and Gaskell through a Recovery of Their Illustrations[D].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 2007.
[2]叶舒宪. 神话原型批评在中国的传播[J]. 社会科学研究. 1999年(1).
[3]叶舒宪. 神话——原型批评[C].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西安,2011.
[4]伊丽莎白·盖斯凯尔. 妻子与女儿[M] 秭佩,逢珍译. 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13.12.
[5]黄伟珍. 盖斯凯尔夫人《妻子与女儿》人物姓名的另一种阐释[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5年(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