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第二十五课短文两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五课短文两篇
设计人:马旭静备课组长:祁玉静包级主任:李洁华
【学习目标】
1、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的现象:理解、积累文言词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2、了解并掌握神话故事的知识,理解短文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懂得事物具有多面性,要敢
于思考,大胆质疑,实事求是。
3、有感情地诵读并熟练地背诵课文;能通过想象,扩展文章省略的细节和场景,加深对文
章的理解。
4、感受共工勇敢、坚强,自我牺牲的精神,以及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体会古代人民探
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自学引导】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逐.走()(2)、入.日()( 3)、欲.得饮()
(4)、河、渭不足.()( 5)、北饮.大泽()(6)、弃.其杖()
(7)、昔.者()(8)、怒而触.不周山()(9)、地维绝
..()()
2、翻译下列语句
(1)、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2)、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
(3)、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二、理解探究:
1、从“弃其杖,化为邓林。
”可以看出夸父怎样的性格特点?
2、从《夸父逐日》要表达古代人民怎样的愿望与精神?
3、“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4、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合作探究】
(1)《夸父逐日》文辞简约,却给人丰富的想象。
对于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这个情节,你是如何理解的?
(2)《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记载:“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即日光),逮之于禺谷”,那么夸父逐日的行为是自不量力吗?说出你的看法。
(3)你如何看待这场共工与颛顼之间的战争?
(4)夸父追日对后世影响很大,人们常以“夸父追日”比喻什么?能以古诗文中名句做证吗?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1、补充文中空白处。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与日逐走.()②河.渭不足()
③北.饮大泽()④弃其.杖()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②河、渭不足
③北饮大泽
4、除了本文的神话中,你还知道其它的神话吗?用简洁的语言写出来。
【学习反刍】
背诵并默写课文,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的战争场景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
1、(1)追赶(2)追赶到(3)想要(4)够(5)喝(6)丢弃
(7)从前(8)碰撞(9)绳子,断
2、(1)、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
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2)(共工)发怒撞不周之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系挂地的绳子断了。
(3)、天向西北方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动;大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泥沙朝东南角流去。
理解探究
1、从中可以看出夸父愿为人类造福的奉献精神。
2、要表达古代人民想了解自然,征服自然的愿望与精神。
3、“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
4、古代人民不了解自然现象,把各种自然现象归结于神的作为。
本文中用神话解释的自然现象是“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
合作释疑
(1)邓林,据清代学者毕沅考证,“邓”“桃”音近,“邓林”即:“桃林”。
夸父因逐日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却化为撑起一片绿阴且结满甘美果实的桃林,这一结尾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象力,丰富了神话的内涵,丰满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后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2)这个神话主要是表现夸父宏大的志向和豪壮的气概。
也正因为日不容易“逐”,才更加显现出夸父那令人赞佩的勇气。
(3)这是一场正义的战争,共工用自己的牺牲唤醒了人民追求光明的觉悟;这是一场邪恶的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灾难;无论正义与邪恶,它只是古代人民征服大自然的信念。
(4)人们常以“夸父逐日”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
如陶潜《读山海经》诗有:“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句,柳宗元《行路难》诗有“君不见夸父逐日窥虞渊,跳踉北海超昆仑”句。
课内精读
(1)渴;欲得饮;饮于河、渭;
(2)①竞跑、赛跑②黄河③向北④他的,指夸父的。
(4)女娲补天,女娲团土造人,精卫填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