鲫鱼病害的防治方法有哪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鲫鱼病害的防治方法有哪些
发病率是发病植株或植物器官占调查植株总数或器官总数的百
分率,用以表示发病的普遍程度。

但是,病株或病器官间发病轻重程度可能有相当大的差异,那应该如何防治植物病害呢?消灭病原物或抑制其发生与蔓延;提高寄生植物的抗病能力;控制或改造环境条件,使之有利于寄主植物而不利于病原物,从而抑制病害的发生和发展。

一般以预防为主,因时因地根据作物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采取具体的综合治理措施。

每项措施要充分发挥农业生态体系中的有利因素,避免不利因素,特别是避免造成公害和人畜中毒,使病害压低到经济允许水平之下,以求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那么鲫鱼病害的防治方法有哪些呢?
一、水霉病
该病是由真菌寄生鱼体表面引起的,其中最常见的是水霉和棉霉。

10-15℃最适合生长,25℃游孢子繁殖能力减弱,较不容易感染。

鱼体因为过度拥挤、移动或者不良环境影响发生表皮损伤,水中的水霉病游孢子即伺机附着,于坏死组织上开始发芽形成菌丝,菌丝除寄生于坏死组织外,尚可漫延侵入附近的正常组织,分泌消化酵素分解周围组织,更而贯穿真皮深入肌肉,使皮肤与肌肉坏死崩解。

鱼体受
伤或越冬鱼池放养密度过高等都易引发鱼类水霉病。

表现为病鱼体表形成肉眼可见的灰白色柔软棉絮状物,鱼体负担过重,游动失常,食欲减退,以致衰弱而死。

水霉病多发于春季,在低温季节,鱼种的转运过程中应尽量减少机械损伤,放养时应用2%-4%的食盐水浸洗,同时应控制水质,水体不应过肥。

可泼洒3毫克/升美婷制剂进行预防。

二、鲫爆发性出血热
该病多发于水质底质恶化的养殖水体,在高密度集约化的养殖条件下该病的发生尤为频繁,其来势汹涌,传染率高,病鱼死亡快。

病鱼眼眶、鳃盖、鳍等部位不同程度充血,并伴有出血。

内脏器官充血,肝、脾肿大。

腹腔积水,病伴有烂鳃、肠炎等症状。

防治措施主要有:1)定期注水,定期消毒,定期泼洒水质改良剂,注意控制水质。

2)每公斤饲料用病毒灵2-3片,碾碎后拌于饲料中投喂3天。

3)按50公斤鱼喂10克出血止1号和VC 2片,一
天分两次投喂,连续5-7天。

三、肝胆综合征
该病近两年来比较流行,病因可能与养殖密度过大,水质恶化,饲料营养单一,鱼体营养失衡相关。

病鱼以尾尖白、鳍条尖白、肝胆肿大变色为典型症状,并伴有烂鳃、赤皮等症状。

防治措施主要有:1)用漂白粉或者二氧化氯水体消毒,同时配给VC、诺氟沙星类药物。

2)选用复合微生物制剂对水质进行调节。

3)改变饲料配方。

四、红鳃病
该病发病期在5-6月份和10-11月份,水温20-26℃为高发期。

病鱼停留在距水面5-10厘米处静止不动,用物体拍打水面,病鱼下沉,但一会儿后又游到原来水面静止不动。

病鱼鱼体黑瘦,鳍条尖发
白,鳞片松动,鳃部出血红肿,呈鲜红色。

解剖病鱼发现其肠道无食且红肿,肝脏出血并伴有肾脏出血,胆囊肿大,胆汁颜色加深。

防治措施主要有:1)放养鱼苗前应彻底清塘,使用生石灰进行消毒。

2)控制水质。

3)控制饲料质量以及投喂量。

饲料中碳水化合物不得超过40%,饲料投喂量应为鱼食量的70%为佳。

4)发病期可采用高氯酸锶(超强氧化剂)0.15毫克/升-0.25毫克/升的量全池泼洒,每日一次,连续4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