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含模拟卷)第四单元第19课生物入侵者(教案).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生物入侵者》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文中介绍的生态环境知识,了解生物入侵者的有关情况。
2.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3.分析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4.培养环保意识和忧患意识,增强防范意识,为建设家园,保护环境而努力。
[教学重点]
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文章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了解生物“污染”,增强防范意识,为建设家园、保护家园而努力。
一.导入新课:
师:
千万年来,海洋、山脉、河流和沙漠为物种和生态系统的演变提供了天然的隔离屏障。
然而近几百年间,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程,这些屏障渐渐失去它们应有的作用,外来物种们借助人类的帮助,远涉重洋到达新的生境和栖息地,繁衍扩散,它们到底是朋友还是敌人?今天,让我们跟随梅涛走近这个陌生的词语:生物入侵者。
二.预习:
1.了解作者:
梅涛,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62年11月出生于江西省南城县。
1982年7月获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系精密机械工程专业学士学位,2001年12月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与机械工程系博士学位。
1982年8月至今在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工作,其间担任过:传感技术研究室副主任,传感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主任,1999年5月至现在任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2. 字词:
劫掠(lüè)栖息(qī)藩篱(fān)归咎(jiù)
归咎:归罪。
藩篱:篱笆。
比喻门户或屏障。
啸聚山林:互相招呼着在有山有树林的地方聚合起来。
失衡:失去平衡。
劫掠:用武力掠夺。
栖息:停留,休息。
(多指鸟类)
监控:监测的控制。
在劫难逃:命中注定要遭受,逃也逃不脱。
现指坏事情一定要发生,要避免也避免不了。
五彩斑斓:五彩,指青、黄、白、赤、黑五种颜色。
泛指各种颜色灿烂而多彩。
物竞天择:自然界中万物都在为生存而竞争。
优秀者生存,劣者淘汰,这是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进化论中的观点。
束手无策:比喻无能为力或没有办法。
束手,捆住了手。
为所欲为:原意是做自己要做的事。
现指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多指干坏事。
欲,想。
为,做。
始料不及:当初没有估计到这种结局。
料,预料,估计。
及,到。
厄运:困苦的遭遇。
酝酿:本指造酒时的发酵过程,现用来比喻事前考虑或磋商,使认识统一。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正字音。
2. 把课文分成三部分并归纳大意:
(第1段:假设情境,引出话题,作出解释。
第2-4段:具体写什么是生物入侵者及其危害。
第5段:分析造成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和途径。
第6-7段: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对待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态度。
第8段:目前世界各国都在采取相应措施。
)
四.读出自我,合作交流:
(一)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下列问题探究:
(1)为什么对发现一两只从未见过的甲虫这种普通人不会感到惊讶的事情,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会认为这“不是件寻常小事”?
(普通人发现一两只从未见过的甲虫,只会感到新奇,不会考虑更多的问题;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对此就会考虑许多问题:甲虫是从哪里来的?甲虫是如何到这里来的?甲虫的生态是怎样的?甲虫是否会对当地生态和人类生活带来影响?……他们是不会视而不见的。
)
(2)如何理解在物种迁移过程中的“人为干预”?
(文章第2段已经写到,生物种类的自然繁衍和迁移,由于进行缓慢,并受到时间和空间跨度的限制,不会造成生态环境的失衡。
如果这种迁移是由于人类的跨地域活动造成的,那么它们的迁移速度就会极大地加快,也会很容易地突破时间和空间跨度的限制,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所以在防止“生物入侵者”时,应充分考虑“人为干预”。
)
(3)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过程中,强调“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这两个条件?
(生物的自然存在和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这种规律就是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所总结的“物竞天择”和“适者生存”。
某一地区的物种都是当地生物链的一环,经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形成一种平衡状态。
如果由于人为的干预打破了这种平衡,等于破坏了生物链的平衡状态,就可能产生两种后果:一种是经过一个较长时期达到新的平衡状态;另一种就是产生“生物入侵者”,给当地生态和人类生活带来危害。
)(二)课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
(小组讨论回答)
明确:
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
使用了逻辑顺序
作用: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使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五.拓展延伸:
①在我国,一种南美水生植物——水葫芦极大地减少了昆明滇池的水面积,当地气候明显干燥,湖中的68种鱼已有38种不复存在。
②在西欧,一种北美虾病正在侵袭当地虾,造成当地虾在许多河流中消失。
③在地中海和亚得里亚海,一种太平洋海藻覆盖了3000公顷的海底。
④从东部非洲到印度太平洋地区,一种来源于南亚的ALANG草侵入了数百万公顷的热带森林,严重影响了当地树木的自然更新。
⑤澳大利亚的一种可能来自巴布亚新几内亚地区的致病真菌自1920年入侵以来,导致数千公顷的森林被毁。
这种真菌对四分之三的植物有害,包括高大的树种和矮小的灌木。
⑥在新西兰,一种来源于澳大利亚的夜间活动的袋鼠,估计每晚可吃掉21吨当地的森林。
⑦来源于巴
布亚新几内亚地区的棕色树蛇,使太平洋关岛上11种鸟和一些蜥蜴、蝙蝠在野外绝迹。
六.教师总结全文。
明确:
这是一篇关于生态问题的说明文。
它向我们说明了什么是生物入侵者以及生物入侵带来的巨大危害,促使我们对这一特殊生态现象的高度警觉。
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获得一定的生态知识,还能提高我们的环保意识以及培养我们对社会的责任感。
板书设计
《生物入侵者》
引出话题:介绍什么是生物入侵者。
第1段
摆出现象:生物入侵者与非生物入侵者的介绍。
第2-4段
探究原因:新鲜水果、蔬菜贸易,跨国宠物贸易。
第5段
揭示态度:两种不同态度(截然相反)。
第6—7段
采取措施:通过议案、成立部门。
第8段
课堂练习:
1.本文是一篇________说明文,是按________顺序进行说明的。
2.名词解释。
生物入侵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语句中,说明方法不同于其他各项的一项是
()
A.由于没有天敌的制约,斑贝的数量便急剧增加,五大湖内的疏水管道几乎全被它们“占领”了。
到目前为止,人们为了清理和更换管道已耗资数十亿美元。
B.来自亚洲的天牛和南美的红蚂蚁是另外两种困扰美国人的“入侵者”,前者疯狂破坏芝加哥和纽约的树木,后者则专门叮咬人畜,传播疾病。
C.从二战至今,关岛本地的11种鸟类中已有9种被棕树蛇赶尽杀绝,仅存的两种鸟类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减,随时有绝种的危险。
D.仅在美国,每年由“生物入侵者”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两千多亿美元。
答案:1.事理逻辑 2.专家们把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称为“生物入侵者”——它们不仅会破坏某个地区原有的生态系统,而且还可能给社会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 3.B
2019-2020学年八上语文期末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语文学习之旅中,我们将领会到名人的光辉形象。
(将“领会”改为“领悟”)
B.中国梦不仅在国际社会产生强烈反响,而且在国内引发强烈共鸣。
(将“在国际社会产生强烈反响”和“在国内引发强烈共鸣”互换位置)
C.通过调查,使我们了解了真实情况。
(删掉“通过”或“使”)
D.为了防止今后不再发生类似的事件,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了安全措施。
(去掉“防止”或“不”)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曦.月(xī) 襄.陵(xiāng) 沿溯.(shù) 采薇.(wēi)
B.绝 (yǎn) 飞漱.(sù) 属.引(zhǔ) 萋萋.(qī)
C.藻荇.(xìng) 燕.然(yàn) 缥.碧(piǎo) 轩邈.(miǎo)
D.横柯.(kē) 戾.天(lì) 急湍.(tuān) 经纶.(lún)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蟋蟀的洞穴不豪华,很粗糙。
B.蟋蟀很珍惜自己的住所,很少搬家。
C.蟋蟀的住所远胜于其他动物,就连人类也没有它高明。
D.蟋蟀的卧室在洞穴通道的尽头,宽敞,光滑,干净,卫生。
4.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四时俱.备(全,都)晓雾将歇.(消散)
B.夕日欲颓.(坠落)沉鳞.竞跃(指鱼)
C.念.无与为乐者(怀念)相.与步于中庭(互相扶持)
D.五色交辉.(辉映)四时
..俱备(四季)
5.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
紧接着,是向前翻腾一周半,同时伴随着旋风般的空中转体三周,动作疾如流星,又潇洒自如,1.7秒的时间对她似乎特别慷慨,让她从容不迫地展示身体优美的线条,从前伸的手指,一直延续到绷直的足尖。
下列各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中“那一瞬间”作状语成分。
B.“三周”是数量词,“动作”是动词。
C.“展示”是动词,“线条”是名词。
D.“转体三周”是动宾短语,“特别慷慨”是偏正短语。
二、名句默写
6.根据课文默写。
①晓战随金鼓,。
(李白《塞下曲六首》)
②,猿则百叫无绝。
(吴均《与朱元思书》)
③,君子好逑。
(《》)
④天时不如地利,。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⑤,单于夜遁逃。
(卢纶《塞下曲》)
⑥,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
⑦蒌蒿满地芦芽短,。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⑧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司马迁《史记》)
三、字词书写
7.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芜.湖(____)溃.退(____)荻.港(____)
锐不可当.(____)泄.气(____)
督.战(____)歼.灭(____)要塞.(____)
四、诗歌鉴赏
......
8.阅读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颈联所展现的画面。
2)从景物描写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两个方面,说说你对“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理解。
五、文言文阅读
9.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答谢中书书.(__________)
(2)晓雾将歇.(__________)
(3)实是欲界
..之仙都(__________)
(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_________)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下面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文章以感慨起笔,囊括了山水,纵览了古今。
B.“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清,突出了山水映衬之美。
C.“猿鸟乱鸣”突出了猿、鸟的鸣叫传入耳际,让人感到繁多杂乱。
D.“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描绘出众彩纷呈,绚丽动人的景象。
4)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0.阅读《三峡》,完成小题。
(12分)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2分)
①沿溯阻绝()②素湍绿潭()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不以疾也不以物喜
B.其间千二百里其真无马邪
C.春冬之时乃记之而去
D.或王命急宣而或长烟一空
3).(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4).请概括三峡景物的总体特征,并另写一句本文之外的描写山或水的诗词。
(4分)
六、现代文阅读
1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含泪奔跑的少年
在他的记忆里,他从未离开过生养他的大山。
他今年初中毕业了,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县城的重点中学。
在城里,他这个年纪还是个孩子,还要在父母面前撒娇。
然而,他俨然是个大人了,就在他初中毕业的这个暑假里,他尝到了冷也尝到了暖。
冷暖过后,他仿佛一夜成人。
父亲在他初中毕业后第一个星期,突遭车祸,留下他和母亲相依为命。
肇事司机也在车祸中死亡,父亲的死没有得到任何赔偿。
母亲患有先天性小儿麻痹症,走路一瘸一跛的,生活勉强能够自理。
起初,他和母亲商议着辍学,但母亲坚决不同意。
为了下学期的学费,为了以后的生活有个着落,母亲决定带他到县城谋生。
进了城,他才知道,城里人山人海,高楼林立,但这些繁华不属于他们。
沉闷的空气里弥漫着炙热的气流,一阵风袭来,也闻不到熟悉的稻花的香甜。
母亲在城市边缘,租了间铁皮房,用木板搭了张床,然后找两块红砖架个小铁锅,算是在城里落下了脚。
母亲从工厂找到店铺,从店铺找到垃圾收购站,可没有人愿意收留一个瘸子。
无奈之下,母亲做了个烧烤车,还给他钉了个刷皮鞋的木箱。
每天,他们从铁皮屋里出来,一个推着车,一个挎着刷鞋箱。
趁着昏黄的路灯还没有熄灭,他们匆匆地赶到市里繁华的公园门口,占个地,摆个摊。
等到公园里的最后一拨人散去后,他们才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回家。
他心里其实有一万个不愿意,可是为了读书的梦想,他又能够说些什么呢。
大多数的日子,他就蹲在母亲的烧烤车边给人刷皮鞋。
一天,他看到很多人在公园里玩耍,他心动了。
他知会了母亲一声,便走进了公园深处。
偏偏是这一天,城管突然来巡查,公园门口所有的小摊小贩一窝蜂地溜走了。
走路一瘸一跛的母亲因为跑得慢了些,被城管逮了个正着。
在和城管的纠缠中,烧烤摊被推倒了,烧得红彤彤的木炭倒在了母亲腿上,一股焦肉的味道让好心的路人愤怒了,城管见势不妙,很快怏怏离去。
这天夜里,一对苦难的母子推着车,走在回家的路上。
闪烁的街灯照在清冷的马路上,留下一对孤独的含泪的影子,一长一短地走着,成了一道痛苦抽搐的风景。
劳碌了一天的母亲,迷迷糊糊地睡着了,而他却怎么也睡不着。
他看着母亲腿上被烧焦的皮肤通红一片,有些地方还留下了水泡。
他用手触碰了一下,感觉连心痛。
所有的委屈化成了泪水,从他的眼里流到了嘴里,涩涩的。
时钟已经指向了夜里11点多,他还是睡不着。
为了赚够学费,他和母亲除了一日三餐外,其他的开支减了又减,实在要买点什么,也是选一些地摊货。
而刚刚,母亲连一盒烫伤膏也舍不得买,硬说擦点酱油就好了。
这样一想,他的心更痛了,他失去了父亲,他不能再失去母亲了。
他穿好衣服,走上街,向附近的药店跑去。
他跑进药店的时候,药店准备关门了。
他很快选定了一盒26元的烫伤膏,他把烫伤膏攥紧在手里,就在掏钱的时候,他才发觉自己只是带来了今天全部的劳务费15元。
他站在柜台前犹豫了很久。
“你到底要不要买啊,我们要关门了。
”店主催促他。
“要的,要的,只是……只是,我没有这么多钱。
”他吞吞吐吐。
“明天来吧。
”
“哦不……我欠你11元钱,可以吗?我明天下午一定还。
”他快急哭了。
“那……”
“求求你吧……我妈妈她……”他心底的那点坚强终于崩溃了,泪雨滂沱,他把自己和母亲的遭遇说给了店主。
“那,你把药拿走吧,不够的钱,算是我资助你的吧。
”店主说,“快些回家吧,不要让妈妈等急了。
”
母亲腿上的伤很快就愈合了。
他也如愿在县城读完高中,考上了省城的一所大学。
当他和母亲要离开县城,打算到省城继续谋生的时候,他整理好铁皮屋里所有的行李,突然一张药费单抖落了出来,他露出了笑容,他知道,上面写着——这个世界很冷也很暖,冷暖之间,我不能只是流泪,我要做一个含泪奔跑的人。
(选自《时文选粹》,略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写到“就在他初中毕业的这个暑假里,他尝到了冷也尝到了暖”,这在文中起到了总领全篇的作用。
B.“城管巡查”导致母亲受伤一情节,在小说中起到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为后文主人公看到城市的“暖”做了铺垫。
C.第7段中“他”用手触碰母亲被烧焦的皮肤和水泡,感觉连心痛。
这说明他理解了母亲生活的艰难,也流露出他深深的自责和对母亲麻木、不敢斗争的痛心。
D.小说中细节描写十分突出,把这些细节串联起来,就展现了“少年”艰难成长的历程,也集中体现了文题“含泪奔跑”的含义。
2)请品读文中画线的环境描写句,分析其内涵。
沉闷的空气里弥漫着炙热的气流,一阵风袭来,也闻不到熟悉的稻花的香甜。
3)请简要概括文中母亲的性格特点。
4)文章结尾说“这个世界很冷也很暖”,文中哪些人的言行给少年带来了温暖?请结合文章内容选取两处具体分析。
12.阅读《中国石拱桥》选段,回答问题。
①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古代神话里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通过彩虹就能上天。
我国的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说拱桥是“卧虹”“飞虹”,把水上拱桥形容为“长虹卧波”。
②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
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在交通方面发挥作用。
③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
《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
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
沟桥。
④赵州桥横跨在洨河上,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也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
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现在已经1 300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
到解放的时候,桥身有些残损了,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彻底整修,这座古桥又恢复了
青春。
1)第①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2)结合第②③段内容,说说我国石拱桥有哪些特点?
3)从上面的几段文字看,说明的顺序是( )
A.由本质到现象 B.由具体到概括
C.由一般到个别 D.由原因到结果
4)请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1)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
...。
(2)《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
..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
..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七、语言表达
13.文学知识。
《苏州园林》是现代作家____写的一篇____文,作者从欣赏者的角度出发,用高度_____的语言,_____地说明了苏州园林异中之同的整体____,又用生动而具体的语言,从各个方面____出一幅幅画面。
八、作文
14.题目:品它千遍也不厌倦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定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D
3.D
4.C
5.B
二、名句默写
6.①宵眠抱玉鞍
②蝉则千转不穷
③窈窕淑女关雎
④地利不如人和
⑤月黑雁飞高
⑥羌笛何须怨杨柳王之涣
⑦正是河豚欲上时
⑧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解析:①宵眠抱玉鞍
②蝉则千转不穷
③窈窕淑女关雎
④地利不如人和
⑤月黑雁飞高
⑥羌笛何须怨杨柳王之涣
⑦正是河豚欲上时
⑧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三、字词书写
7.wú kuìdídānɡxièdūjiānsài
四、诗歌鉴赏
8.1)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出了一幅苍凉壮阔的宏伟画面:在浩瀚无边的沙漠荒野中,一股浓烟孤然升起。
在浩荡奔涌的黄河尽头。
一轮落日徐然下降。
画面雄浑而壮美。
2)这两句诗写随风而去的“征蓬”和进入胡天的“归雁”,也是远赴边塞的诗人自己的写照;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从中透露出诗人内心幽微难言的激愤抑郁的感情。
五、文言文阅读
9.1) (1)书信 (2)消散 (3)指人间 (4)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2)(1)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3)C
4)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10.1).①溯:逆流而上②素:白色
2).D
3).①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就看不见日月。
②江水清澈,两岸山峰高峻,山上草木茂盛,确实有许多趣味。
4).雄奇壮丽(壮美、雄壮也可);略
六、现代文阅读
11.1)C
2)①“沉闷的空气里弥漫着炙热的气流”,写出了少年初到县城的不适应,他感到燥热,陌生,恐惧。
②“闻不到熟悉的稻花的香甜”,表现了少年对乡村生活的怀念和留恋。
3)①爱护子女;②目标远大,意志坚定;③勇于担当;④自立自强;⑤忍辱负重,吃苦耐劳。
4)①母亲让少年感到温暖。
母亲虽行动不便,但为了让儿子能够继续求学,毅然决定离开家乡,去县城、省城谋生。
家庭变故、生活窘迫困顿、高强度劳动、突遭烧伤……母亲毫不退缩,她顽强坚韧,最终帮助儿子实现了“读书的梦想”。
无声母爱,是少年一生珍视的温暖。
②药店店主让少年感到温暖。
在少年极度尴尬、无助之时,好心店主的善言善行,既解了少年的燃眉之急,更让他心生暖意,感受到了人生的希望。
③“好心的路人”让少年感到温暖。
路人的挺身而出,既解救了母亲,又让母亲、儿子在极端痛苦无助时得到了一丝安慰。
12.1)打比方。
把石拱桥的桥洞比作虹,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石拱桥的外形特征。
2)历史悠久、形式优美(多样)、结构坚固、几乎到处都有。
3)C
4)(1) “比较早”限定了程度,说明石拱桥在桥梁史上出现的还不是最早的,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 “大约”“可能”都表示对这些情况只是估计、推测,旅人桥修建于哪一年,是不是有记载最早的石拱桥还不能完全确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七、语言表达
13.叶圣陶说明概括综合特征勾画
八、作文
14.品它千遍也不厌倦
初读雪莱的诗,当然是译本,江枫译的。
书面很是白净,雪莱的名字,也是如此纯净,当我读在了他的诗里,起初觉得用词很多,多到我想说一句眼花缭乱。
有点看不懂为什么,很久以后却常常回想起,却又仿佛被那曾经读过的文字浸染了自己的心灵。
有一种久久的音没有逝去。
岁月里太多的繁华,当初的怦然心动却从来没有改变。
当离开的越来越多的时候,止不住的去寻找的,像是自己的一个希望一样。
城市里塞满风的惆怅,我却在这个诗里,体会着这个人生,它是如此的不真实,他纯净的水晶也是也没有如此透亮。
他是如此的真实,因为我哭了,因为我一直在希望,希望在他的身边的风,刮走了一重又一重不愿,我想回到一份最开始的心,像是知道自己的样子一样。
我还在读着他的诗,我学会了落泪,手有时止不住的在颤抖。
我有时变得冷寂,沉在一份怀念里,我有时心里很空净,静的就是秋天的林野,沙沙声摩挲过我的呼唤。
我有时学着关爱,我寻着一份真情的触感,慢慢的放在心里体会,体会着一种得到。
我也有一种向往,不羁在天空的束缚,想要去飞得很高,想要脱离,脱离后才能得到一份沉静。
有时我在他的诗里寻找一个恋人,她是那么的可爱,她的心灵或许已经本尘世遗忘,她却总是在众人被忘却后,又重新走了回来,安抚了每一处伤痕。
我唯一的痛恨,就是自己的无能为力,在诗里疗养了自己的伤疤。
有时被痛苦撕裂的时候,抚摸的文字像是最理解自己的可爱的人儿,我就像一份秋叶,沉浸了秋天里所有的悲伤,沉浸了秋天了所有的清冷,也沉浸了一点收获。
可是却无法被听到,外界太过杂乱,我只能在离开后才能静静的听着。
雪莱的诗集,或许已经被我翻了很多遍,可是即使是一个曾经不断留恋的字,我也没有感觉到厌烦,像是在听着自己的声音,在这里流淌,我无处可去,就这样被埋葬在那一个世界里。
或许是一个流浪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