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认识论方面的一些问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认识论方面的一些问题
一、概述
二、认识的阶段性
三、认识的实践性,存在与认识的差异及认识的局限性
四、主观能动性
五、怎样使认识较正确地反映存在,少犯主观性的错误
一、概述
所谓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和物质存在的反映,也可称为映象,以及在诸多映象中通过逻辑思想把它们链接起来,经过由一般到特殊的归纳和由特殊到一般的演绎推理,得出一些结论。

这些结论有的是正确的,有的是错误的,正确与否要看人们是否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正确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强调物质是第一性的,存在决定意识,重视人们的实践性,承认认识与客观存在的异差。

认识论有各种流派,但其实质问题是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观点之争,各有一套缜密的理论,多少年来各执一端,争论不下。

我赞成唯物主义认识论。

关于物质和精神,存在和意识的本原问题我在此文中不做研究,仅就认识上的一些问题提出看法。

二、认识的阶段性
认识分二个阶段,一个是感性阶段,一个是理性阶段。

感性认识阶段是对事物的初始认识,局限在表面,片面上,是对事物一种表象的认识。

在这个阶段中,对事物的认识是断断续续,支离破碎的,对事物的本质及其内部矛盾的相互联系是一无所知,处于只见水流,不见源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朦胧状态中。

这时的认识往往是侧面的,局部的,不应拿出结论性,即使搞了结论也是错误的。

一个是理性阶段。

这是由感性阶段发展而来的,认识在发展中由感性的量变积累上升为质变,表现为对事物的有了全面的、本质的、辩证的
认识,它注重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事物的内部联系立体地看问题,并且适应了事物的变化,善于在运动中观察事物。

三、认识的实践性,存在与认识的差异,认识的局限
认识是对存在的反映,但它不应是消极的、呆板的、照像似的,那种认为认
识对存在是底片似的反映,是形而上学的教条主义。

认识的实践性尤为重要。

人们只有通过参加实践,才能丰富自已的认识,才能深刻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才能对事物有本质的认识,从而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设想之,如果把一个人关在一间
屋子里,且从来没有见过外部世界,那么,他的认识只能囿于感性。

他不会知道屋子是何物,只见过屋子的内部,不知道它的外形是什么,甚至不会想到屋子有那些类别,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他的认识只能局限在屋子内部这一块小小的天地。

实践,只有实践才能使人们见到形形色色的大千世界,形成概念,进而了解和判断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举一反三,做出推理的结论。

认识源于实践是大家共识的
真理,那么是不是有了实践人们就可以得到了完整的正确的认识了吗?结论是否
定的,人们的认识源于实践,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但它也不是实践的翻版。

认识与存在有较大的差异,这是为什么呢?主要因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客观事物的复
杂性。

客观世界是纷繁复杂的。

物质的本身虽然具有同一性,但是它的无限性和无限可分性使认识远不可及,表现为不同步,需要有一定的认识过程,甚至是漫长的过程。

这个过程不取决于个体的认识本身,而是由人类总体的认识水平决定的。

人类科学发展到今天,仍然有许多未知的物质。

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永远不会完结。

认识与存在的差异是绝对的。

二是认识自身的局限性。

人们的认识能
否正确地反映存在,取决于认识主体的文化水准,感情色彩,观察事物的立场、观点、方法,这些是认识事物的不可缺少的元素,构成认识的以上诸元素的不同,便形成了对一个问题会有不同的看法。

在复杂的事务中,人们很难保证认识的诸元素与客观存在保特同一,不出误差。

三是认识事物的阶段性,即感性认识和理性
认识两个阶段。

感性认识阶段性局限,容易使人们的认识进入误区。

综上所述,
人们认识的实践性,存在与认识的差异及认识的局限,注定使人们认识事物是一
个复杂的系统的过程。

这只能提醒人们尽可能地提高认识水平,杜绝认识上的那些孤立、片面、静止的问题所造成的不能正确反映存在,产生错误的概念、判断和推理,绝不能以此为由而转入唯意志论。

相反,世界的发展史证明,人类的总体认识是能够反映存在的。

正确的认识论在曲折发展中不断臻于完善。

四、主观能动性
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最显著的标志是,不仅能够认识世界,更能改造世界,这就是主观能动性,即人们在对存在有了正确的认识之后,能够运用判断和推理去改变存在,改造世界,使之又回到了实践,即由出发点又回到了落脚点。

总结人类的发展,就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循环往复,以致无穷。

成功的实践证实了认识的正确性,而不正确的认识必然要导致实践的失败。

这是无数个事例所证明的颠扑不破的真理。

五、怎样使认识较正确地反映存在,少犯主观性的错误
一是要自觉树立唯物主义辩证法的世界观。

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争论叫做百家争鸣,历久不衰,两大阵营泾渭分明,即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辨证法与形而上学。

以吾观之,唯物主义辩证法较合我意,道理分明,实践有效。

这是关于对世界的看法和如何去看的大学问,应该在实践中一而贯之,形成自己的素养,在认识事物中自觉去运用。

二、要了解认识的规律,切忌主观性、片面性。

认识做为物质特殊的派生物有其自身的规律,比如认识自身的特点,认识的阶段性、局限性,认识与实践的差异,认识对物质的绝对滞后,还有思维的一些学问和方法等。

要了解认识的规律,切忌主观性、片面性,任何事情违反规律都要受到惩,都要推翻重来,从头再做,既浪费人力、财力,还要带来一些不可弥补的损失。

三是看问题、处理事情应多动脑,广泛征求意见,切忌盲动。

我们学习认识论,就是要以此指导我们的行动。

人们生话在物质环境下,头脑每时每刻都在反映外部的世界,从而形成概念,做出判断和推理。

人脑对于外部的反映就象摄象机一样,能否对外部世界摄入脑子里的映象确定正确的概念,从而做出判断和推理,是一个编辑过程。

编辑后的影象制品要立意明确,主题鲜明,剪裁得当。

这就要求我们要有较强基本功,要开动脑筋,煞费苦心。

同时要明确一个人的认识总有片面性,众人拾柴火焰高,三个臭皮匠,一个诸葛亮,集思广益,善于倾听大家的意见,进行认识的再加工,得出较合实际的结论。

四是发挥主观能动性。

认识的能动性意义是重大的。

它把人们总结归纳后的认识化为行为,落实在具体行动上,从而完成了一个认识的全过程。

主观能动
性是积极的,是认识全过程的最后环节,也是最关键的环节。

坐而论道不如行而践之。

要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注重落实,用正确的认识去改造客观世界,改变我们的环境和条件,让生活更美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