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凝血酶(AT)检测介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凝血酶(AT )检测介绍
用途
采用自动化分析仪定量测定血浆中抗凝血酶(AT )的活性,能用于诊断AT 合成减少或消耗增加性疾病,和监测替代治疗效果。

概述和解释
AT 是血浆凝血酶、活化因子V 的抑制剂,不可逆的抑制这些酶的复合物。

加入肝素后活化凝血因子的失活加速。

抗凝血酶(A )有助于迅速测定抗凝血酶的生理活性,能用于诊断遗传性和获得性抗凝血酶缺乏,表示血栓危险度增加。

获得性抗凝血酶缺乏常见于大手术后或伴败血症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坏死、肝实质病变(肝炎、药物中毒、嗜酒)和含雌激素的口服避孕药等消耗性疾病。

试验能早期检出有血栓危险度的病人。

方法学原理
应用肝素使标本中抗凝血酶III 转换成抑制剂,使凝血酶失活。

残余凝血酶采用动力学方法测量405nm 吸光度的增加,公式如下:
[]残余肝素过量标本+凝血酶-凝血酶+凝血酶III -AT ATIII ⎯⎯→⎯
IPA ANBA OH Arg o Pr Gly Tos IPA ANBA Arg o Pr Gly Tos −+−−−−⎯⎯⎯⎯→⎯−−−−−残余凝血酶病人标本中吸光度线性降低与抗凝血酶III 出现呈线性关系。

样本
为了获得血浆,仔细混合1份枸橼酸钠(0.11mol/l )和9份静脉全血,避免产生泡沫。

立即离心,不小于1500×g 、至少10分钟。

标本稳定性
-20℃ 1月
2~8℃ 2天
15~25℃ 6小时
贮存在-20℃的冻融血浆必须在37℃10分钟内溶解,在2小时内完成检测。

不能多次冷冻。

使用未稀释的标本。

室内质量控制
每次校准和每天每8小时应运行2种质控物(1份为正常范围,另一份为病理范围)。

质控物必须和标本一样处理。

每个实验室应建立自身质控范围,即采用厂商提供的质控物的靶值和范围的均值,或者实验室建立的均值和可信范围。

如果质控测定值超出可信范围,应核查试剂、参考曲线和血凝分析仪。

操作的局限性
抗凝剂如水蛭素,会干扰AT试验结果。

预期值
正常的75-125%(对于成人和3个月以上儿童)。

特别的设备会得出此范围的系统偏差。

在实验室内,应计算自身参考范围。

测量范围
测量范围从正常0~140%。

特异性
样本中凝血酶水蛭素能阻断纤溶酶活化
肝素辅因子II干扰能够降解牛凝血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