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区现代化改造工程经济评价方法分析杨彩霞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灌区现代化改造工程经济评价方法分析杨彩霞
发布时间:2023-07-15T06:45:43.390Z 来源:《建筑实践》2023年9期作者:杨彩霞[导读] 为改善灌区水资源紧缺问题,助力实现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目前多地进行灌区现代化改造工程,正确评价其工程效益和社会影响对工程的建设十分关键。

本文以某灌区工程为例,介绍灌区现代化改造工程的经济评价方法,具有一定实用性。

中水北方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摘要:为改善灌区水资源紧缺问题,助力实现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目前多地进行灌区现代化改造工程,正确评价其工程效益和社会影响对工程的建设十分关键。

本文以某灌区工程为例,介绍灌区现代化改造工程的经济评价方法,具有一定实用性。

关键词:灌区现代化改造;国民经济评价;财务评价
1 基本资料
本工程位于国内西北部某地区,工程建设主要内容包括渠道防渗改造及其渠系建筑物配套,防渗改造渠道6条长38.52km,配套渠系建筑物200座。

工程建成后,将与灌区已有工程联合调度供水。

至2025年,灌区骨干工程末端农业供水量7053万m³,建设期为三年。

2 费用估算
本工程费用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年运行费和流动资金。

2.1 固定资产投资按2020年第四季度价格水平计算,本工程固定资产投资为17268万元,其中第一年投资为6806万元,第二年投资为6851万元,第三年投资为3610万元。

工程部分投资为16713万元,建设征地移民补偿投资77万元,水土保持工程投资355万元,环境保护工程投资123万元。

2.2 年运行费
年运行费指工程运行期每年所需支出的全部运行管理费用。

年运行费估算采用要素成本法,按生产要素分项进行估算。

年运行费包括工程维护费、管理费、抽水电费。

工程维护费:包括修理费、材料费、燃料即动力费等与工程修理维护有关的成本费用。

按固定资产原值1.0%计算,为172万元。

管理费:包括职工薪酬、其他费用等与工程管理有关的费用。

按固定资产原值0.5%计取,为86万元;抽水电费:本次建设工程供水量全部为提水水量,灌区大型泵站扬程约为10.25m,抽水水量9057万m³,抽水电量为337万kW·h;农业生产电价暂按0.4元/(kW·h),经计算2025年抽水电费为135万元。

经计算,本工程年运行费用为393万元。

2.3 流动资金
流动资金是指运行期内长期占用并周转使用的运营资金[1],本项目的流动资金按年运行费的10%计算为39万元。

3 国民经济评价3.1 计算参数(1)基准年和基准点:计算期的基准年定在建设期第一年,并以该年年初作为折现计算的基准点。

(2)计算期:水利建设项目的计算期,包括建设期和运行期。

本工程建设期3年,运行期30年,工程经济计算期为33年。

(3)社会折现率:社会折现率是工程经济评价的通用参数,是工程项目经济可行性的主要判断依据。

考虑本项目主体社会公益性强,属于公益性项目,故本项目在进行国民经济评价时,社会折现率取6%[2]。

3.2 工程费用(1)固定资产投资
国民经济评价分析中固定资产投资为项目固定资产投资扣除转移支付,经计算,固定资产投资为15541万元。

(2)年运行费
国民经济评价的工程年运行费包括材料费、燃料及动力费、修理费、职工薪酬、管理费、库区基金和其它费用等。

年运行费计算方法参考费用估算中年运行费用计列,本次国民经济评价年运行费为367万元。

(3)流动资金
流动资金按年运行费10%计算,流动资金总额为37万元,在运行期初一次投入。

3.3 工程效益
(1)灌溉效益[3]
本灌区主要种植作物有小麦、玉米、瓜菜、果园、棉花和经果林,涉及灌溉面积32.03万亩。

灌溉效益采用分摊系数法,按现状年和规划年有无项目对比灌溉和农业技术措施可获得的总增产值乘以灌溉效益分摊系数的方法,分别计算设计年的灌溉效益。

经计算,2020年和2025年灌区作物总经济效益分别为64277万元和70899万元,因此增产效益为6621万元,分摊系数暂取0.3,则效益分摊后,本工程分摊灌溉效益为1986万元。

预测工程在2025年建成投入使用,农业灌溉供水在工程建成后就可达到设计水平100%。

不同水平年效益产值计算结果见表1。

表1 不同水平年灌溉面积效益
注:灌区种植比例中有5%为防护林。

(2)林带效益
林业效益指灌溉条件改善后种植防护林而产生的采伐林木效益。

项目实施后,可改善防护林约0.94万亩。

根据资料,每亩防护林约产圆木25~32m3/亩,本次计算规划年按30m3/亩计,现状年按24m3/亩计,成材率为80%,圆木市场价格600元/m3,10年后采伐,采伐率为10%,效益分摊系数0.25,年效益103万元。

(3)节水效益通过灌区现代化改造工程,对灌区内6条干支渠进行防渗改造及其渠系建筑物配套,减少输水渗漏损失,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降低灌区毛灌溉定额,提高灌区灌溉保证率,产生了显著的节水效益。

工程实施后,可节约水量389万m3。

(4)生态效益
项目实施后,通过本工程建设,可改善防护林的生长环境,进一步发挥防止风灾发生,减小土地沙化荒漠化的作用,改善工程区小气候的生态环境;同时本工程通过用地表水替换地下水,减少地下水开采量,具有重要生态效益。

(5)社会效益
工程的实施强化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灌区水资源利用效率,为灌区灌溉用水提供了保障,实现了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可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增加贫困人口收入,巩固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成果,有利于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保障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稳定,稳固国家边防,社会效益显著。

3.4 国民经济评价结果
采用上述费用和效益计算经济评价指标。

经分析计算,本工程的经济内部收益率为8.8%,大于社会折现率6%;经济净现值4995万元,大于0;经济效益费用比1.27,大于1。

本工程经济上合理。

3.5 敏感性分析
敏感性分析表明,当投资及效益分别增加或减少10%时,经济内部收益率大于社会折现率,经济净现值大于0,经济效益费用比大于1。

因此,本项目具有一定抗风险能力。

4 财务评价
4.1 费用分摊
本灌区开发任务主要为农业灌溉,不再考虑投资分摊和总成本费用分摊。

4.2 总成本费用
总成本费用由折旧费和年运行费组成。

(1)折旧费
折旧费按直线法折旧,综合折旧率取3%,本次新建工程折旧费为576万元;
(2)年运行费
年运行费见2.2节,共计为393万元。

综上所述,本工程总成本费用为968万元。

4.3 水价分析
(1)现行水价
根据调查,灌区现状二轮承包地用水水价为0.14元/m³。

(2)农业灌溉水价承受能力
2013年8月14日财政部办公厅以及水利部办公厅联合颁发“财办农[2013]60号文-关于印发《2013年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项目立项指南》和下达资金补助指标的通知”中以水费占亩均产值的比例或占亩均纯收益的比例为依据(水费占农业产值5%-8%)作为农民水费承受能力的测算标准。

根据估算,2025年灌区亩均综合产值在2317元/亩·年左右,经计算,农民水费承受能力分别为116元/亩~185元/亩,合计农业用水户可承受水价为0.64元/ m³~1.02元/ m³,考虑田间损失后,骨干工程末端农业可承受水价分别为0.53元/ m³~0.84元/ m³。

(3)新增成本水价测算
4.3 财务收入
本次成本水价计算断面选取骨干工程末端,水量采用本次建设工程2020年骨干工程末端供水量。

本工程年运行费和总成本费用除以灌区骨干工程末端供水量即为新增运行成本水价和总成本水价。

经计算,本工程农业灌溉新增运行成本为0.0590元/m³,总成本0.1456元/m³。

需在原农业运行成本的基础上,增加运行成本0.0590元/ m³,以维持灌区的正常运行。

4.4 资金筹措方案
本工程为公益性的水利工程,项目本身不具备贷款能力,工程投资由政府出资解决,其中80%投资申请国家资金,20%投资由地方配套。

5 可持续性评价
5.1 政策支持
近年来的中央一号文件及《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都提出了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建设。

项目主管单位对本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十分重视,积极协调项目各项工作,从以往项目落实和实施看,地方政府能够积极配合配套资金的落实,促成项目落地实施。

5.2 供水保障
本工程通过对引水工程及灌区输配水工程的系统改造建设,将大大提高输配水工程的输水能力和效率,提高灌区供水保障能力。

灌区严格执行当地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用水指标分配方案,严格控制灌区各行业各水源用水量和用水效率,保障了灌区水资源合理有序利用。

5.3 工程管理
本工程后,灌区管理机构更加健全,人员配置更加合理,职责分工进一步明确。

积极开展水权水交易制度和水价综合改革,推行灌区管养分离,加快投融资机制改革,制定灌区管理制度,提升灌区管理水平,为灌区良性运行提供切实有效的保障。

6 综合评价
本灌区具有较好的灌溉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等。

本工程国民经济评价的各项指标中,经济内部收益率为8.8%,大于社会折现率6%;经济净现值4995万元,大于0;经济效益费用比1.27,大于1。

农业灌溉的新增运行成本为0.0590元/ m³,总成本为0.1456元/ m³。

由以上结果说明,本工程经济可行。

7 结语
开展灌区现代化改造工程,是严格水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和保障粮食安全、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举措,意义十分重大。

因此,对其进行合理、有效的经济评价,全面分析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力,关乎工程投资决策的科学性,是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王以圣,田水娥,朱晓春.水利水电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及案例分析[M].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5.
[2]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SL72-2013[S].
[3]崔琳琳.浅谈灌区经济评价[J].科技纵横,2009(9):1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