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2003—2012年住院死亡病例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院2003—2012年住院死亡病例分析
目的了解本院2003~2012年住院患者的死亡率,死亡患者的基本情况,死亡病因的变化趋势。
方法统计分析在本院住院的死亡病例3440例。
结果在出院人数逐年上升的情况下,死亡率却呈现明显的逐年下降趋势。
死亡病因依次为恶性肿瘤,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分别占总死亡人数的41.8%、13.1%、12.7%。
恶性肿瘤死因的前3位分别为肝癌,肺癌,白血病,分别占恶性肿瘤死亡人数的18.7%,16.3%和13.5%。
结论有针对性地加大对疾病防控的宣教尤为重要,以期提高全民的健康保健意识,使家庭、社会达到真正的和谐和健康。
标签:死亡病例;死亡率;死因分析
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随之逐渐产生变化,疾病的发生率,致死率也有所改变。
死亡病例的统计分析是评价诊疗服务效果和制订疾病防控策略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1],为加强疾病的防治,促进医院的管理与发展,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提供依据[2],以期增强公众的防病治病的保健意识、培养其良好的生活习惯,进而为提高全民的身体素质提供医疗资讯。
本研究回顾性地分析了本院2003~2012年住院死亡病例的资料,以期了解由死亡病例占出院病例的比例统计所构成的死亡率;死亡病例构成特点,包括患者性别,年龄的分布情况;死亡病因的变化趋势等,进而分析本院10年期间的医疗技术、医疗管理以及医院管理各方面的发展和运作成效。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3~2012年10年期间在本院住院转归为死亡的病例3440例,其中男性2089例,女性1351例。
1.2 资料来源
数据信息来源于《广东省医院病案信息管理系统》,住院时间为2003~2012年,转归为死亡者作为查询条件,抽取疾病诊断,性别,年龄等数据,疾病诊断以主要诊断作为检索条件。
1.3 统计方法
应用Excel2003软件对以上信息进行统计分析。
包括死亡率的统计,不同年龄段的死亡情况以及死亡的病因分析等。
2 结果
2.1各年龄段的死亡人数比例及性别比
本院2003~2012年的出院总人数为378141例,2003年的出院人数为18692例,每年逐渐上升,2012年出院人数为58198例。
死亡总人数为3440例,2003年死亡人数为306例,至2006年稍微上升到400例,然后逐年下降至2012年的287例。
总死亡率为0.91%。
死亡患者的性别: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例为1∶0.65(表1)。
在各年龄段中的死亡率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70岁组为1537例,占44.7%;60岁~组为584例,占17%;50岁~组为429例,占12.5%;其次为40岁~组320例,占9.3%,20岁年龄组开始呈现出男性的死亡率明显高于女性的趋势,这与男性所处的社会地位及其长期养成的生活作息习惯等有关。
在当今社会中,男性相对于女性而言,一方面男性处于社会的相对主导地位,所面临的社会压力,个人压力,家庭压力等高于女性;另一方面大部分的男性存在不良的生活作息习惯,如抽烟,经常喝酒,熬夜等,以上两方面因素是男性患病的致病率高于女性的重要原因,而男性的保健意识远远不如女性,通常在疾病的初期并不引起重视,直至病情发展到严重阶段才就医,这也是男性患病后病死率高于女性的另一个因素,因此,在紧张的工作生活环境中,男性更应该适当地释放压力,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进行身体检查,使疾病发现于早期,降低病死率。
各年龄组的死亡病例中,>70岁年龄组的死亡率最高,其次为60岁~年龄组,死亡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这符合年龄段特征。
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功能逐渐衰退,抵抗疾病的能力下降。
另外,老年人的疾病恢复能力远远不如年轻患者,对于同一疾病的不同年龄段的患者而言,老年患者的治疗难度大于年轻患者,因此老年人既是疾病发生的高发人群,也是高病死率的人群,而社会已经渐渐步入了老年化社会,因此,加强对老年人的疾病防控工作尤为重要,通过对老年人进行保健宣教,定期身体健康检查,以达到提高人口的平均寿命,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为目的。
另外,结果显示,在8个年龄组别中,10岁以下年龄组的死亡率排在总死亡率的第5位,其中新生儿疾病73例,白血病56例,感染性疾病29例,分别在这个年龄组中占33.3%,占25.6%,占13.2%,而新生儿疾病中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62例,占新生儿疾病的84.9%,是新生儿的主要死因。
婴儿死亡率是国际社会公认的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居民健康和卫生保健事业的重要标志[3],控制新生儿死亡率应首先加强产科的医疗质量,做好围产期,产期的保健工作,其次是提高对新生儿及婴儿疾病的治疗抢救技术,加强随访保健工作。
总而言之,一老一少是我们医疗工作的主要服务人群,降低老年人,婴幼儿死亡率,提高人口的平均寿命,应当成为国家富强的其中一个指标。
恶性肿瘤已成为10年间本院死亡病例中的首位死因。
恶性肿瘤的致死率占总死亡率较大的比例,其中排列前3位的死因分别是肝癌、肺癌和白血病。
肝癌与肺癌的死亡病例中都是男性以绝对的比例高于女性,而且以>60岁年龄组排列第1位,其次为40岁~年龄组。
由此而见,肝癌与肺癌的发病率与致死率已呈现年轻化的态势。
白血病以<10岁组为高发组别,性别比例没有明显的差异性。
恶性肿瘤的具体发病原因至今不能确定,但普遍认为与遗传基因、环境污染、食物安全、不良的生活方式有关。
恶性肿瘤已经成为当今疾病中威胁人类生命的最主要杀手,也是当今公共卫生中的棘手问题,至今为止,大部分的恶性肿瘤还没有根治的疗法,因此,尽可能地远离、避免已知的致癌因素,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对恶性肿瘤的预后十分重要[4-6]。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工作压力不断增加,特别是饮食结构的改变,健康运动的减少,循环系统疾病也随之增加,并且有年轻化迹象。
在死亡原因中由于循环系统疾病而致死的死因排列第2位,因此应加强对人们的健康教育,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适当运动,合理饮食,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循环系统疾病通常表现为发病急,发展快,这也是它有较高死亡率的原因之一,预防疾病的发生及控制疾病的发展是防治循环系统疾病的主要手段[7-8]。
排列死因第3位的呼吸系统疾病的死亡率较高可能与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率越来越高,病情越来越严重有一定的关系,如重症肺炎近年有增加趋势,这应该与环境污染,特别是大气污染有关,这是世界性的问题,也是国内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严峻问题,在相信政府有能力改变这种状况的同时,要从自己做起,不吸烟,遵从政府要求定期进行汽车尾气检测,为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出一份力。
由于呼吸系统疾病近年来偶尔出现新的病种,如非典型性肺炎,禽流感等疾病,因此提高对呼吸系统疾病的更为深入的认识以及提高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医疗技术水平,是降低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较重要的一个方面。
综合本文的调查分析,在社会经济快速增长,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人们的身体健康水平并没有同步发展,因此,在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加大对疾病防控的宣教尤为重要,提高全民的健康保健意识,使我们的家庭、社会达到真正的和谐和健康。
[参考文献]
[1] 杨晓蓉,秦文敏.2003~2008年我院住院死亡病例统计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2011,28(3):294-296.
[2] 张金花,刘英姿,朱洪芹,等.某综合医院2006~2010年住院死亡病例分析[J].中国病案,2012,13(1):51-52.
[3] 姚大鹏,高蓉,张平扬州市邗江区2006-2010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分析及对策[J].当代医学,2012,18(7):161-162.
[4] 刘贵浩,耿庆山,薛允莲.2009年广东省居民死亡情况及死因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3):619-621.
[5] 张杏花,张春霖,叶浩风.2009年广州市白云区居民死因监测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2,10(2):276-277.
[6] 刘玉玲,郭昊,郭秀芳.2009-2010年寿光市城区居民死亡监测分析[J].预防医学论坛,2012,18(2):128-129.
[7] 刘辉,赵丽军.2010年阜新市城区居民死因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2,7(7):253-254.
[8] 林素芬.某院10年住院死亡病例统计分析[J].中国医院统计,2008,15(1):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