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区域经济学第七讲区域空间相互作用模型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立,但就不是产量限制下最优的产销区划了,继而能够证明对上述合理区界
的任何变动都是不利的。假设,如下图分界点Z左侧Z1改由B供应,那么由于B
产能受限,其市场区中必有一点Z2改由A供应。上述总费用变动为式(11)所
示。
S=(C2
B Z1
tdL)(C1
Z1 A
tdL)+(C1
Z2 A
tdL)-(C2
利用(4)与(5)能够 确定i0,这样就能够确 定分界点Z在哪个区段 上,然后可根据方程式 (2)或者(3)求x, 如按式(2)则x为式 (6)。
从而得出该交通线分界 点Z到A、B两基地的距 离D1与D2。
将两个生产基地多通道 交通线上的分界点一一 求出后,即得产销区界。
(2)市场份额最大—理论模式的通常解法(3)
Z1 tdL>-ik
A
C1
Z2 A
tdL-C2
B
tdL>ik
Z2
S>-ik ik 0
由于S>0,那么显然任何偏移 最优参数R=ik的任何变动,都 会增加额外的费用。
(2)市场份额最大—考虑产品效用时的区界特点
同种产品由于资源与技术条件影响,其同一单位中所含的使用价值能够差别很大,
如动力煤发热量有高有低,冶金矿石品位有大有小。这种同质产品所含的有用量,
(2)市场份额最大—基地产量有限制的产销区划方法
假如考虑供给不是无限的而是受限的,那么假设B基地总产量QB受限,那 么式(1)可调整为式(10),式中R为限制参数,显然R就是QB受限后, 总产量Q= QA +QB务必保证的前提下,实现产业区划最为合理。
C1
Z
A tdL =C2
B tdL+R
系如下图所示。由图可得式(8)L2
L1
(L 2
x)
(
L 2
-x)=2x
即
x
L2 L1 2
(8)
最终
L1
L 2
C1 -C2 2t
所以x
L2
L1
=
C1 -C2 t
L1
L1
=
C1 -C2
2
2
2t
和
L2
L C1-C2 2 2t
式(9)即著名的哈努科
(9) 夫 公 式 , 事 实 上 际 是 式
(1)的特例。
(1)成本最低
Sr1周围为运费的等费用曲线,假设离中心点的 距离每增加一圈,运费增加1元,Sr2周围为劳 动费的等费用曲线,离中心点的距离每增加一 圈,劳动费增加2元。当企业在X点布局时,运 费为2元,劳动费为10元,是运费的最低点,总
(2)市场份额最大
把占有市场作为生产目的,区位选择为占有市场服务,是 实现生产的利润最大的原则。这种市场区位的理论,由廖 什最早提出
(2)市场份额最大—理论模式的通常解法(1)
在实践中如何计算Z这个未知点呢?由于实际中任何交通线各区段的运费率均为已 知的,这样就能够找出n个分点(以Si表示,i=1、2、3…n),把A、B之间交通线 分为n+1段,每段上的运费率ti是相同的。所求的分界点必定在其中某一段上,设 其在Si0点到Si0+1点之间段上。再以Li代表各段的长度,以x代表所求分界点Z到 Si0的距离。根据下图上式可写成
克鲁格曼认为,生产者集聚在一个特定区位有许多优势,这 些优势反过来又能够解释这种集聚现象。外部经济产生的纯 粹的溢出效应,使一个巨大的本地市场能够支持达到有效规 模的中间投入的进展,形成劳动市场的优势,产生规模报酬 的递增
集聚与分散的关系(1)
集聚与分散,也称集聚与消聚,是实现产业布局的地域合理规模的一个 问题的两个方面,相辅相成
(2)市场份额最大—考虑产品效用时的区界特点
在产品效用区划中假如考虑不一致厂商生产成本与运费率差异,那么当 进行单一运输方式的交通网(铁路、公路或者内河航道)的产销区划时, 由于运费率相同,式(7)就可转化为下面的式(14):
C1 tL1 C2 tL2
U1
U2
(14)
在产品效用区划中假如考虑不一致厂商生产成本与运费率差异,那么通常 的产销区划计算式则由式(1)变化为下面的式(15):
集聚与分散的关系(2)
从分散到集聚是规律,从集聚到分散也是规律 关于分散规律,消极态度是等到集聚过度带来种种弊病,如原材料、劳
动力价格上涨、产品销售困难、企业效益低下后,企业自主选择离开到 新的地区布局,但容易产生很大浪费; 积极态度是政府部门在宏观决策时,做好区域规划,用区域产业政策来 引导企业的投资,自觉地实现产业布局的地域合理规模 资本主义国家,其宏观经济政策发挥着很大的调剂作用,我国是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国家,政府部门区域规划能够有效地发挥指导作用 我国在集聚与分散问题上走了许多弯路 比如说,三线建设布局,实践证明,过于分散的布局造成经济效益低下 又比如,农村的乡镇企业,通过多年的进展,实践证明,也应该适当集 聚,同城市化结合起来,走规模经济的道路,既节约土地,又避免重复 建设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给产业布局问题提出了许多挑战,未来,只有科 学地布局,才能习惯新的经济形势
i01
n
C1 tiLi xti0 C2 tiLi (Li0 x)ti0 (2)或
i0
i i0 1
i0
n
C1 tiLi -(Li0 x)ti0 C2 tiLi (Li0 x)ti0 (3)
i0
i i0 1
(2)市场份额最大—理论模式的通常解法(2)
由于0≤x≤Li0,因此下面(4)与(5) 两个不等式必成立:
B tdL)
Z2
(11)
(2)市场份额最大—基地产量有限制的产销区划方法
由于Z1点在交通线分界点A基地一侧,Z2点在交通线分界点B一侧,因此下面 两个不等式必将成立。
C1
Z1 A
1
C1
Z2 A
tdL>C2
B
tdL ik
Z2
C2
B
Z1 tdL-C1
在特定时期,集聚能够共同享受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设施, 共享通讯信息,共享能源交通,共享辅助企业,共同开发市 场,共享优越的生产要素,集中管理,分工协作,带来生产 上的便利,直接促成利润增加,导致企业巨大的外部收益, 产生集聚效应
集聚效应是指由于某些产业部门、某些企业向某个特定地域 集中所产生的使生产成本降低的效果
我们称之为产品效用。效用高的产品自然要比效用低的产品有价值。比如,A、B
两个煤矿,其煤炭的均发热量为3:1,在不考虑生产成本与运费率差异下,高质煤
运距应为低质煤3倍。这里先不考虑成本与运费因素,那么两基地产品运距应该与
其效用成正比,即式(12)
L1 U1 L2 U2
或 L1U2 L2U1
(12)
企业区位因素:运输费、市场因素、竞争因素、历史因素 与政府作用等
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产 品的销售范围,生产者之 间存在竞争,竞争的结果 是在企业之间划分市场范 围 假设:消费者在空间上均匀分布; 产品需求是无限的而且非弹性;
(2)市场份额最大—基本模式与含义
根据两相邻生产基地同一产品的生产与运销条件,将其生产成本与运费作综合对 比,这样就可根据生产与消费的地域合理结合,根据社会总劳动耗费最小(生产 成本与运费总支出最小)的原则,把两个基地的产销边界求出。
i01
n
C1 tiLi C2 tiLi
i0
i i0
(4)
i0
n
C1 tiLi C2 tiLi
i0
i i0 1
(5)
x
21ti0(C2
C1
n i i0
tiLi
i01 i0
t i Li)
(6)
D1 = L1 + L2 + … + Li0-1 + x D2 = Li0 + Li0+1 + … + Ln - x
Z
(10)
如此能够发现:首先,当R=0时,式(10)与(1)一致,不存在限制因素。其
次当R的值越大,产销区划分界点就距B越靠近;当R增加到一定程度,假设
R=ik时B基地的供给量就会等于QB ,由此产销区划的合理分界点就得出了。最
后,当R> ik时B基地市场区的需求量就会小于QB,如今方程式(10)尽管仍然
Z
B
C1
A tdL C2
tdL
Z
U1
U2
(15)
作业:分析公式(15)的通常解法?
(3)集聚效益
集聚是成本与市场两个要素的综合反映
韦伯对聚集与分散因素的定义为:“聚集因素是由于把生产 按某种规模集中到同一地点进行,因而给生产销售方面带来 的利益或者造成的节约;分散因素则是由于把生产分散(分 布到多个点上)进行而带来的利益或者造成的节约。”
2、区位选择的基本要素
(1) 自然因素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自然环境 对农业布局的影响 对工业布局的影响(比如美国产业由冻土地带向阳光地带转
移) 对城市建设与第三产业的影响 自然资源 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产业布局不论是地区组合还是企业规
式(12)中U1U2分别代表两基地A、B单位产品的效用量,在式(12)两端各加
L1U1或者L2U2 ,则得:
L(1 U1+U2)
LU1
L1
L
U1 U1 U2
LU2
L(2 U1+U2)
L2
L
U2 U1 U2
(13)
(2)市场份额最大—考虑产品效用时的区界特点
课堂习题:在不考虑生产成本与运费情况下,只考虑产品效用 对产销区划影响,那么已知A与B两个煤矿之间间距为100公里, A矿煤的发热量系数为0.9,B矿煤发热系数为0.3,现在根据 上述两矿产品效用差别确定A与B两基地的产销分界点?
当进行单一运输方式的交通网(铁路、公路或者内河航道)的产销区划时,由于运
费率相同,式(1)就可简化为下面的式(7)。
C1 tL1 C2 tL2
(7)由式(7)得:L1
C2 -C1 t
L2
和
L2
C1 -C2 t
L1
设A、B两基地至合理分界点Z的距离分别为L1与L2,且L1+L2=L,则它们同X的关
北大区域经济学第七讲 区域空间相互作用模型
2022年4月22日星期五
一、产业布局的区位选择
1、区位选择的标准 (1)成本最低 区位选择要达到成本最低,首先考虑的是寻
求运费的最低点。在一个市场与多个原料、 燃料来源地的情况下,运费的最低点能够从 区位三角形与区位多边形当中去寻找。其次 是寻求劳动费的最低点,由于劳动费对某些 产品的生产成本的影响,超过了运费的影响。 因此,当劳动费的影响增大时,企业可能会 离开运费的最低点,转向去寻求劳动费的最 低点。
4 1980年代后期 – 低成本制造基地向快速进展的东南亚国家 与台湾转移
5 1990年代 – 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巨大的市场使中国成为一个 强大的制造基地
1 2
3
4 5
资料来源:有关资料整理
集聚与分散的关系(3)
小结
现代产业区位的选择,将上述三方面结 合起来,从区域总体进展角度去衡量区 位选择,即把区域进展的经济目标、社 会目标与生态目标的实现,作为产业选 择的最后目标,上述三个标准成为实现 目标的途径
C1
Z
A tdL =C2
B
tdL
Z
(1)
C1与C2分别代表A、B两生产基地的生产成本或者出厂价格(元/吨);t代表单 位产品的运费率(元/吨公里);故t是距离的变数即t=f(L);Z为产销区界的 合理位置。
假如平衡一旦失去,那么产品不按等成本线来划分销售区,结果是某些消费单位 以高于其务必支付的费用来购入该种产品,使得两个生产基地该种产品的销售发 生不合理的增多或者减少。
集聚可分为功能集聚与非功能集聚。 功能集聚(地方化经济) 指相互采取联合化与专业化方式形成分工协作的
生产集聚;非功能集聚(城市化经济)指工业基础设施、文教卫生等服务 功能与人才、信息等方面的集聚 集聚阶段。低级阶段仅表现为单个企业规模或者关键设备生产规模的扩 大,高级阶段表现为各类工厂由于不一致因素的作用而向某地域集中 实现地域合理规模,就是要处理好集聚与分散的关系 生产空间集中是工业化大生产的要求,传统工业强调规模经济,是一种 功能集聚,强调企业大型化。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并非“越大越 好”,西方企业界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普遍观点是“小的是美好的”。产 业布局应适当分散 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更多的是非功能集聚,各企业共享基础设施、政府 优惠政策、法律、金融、工商等服务,便于人才、信息流淌与企业管理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全球各行各业制造基地逐步 东移,中国正成为一个占主导地位的制造基地
历史上制造基地的转移
1 1800年代后期 – 美国的工业革命加速了全球低成本制造基 地从欧洲向美国转移
2 1950年代与60年代 – 战后的日本把自己重建成一个低成本 制造基地
3 1970年代后期与1980年代 – 日本逐步成为一个全球重量级 的发达国家与其相邻的韩国转而成为低成本制造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