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典故:江郎才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典故:江郎才尽
历史典故:江郎才尽
“江郎才尽”这一带贬意的成语,一千五百多年来就一直陪伴着江淹。
他自幼勤奋好学,六岁能诗,十八岁己熟背“五经”,所作《恨赋》、《别赋》,更显其才华横溢,被誉为千古奇文。
只可惜,中年的江淹突然罢笔,落了个“江郎才尽”的名声。
也许人们并不清楚,聪明的江淹正是用“江郎才尽”的把戏,把后人给涮了一把。
江郎才尽:业精于勤而荒于嬉
【出处】钟嵘《诗品》。
【释义】江郎:指南朝江淹。
原指江淹年少时以文才著称,晚年诗文无佳句。
后比喻在安逸享乐中才思枯竭。
【历史典故】
江淹是南朝时的一位诗人,他出身贫穷,从小失去了父亲,与母亲相依为命,生活艰苦,以砍柴为生。
他每天忙于砍柴,根本没时间读书。
后来,在13岁那年,他在去山上砍柴的途中拾到一顶大官戴过的貂皮帽子。
貂皮很珍贵,可以卖不少钱,这样就可以买好多米、面、油、盐等。
江淹高兴地把帽子拿回家,母亲看了也很高兴,说:“孩子啊,咱捡到这帽子是好事,是个好兆头,以后你一定能做大官。
要好好把它留着,将来做了大官你好戴它。
”听母亲这么说,江郎打消了原来的想法,把帽子好好地收藏起来。
从此后,他开始刻苦读书,一心想将来当个大官。
他一边砍柴,一边默默背书。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进步很快。
不几年工夫,写起文章来下笔洋洋洒洒,一气呵成。
如《别赋》、《恨赋》等都得到了好评。
当时,有个叫檀超的人,喜好才学,读了江淹的诗,赞不绝口,还特地去拜访江淹,并请江淹到他家去做客。
江淹见檀超热情好客,性情豪放爽直,又不拘礼节,从心里很敬佩他。
于是,两人成了意气相合的好朋友。
檀超赏识江淹的才华,逢人便讲,言辞不免有些过头,近似为其吹嘘。
这样,江淹的名声渐渐大起来,也成了有名的诗人。
不久后,他受到了建平王刘景素的.赏识和提拔,在南兖州做了官。
但是没想到,不多时,他便被一名犯了罪的县令诬告,被捕入狱坐了大牢。
这真是福到祸也至。
幸亏后来刘景素给他洗清了冤情,出了狱,又提升他做了官,与刘景素一起去镇守京口。
后来刘宋被齐朝取代,江淹和檀超又做了史官,负责编写历史。
不久,一个襄陽人发掘出一座古墓,里面有一面玉镜和一些竹筒。
竹筒上的古体字没有人认识,有人提议说,让江淹来看看。
后朝廷派人把竹筒拿给江淹看。
江淹一看,这是西周时候的钟鼎文,当年他为了当大官还苦学过这种文字。
江淹看了一会儿,明白了其中的内容,写的是周宣王时候的事。
看后,他给来人讲着,周围听的人很惊讶。
一下子传开了,江淹认识西周时候的文字,从此,名气更大了。
于是,朝廷更加看重他,他的官也越做越大,最后官至梁朝的光禄大夫。
光禄大夫就是皇帝的顾问,以后又被封为醴陵侯,有了千亩良田,成了豪门贵族,过起了养尊处优的生活。
他不再读书、写字、做诗、写文章了,有时写首诗,也大不如从前,才华没有了。
这时候,很多人都替他惋惜,说“江郎才尽”了。
【成长心语】
江淹早年为当官,拼命用功读书,有了学识,能写出好文章,动人的诗篇。
但当了大官,名利皆有,心满意足,尽享荣华富贵,不再刻苦用功,常年不看书、写诗,这样,他的才怎能不尽呢?正所谓:“业精于勤而荒于嬉”。
古往今来,大部分有成就的人都有勤奋刻苦的精神,在这方面留下的美谈也是举不胜举。
勤奋是通往成功的阶梯,只有勤奋学习才能精于学业,反之,贪玩懒惰就会荒废学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