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哈尔滨第六十中学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哈尔滨第六十中学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今,信息革命带来生产力发展质的飞跃,强力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进步,深刻影响社会环境和文化形态,文艺创作也如此。

互联网介入文艺创作,绝不仅仅是简单的传播途径扩大和呈现载体改变。

就像部分戏曲演出于匀栏瓦舍,电影在黑漆漆的盒子里造梦,电视带来全家欢,一种文艺形式的发展、接受与所适配的媒介形式无法分开。

网络小说、网络剧、网络大电影、网络综艺等以“网”之名蓬勃兴起的文艺形式不只是传统艺术在小小荧屏上再次呈现,而是有其独特的创作方法、传播规律。

互联网特有的“用户思维”,让受众成为创作关注点。

相较于传统文络小说的阅读场景发生变化,写作场景随之改变。

一位网络作家说,他特别重视读者在网络上的阅读体验,比如分段分节要短、条理要清楚;每章2000字左右,这是手机阅读者能接受的最佳长度;每一章的故事剧情都要有进展、有悬念等等。

根据第四十三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8年12月,短视频用户规模达6.48亿,网民使用比例为78.2%。

随着手机移动端的普及,手机已经不再是个人电脑的延伸,越来越多的视频内容开始适应小尺寸竖屏显示。

与电脑“读屏”方式不同,手机是以“滑屏”模式呈现的。

相应地,在短句、短段、留白和空行技巧上都要更加适应“滑屏”特点,所以才会流行“一镜到底”的长图,才会为适应9:16的竖屏显示而自主削弱对背景、环境的交代,更聚焦于人物刻画。

竖屏访谈类节目、竖屏短剧等也应运而生。

互联网“点对点”的传播特性和便捷的及时反馈,使得创作不再是单枪匹马的行为,受众可以广泛参与创作过程。

在传统观念中,文艺创作是一项偏于“文科”的工作。

但在互联网背景下,越来越多来自理工专业的数据分析师加入创作队伍。

他们研究分析网络上的点击量曲线和观众反馈,根据测算结果对创作提出改进意见。

例如,当前热播的古装剧《东宫》曾出现一个剧情高潮。

大量网友在弹幕上对其没有配背景音乐表示遗憾。

数据分析师对此迅速反应。

在剧集播出不到21小时的时间内为其加入背景音乐,许多观众得以欣赏更好的版本;网络综艺《这就是灌篮》本希望凭借明星导师吸引受众,但播出几集后通过数据分析发现网友更关注参与的球员,于是在之后的剪辑过程中就更多注重挖掘球员亮点。

数据分析不仅能敏锐抓住观众的“看点”并对创作进行实时调整,更可以进行“定制化”服务,争取最大观众群。

优酷在2017年创建泛内容大数据智能预测平台“鱼脑”,最近即将播出的一部网剧的男主角就是通过“鱼脑”对众多演员进行大数据分析,再结合剧情类型进行数据匹配,最终选择出来的。

互联网和文艺创作之间的关系耐人寻味,互联网产生的一系列技术变革使文艺创作紧随其后,而这种追随是为了更好地让作品抵达受众。

创作者和受众本身就是一种平等关系,在过去,虽然作品已经完成,
但依然需要接受读者和观众审阅、评价,而互联网的便捷性缩短了受众反馈的时间差,再加上互联网“用户思维”的介入,受众已经加入到创作队伍中,甚至能够改变一部作品的走向。

面对新形势、新技术,如何更好利用互联网特性,释放更大创造力,让文艺更好地为受众服务,同时发挥价值引导作用,是摆在每个从业者面前的课题。

(摘编自任飞帆《互联网给文艺创作生产带来深刻变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无论传统文艺还是网络文艺,其形式的发展、接受都会影响所适配的媒介形式。

B.网络文艺不是传统艺术在荧屏上的再次呈现,而是有独特的创作方法、传播规律。

C.出于对受众的关注,网络小说会控制章节、段落字数,设置大量悬念以加快进展。

D.数据分析能抓住观众的“看点”,有助于对创作进行调整,进行“定制化”服务,争取尽可能大的观众群。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阐述了互联网对文艺创作的影响,并指出网络时代文艺创作面临的课题。

B.文章指出互联网影响文艺创作是基于用户思维的介入和传播方式的改变。

C.文章引用统计报告数据是为了说明越来越多的视频内容都已能适应手机竖屏显示。

D.文章第四段论证了文艺创作追随互联网是为了更好地让作品抵达受众这一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受众可以广泛参与创作过程说明创作不再是单枪匹马的行为,这得益于互联网“点对点”的传播特性和便捷的反馈。

B.理科数据分析师们加入文艺创作队伍,通过对网络上的点击量曲线和观众反馈数据进行分析,进而根据结果参与创作。

C.依据弹幕和泛内容大数据智能预测平台,网络文艺创作者们就可以提供更好版本的作品,选出更符合受众需求的演员。

D.在当下的互联网时代,受众审阅、评价文艺作品的反馈时间缩短,并且可以参与文艺创作,能够对一部作品的走向产生影响。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传统“中国式”家庭包括三代人:祖父母、父母和子女。

在这种家庭单位里,家长把后代看成自己的私有物,孩子也把家看成最坚强的后盾。

中国人家族血缘关系比较紧密,相对西方来说亲情更浓厚。

长辈对自己的家庭和子女很重视,相应地,孩子也更愿意照顾和陪伴他们的父母和祖父母。

(摘编自《中国人的家庭观念》)材料二:
传统中国家庭中个人与家庭是荣辱与共的。

古代刑法中有“连坐” 或“株连”制度,一人犯事,家属亲友甚至上下好几代都跟着遭殃。

社会将每个家长权下的集体看成一个整体,他们都是家长的附属,家长对他们有管理处分的权力,也有承担责任的义务。

婚姻不是男女之间的私事,而是关系整个家庭或家族兴衰的大事。

所以历来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求门当户对。

中国人讲究家和万事兴,当自己的利益与家庭的利益发生冲突时, 要牺牲个人利益保全家庭利益。

这些规矩维持了一个家庭内部的秩序, 而如果每个家庭的男子都能“齐家”,整个国家也就安定团结。

进入现代社会后,尤其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了更多样的家庭组合方式,比如三口之家可以和父母辈住在一起,也可以自立门户。

单身青年可以和父母住在一起,也可以到别的地方独立生活。

个人价值观也在发生变化,特别是西方的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在现代社会得到广泛接受和认可。

西方人重视自我价值、渴望独立和自由, 认为人是完全独立的个体,不依附于家庭和父母,血缘对家庭关系的纽带作用不是特别大。

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和经济上的独立,对传统家庭观念也构成了冲击。

在封建社会,女性经济上附属于家庭,不可能独立生活,而现在, 她们受到的教育足以使自己拥有稳定的职业和收入,不需要再依附于男人或者家庭。

再加上西方女权主义思想影响,越来越多的女性选择独身。

(摘编自《传统家庭观念在瓦解?》)材料三:
家庭核心化、小型化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相对自由生活方式的追求,当然多数亲代和子女分爨生活后仍保持着较密切的日常联系。

不过,也应承认,小型化的居住方式往往需要有相对完善的社会服务作为依托。

中国城乡正处于社会变革和转型的初期,社会服务结构、水平尚难以满足民众的需求,这将会给独居老人、有年幼子女的家庭带来困难。

因而,政府和相关组织应加强公共服务建设,服务机构的网点布局要合理,方便快捷,收费合理;家政服务也有待改进,需要有一批受过正规训练的人员从事这一行业。

(摘编自《中国家庭结构变动与特征》)材料四:
现在的独生子女,好多都是隔代抚养长大的,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看护着。

老人们都疼隔辈人,孩子上学时管接管送:放学进了家门,有削好的水果,有可口的饮料;饿了,有及时端上来的饭菜,吃剩下没关系,爷爷奶奶帮着打扫。

其实,按照中国人过去的规矩,老人没有上桌,晚辈是不能先动筷子的。

现在则是孩子随便吃,吃剩下的一
家人打扫剩饭。

当然,疼爱孩子的心情可以理解,可是从一个家庭来讲,它就不“齐”了,因为规矩被破坏了。

从小被宠坏的孩子,进入社会之后,极易形成巨大的心理失衡。

如何让孩子以一个健康的心态参与人生呢?我们还要回到齐家的这个“齐”字,家里要有规矩、有秩序。

(摘编自《中国人为什么家庭观念重?》)
4. 下列关于中国家庭变迁情况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传统的“中国式”家庭一般包括祖父母、父母和子女三代,而现代有了更多样的家庭组合方式。

B. 传统中国家庭中,亲情浓厚,关系亲密;而进入现代社会后,父母与子女的日常联系不再密切。

C. 传统中国家庭中,子女个人利益应服从家庭利益;进入现代社会后,子女有了更多的个人自由。

D. 传统家庭中,女性附属于家庭,不能独立生活;现代社会中,女性受教育程度高,经济能独立。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在传统的家庭观念中,子女被父母看成自己的私有物,而每个家庭又被社会视为一个整体。

B. 在传统的家庭观念中,个人和家庭荣辱与共,所以刑法中会有“连坐”或“株连”的制度。

C. 西方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和女权主义思想的影响是我国三口之家、单身青年出现的主要原因。

D. 虽然传统的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但传统的家庭观念是我们宝贵的财富,应该继承并发扬。

6.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现代社会家庭小型化的利与弊。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城市生活
刘庆邦
这个城市的自行车就是多,每个住宅区的角落都能看到自行车的残骸。

田志文下班骑车回到他所住的楼下,见路牙子上存放自行车的架子里又放满了自行车。

他想看看哪儿自行车放得比较稀,就加一个塞儿,把自己的自行车挤进去。

他推着自行车,从架子这头瞅到那头,架子里的各色自行车把挽把,肩并肩,挨挨挤挤,似乎没有加塞儿的余地。

不过他也瞅出了毛病。

有一辆自行车没了车座,前轮后轮都没了气,车胎的胎皮瘪得贴着地面。

换句话说,这样的自行车已断了气,不再是活车,成了死车。

这让田志文心里有些不平。

既然车已经死了,还占着活车的位置干什么!
他把自己自行车停好,看看前后左右无人,就把那辆死车从车架子里抽出来了。

车架子对面放着大铁皮斗子垃圾车,垃圾车后面胡乱扔着好几辆破烂自行车。

他一手提着车的后架,一手扶着车把,推着死车绕过垃圾车,把死车跟那几辆破烂自行车放在了一起。

架子上有了空位置,他把自己的自行车顶上去。

看着自己的车有了一席之地,他心里才稍稍平衡些。

按田志文的估计,架子上自行车的数量是相对稳定的,他为自己创造了一个位置,这个位置就应该每天为他空着。

不料他这晚下班来到楼下,架子上的自行车又放得满满当当。

他观察了一圈,感到有些气恼,你道怎的?原来那辆被他剔出去的死车又回到了架子中间,比原来的位置更好。

田志文的犟脾气也上来了,他打定主意,要把这辆死车再次清理出去。

他当时没有下手,他看见那个捡垃圾的老头儿在旁边坐着。

他吃过晚饭,到封闭的阳台上往外看了看,见天已黑了,他才乘电梯下楼去了。

外面不知何时下起了零星小雨,地皮已经湿了。

成排的自行车车座上大都包裹了白色的塑料袋,看去如落了一层薄雪。

他抓到那辆令人生厌的死车,轻轻地抽出来,尽量不发出声响。

他心里有些跳,像是一种偷窃的感觉。

死车推起来有些费劲,他头上背上都出了汗。

一单元门口一侧的墙下也扔着一堆破烂自行车,当他把手中的死车跟那堆破烂自行车丢在一起时,他心头像是卸下了一个包袱。

上班时,田志文一边看报纸大样,一边还在想.他把死车转移到别的地方,车的主人会不会找呢?下班后,他特意去看了看,这一看,他顿感快意,因为他看见那辆死车正在那堆破烂车边上躺着。

田志文的快乐只维持了三天,就被人打断了。

他发现那辆车又回到架子上。

这让田志文有些惊奇,他把车推到那么远的地方,车的主人是怎么找到的呢?田志文觉出来了,死车的主人在和他较劲,或者说在与他斗争。

这一次田志文没有生气,反而有些暗喜,他正愁平日里没有什么乐子呢,和无名氏的斗争权当是一个乐子吧。

这次他玩了一个策略,当天没有把死车弄走。

两天之后,他把那辆车推到住宅小区外面去了,推到了街面上。

那里有一家饭店,他把车放到饭店门口一侧。

夜已深了,饭店关了门。

田志文想象得到明天饭店一开门,老板和服务员就会发现这辆死车,因为这辆车的丑态和饭店豪华的门面太不协调。

老板可能会找人把车拖进后台,把车砸成一堆垃圾,跟鸡毛、鱼鳞一块儿扔掉。

那样也好,死车的主人就可以死心了。

你不佩服人家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真不行。

第二天下班时,田志文又在架子上看见了那辆车。

这使他多少受到一点打击,他煞费苦心地与人家周旋,不料这么快就失败了。

他不得不重新估量他的对手。

这时他产生了一个愿望,很想知道他的对手是个什么样的人。

他所在的单元门住着数百口人,他几乎全不认识。

他可以断定那辆车的主人与他住在同一个单元,同一个电梯进出。

可要想具体知道车的主人是谁,那就难了。

田志文没有机会搞清死车的主人是谁,却天天都能看到那辆车。

他不甘心失败,他想把死车丢进小区的垃圾总站,让清洁车拉到远郊埋掉。

他迟迟没有实施自己的计划,是因为有一天他的想象力爆发了,把一个故事想得活灵活现。

一个女孩子天天骑自行车去上学或上班。

突然有一天,女孩遇到车祸离开人世女孩的母亲就把女儿的自行车当做一件纪念物保存下来。

母亲每天都要把自行车看一遍两遍,就如同看到了女儿。

有了这个想象,他对那辆自行车仔细观察了一下。

那辆车是一辆二四的坤车,轮子是山地车的粗轮
子,车身是红色的。

越观察,他越觉得和自己的想象吻合,于是田志文开始自责。

为了使自己的车能有一个位置,他多次恶作剧般把人家的车扔掉,真是太自私了。

再见到那辆车,他不再觉得别扭,反而感到有些神圣。

那辆车还赫然在架子上存在着。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田志文扔车的时间越来越晚,从下班以后,到吃过晚饭,再到深夜。

他这么做不只是为了扔车,还为自己的内心得到满足。

B. 死车多次回到车架上,说明死车的主人也和田志文一样生活无忧,只有以这样的方式来消磨打发无聊的时光。

C. 小说情节并不复杂,但作者吸收了中国古典小说“往复三迭”的写法,使故事有声有色,波澜起伏。

D. 小说以“自行车”事件为叙述基点,引导读者走进都市生命的精神深处,感受他们细微的心理活动,表现了作者的人性关怀。

8. 请简要概括分析田志文扔车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9. 请结合小说内容,探究作者对城市生活的认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课内]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课外]二十四年秋,周襄王弟带以翟伐王,王出居郑。

二十五年,周王使人告难于晋、秦。

秦缪公将兵助晋文公入襄王,杀王弟带。

二十八年,晋文公败楚于城濮。

三十年,缪公助晋文公围郑。

郑使人言缪公曰:“亡郑厚晋,于晋而得矣,而秦未有利。

晋之强,秦之忧也。

”缪公乃罢兵归。

晋亦罢。

三十二年冬,晋文公卒。

(《史记·秦本纪》)10.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1)焉用亡郑以陪邻?陪:()
(2)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
11.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晋,何厌之有?
(2)亡郑厚晋,于晋而得矣,而秦未有利。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12.下列诗句中呈现的的人伦关系,不属于血缘关系的一项是()
A. 萱堂淑贤齐孟母,谆谆教子读诗书。

B. 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

C. 结发本期不下堂,君独何为慕他乡。

D. 少时好睡常不足,上事亲尊日拘束。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3.名篇名句默写(6分)
(1)崔护《题都城南庄》中“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两句写出了桃花依旧,但人面不见,人去楼空的物是人非的情景。

李煜的《虞美人》中,也有两句写出了这样的物是人非之感,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勾起作者无穷幽怨和仇恨之情。

(2)苏轼《赤壁赋》结尾处主客对人生的感悟实现了共鸣,他们“_______________”忘记了空间,“______________”忘记了时间。

主客皆进入豁达淡然的“乐境”
(3)辛弃疾在《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一词最后感叹“__________”,这与他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典故借问廉颇“__________”所表达的悲怆之情类似。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4.下面这张海报有多处错误,读后完成问题,
海报
为配合第五届市中学生影评征文活动,提高同学们的电影欣赏和电影评论写作水平,经学校邀请,著名影许家王尧先生将赴我校作题为《电影欣赏与评论入门》的讲座。

时间为5月8日下午4时,主办方为墨痕文学社。

届时欢迎同学们光临。

XX中学学生会
2020年5月6日
(1)用语不得体的两个词语是:①_________ ②________
(2)标点有误的一处是:________________
(3)应删去的一处是:__________________
(4)应补充的一项内容是: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阅读下面一则公告的初稿,完成下面小题。

公告
①为坚决打好打贏疫情防控阻击战,保障社区居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按照国家和省、市出台的疫情防控各项规定,现就有关事项通告如下:
②一、全面做好排查登记。

③落实“早报告、早发现、早隔离”要求,对所有进入小区的人员一律测温、登记。

④二、实施社区封闭式管理。

⑤严禁杜绝非本小区的人员进入,快递、外卖人员实行无接触配送。

⑥三、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⑦坚持每天对小区内交通主干道、活动广场、电梯按钮、楼道把手等公共场所和设施,进行卫生清理和日常消毒。

⑧四、落实依法依规处置工作。

⑨对不配合入户调查登记、不配合检测体温、隐瞒不报造成疫情传播,将提请公安机关依法依规予以处置。

⑩为协助疫情防控形势下业主买菜难的问题,社区将免费提供代购服务,并将代购物品统一配送到业主门口。

新华社区居委会
2020年2月15日
15. 上面的公告初稿有四处存在语病,请指出序号并加以修改。

16. 新华社区拟张贴一些对联,用于宣传上述通告的有关内容,请你为下面的上联补写出下联(平仄不论)。

上联:排查登记知踪源,人人同心防疫疠
四、写作(60分)
17.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百年前的五四,“青年”的概念被真正发现,“五四青年节”成为真正纪念性节日。

百年间,“新青年”“左翼青年”“知识青年”“四有青年”“文艺青年”等标签见证了中国青年的代际更替和成长。

在21世纪的浪潮下,青年的标签走向了多元化,“自我” “叛逆”“佛系”“任性”“颜控”“硬核”“创新”“博学”“诚信”“求索”“笃行”“有担当”“有品质”“有修养”……新时代青年人要亮出新标签。

你是什么青年呢?
请以“我就是___________青年”为题目,写一篇文章,希望你能彰显个性,紧跟时代,书写自我。

要求:选择一个词语,补全题目,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写一篇记叙文。

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
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

A项,“其形式的发展、接受都会影响所适配的媒介形式”错误,原文第一段是“一种文艺形式的发展、接受与所适配的媒介形式无法分开”,可知主客颠倒。

B项,“网络文艺不是传统艺术在荧屏上的再次呈现”错误,原文第一段“网络小说、网络剧、网络大电影、网络综艺等以‘网’之名蓬勃兴起的文艺形式不只是传统艺术在小小荧屏上再次呈现,而是有其独特的创作方法、传播规律”,可知原文是“不只是”。

C项,“网络小说会控制章节、段落字数,设置大量悬念以加快进展”错误,曲解文意,原文第二段“每一章的故事剧情都要有进展、有悬念”。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

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C项,“为了说明越来越多的视频内容都已能适应手机竖屏显示”错误,文章引用统计报告数据是为了说明短视频用户人数多,网民使用比例高。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先要对作品有整体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

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

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确定答案。

C项,“……依据弹幕和泛内容大数据智能预测平台”错误,曲解文意,原文还有“再结合剧情类型进行数据匹配”的选择演员条件。

故选C。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核的重点基本是文中的重点概念、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等。

考核概念命题点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上;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的考核;论点、论据和论证重点在判断论点,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辨析论证方法和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集中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

基本的设错类型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答非所问、张冠李戴、论点论据不配、论证方法错误、结构分析错误等。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这类题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加因果、曲解文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