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某校2020-2021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有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省杭州市某校2020-2021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先秦儒家在考量人与动物的关系时,强调和谐、仁爱。

如何实现此种理想?路径就是“尽物之性”,即万物向荣,各尽其性。

董仲舒在总结儒家的仁爱思想时所说的“质于爱民,以下至鸟兽昆虫莫不爱。

不爱,奚足以谓仁?”实质上不过是对儒家天人合一思想
下的处理人与物之关系的延伸表达而已。

不过,在先秦儒家看来,对动物的爱与对人
的爱还是有区别的。

这种有区别的爱源于儒家的差等之爱理念。

这种差等之爱循着“亲亲——仁民——爱物”的路径递减。

对人的爱尚且为差等之爱,对动物的爱自然又次之。

那么,在利用乃至食用动物方面,先秦儒家如何做到与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相一致
的呢?他们的做法是:制天命而用之,杀伐以时。

荀子认为人有气、有生、有知,亦
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而动物“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其
道德地位自然低人一等,因此动物可以为人所用。

不过他并不主张对动物的随便利用
和过度利用,而是主张遵循自然规律而用,即“杀伐以时”。

他说:“圣王之制也:草木
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

鼋鼍鱼鳖孕别之时,罔罟
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
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

”从实践层面讲,这种做法至少始于禹王时代。

(摘编自王云岭《儒家视野中人与动物的关系与启示》)
材料二:
我们之所以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其作为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
方略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原则,乃是因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地球
上本无人类,后来才有人类——地球形成已有45亿年,产生生命已有42亿年,出现
人类不过短短的300万年,这是科学事实。

地球可以没有人类,人类却不可以没有地球,地球是至今为止被发现唯一有生命存在、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这也是科学事实。

我们对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讨论应基于上述科学事实,并把握两个所指:
其一,人是自然的产物,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孕育了人类,为人类馈赠了居所与
养分。

自然是人类的根,是人类的源。

马克思曾经指出:“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


其二,自然界的演化出现了异化,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人类,自从有了人类,地
球史便进入“人类纪”,即由人类主导的地质年代。

随着文明的发展,今天作为自然界
之产物、自然界一部分的人类已有能力把地球和自己一同毁灭,而且人类的所作所为
正在毁灭地球和自己,生态危机已经使地球和人类面临劫难。

地球要延续,人类要延续,这是文明的思维。

地球能否延续,人类能否延续,这是文明的忧患。

总之,人类
搭乘着地球之舟漂浮在无垠的星际海洋,与地球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从来就没有救
世主,人类与地球命运与共,何去何从,全靠人类自己。

其实,从更宏阔的视野上看,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在于地球上的自然万物是一
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即生命共同体。

山和水是有生命的,山和水形成相互联系的
有机整体,是生命共同体,山水林田湖草都是生命共同体。

地球是生命的摇篮,反过
来又是生命的产物。

地球正是因为有了生命才称其为地球,一颗绿色的星球,一颗向
太阳开放、从太阳获得源源不断能量补充的星球,否则就会像太阳系其他星球一样是
毫无生息的死球。

善待地球就要善待生命,善待生物圈的生命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
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一旦丧失,生物圈这一生命共同体就会崩溃,人与自然
生命共同体就会瓦解。

地球自然万物作为生命共同体或生物共生体系的良性运转,是
维系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

(摘编自刘湘溶《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三点阐释》)
材料三:
在一个很长的时间内,人们曾经“怨天尤人”,把环境危机的原因归咎于自然界本身。

但是,近年来,随着这方面研究的深入和发展,人们充分认识到,环境危机的根源在
于人类自身的非科学活动,是人类无视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和自我调节机制而为所欲为
的必然结果。

人类出于自己生存和繁衍的需要,一方面,将自然界视为取之不尽、用
之不竭的物资库,任意掠夺和浪费自然资源;另一方面,则错误地把自然界当作“垃圾桶”,肆意弃置生产和生活的废弃物品。

到头来,人类意欲征服自然,却反遭自然界的
惩罚。

究其根源,就在于未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态环境危机的产生,并不意味着人的能动性已经发挥到了顶点,而是意味着人类并
没有解决好能动性与受动性的关系。

其实,真正自觉的能动性的发挥,应当以对受动
性的认识为约束条件,能动性本身也应表现为两个方面:在认识自然中表现出来的能
动性和在改造自然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如果后者不以前者为基础,能动性就可能超
越受动性而变成一种盲目性的意向活动。

要调整好能动性和受动性的关系,人类就得
不断推进自己对自然界客观规律的了解。

长期以来,急功近利的片面性观念,把人们
引向了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和无节制的耗费上。

在这种价值取向下,人的主观能
动性就会脱离人的受动性而盲目膨胀,这种“能动性”无疑会祸及自身。

恩格斯在总结
了人类向自然界索取的经验与教训后精辟地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
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人们不能只注重改造、征服和战胜自然的力量的增长,而忽视了人和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能动性与受动
性的统一。

总之,人与自然关系危机的出现,是同过去几个世纪中,人把自己视作自然的统治者
和主宰者的观念有着密切关系的。

(摘编自卫美云《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之辨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儒家崇尚仁爱,主要表现在对所有人一视同仁的博爱之情,而对于动物,他们
认为爱人甚于爱物,是有差别的。

B.人类离不开地球的哺育,地球更离不开人类的力量支持,二者互为依赖,互为支持,才有了今天生机勃勃的地球生命。

C.作为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人类不仅负有改造、征服和战胜自然的责任,还必须
具有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

D.材料三中“能动性”主要指人类的主观意向和活动,如“杀伐以时”“善待地球”“掠夺和
浪费自然资源”等都属此类。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荀子看来,人类有智慧和道义,有超出动物的道德水平,因此人利用动物、杀伐
捕猎是有其天然的合理性的。

B.人类创造了文明,文明的力量使得人类似乎拥有了对地球的生杀予夺权,但地球的
毁灭必定带来人类的毁灭,二者命运与共。

C.材料二中的“生命共同体”,是指人与自然的一切生命都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这与材料一中先秦儒家的观点有所不同。

D.材料一中多处引用古人古籍中的话,材料二中列举了一组数字,这些内容都为观点
的论证提供了有力的材料支撑。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B.“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


C.“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D.“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4)同一话题往往有不同的论述角度,请简要说明材料二和材料三在论述角度上有何不同。

(5)当前我国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请结合以上
材料谈谈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水葬
蹇先艾
“老子算是背了万年时,偷周德高家没有偷到,偏偏遭你们逮住了,真气死人!”这是
一种嘶哑粗鲁的嗓音,在沉闷的空气中震荡,是从骆毛的喉头里迸出来的。

他的摇动
的身体支撑着一张像成天在煤窑爬进爬出的苦工一样的脸孔,瘦筋筋地没有肉,几根
骨架子包着一层皮。

头发虽然零乱,却缠着青布套头;套头下面,那一对黄色的眼睛
睁得很大,放出愤怒的光。

看他的年纪不过三十岁的光景。

他的两手被背剪着,脚下
穿了一双破草鞋,沾满了黄泥巴。

旁边有几个斜眉吊眼的汉子气势汹汹地将他把持住,沿着又密又深的松林往前走。

这一行人都是奔小沙河去的。

他们押着骆毛去水葬,因为他在梧桐村不守本分,做了贼。

绅粮周德高退了他的佃,是完全应该的,放佃、退佃,人家完全有自由,他却不
应该报复——去偷周家的东西。

哪个敢去惹一脸横肉的那个大绅粮呢!他是曹营长的
舅爷,连区长、保长一向都要看他的脸色行事。

骆毛的后面络绎地拖着一大群男女,各式各样的人都有,五花八门的服装,高高低低
的身材,老少不同的年纪。

有好些都是村中的闲人和富户,他们完全为看热闹而来。

穿着比较整齐的有钱人家的孩子们,薄片的嘴唇笑得合不拢来,两只手比着种种滑稽
的姿势,他们拖着鞋子踢踢踏踏地跑,鞋带有时被人踩住了,走不上前去的时候,他
们就尖起嗓子破口大骂,汗粒在他们头上像雨珠一般地滴下来。

姑娘搀着母亲,奶奶牵着小孙女,媳妇背着娃娃,站在路旁,有的抬起头,叹息着;
有的皱起眉毛;有的露着苦脸,口都不敢开。

有些老太婆们呢呢喃喃地念起佛来了。

中间有几位年老的庄稼汉大踏步地紧跟着行列走。

跼蹐不安的群众,完全不管汗的味道,总是在肉阵中前前后后地挤进挤出,你撞着我的肩膀,我踩着你的脚跟,连一分
钟也没有安静过。

这时,骆毛的声音,蓦地高朗了许多,像铜锣般响着:
“嘿!看你们祖宗的热闹!周德高狗仗人势,叫老子吃水!他也会有遭殃的一天!他一
样不会得好死的!”
骆毛跨着很大的步子,摇摇晃晃地往前走,他仿佛在捉弄那几条汉子。

看看已经快离
开了这个村落,后面的人群紧紧地跟上来,七嘴八舌并没有停止。

骆毛好像听见一长
串刺耳的笑声,他一肚子的不高兴,用力地把头扭回来,向那些幸灾乐祸的人们喊道:“跟着你们的祖宗走哪儿去?你们难道也要陪着老子进水晶宫吗?我晓得你们是来看热
闹的,你们给周德高带个信去,就说我在鬼门关前等候他。


那个脸色褐黑的家丁使劲给他背上一拳:“走呀,孙子!”骆毛不服地反踢了他们一脚:但是背上已经接着重重地挨了几拳,连躲闪都躲闪不开。

离开村庄已有半里的光景。

骆毛不走了,在一座坟台边休息下来。

群众都挤拢来,围
成了一个圈子。

骆毛依傍着那一块字迹模糊的残碑坐着。

“老子今年三十一!”他向四面看看,似乎在寻找熟人,提高嗓音说,“再过几十年,我
不又是一条好汉吗?”
有个叫王七的农民,拐着脚走到坟前来,用手揉着眼睛,向骆毛低声说:“骆大哥!你
放心去吧!逢年过节我会来给你烧纸钱的。

你身后有什么办不了的事情,我来帮你办。

哪个叫你没有钱,又没有势呢!”
高个子家丁跑过来,把王七推了几尺远,吼叫着说:“滚你的三十三,哪个稀罕你来讨
好卖乖?”
“七老弟,各人好好生生地下力去吧!”骆毛冷笑了一声说,“好汉做事好汉当,我不会
拖累旁人的,——我的妈来了没有?”
骆毛心里忽然难过起来,站起身来往前走,眼光却东张西望地在人丛中寻找。

人群又
被他拖着,像带子似的回环在山道上了。

一路上他都在咆哮着,像一只被捆得太紧了
的老虎一样。

走了一段山路以后,刚才王七那几句话,叫他不由得想起他的母亲,他觉得心头有点
发软,不怕死的心情,登时冷了一半:他心里被踌躇和忧虑占据着:“我死了以后,我
的妈怎么办呢?她老人家这阵在什么地方呢?”
在小沙河上,那几个虎狼似的家丁搬了一块大石头捆在骆毛身上,从桥头往下一推,
他狠心地把眼睛一闭,就沉落下去了,大家喧嚷起来。

天空依旧恢复了沉闷的铅色,梧桐村显得格外的冷落。

金黄色的稻田被风吹着,掀起
了很自然的波浪。

一阵鸟噪从掩映着关帝庙那一派清幽的竹林中传来。

层层叠叠的山
岭逶迤着,遥遥与天海相接。

村后远远的一间茅草房,孤独地立在半山坡上。

竹笆门
拉开后,一个老妇人拄着拐杖走出来。

她微微地喘着气,一手牢牢地把住门边,摩挲
着老眼,不转睛地向着远处凝望,好似在等待着什么。

看她站立在那里的样子,显然
身体非常衰弱,脸上堆满了皱纹,露出很高的颧骨;瘦削的耳朵上还垂着一对小小的
耳环。

她的背有点驼,斑白的头发,荒草般纷披在前额。

她穿着一件补丁重重的衣服,从袖子里伸出来的那只手,颜色青灰,骨头血管都露在外面。

她倚着门枋,身子连动也不动一下,嘴唇却不住地颤抖。

后来她把拐杖靠在一边,索
性在门槛上坐下来了。

她深深地蹙着眉头道:“毛儿出去一天一夜,为什么都不回来呢?”说着,又抬起头来望了一望。

直到坡脚朱家吃过了晚饭,窗外吹过一阵风,天气渐渐凉起来,外面冷清清地只有点
点的星光在黝黑的天空中闪烁的时候,朱三的媳妇跑到那个老太婆家门口,只见她还
坐在门槛上,口里吐着微弱得听不清的声音,仿佛是说:“毛儿,怎么你还不回来?”(选自蹇先艾《蹇先艾短篇小说选》,有删节)
(1)作者是如何交代骆毛被处“水葬”的缘由的?
(2)文中画横线部分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3)简析骆毛这一人物形象。

(4)这篇小说的悲剧性具体表现在哪里?请从骆毛、村民、母亲三个角度作简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
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
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
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
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
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
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

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

烛之武出
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
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


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
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
何有于郑乎/
B.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
何有于郑乎/
C.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
何有于郑乎/
D.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
何有于郑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伯,春秋时期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之一,今天欧洲仍有这样的称谓。

B.礼,指礼节、仪式等道德规范,先秦有《周礼》《仪礼》《礼记》等流传于后世。

C.寡人,指寡德之人,古代的诸侯、君主在失德后的自称,后来成了他们的谦称。

D.执事,指做事情,主持工作,也指办事的官吏,后来也用于表示对对方的敬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顾全大局。

面对郑国危亡的危局,放下不被重用的个人恩怨,毅然担负起出
使秦国的重任。

B.烛之武反客为主。

他对秦穆公说,灭亡郑国是让秦赔上自己的邻国来增加晋国的势
力并削弱自己。

C.烛之武富于谋略。

他一面向秦穆公许诺,愿为秦国提供好处,一面利用秦晋矛盾,
施行离间之计。

D.烛之武不辱使命。

国家危亡之时出使,不卑不亢,从容辞令,说服秦国退兵护郑,
不失本国尊严。

(4)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荆轲刺秦王》)
②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
山下,道芷阳间行。

(《鸿门宴》)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项羽
陆游
八尺将军千里骓,拔山扛鼎不妨奇。

范增力尽无施处,路到乌江君自知。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是写项羽的人和马,用“八尺”和“千里”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项羽的威猛形象。

B.第二句虽然语气平淡,是具体的叙事,却写出了项羽单枪匹马、勇冠三军、力大无
敌的英雄形象。

C.第三句写出了虽然范增尽力为项羽出谋划策,但是项羽一意孤行,纵使范增再有才
能也无处施展。

D.诗歌运用对比手法,把项羽的英雄形象与他的乌江自刎形成对比,强化了诗人情感。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

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哂子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②《鸿门宴》中,与欧阳修《醉翁亭记》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两句
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③《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学生不同的
性格特点。

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的“________,________”可以看出。

④《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
然里沐浴临风的美丽动人的景象:________ , ________。

⑤在《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用“________,________”指出了教育民众的具体方法。

六、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网络提供了一个平等的场域,再平凡的人也能于此发声,且有_______________,传播
既速且广。

这体现了当代中国的政治开明与思想进步,自然也(蕴育/孕育)着社会文
化进一步繁荣发展的极大可能。

但在另一方面,它又表现出异常复杂的特征。

网络毕
竟只是一个话语平台,它无法如一些人想象的那样,自动生长出自我净化的
_______________。

在一个众声喧哗、众说纷纭的网络环境中,不仅是分析比宣泄更加
容易,偏激比理性更受欢迎,而且粗品比精品更加少产,油滑比严肃更为流行。

有智
者说:“无论在哪里,只要风俗与时尚腐败了,语言也会腐败。

”事实上,语言不仅仅
_______________现实,而且直接地参与(yǔ/yù)现实,干预现实,不仅在很大程度
上桎梏(gù/gào)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进程,而且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生存状态。

历史
上具有深远意义的变革——(不止/不只)局限在文化领域,不少是以_______________语言作为突破口的。

仅近代以来,“五四”的白话文运动、延安的反对党八股,都是着
眼于改变话风与文风,并且都极端重视向民间寻求语言的灵感与资源。

(1)文中画线的字形和字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蕴育参与(yù)桎梏(gù)不只
B.孕育参与(yǔ)桎梏(gào)不止
C.蕴育参与(yǔ)桎梏(gào)不止
D.孕育参与(yù)桎梏(gù)不只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一孔之见功能反应改变
B.真知灼见功用反应改动
C.一孔之见功用反映改换
D.真知灼见功能反映改造
(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仅是分析比宣泄更加容易,偏激比理性更受欢迎,而且粗品比精品更加少产,油
滑比严肃更为流行。

B.常常是宣泄比分析更加容易,偏激比理性更受欢迎,粗品比精品更加多产,油滑比
严肃更为流行。

C.常常是宣泄比分析更加容易,感性比理性更受欢迎,精品比粗品更加多产,油滑比
严肃更为流行。

D.不仅是宣泄比分析更加容易,感性比理性更受欢迎,而且精品比粗品更加少产,油
滑比严肃更为流行。

(4)下列各项中的引号,和文中“五四”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可是,记不清从什么时候起,列车时刻表上,还是多了“台儿沟”这一站。

B.他身材高大,头发乌黑,说一口漂亮的北京话。

也许因为这点,姑娘们私下里都叫
他“北京话”。

C.我们有些同志欢喜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

D.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七、语言表达
下面是一段关于大众阅读价值取向变化的文字,请用三句话概括它三个方面的内容。

图书畅销这一现象的背后反映出人们在阅读方面出现的某种值得注意的价值取向。


年来,由于受市场经济中“短、中、快”消费模式的影响,一种以讲故事的形式来谈论
学术的做法颇为流行,美其名曰“文化快餐”,对知识的获取满足于感性的把握。

在某
类读书人群中,阴柔之风过盛,阳刚之气不足,人们对于离奇古怪的小故事有很强的
猎奇心理,对于雄浑壮丽的大历史却缺乏兴趣。

一些出版部门受利益的驱使,热衷于
对历史人物的风流韵事、权谋权术的渲染,以“戏说”满足读者的猎奇窥秘心理。

也有
些人满足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品玩,只强调回归传统,忘记了在“返本”的过程中更重
要的是“开新”,忘记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是进行全面而深刻的自我批判。

功利
主义的阅读价值取向忽略了人的深层的精神需求和文化追求,正在误导着年轻一代。

①第一方面:_______________(含标点符号,不超过15个字)
②第二方面:_______________(含标点符号,不超过15个字)
③第二方面:_______________(含标点符号,不超过15个字)
学习了《鸿门宴》这篇课文后,某班组织了一场辩题为“刘邦和项羽谁是真英雄”的辩
论会。

正方观点是“刘邦是真英雄”,反方观点是“项羽是真英雄”。

下面是正方辩手的一段陈词,请你作为反方辩手,也写一段话。

要求句式与正方辩手的陈词大致相同。

正方辩手:刘邦知人善任,机警果断,这种将帅风范,岂是刚愎自用、优柔寡断的项
羽所能企及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