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浙江省绍兴市华维外国语学校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年浙江省绍兴市华维外国语学校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
文化创造是原有的文化传统的延续和创新,绝不是凭空的臆想和猎奇。
正如列夫·托尔斯泰所说,“正确的道路是这样,吸取你的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
牛顿在给胡克的信中写道,“如果我看得更远,那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上”。
我们增强文化创造活力,不是站在哪一个巨人的肩上,而是站在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的肩上。
文学上任何有价值的创造都是在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的。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它是中国文学最深厚宽广的思想、情感、文化、语言和艺术基础。
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传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更应当清醒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坚守文化立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要像十八大提出的那样,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广大作家应当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深入挖掘和提炼有益的思想精神价值,借鉴有生命力的艺术形式,将其融汇在文学创造之中。
要怀着自豪、礼敬和虔诚的态度,汲取有益的文化因素,做到厚积薄发,为增强文化创造活力不断提供滋养。
要坚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把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起来,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气息,创作更多富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
文化是由人创造的。
人在文化发展中是最关键、最活跃的因素。
文学创作是一项需要创造热情、创造冲动、创造精神的特殊脑力劳动。
作家是否具有足够的创造力,在其作品中是否含有新的文化创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作家素质决定的。
要增强文化创造活力,必须不断提高个人的学识,增加生活的阅历,提高对生活的认识,这样创造活力才有“底气”。
古人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作家要向书本学习、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不断强化自我修养、砥砺意志品质、提升道德情操、积聚人格力量。
作家应当成为思想的智者。
要善于透过纷繁复杂的世间万象看到事物本质,从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中总结提炼,把独到的感悟融入自己的作品,使作品有新的内涵、新的创造、新的提升、新的境界。
文学创造活力的激发,还要求作家具备“勇开风气之先”的胆量和气魄。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
”作家很需要这种“闯”的精神和“冒”的精神,不能人云亦云,千人一面、千篇一律。
当然,在创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失误,全社会都要允许和宽容在创造过程中的失误,给予更多的包容、更多的体谅、更多的帮助,形成尊重创造、包容差异的氛围。
要真正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贯彻到创作中去,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精神,让作家在潜心进行创造性劳动的时候,更加地心无旁骛,更少后顾之忧,使作家的聪明才智尽情发挥。
(选自2013年1月9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于“文学创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价值的文学创造是在民族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的。
列夫·托尔斯泰就说过,“正确的道路是这样,吸取你的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
B.我国作家的文学创造应融汇中华传统文化中有益的思想价值、有生命力的艺术形式,所以,广大作家应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
C.文学创造需要作家不断提高个人的学识,增强生活的阅历,提高对生活的认识,还要求作家具备“勇开风气之先”的胆量和勇气。
D.在文学创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失误,全社会都要允许和宽容在创造过程中的失误,给予更多的包容、体谅和帮助。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富有文化创造力的文化人都像牛顿一样“站在巨人的肩上”,即站在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的肩上。
B.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国文学思想、情感、文化、语言和艺术最深厚宽广的土壤。
C.只有把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起来,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气息,才能创作出更多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
D.人是文化发展的最关键、最活跃的因素。
作家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作家创造力的高低和其作品中是否含有新的文化创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建设优秀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作家应当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把传统文化的精华融汇在文学创造之中。
B.文章论述了作家应扎根在实践中,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文学创造力,创作出更多的富有中国特色的优秀作品,为建设小康社会做贡献。
C.作家要善于通过现象看本质,从实践创造中总结提炼,把独到的感悟融入作品,使作品富有创造性:有新的内涵、新的提升、新的境界。
D.作家应该不断地学习,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不断强化自我修养,砥砺意志品质,提升道德情操,积聚人格力量。
参考答案: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美与丑
几分钟后,伽西莫多用失望的眼神扫视了人们一遍,又用更加令人心碎的声音喊道:“给水喝!”
仍然只引起一阵哄笑。
“喝这个吧!”罗班?普斯潘叫喊着,把一块在阴沟里泡过的海绵扔到他脸上,“拿去吧,恶汉!算我欠你的情哪!”
有个妇人把一块石子向他头上扔去:“这是给你在黑夜里用那些倒霉的钟惊醒我们的教训!”
“喂,小子!”一个跛脚使劲拄着拐杖走到他跟前喊道,“你还在圣母院塔顶上咒骂我们不?”
这只碗给你去喝水!”一个男人把一个破瓦罐向他的胸脯扔去,“我老婆就是因为看见你从她面前走过,才生下了一个两个脑袋的娃娃!”
“我的母猫生下了一只六只脚的小猫!”一个老妇把一块瓦片向他头上扔去,尖声嚷道。
“给水喝!”伽西莫多喘息着喊了第三遍。
这时他看见人群里闪开一条路,走出了一位装束奇特的姑娘,身边带着一只金色犄角的雪白的小山羊,手里拿着一面小鼓。
伽西莫多的独眼闪了一下,原来就是他昨晚曾经想抢走的那个波希米亚姑娘呀。
他模糊地意识到正是因为那件事他此刻才在这里受惩罚的呢。
何况这种事在这个世界上并不算稀罕,他不是由于不幸耳聋,又由于被一个聋法官审问,才受到了惩处的吗?他十分相信她也是来向他报复的,也是像别人一样来打他的。
看见她真的迅速走上了石级,愤怒和轻视使他透不过气,他真想把刑台打个粉碎,假若他的独眼能够发出雷电,那波希米亚姑娘一定会给雷电击毙,上不了刑台啦。
她一言不发地走近那扭着身子枉自躲避她的犯人,从胸前取出一只葫芦,温柔地举到那可怜人干裂的嘴边。
这时,人们看见他那一直干燥如焚的独眼里,滚出了一大颗眼泪,沿着那长时间被失望弄皱了的难看的脸颊慢慢流下来。
这也许是那不幸的人生平第一次流出的眼泪。
这时他竟忘记要喝水了,那埃及姑娘不耐烦地扁了扁小嘴,微笑着把水倒在伽西莫多张着的嘴里,他一口气喝着,他显然是渴到极点了。
喝完水,那可怜人便要伸出黑黑的嘴,无疑是想吻一吻那帮助了他的美丽的小手。
但那姑娘有些疑惑,想起了前一晚那件未遂的暴行,便像小孩害怕被野兽咬着似的,惊恐地把手缩回去了。
于是那可怜的聋子用充满责怪和无限悲哀的眼光望着她。
那漂亮、鲜艳、纯洁、迷人而又那么娇弱的姑娘,竟会那样好心肠地跑去救助一个如此可怜丑恶的家伙,那情景无论如何是很动人的,而这件事又发生在一个刑台上,那就更为动人了。
观众也都被感动了,大家拍着手喊道:“好极了,好极了!”
(节选自雨果《巴黎圣母院》)
(1)下列对小说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选文从卡西莫多奉命在深夜去抢劫爱斯美拉达,因为抢劫失败,被皇家卫队逮
捕,被绑在烈日下的耻辱柱上受鞭打示众时,他渴求围观的人群给他一点水喝,
却无人理睬。
B.在众目睽睽之下勇敢地给他水喝的人,正是天使一样的爱斯美拉达。
爱斯美拉
达的美丽深深震撼了外表畸形丑陋的卡西莫多,因为在他的内心也有和其他人
一样的强烈爱心和感情。
C.面貌丑陋的敲钟人卡西莫多爱上了美丽善良的吉普赛女郎爱斯美拉达,后来冒
着生命危险将爱斯美拉达从死刑架上抢救了出来,但是,他的丑陋畸形的外表,
始终是横贯在他和爱斯美拉达之间永远无法跨越的鸿沟。
D.这是雨果第一部具有思想力量和艺术魅力的现实主义作品,充满了人道主义和
现实主义色彩。
E.面貌丑陋而心灵高尚的人远比那些外表英俊潇洒而内心阴险狠毒、虚伪的人高
尚和美丽。
在这个故事里,人物的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相互交织,外表和
心灵相互分离。
(2)选文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等来描绘这一场面,小说中对众人围攻咒骂这一场面的描写有何用意?(6分)
(3)鲁迅先生说:“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文中四次写到伽西莫多的眼睛,请逐条分析他的心理活动。
(8分)
(4)爱斯梅拉达送水喝这一情节在文中有什么作用?(6分)
参考答案:
(1)A、C(B、爱斯美拉达的以德报怨深深震撼了外表畸形丑陋的卡西莫多;D、是雨果第一部具有思想力量和艺术魅力的浪漫主义作品,充满了人道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E、外表和心灵相互联系分离。
)(2)①表现了众人对伽西莫多劫持爱斯梅拉达这一行为的愤怒,②同时也表现众人的冷酷、无聊、刻薄。
③反衬爱斯梅拉达的善良、纯洁、有爱心④为伽西莫多感激爱斯梅拉达做铺垫。
(3)①第一次描写表现了他因无人送水而感到失望②第二次描写表现他对爱斯梅拉达的出现由惊讶到愤怒的心理变化③第三次描写表现了他因爱斯梅拉达无私救助而惊讶惭愧和感激的心情④第四次描写表现了他因被误解时的责怪和悲哀。
(4)①与众人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使情节更具波澜,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②她的
3. 阅读下文,完成7—13题(20分)
金字塔感言
(法国)夏多勃里昂
①我们的船,取道麦努夫运河,这样一,西边大支流上华茂的棕榈林,就无由见到了。
该支流通向利比亚沙漠,西岸一带正遭阿拉伯人扰攘。
出麦努夫运河,继续溯流而上,朝左能看到穆格托姆山峰,右面尽是利比亚境内高大的沙丘。
不一时,便在山丘的空隙处,依稀得见金字塔尖。
实则尚隔八十余里。
这段航程,几乎走了八小时,我一直站在船首遥望金字塔群。
渐次临近,陵墓也越发见出规模庞大,愈加显得高耸入云。
宽展如同洋面的尼罗河;绿芜与黄沙相为映衬:棕榈树,无花果树,圆穹顶,开罗的清真寺与宣礼;远处塞高拉村的梯形金字塔;滔滔河水,而。
凡此种种,构成一幅无与伦比的画面。
“世人不管多努力,”鲍舒哀说,“万事到头终归空。
蔚为壮观的金字塔,竟是一无用处的坟墩头!且不说造金字塔的法老,未必有权葬进去享用其寝殿。
”
②然而,我得承认,瞥眼看到金字塔之际,心头陡兴一股赞佩之情。
出自人类之手的最伟大的建筑物,却是一座坟!哲人思虑及此,不免浩叹一声,或揶揄一笑,这我知道。
但是,为何把齐阿普斯金字塔,仅仅看成是一堆巨石加一副枯骨造这样一座坟,不是有感于生死无常,而是出于求不死永生的本能。
陵墓如界石,不是宣告有涯之生的终结,而是标志无穷运命的肇始,犹乎建于永恒疆域上的一座通往不朽之门。
狄奥多罗斯曾说:“埃及人把人生一世看作须臾一瞬,无甚紧要;相反,对身后令人怀念的功德,却极为关注。
所以,他们把生者的宅第以作过客的逆旅,而把进焉不复出的坟墓,称为永久的归宿。
故此,埃及古王对起造宫殿神情淡漠,却殚精竭虑于营建坟墓。
”
③凡是建筑,今人都求其有一种实在的用处,殊不知对普通百姓而言,精神作用的品格更高。
古之当权者,正着眼于此。
参谒陵墓,难道不能有以教人?一代帝王愿藉此把教喻垂之久远,何用埋怨?!宏伟的建筑,足以使整个人类社会引以为荣。
有些殿堂,把对一个民族的缅怀延续得比其存在本身还长,与在废弃的荒地上繁衍生息的后人共时同代,除非不介意于一族一姓之是否彪炳史册,否则,就不要去腹诽心谤。
至于其形式,是古罗马剧场,还是埃及金字塔,出入不大。
对一个不复存在
的民族,遗存的一切俱是坟墓。
一代伟人去世之后,他生前的府邪,比死后的坟墓,更其虚空。
陵墓至少有用于其骸骨,而巍巍宫室,焉能保存其昔日的欢情于万一?
④极而言之,小小一方墓穴,不论对谁,亦已足矣。
如马锡安·莫雷所说,六尺之上,于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物,也绰绰乎有余。
在树荫下,与在圣彼得大堂的穹顶下,同样是赞颂上帝;住在茅草棚,与身居卢浮宫,也一样过日子。
这种论调的偏颇之处,是把一类事混同于另一类事。
再者,一个根本不知艺术为何物的民族,比之于留下辉煌的天才痕迹的民族,未必活得更为欢快。
早先说牧人生活得无忧无虑,在林间悠哉游哉,世人现已不信。
因为知道,朴质如牧民,为杀食邻人的羊,会不惜大动干戈。
他们栖身之处,墙上既不会攀满悦目的蔓藤,洞里也不会飘浮芬芳的花香,而往往浓烟呛人,给发酵的奶酸气憋得透不过气。
从诗或哲学的角度看,一个弱小种族,尤其还处于半开化状态时,似更能体味各种生趣;但无情的历史,却使他们吃尽别人的苦头。
⑤有些人之所以声嘶力竭反对荣名,不正是对名声有点爱慕?在我,决不会把建造一座偌大金字塔的国王看作神经失常,相反,倒会视若一位胸怀宽广的君主。
以筑造陵墓战胜时间,让后人习尚,律法……世世代代站在灵柩前为之心折。
如此念头,不可能出诸凡庸的心灵。
如果说,这是骄狂,那至少是一种好大喜功的骄狂。
要说虚荣,建造像金字塔这种能存迹三四千年的虚荣,千载之下,自可算作一桩功业!
7.第一段主要描写的是__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
(3分)
8.第二段中的“浩叹一声”和“揶揄一笑”表达了哲人们___________的感情。
(4分)
9.对于第二段中狄奥多罗斯的一段话,下面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相对于现实而言,古埃及的帝王更加看重世。
B.古埃及帝王建造金字塔是为了让后世铭记缅怀。
C.金字塔的形状在古埃及帝王眼中是威权的象征。
D.古埃及帝王热衷建造陵寝是对自己的粉饰标榜。
10.第三段可以分为______层,段意可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11.第四段划线句中,“一类事”指的是________,“另一类事”指的是____________。
(2分)
12.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下列错误的一项是()(2分)
A.作者认为古埃及帝王殚精竭虑建造金字塔是一件值得肯定的千载功业。
B.文章末段中“好大喜功”、“骄狂”、“虚荣”等词语并没有否定的意味。
C.作者借金字塔的历史,揭示生死的意义,表达了对永恒与不朽的渴望。
D.本文淡化了对金字塔本身的描写,重在阐述作者对人生和历史的感悟。
13.结合内容,对本文“情理交融”的写作特点作简要赏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
7.远观所见金字塔群及周围环境;烘托出金字塔建筑的宏伟高大、蔚为壮观,为下文徒兴赞佩之情张本。
8.对如此伟大建筑却是一座无用的坟的惋惜;对帝王不明生死无常、万事成空之理的嘲讽。
9.B
10.3层;宏伟陵墓的价值在于精神的教化与民族辉煌的传承。
11.精神追求;生活需求(顺序不论)
12.C
13.答案示例:本文因情思理,因理生情。
作者对人类创造的伟大建筑金字塔赞佩不已,进而将之视为精神的象征,感悟到精神存在的永恒、精神传承的意义和精神追求的必要,因此要为建造金字塔的国王展开激昂的辩护,热情地赞颂其千载留存的功业,理越挖掘得深刻,情越流露得强烈,说理与抒情相得益彰。
略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论语》中有两处“和”的论述,一是孔子弟子说的,一为子曰。
①“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
(《论语·学而》)
②“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论语·子路》)
(1)这两个选段在谈到“和”时,有什么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根据材料中关于“和”的理解,阐述“和”在充满竞争的现实社会人际交往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选段①是将“和”与“礼”一起谈论的,并将“和”上升到治国之道(或答为“先王之道”)。
选段
②是将“和”置于君子与小人的区分中来谈论的,既讲究和谐也明辨了差异。
(2)示例一:在充满竞争的社会里,“和”是人际关系的黏合剂,能消融工作中的强烈冲突,使人享受到竞争背后的丝丝温馨。
示例二: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现实,一味的毫无原则的“和”实际上是一种妥协,这种“和”能消解人的斗志,不利于个人和群体的进步与发展。
示例三:在竞争激烈的社会,我们既要追求发展,也要讲究和谐,但对君子可以讲和谐,而对小人就不能毫无原则地讲和谐。
略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袁随同君墓志铭
姚鼐
君钱塘袁氏,讳枚,字子才。
其仕在官,有名绩矣。
解官后,作园江宁两城居之,曰随园。
世称随园先生,乃尤著云。
祖讳锜,考讳滨,叔父鸿,皆以贫游幕四方。
君之少也,为学自
成。
年二十一,自钱塘至广西,省叔父于巡抚幕中。
巡抚金公一见异之,试以铜鼓赋,立就,甚瑰丽。
会开博学鸿词科,即举君。
时举二百余人,惟君最少。
及试报罢,中乾隆戊午科顺天乡试,次年成进士,改庶吉士。
散馆,又改发江南为知县,最后调江宁知县。
江宁故巨邑,难治。
时尹文端公为总督,最知君才。
君亦遇事尽其能,无所回避,事无不举矣。
既而去职家居。
再起,发陕西,甫及陕,遭父丧归,终居江宁。
君本以文章入翰林有声,而忽摈外;及为知县,著才矣,而仕卒不进。
自陕归,年甫四十,遂绝意仕宦,尽其才以为文辞歌诗。
足迹造东南山水佳处皆遍。
其瑰奇幽邈,一发于文章,以自喜其意。
四方士至江南,必造随园投诗文,几无虚日。
君园馆花竹水石,幽深静丽,至檑槛器具,皆精好,所以待宾客者甚盛。
与人留连不倦,见人善,称之不容口。
后进少年诗文一言之美,君必能举其词,为人诵焉。
君古文、四六体,皆能自发其思,通乎古法。
于为诗,尤纵才力所至,世人心所欲出不能达者,悉为达之,士多仿其体。
故《随园诗文集》,上自朝廷公卿,下至市井负贩,皆知贵重之。
海外琉球,有来求其书者。
君仕虽不显,而世谓百余年来,极山林之乐,获文章之名,盖未有及君也。
君始出,试为溧水令。
其考自远来县治,疑子年少,无吏能,试匿名访诸野。
皆曰:“吾邑有少年袁知县,乃大好官也。
”考乃喜,入官舍。
在江宁尝朝治事,夜召士饮酒赋诗,而尤多名赜。
江宁市中以所判事,作歌曲,刻行四方。
君以为不足道,后绝不欲人述其吏治云。
君卒于嘉庆二年十一月十七日,年八十二。
(选自《惜抱轩文集》)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无所回避,事无不举矣举:成功。
B.甫及陕,遭父丧归,终居江宁甫:刚刚。
C.四方士至江南,必造随园投诗文造:建造。
D.君始出,试为溧水令试:任用。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袁枚“文才出众”的一组是(3分)
①君之少也,为学自成。
②试以铜鼓赋,立就,其瑰丽。
③君亦遇事尽其能,事无不举矣。
④君古文、四六体,皆能自发英思,通乎古法。
⑤世人心所欲出不能达者,悉为达之。
⑥吾邑有少年袁知县,乃大好官也。
A.①④⑤ B.②④⑤ C.③④⑤ D.②④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袁枚在巡抚金鉷的推荐下,参加了当年的博学鸿词科的考试,一下子就考取了,在考取的二百多人中,袁枚的年龄最小。
B.袁枚的骈文、散文都很精熟,他的文章既能符合古人的作法,又都具有自己的独创性,而于诗歌的成就最高。
C.袁枚在翰林院学习结束后,即被派放到江南任职,最初任溧水令,后来被调到江宁担任知县,最后被排挤发放到陕西任职。
D.袁枚一生尽管没有能够做到什么大官,但他却很有治理才能,在江南任职时能得到地方百姓的好评。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其瑰奇幽邈,一发于文章,以自喜其意。
(2)后进少年诗文一言之美,君必能举其词,为人诵焉。
(3)君仕虽不显,而世谓百余年来,极山林之乐,获文章之名,盖未有及君也。
参考答案:
6. 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6分)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
(《论语·子罕》)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
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孟子·离娄下》)
(1)下列对选择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的学问与道德是高不可攀的,它使人欲罢不能。
B.在老师的诱导下,我努力地学习,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C.君子要按照正确的方法去深造,经过自己的探求获得知识。
D.牢固掌握知识,有了深厚的积蓄,就能取之不尽、左右逢源。
(2)请简要分析这两段选文中,孔孟所谈论的共同话题是什么,他们的观点又有什么不同。
(3分)
参考答案:
(1)(3分) B.应该是虽然我想要追随上去,却没有前进的路径了。
(2)(3分)共同话题是谈论教与学的方法。
(1分)孔子侧重于教师的角度,提出要用“启发式”,循循善诱;孟子侧重于学生的角度,强调要自悟自得,自求深造。
(2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颜渊感叹地说:“(对于老师的学问与道德),我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我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不可穷尽。
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
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直到我用尽了我的全力。
好像有一个十分高大的东西立在我前面,虽然我想要追随上去,却没有前进的路径了。
”
孟子说:“君子要按照正确的方法来加深造诣,就是想使自己有所得。
自己有所得,就能牢固掌握它;牢固掌握了它,就能够积累深厚;积累深厚,就能取之不尽,左右逢源。
所以君子要求自己有所得。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
7.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打破高级技工成长的天花板,当高级技工在自主创新发展中发挥更多创造力,驶上快车道的中国制造就能不断升级为中国智造。
B.作为媒体人,我们应坚守精神家园,激清扬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努力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笃信者、躬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