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范文】北岛墓志铭回答-精选word文档 (12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北岛墓志铭回答
篇一:北岛的《回答》鉴赏
回答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
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冰川纪过去了,
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
好望角发现了,
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
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
为了在审判前,
宣读那些被判决的声音。
告诉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
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蓝的,
我不相信雷的回声,
我不相信梦是假的,
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
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
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
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
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
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
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鉴赏:
这短文讨论的是北岛赵振开,〈回答〉一诗中结构组织方面的对比原则及意象:
首先,讨论的是第一诗段所用的意象,如开头第一行:「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它本身是一很奇怪的陈述句,这明显是一个隐喻,简略来说就是「卑鄙」是「通行证」,而这「通
行证」是「卑鄙者」的,这给原属中性的「通行证」,沾上「卑鄙」负面的感
情色彩。
事实上,意象感情色彩的改变往往是阅读意象时需要注意的地方,这
里也不例外。
若从规范语言的角度看,在这麼一个短距离内,出现两个相同的
字词「卑鄙」和「卑鄙者」的情况是应该极力避免的。
但这种不规范不洗练的
语言现象,在文学文本强调陌生化效果的前提下,便变成吸引读者注意的手法。
读者不禁要问:「卑鄙」为何能够成为「通行证」呢?诗人刻意把这两个意象
放在一起,目的是让读者思考。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卑鄙」是指
语言、行为很恶劣,不道德的形容式名词;若在语言上、行为上是恶劣,又如
何成为「通行证」呢
「通行证」意指到达某特别地方的证明,而这地方是限制进出的,「通行证」
一般是给合资格人士进出的凭证。
可是如果结合这两个意象在一起,「卑鄙」
是「通行证」的话,便可得出这样的结论来:这个限制进出的地方是以行为语
言恶劣及不道德作为进出标准的。
读者不难由此推断:这以「卑鄙」为「通行证」的地方,必然是乌烟瘴气,是非黑白不明,道德沦亡的。
接者的一句:「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也与前一句紧密地连在一起。
「高尚」是用来形容道德水平高的人。
这句里呱想[喻:说「高尚」是「墓志铭」,「墓志铭」是指放在墓里刻有死者生平事迹石刻上的文字,一般是死者生前好友对死者的评价。
「墓志铭」一词的出现,暗示「高尚者」已死,而「高尚」是他致死脑颍父呱小狗路鹗歉呱姓叩拇呋陕┮粯印
如结合第一及第二诗行一起看,不难引起读者的深思:「高尚」与「卑鄙」的意义在哪里?卑鄙的人竟然可以凭藉「卑鄙」而通行无阻;相反,高尚的人却因他的高尚而死,这究竟是一个怎麼样的社会,怎麼样的世界呢?这明显给「卑鄙者」和「高尚者」身处地方,一个极负面的评价。
如从诗句的结构和组织来看,这两句用上了对比和比喻原则。
首先「卑鄙是通行证」和「高尚是墓志铭」是隐喻,四个意象分别以比喻原则连在一起。
另一方面,四个意象从另一角度看,又形成强烈的对比。
「卑鄙」与「高尚」是言行的两个极端,对比明显十分强烈。
「通行证」与「墓志铭」一组,前者是畅通无阻的根据,後者则是死亡的标志,也有著无法继续前进的意味;所以两个意象之间明显有著对比的关系,再加上「卑鄙者」与「高尚者」的强烈对比,使这两诗行形成比喻的横向关系,以及对比的纵向关系。
只这两句已能将〈回答〉一诗的主题:社会黑白不分,道德沦丧的现象表露无遗。
接著的第三、四行是写景句。
诗的首两个陈述句直接说出是非颠倒、不公平的社会现象,接下来便出现这一对写景句,两者的关系是明显的。
但要认识写景句的意义,我们必须先了解它们表面的写景成分,再而深入探究内中的深意;要了解写景成分,必须从了
「看吧,在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两行写的意象是天空上的倒影。
按常理,飘在天空上的该是云朵,「死者弯曲的倒影」是云朵的借喻。
「弯曲的」这形容词正好配合云朵弯曲的形状。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倒影」即倒立的影子,既然云朵是「倒影」,且飘在天上,那麼这倒著映射到天上的物体,便该在地面了。
根据原诗,那在地面给倒映到天上的物体便是「死者」。
此外,以「镀金」来修饰天空,若从字面解释,「镀金」
指的是黄昏时分,夕阳光折射下产生的金黄色。
「镀」字可解作「镶」,因此「镀金的天空」可理解为黄昏时分,夕阳斜照天空上的云朵,在云端映著金黄的色彩。
可是如将两行诗句一并考量,不难发觉内中隐含著死亡的意义。
「死者」一词固然直接点出死亡的意义,加上「飘满了」的形容,仿佛在读者心中呈现一幕天空满布屍体的恐怖景象。
此外,「黄金」或「金色」在不同文化里,都象徵死亡,也是埋葬死者的一种金属。
在棺椁在镶有黄金的现象在中西方都是比较普遍的现象。
表面看来,这两诗行写的只是一黄昏日落天空现出彤云的景象,可是当句中加上「镀金」、「死者」等负面色彩的用词时,诗句给读者的印象便有很大的改
变。
这明显是作者刻意的安排,为的就是突出负面色彩,以配合第一、二诗行
表达对社会不满的情绪。
另外,第二诗段:「冰川纪已过去了,/为甚麼到处都是冰凌?/好望角发现了,/为甚应死海里千帆相竞?」在这里明显分成两组,是一个重复,换句话说,第二诗段的第一、二诗行及第三、四诗行在句子结构上是重复的。
先看第一组诗句:「冰川纪已过去了」;「冰川纪」即指冰河时期,是人类历
史发展的其中一个时代当时由於气候异常寒冷,所有生物都无法生存。
若以人
情冷暖的角度来看天气的冷暖,那麼,这个冰川纪指的便是人情极度冷暖的时代。
这首诗写於1976年,很多人也自然地将「冰川纪」联想成文革时期。
「冰川纪已过去了」一句,便可解作人际关系极度冷淡的文革时期已过去。
再看下一句「为甚麼到处都是冰凌」,「冰凌」即冰锥,如将这意象放到人际
关系上看,那麼「冰凌」那寒冷、尖锐得可以造成伤害的特点,便可用来形容
人们互相攻击、互相猜忌,不能互相信任,融洽相处的情况。
所以这句的意思
是指既然人情极度冷漠的时代已经过去,为甚麼人与人之间还要互相攻击,不
能融洽相处呢?
「好望角发现了,/为甚麼死海里千帆相竞?」刚才提到「冰川纪」是用了地
球的历史;这句则用了空间或地理的意象。
好望角给这个地方的名称。
意谓只
要经过好望角,便有望到达富庶的东方,得到梦寐以求的财富。
因此这里用上「好望角」,为的是隐喻有望实践梦想,达到目标的地方
「死海」位於中东地区,处於以色列的西陲,由於附近温度高,蒸发强烈,因
此死海的湖水含盐度高达23-25%,水生植物及鱼类不能生存,沿岸草木也很少,所以取名「死海」。
这里,明显借用它那死寂没有生命力的特点,以表达死寂的感觉。
换句话说,在死海中千帆相竞,就像是为了些没有意义的东西在竞争一般。
如果发现「好
望角」解释为有了新的好的希望,那麼,为甚麼还要死气沉沉、没有半点生气
的地方互相竞争,你争我夺呢?虽然好望角和死海都是空间,但两者是相对的,明显形成强烈对比。
此外,冰川和好望角刚巧相反,如冰川代表人情冷漠,那
麼好望角便指好的希望,两者也是相对的。
所以,这里既有句式的重复,也有
时间空间上的对比。
而在最後一段也出现了几个重复意象,这些意象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诗的意义,因此意象的组合是诗歌组织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同样道理,要了解诗的含义,了解意象的组合也可事半功倍。
「新的转机和闪闪的星斗,/正在缀满没有遮
拦的天空,/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简单来说,若根据句子结构来解释,第一句:「新的转机」和「闪闪的星斗」是主语,这与「没有遮拦的天空」合起来成为完整的句子。
而「那是」的「那」是指
「新的转机」和「闪闪的星斗」。
换句话说,「新的转机」和「闪闪的是斗」
是暗喻,等於「象形文字」,亦等於「人们凝视的眼睛」。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