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城镇跑鼓车文化内涵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士学位论文
系别:中文系
学科专业:汉语言文学
姓名:张妍
运城学院
2015年5月
毕业论文
题目:汾城镇跑鼓车文化内涵
研究及其保护调查报告系别:中文系
学科专业:汉语言文学
姓名:张妍
指导教师:任少云
运城学院
2015年5月
汾城镇跑鼓车文化内涵研究及其保护调查报告
摘要:尉(yuè)村跑鼓车在2008年入选山西省第二批非物质遗产名录,2011年又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名录,2011年4月18日,随着首届跑鼓车文化节的隆重开幕,尉村跑鼓车活动又踏上了申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征程。

汾城镇跑鼓车这一延续了几千年的活动已经成为当地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为包括展演环节和鏖战过程的大型民俗活动,为了探寻其发展历程和现存状态,分析其鼓车图案及祭鼓环节体现的文化内涵,故开展此项调查,以期实现对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保护。

关键词:汾城镇;跑鼓车;尉村;南北膏腴;非物质文化遗产
Study Running Drum Cart Cultural Connotation In FenCheng Town And Its Protection Survey Report
Abstract:The running drum cart of Yue village included in the second batch of non-material heritage in Shanxi Province, in 2011 be chosen in the third batch of national intangible heritage list, on April 18, 2011, with the first run of cart drum culture festival grand opening, Wei village run movement of drum car again set foot on the United Nations Declaration of non 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journey This lasted for thousands of years of activit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local life, for its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are also increasingly attention.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running drum cart existing state, through the literature and field research, the origin of FenCheng town running drum cart activity process performance link, fighting, drums vehicles were investigated, such as design of understanding the development of car running drum. On the basis of the combination with relevant data, embodied in the process of the spread and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cultural value. To better protect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Key words: FenCheng town; Running drum cart; Nanbeigaoyu; Yue village;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目录
引言 (1)
文献综述 (1)
一、跑鼓车活动的起源 (2)
(一)鼓车的起源 (2)
(二)跑鼓车风俗的起源 (4)
二、跑鼓车活动的展演 (5)
(一) 展演的时间 (5)
(二)展演的场所 (6)
(三)展演准备 (6)
(四)踩辕 (10)
三、跑鼓车活动的鏖战 (11)
(一)鏖战时间 (12)
(二)鏖战场地 (12)
(三)鏖战队员 (12)
(四)比赛规则 (14)
(五) 鏖战特点 (15)
四、鼓饰及鼓车展演的文化内涵 (15)
(一)鼓车图案蕴含的民俗内涵 (15)
(二)祭鼓文化包含的民间信仰 (16)
(三)鼓车鏖战体现的民俗意义 (16)
五、跑鼓车活动的现状 (17)
(一)尉村跑鼓车申遗成功 (17)
(二)竞技的革新样式 (17)
(三)鼓车传承后继乏人 (17)
(四)政府扶持力度不够 (18)
六、对跑鼓车活动的保护建议 (18)
(一)加大宣传力度 (18)
(二)政府资金扶持 (18)
(三)强化制度保护 (18)
(四)加强高校合作 (19)
(五)发展特色旅游 (19)
结语 (20)
参考文献 (21)
致谢 (22)
引言
跑鼓车是一种融合了锣、鼓、乐三者为一体的民间自发组织形成的民俗活动,主要流行于晋南汾河谷地襄汾县汾城镇一带。

跑鼓车由古代的军事训练演变而成,其中的鼓、车是古代战鼓、战车的演变。

跑鼓车在汾城方言中又叫“拉鼓车”,每年的正月十五、清明节当天及农历的三月十五在汾城镇的南北膏腴、尉村会举行跑鼓车活动。

“相传跑鼓车始于春秋,形成于秦汉,发展于唐,极盛于明清。


①近代在文革中由于“破四旧”跑鼓车一度终止,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传统民俗文化日益重视,跑鼓车又重新兴起,并且在发展的过程中增加了更多的活动形式,形成了包括拴鼓车、祭鼓车、踩辕的鼓车展演和鼓车鏖战等环节的民俗活动。

随着2007年汾城镇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的成功,在2008年尉村跑鼓车被选入山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又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献综述
跑鼓车,是汾城镇的尉村、南北膏腴自发组织的一种民俗活动,相传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在古代,鼓车多作为军事装备在文献资料中有所记载。

而鼓车作为民间的娱乐工具,在史料中却很少记载。

近年来,随着非遗保护热潮的兴起,山西省襄汾县开始重视对跑鼓车的保护。

《太平县志》(光绪版襄汾县志编纂委员会襄纷县志编纂委会翻印1986年1月)和《襄汾县志》(襄汾县志编纂委员会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9月)记载了尉村、南北膏腴的筑堡时间以及与之相关的传说,没有鼓车的相关记载。

《跑鼓车》(丁村鼓乐文化张铁锁,傅惠成,刘玉太著,太原人民出版社)一文说鼓车起源于元代,并记载了鼓车祈雨的传说以及鼓车形式、比赛规则、踩鼓车等与鼓车相关的内容。

贾德亮《弘扬享有2700年盛誉的鼓车文化,申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3月7日襄汾报)不仅阐述了尉村崇文尚武的文化特色、鼓车与鼓车赛事等;还论述了鼓车的发展历史。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申报书一尉迟恭封地跑鼓车》(襄份县尉村村委会2009年9月26 日)阐述了鼓车的分布区域、历史渊源、基本内容、鼓①暴丽霞.晋南民俗--跑鼓车的文化传承与可持续发展[A].体育研究与育,2011,(5):84-86.
车的特征及价值、代表性传承人和保护计划。

其中记录鼓车起源于晋鄂公时代,内容主要包括祭鼓、踩辕、鏖战等。

王兴一《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跑鼓车》(文物世界2010年第1期)对跑鼓车的产生和发展、鼓车形式以及社会文化价值作了简单的描述。

暴丽霞,冯强《晋南民俗——跑鼓车的文化传承与可持续发展》(体育研究教育2011年10月第26卷第5期)以尉村鼓车文化为研究对象,考证和梳理鼓诞生于春秋、发展于唐朝、鼎盛于明清、衰落于近代、改革于现代的发展历程,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具体的体育文化价值以及现存的问题。

周戊定《太平鼓车史话》(丁香文化襄汾县文学艺术界联合界主办2012年3月总第142期)一文从整体上论述尉村、南北膏腴的鼓车文化。

李博文《山西襄汾尉村跑鼓车探析》(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5月第39卷)论述鼓车的起源、发展、制作、比赛规则、图案意蕴以及鼓车在发展演变中职能的变化。

认为尉村分为五个院落五辆鼓车,起源于春秋,发展于唐朝,并从易经方面解释鼓车的分布以及相关的鼓车文化。

此外,网上还有一些分散的介绍资料和图片影像资料。

通过以上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出,学者主要关注的是尉村的鼓车,很少涉及南北膏腴的鼓车。

就其研究内容而言,无论是尉村鼓车的起源、仪式过程,还是其中蕴含的内涵以及发展规划,都有研究,但都只是大概的介绍,没有详细的阐释。

除此之外,学者大都从历史学的视角出发,研究鼓车的起源,很少从民间传说中探寻鼓车的起源。

在以上文献资料的分析整理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加以对民间传说的搜集与整理,可以更加清晰的探寻鼓车的发展脉络。

并通过分析比较各村鼓车之间的异同,详尽地阐释尉村和南北膏腴鼓车的展演过程、展演技艺以及各村鼓车所蕴含的不同文化内涵。

一、跑鼓车活动的起源
(一)鼓车的起源
鼓车,在中国的历史上有着久远的历史和重要的地位。

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迄今为止最早的有实物依据的鼓车是2004年在江苏省淮安市运河村出土的
木雕鼓车①,这是我国在考古发掘中出土的第一辆木雕鼓车,填补了考古学和历史学研究的空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般说来,鼓车在古代只是贵族的一种仪仗用具,表现为记里鼓车②。

在我国古代记里鼓车是用来计算道路里程的车,由“记道车”发展而来。

汉代刘歆的《西京杂记》:“汉朝舆驾祠甘泉汾阳……记道车,驾四,中道。

”是有关记道车的最早的记载。

可见至迟在西汉时期,就已有了这种可以计算道路里程的车。

到后来,因为加了行一里路打一下鼓的装置,这才出现了“记里鼓车”。

汉代的记里鼓车,车上站有木人,木人手上有线连着一个齿轮,齿轮又连着另一个齿轮,形成一套减速齿轮组连着车轮。

车辆启动,车轮就带动齿轮组,齿轮组带动木人,木人手中握有鼓棰,马车每驶至一定里数,木人就会挥动鼓棰,敲响前方的小鼓。

但记里鼓车的用途很狭窄,它只是皇帝出行时必不可少的仪仗之一,没有实际的用途,在《宋书•礼志》、《旧唐书•舆服志》和《金史•仪卫志》等文献材料和汉代画像石上都有记载。

而且由于记里鼓车比较笨重,携带和使用都不便,随着战乱这种鼓车逐渐消失,至元代已不见于卤簿。

据《左传》记载,鼓车作为一种传达军令与激励士气的军事配置应用于战争从春秋战国时就开始了。

《庄公十年》中《曹刿论战》就对鼓车在军事战争中的应用做了详尽的描述“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此外《左传·成公二年》记齐鲁龙之战:“齐侯亲鼓。

”,《公羊传·宣公十二年》记晋楚邲之战:“庄王鼓之, 晋师大败。

”也都是关于鼓车应用于军事的记载。

在古代战争中击鼓传达命令和鼓舞士气是将帅的职责之一,因此鼓车是将帅指挥作战必有的信号工具。

随后,由于府兵制的盛行实行兵农合一的政策,跑鼓车作为军事训练的一种方式逐渐普及,作为一种军事配置,鼓车在府兵制废除后也开始流向民间。

在历史的发展演进中很多鼓车都已破损或遗失,由于它的制作费用昂贵,在一般的村庄院落已经很难寻觅到鼓车的踪影,但是在姑射山西部的汾城镇的南北膏腴和尉村却很好的把鼓车文化保留了下来,更赋予了它民俗意义,使鼓车文化发展为具有独特地方特色的跑鼓车文化。

①王厚宇,刘振永.淮安运河村战国墓木雕鼓车的发掘和复制[A].文化研,2009,(4):542-546.
②王兴一.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跑鼓车[A].文物世界,2010,(1):57-60.
(二)跑鼓车风俗的起源
1、尉村跑鼓车习俗的起源
尉村,古名尉迟村。

位于汾城镇西北方向十公里处,西面与姑射山上的乡宁县毗邻。

是山地和平原两种地貌的交界处,属于冲积扇地带,故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军事枢纽。

现今,每年夏天,山上的洪水都会顺势而下流到尉村。

正因为这样的地理位置,尉村在古代才有了筑堡和驻军,而当时用于军事训练的跑鼓车在历史的变迁中随着驻军的平民化而成为一种民间活动得以流传。

关于尉村跑鼓车的起源,主要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是“晋鄂公说”①。

相传在公元前718年,晋国发生内乱,曲沃庄伯进攻晋都,晋鄂公退至鄂邑( 今山西乡宁县,与尉村接壤) ,并把鄂邑作为屯兵驻守的军事堡垒,命名“鄂公堡”。

在今天尉村的北门外还有残存的写有“鄂公堡”的石刻。

晋鄂公去世后,原先的军队解散,留下的守堡官兵便成为尉村最早的先民,他们将平时用于军事训练的战车战鼓用以节日的娱乐和日常的锻炼,成为最早的跑鼓车活动。

第二种是“尉迟敬德说”。

汾城镇古名太平县,从雍正三年的《太平县志》:“太平县城,始唐鄂公敬德堡也”中可以看出古太平与尉迟恭的关系,汾城镇在唐朝时是大将尉迟恭的封堡,尉村是尉迟恭的职田庄。

唐朝时尉迟敬德被封为“鄂国公”②,他在此地驻兵屯田,采取兵农合一政策,演练军队,渊源久远的鼓车凭借其竞技性、勇猛性成为尉迟敬德优选练兵的方式,“鄂公堡”也被更名为“尉村”,跑鼓车活动也在此时期得以发扬光大,之后尉村人世代都传承了这种民间活动。

以上两种说法都说明跑鼓车这一活动是古代军事训练演变的产物,只是对于它产生的时间有争议。

从现有的历史文献分析,产生于唐代的可信度较高,《太平县志》中关于尉迟敬德与尉村关系的记载:“尉迟封邑,在县西北十五里尉村。

相传村以封邑名,故一名鄂公堡,盖敬德封鄂国,非楚之鄂也。

”也可以证明尉迟敬德和尉村、鼓车确有联系。

在历史上只有晋侯、鄂侯,没有晋鄂公,鄂公的称呼可能由于地方的语言习惯被误传,把鄂国公的“国”字省略了。

①李梦存,常金仓.晋国史纲要[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
②关悟逵,汾城[J]: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54-58.
2、南北膏腴跑鼓车习俗的起源
南北膏腴是两个村子的合称,以北膏腴的南门为界,自古以来跑鼓车就是南北膏腴两村的竞赛活动。

北膏腴建堡时间较早,始于明崇祯三年;南膏腴较晚,始于明崇祯五年①。

今天,原先的城墙已经倒塌,城门也已经不在,隔断南北膏腴的南门只剩下断壁残垣,不熟识的人根本不知道这是两个村子。

在南膏腴的村子正中间,有一座鼓楼,鼓楼旁边是土地庙。

这里是每年跑鼓车祭祀的地方,也是踩辕开始与结束的地方。

根据对民间传说的走访调查和《北膏腴村志》的记载,南北膏腴跑鼓车习俗的起源于两种传说。

第一种是“拉鼓车,震瘟疫”的传说。

通过对当地的走访调查得知,在清明节期间瘟疫流行,人们容易得病。

因为古代的科学不发达,思想落后,人们认为跑鼓车过程中敲锣打鼓的声音以及鼓车跑过时压在路面上发出的阵阵声音可以赶跑瘟疫。

再加上古代由于医学水平较低,人们生病往往得不到有效救治,为了增强身体,避免感染瘟疫,所以在这一时间人们拉鼓车。

第二种是“洛阳白马寺”祈雨传说。

在《北膏腴村志》中关于跑鼓车的由来有这样的记载:“相传清道光年间某年三月初六这天,南北膏腴拉鼓车拉得起了劲,见不分高低,显不了输赢,便互不服气的一队在前一队尾追,一鼓作气途经吴兴庄、焦村等地向南拉到了河南洛阳。

说来也巧,刚到此处,久旱的豫州竟下起了大雨。

恰好比赛的鼓车也没有了资金,只得将鼓车捐给白马寺院,得了寺院的资助,双方人员才得以返回。

据说后来,寺院将两个鼓车展示在专门为之修建的展厅内,每逢天旱,只要击鼓祈雨,则十有十灵。

”所以自此人们在清明节跑鼓车也包含有祈雨庆丰收的愿望。

二、跑鼓车活动的展演
所谓展演就是由尉村、南北膏腴村民自发组织的,以村子主要街道为表演场地,由踩辕人、鼓车赛手和观众共同参与的跑鼓车正式开始前的一种准备活动。

(一)展演时间
跑鼓车的展演有三个时间,分别为每年的元宵节、清明节以及农历三月十六。

一般南北膏腴在元宵节的上午和清明节,而尉村则在农历三月十六。

时间不同主
①襄汾县志编纂委员会翻印:太平县志,光绪版,1986,1.89.
要是和村子的习俗有关。

南北膏腴在汾城镇算是两个大村子,人口多,经济发达,老百姓生活富裕,每年都有闹元宵的习俗。

每年正月十五上午,北膏腴会有跑鼓车的展演,主要是绕着村子巡演一圈,每家每户出来观看。

跑鼓车展演已经成为元宵节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人们娱乐的一种方式,是鼓车鏖战的热身赛。

清明节属于开春时节,冬天农闲已经过去,人们又要开始新的一年的劳作,清明节的跑鼓车展演主要是向神灵祈福,鼓励人们辛勤劳作。

尉村自古以来跑鼓车展演都是在农历三月十六,申遗成功后还把这一天定为了鼓车节。

(二)展演的场所
南北膏腴和尉村的跑鼓车展演都是在村子的主要街道上进行,只是路线的形状和长度有所不同。

南膏腴跑鼓车展演的街道呈矩形,长约672米。

每到跑鼓车展演的时节,人们就将街道打扫一新,并在一圈挂上灯笼,插上彩旗,使人们一进入村子很快能明白跑鼓车展演的场所。

北膏腴的跑鼓车展演的街道是方形的环形街道,长约520米,较为简单。

而尉村跑鼓车展演的街道是略呈长方形的圆环,老百姓把它叫做鼓车圈,平时鼓车圈也是村子的主干道。

(三)展演准备
1、拴鼓车
拴鼓车一般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尉村拴木轮单鼓鼓车。

(木轮单鼓鼓车)
尉村的鼓车是木轮单鼓,拴鼓车是有技巧的,拴的好坏会影响到鼓车的速度进而影响比赛的结果。

随着老一辈的过世,这一技术逐渐失传。

年轻人中懂得拴鼓车的越来越少,大多数人只是一味的拉鼓车,而不留心拴鼓车的学习。

拴鼓车就像是展演前的热身赛,在跑鼓车展演开始的前几天人们就开始拴鼓车,。

拴鼓车时首先固定木制架子。

把两个梯形的木制架子分别固定在车厢的前部和尾部,再把 H形的架子固定在梯形的架子上。

架子是为了固定鼓的位置。

鼓除了要放置平衡外,还要注意保持鼓车前轻后重,这样便于跑动。

在鼓圈的上下左右各有一个铁环,用绳子绕过这些铁环把鼓固定在车上。

最后,拴上拉鼓车的绳子。

鼓车拴得好,赛手们可以更加专注于跑鼓车。

有时人们因疏忽没有拴好鼓车,致使车子前重后轻,鼓车拉起来很重,车速很慢。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会装一袋土,扔到车子后面,车子前面变轻,缓解赛手的重力从而调节车速,保证比赛的顺利进行。

第二种是南北膏腴拴木轮双鼓鼓车。

(木轮双鼓鼓车)
南北膏腴的鼓车是木轮双鼓,拴鼓车的方法与尉村有所不同,较为麻烦,需要七八个人的相互配合才能完成。

首先也是固定木制架子。

南北膏腴的鼓车架子是一个只有四角钻孔的梯形架子和两根前后各打一个铁环的圆柱子,要用铁棍穿过柱子上的铁环和架子上的孔,把它们固定在一起。

然后是立鼓。

因为有铁棍卡着,所以比较稳固,绑起来容易。

我们把位于车厢前面的鼓称作“前鼓”,车厢后面的鼓称为“后鼓”。

接着把鼓圈底部的铁环固定在车子尾部的锁骨上。

再固定鼓的左右两边,使左右两边系好的绳子呈现出一个倒三角的形状。

最后,是拴拉鼓车的绳子。

2、祭鼓车
祭鼓车一般是在跑鼓车前,尉村是农历三月十三,南北膏腴是清明节前。

每个村子祭鼓车的地方相同,都是在土地庙祭祀,举行仪式,由德高望重的长者来主持祭祀。

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挂油瑚琏)
(1)外祖母挂油瑚琏
油瑚琏,也叫“油馍”,在汾城方言中被称作“niu guo lai”,是一种面食。

先蒸熟再用油炸,有甜的和咸的两种口味。

油瑚琏一般是一个直径大约十厘米的环形,中间有个半径大约两厘米的圆孔,环形边上有几个小的圆形相连组成的图
案,一般在当地有喜事的时候都要挂油瑚琏。

油瑚琏做好后,要用红绳把它穿成三串,其中有两串是五个一串的,并且油馍比较大;另外一串为两个一串,油馍比较小。

悬挂的时候,两个五个一串的分别挂在鼓前面的两边,两个一串的挂在鼓的中间。

鼓车比赛完成后,这些油馍会分给观众吃,按照当地的说法吃油馍会给人带来好运。

(2)鸣炮奏乐
挂完油馍后,开始祭鼓仪式。

汾城镇的村子里基本都保存有比较完整的鼓楼,祭祀在村子的鼓楼下面举行。

按照方位的不同村子分为不同的院落,每个院落都有自己的鼓车。

尉村的院落划分明显,南北膏腴划分不明显。

祭祀仪式首先是鸣炮奏乐,目的在于娱神,祈求鼓车比赛的顺利进行。

每个院的鼓乐队,都是民间爱好鼓乐的人自发组织的。

各院的鼓车、文艺节目等都集中到一起,举行统一的祭鼓庆典。

一方面为庆祝本院的祭鼓仪式,愉悦本院的神灵和民众,祈求好的丰收;另一方面也为庆祝集体的祭鼓仪式。

(3)上香、敬表、敬酒
鸣炮奏乐后,就要开始上香、敬表、敬酒。

上香,一般上五柱、十柱、十五柱香等,都是五的倍数,当地人对“五”有一种特殊的信仰,认为五是吉利数字。

敬表,即烧黄纸,敬表时要把表端正的竖直拿着,然后在一角点燃,黄纸烧着后也不能扔下,必须用手端着直到快烧尽把它扬起,这才算完成。

敬酒,也就是奠酒。

把酒倒到酒盅里,然后洒在地上。

一般是表烧尽以后,长者将洒倒在表的灰烬上,以示敬意。

这一系列仪式中,不论上香、敬表,还是敬洒,都是由年长的男性带领着年轻的男性完成,现在逐渐允许女性参与。

(4)拜供
拜供,就是各个院落的父老向他们各自的鼓车虔诚叩首,保佑鼓车比赛平安顺利地进行,人畜健康,五谷丰登。

以前的供品主要以馒头为主,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供品主要以水果为主。

在数量上对供品的盘数和每盘的个数都有严格的限制,一般要求是三或五的倍数,这样做也是忌讳祭拜亡灵时的“四”。

祭拜完成后,这些供品分给人们吃,在场的任何一个人,不论大人小孩,本村人还是前来观看的外地人,都可以分享这份福气。

(5)念祭鼓文
最后由主持人致祭鼓词并介绍本院鼓车的来历、传说等。

这一程序是近年来新加的,祭鼓文的内容多与鼓车的历史传说有关,通过念祭鼓文,可以让人们更好的了解跑鼓车的文化,增强人们对这一文化的认识,从而更好地传承跑鼓车。

(四)踩辕
辕是鼓车前面的两根直木,所谓踩辕就是让德高望重的人站立在那两根直木上驾车手的位置上,前面有人拉车,模拟驾驶战车的姿态。

1、选择踩辕人及踩辕规则
过去跑鼓车的时候人们会选择公认的德高望重的人来踩辕,但是对于德高望重并没有一个具体的衡量标准。

一般从平常的行为来看,符不符合标准被选择的人心里也都有数。

如果一个人贸然的站上去踩辕,而他的品行不被村民所认可,那么就不会有人去拉他。

相反,一个人的品行得到大家的认可,那么拉他的人就会很多。

现在挑选踩辕人时对踩辕者的要求已经没有那么严格,不光看一个人的德行,还要看他的财力。

由于鼓车的制作费用昂贵,鼓车的日常维护和跑鼓车活动又都需要经费,所以每年举行跑鼓车时都会号召村民捐款助兴,只要是出资者就都可以上去踩辕,只是根据捐资的多少有个先后顺序,而第一踩成为了人们争夺的重点。

无论是之前的注重德行,还是现在的依照财力,目的都是为了给广大村民树立一个可以学习的榜样。

让这些众人信服的具有代表性的人踩辕,可以激励村民勤劳奋斗,为更好的生活努力。

踩辕要遵循一定的规则,无论哪个院的踩辕人,都只能踩自己院的鼓车,当地人认为“鼓车是财富的象征,可以带来好运,如果自己的人去其它院踩辕,会将本院的福气和财气带走。


2、请踩辕人
在尉村,鼓车节当天,踩辕人所属院落的锣鼓队和表演队会在长者的带领下来到踩辕人的家里敲一阵锣鼓,为踩辕人祝贺并表示对踩辕人资助的感谢。

接下来为踩辕人戴上红花或者披红,在村民的簇拥下来到祭鼓点进行踩辕仪式。

在南北膏腴,一般不去家里请踩辕人,踩辕人直接站在祭鼓的地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