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东直门中学 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东直门中学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一21题。

(25分)
杂交水稻之父
1982年的一个秋日,马尼拉洛斯巴洛斯镇国际水稻研究所的学术报告厅里,正在举行国际水稻科技界的盛会座无虚席。

会议开始,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印度农业部前部长斯瓦米纳森博士庄重地引领袁隆平走上主席台。

这时,屏幕上赫然打出袁隆平的巨幅头像,下方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行特大黑体英文字。

报告厅里顿时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国际同行的推崇,确实使袁隆平感受到了心智与汗水的价值,以及来自光明正大的竞争对手的真诚友谊和温暖。

想到国内学术界某些权威至今仍然把自己看作湘西泥巴地里滚出来的土老冒,把杂交水稻技术视为不值一提的雕虫小技,袁隆平内心不由得黯然掠过一丝淡淡的悲哀。

会后,袁隆平跟斯瓦米纳森博士开玩笑说:“您今天这样‘突然袭击’,大张旗鼓地‘贩卖’我,可真叫我有点措手不及呀。

”“我就是特意要给您一个惊喜呀!”“可我1980年第一次应邀来合作研究时,您竟然给我定了个每月800美元的实习研究生工资!”袁隆平笑着说。

那一次他曾向斯瓦米纳森提出严正抗议,准备拂袖而去。

经斯瓦米纳森反复道歉,极力挽留,并把他重新定为特别研究员,每月工资提到1750美元,他才留了下来。

“哈哈,您还记得那件事哪!说实话,那时候我们看您在国内地位也很低似的,这里给您待遇太高,反而使我们丢份。

加上那时我们毕竟还没有亲眼见过成功的三系配套杂交水稻,所以给您定工资估计为您在国内的10倍,想来您该可以接受。

没想到您还很有气派!而第二年我们就看到中国政府给您颁发了科技特等发明奖,而且您的伟大成果也让我们亲眼看到了。

所以我们后来一直为那件事感到惭愧。

今天,也算是我们正式为您正名吧!”
“哈哈,原来阁下您也曾亲自参与歧视我的‘勾当’啊!坦率地说,我们在国内是从来不争经济利益的。

可是,到了您这里,拿多少钱可就关系到中国科学家的尊严了,所以我一定要跟您‘斗争’到底啊。

不过,中国有句老话,叫做‘不打不相识’。

这就像我们国际科技界的朋友们,实际都是同一阵地上的竞争对手。

但是也正因为在同一阵地上竞争,才有机会成为朋友啊!我和您一见面就
‘打了一仗’,所以我们的友谊也将更加长久。

是不是?”袁隆平说。

袁隆平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使水稻平均亩产比原先增加20%以上。

这项世界领先的科技成果,不仅有助于中国已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而且惠及全世界。

为此,他被美国科学院选聘为外籍院士,院长西瑟罗纳先生介绍袁隆平当选的理由是:“袁隆平先生发明杂交水稻技术,为全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增产的粮食每年为世界解决了7000万人的吃饭问题。

”湖南郴州农民曹宏球说“邓小平送来了好政策,袁隆平送来了好种子”,他专门花钱雕了一尊汉白玉的袁隆平石像供在家里。

袁隆平把他的研究生介绍到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攻读博士学位,这些研究生学成后都选择留在外国工作。

有人便跟袁隆平开玩笑说:“您老人家送出的人才都飞了,您可是白费心血了!”袁隆平则认真地回答说:“你们不要见识短浅。

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未来,需要大量超过袁隆平的人才。

优秀的人才的成长需要广阔的自由天地,让他们通通窝到我的手下莱,受着我的思想束缚,而且我还无法给他们提供一流的研究条件。

怎么能使他们成长为超过我的杰出学者呢?一旦祖国有条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他们随时都会回来的。

相反,如果他们回来而又无用武之地,那又叫人家回来干什么呢?”(摘编自庄志霞《袁隆平传》)
18、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斯瓦米纳森博士在他主持召开的一次国际水稻科技界会议上的隆重推介,使袁隆平作为世界著名水稻专家而广为人知。

B.袁隆平因为发明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杂交水稻技术,为全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被美国科学院选聘为外籍院士。

C.湖南郴州农民曹宏球为了感谢袁隆平给他送来了好种子,专门花钱请人雕了一尊汉白玉的袁隆平石像供在家里。

D.袁隆平的研究生经他介绍到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攻读博士学位,为了成为超过老师的杰出学者,学成后都选择留在外国工作。

E.本文通过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相关事迹的描述,表现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的博大胸怀以及勇于探索、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

19、尽管被国际同行称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内心却“不由得黯然掠过一丝淡淡的悲哀”。

这是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6分)
20、有人说袁隆平送出的人才“都飞了”,他是“白费心血”,袁隆平却认为这种看法是“见识短浅”。

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6分)
21、袁隆平和斯瓦米纳森是同行,可他们一见面就为尊严“打了一仗”,最终又成为朋友,而且认为
彼此的友谊“将更加长久”。

请你就对“同行”、“尊严”、“友谊”三个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8分)
参考答案:
18、B、E(B项最符合原文意思,是第一正确选项,给3分;E项中的“不计名利”虽然符合袁隆平的实际,但在原文中表现并不充分,所以是第二正确选项,给2分;C项曹宏球“为了感谢袁隆平给他送来杂交水稻种子”不完全符合原文的意思,所以只给1分; A、D两项为错误选项,不给分。

)
19、①斯瓦米纳森的推崇使他产生了对比联想;②他尚未得到国内学术界某些权威的承认;③杂交水稻技术被视为不值一提的雕虫小技。

20、①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未来,需要大量超过袁隆平的人才;②优秀人才的成长需要广阔的自由天地,国外一流的科研条件更有利于杰出学者的成长;③一旦祖国有条件充分发挥作用,他们也会随时回来。

21、
观点一:同行有可能成为朋友。

①彼此为同行,就有机会认识并可能成为朋友;②同行的认可,又能给人带来温暖,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观点二:维护尊严,既要斗争又要有一定的让步。

①斯瓦米纳森曾因为担心“丢份”而“歧视”袁隆平,当看到他“准备拂袖而去”时就马上让步;②斯瓦米纳森亲眼看到袁隆平的伟大成果后主动为他正名;③袁隆平为维护中国科学家的尊严而严正抗议,斗争到底。

观点三:经过“斗争”的朋友,友谊才会更加长久。

①不打不相识,通过斗争可以加深了解,从而建立友谊;②竞争对手间要保持友谊,必须真诚,让对方感到温暖。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朱光潜
艺术一方面要使人从实际生活牵绊中解放出来,一方面也要使人能了解,能欣赏;距离不及,容易使人回到实用世界,距离太远,又容易使人无法了解欣赏。

许多人欢喜从道德的观点来谈文艺,从韩昌黎的文以载道说起,一直到现代革命文学以文学为宣传的工具止,都是把艺术硬拉回到实用的世界里去。

一个乡下人看戏,看见演曹操的角色扮老奸巨猾的样子惟妙惟肖,不觉义愤填膺,提刀跳上舞台,把他杀了。

从道德的观点评艺术的人们都有些类似这位杀曹操的乡下佬,义气虽然是义气,无奈是不得其时,不得其地。

他们不知道道德是实际人生的规范,而艺术是与实际人生有距离的。

艺术须与实际人生有距离,所以艺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相容。

写实主义的理想在妙肖人生和自然,但是艺术如果真正做到妙肖人生和自然的境界,总不免把观者引回到实际人生,使他的注意力旁迁于种种无关美感的问题,不能专心致志地欣赏形象本身的美。

艺术上有许多地方,乍看起来,似乎不近情理。

古希腊和中国旧戏的角色往往带面具,穿高底鞋,表演时用歌唱的声调,不像平常说话。

埃及雕刻对于人体加以抽象化,往往千篇一律。

波斯图案画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扭曲,中世纪哥特式诸大教寺的雕像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延长。

中国和西方古代的画都不用远近阴影。

这种艺术上的形式化往往遭浅人唾骂,它固然时有流弊,其实也含有至理。

这些风格的创始者都未尝不知道它不自然,但是他们的目的正在使艺术和自然之中有一种距离。

说话不押韵,不论平仄,做诗却要押韵,要论平仄,道理也是如此。

艺术本来是弥补人生和自然缺陷的。

如果艺术的最高目的仅在妙肖人生和自然,我们既已有人生和自然了,又何取乎艺术呢?
艺术都是主观的,都是情感的流露,但是它一定要经过几分客观化。

艺术都要有情感,但是只有情感不一定就是艺术。

许多人本来是笨伯,而自信是可能的诗人或艺术家。

他们常埋怨道:可惜我不是一个文学家,否则我的生平可以写成一部很好的小说。

富于艺术材料的生活何以不能产生艺术呢?艺术所用的情感并不是生糙的而是经过反省的。

蔡琰在丢开亲子回国时绝写不出《悲愤诗》,这首诗是痛定思痛的结果。

艺术家在写切身的情感时,都不能同时在这种情感中过活,必须把它加以客观化,必定由站在主位的尝受者退位至站在客位的观赏者,一般人不能把切身的经验放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所以情感尽管深刻,经验尽管丰富,终不能创造艺术。

1. 下列关于艺术和实际人生关系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艺术是与实际人生有距离的,当人们用体现实际人生规范的道德来谈艺术,就把艺术拉到实用的世界里去了。

B. 写实主义旨在表现人生和自然,而艺术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相容的,所以艺术与实际人生有距离。

C. 艺术与实际人生要有距离,没有距离,就会让人回到实用世界;只有距离远了,才能使人欣赏。

D. 艺术上的许多做法似乎不近情理,但其目的正是为使艺术和实际人生产生距离,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2.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现代革命文学以文学为宣传工具,这是从道德的观点来谈艺术,不明白艺术和实际人生是有一定距离的。

B. 艺术都是主观情感的流露,但如果不把它加以客观化,情感再深刻,也不能创造艺术。

C. 蔡琰之所以能写出《悲愤诗》,是因为她能把切身的悲愤之情放在一定距离之外,对自身的经历加以反省。

D. 只有艺术上出现的诸如波斯画中人物肢体不自然的扭曲等形式,才能弥补实际人生与自然的缺陷。

3.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艺术如果达到妙肖人生和自然的境界,就意味着艺术和实际人生没有距离,便走向了写实主义。

B. 在古代中国与西方的艺术实践中,许多艺术形式表明人们都能在适当的距离外看到事物本身的美。

C. 有些人盲目自信自己的生平可写成小说,实际是他们不懂得自己只是尝受者,而没有换位为观赏者。

D. 说话不押韵,做诗却要押韵,这表明人生与艺术是有距离的,诗歌能弥补人生和自然的缺陷。

参考答案:
1. A
2. D
3. B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把握文章重要概念含义能力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等。

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答题区间、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

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关于艺术和实际人生关系的表述,正确的一项”,B项,因果倒置,艺术须与实际人生有距离,所以艺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相容。

C项,说法过于绝对,原文第一段有“距离太远,又容易使人无法了解欣赏”。

D项,无中生有,“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文中没有相关的表述。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本题要求选出“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D项,这些形式化的手法确实弥补了实际人生与自然的缺陷,但不是必要条件。

选项用“才能”把这些手法搞成弥补实际人生与自然的缺陷的必要条件。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理解把握文章中观点态度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本题要求选出“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人们都能在适当的距离外看到事物本身的美”中的“人们都”以偏概全,文中有“往往遭人唾弃”等表述。

故选B。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

但还要用好“比对法”。

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

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

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

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9分,每小题3分)
人生的四种境界
张世英
按照人的自我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人生境界可分为四个层次,即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

最低的境界为“欲求境界”。

人生之初,在这种境界中只知道满足个人生存所必需的最低欲望,故以“欲求”称之。

当人有了自我意识以后,生活于越来越高级的境界时,此种最低境界仍潜存于人生之中。

现实中,也许没有一个成人的精神境界会低级到唯有“食色”的欲求境界,而丝毫没有一点高级境界。

以欲求境界占人生主导地位的人是境界低下而“趣味低级”的人。

第二种境界为“求知境界”。

在这一境界,自我作为主体,有了进一步认知作为客体之物的规律和秩序的要求。

有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人的精神自由程度、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大大提升了一步。

所以,求知境界不仅从心理学和自我发展的时间进程来看在欲求境界之后,而且从哲学和人生价值、自由之实现的角度来看,也显然比欲求境界高一个层次。

第三种境界为“道德境界”。

它和求知境界的出现几乎同时发生,也许稍后。

就此而言,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只具有相对的意义。

但从现实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角度和实现精神自由的角度而言,则道德境界之高于求知境界,是不待言的。

发展到这一水平的“自我”具有了责任感和义务感,这也意味着他有了自我选择、自我决定的能力,把自己看作是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听凭命运摆布的小卒。

但个人的道德意识也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当独立的个体性自我尚未从所属群体的“我们”中显现出来时,其道德意识从“我们”出发,推及“我们”之外的他人。

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是“审美境界”。

这是因为此时审美意识超越了求知境界的认识关系,它把对象融入自我之中,而达到情景交融的意境;审美意识也超越了求知境界和道德境界中的实践关系。

这样,审美境界既超越了认识的限制,也超越了功用、欲念和外在目的以及“应该”的限制,而成为超然于现实之外的自由境界。

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

很难想象一个人只有其中一种境界而不掺杂其他境界,只不过现实的人,往往以某一种境界占主导地位,其他次之。

于是我们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区分出某人是低级境界、低级趣味的人,某人是高级境界、高级趣味的人,某人是以道德境界占主导地位的道德家,某人是以审美境界占主导地位的真正的诗人、真正的艺术家……
(节选自2009年12月31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7.关于“人生境界”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它存在于人的自我发展历程中,体现着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

B.它由四个层次组成,从幼年到成人,人的每一个时期都要经历这四个层次。

C.现实的人生中,它是一个整体,是由从低到高的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

D.每个人的人生境界表现错综复杂,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分别主导着人生的不同阶段。

8.对“求知境界”与“道德境界”关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者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并不意味着前者就一定比后者出现得晚。

B.达到了“求知境界”,人具备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为“道德境界”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C.责任感与义务感使“道德境界”不同于“求知境界”,并高于“求知境界”。

D.“求知境界”虽也把“自我”作为主体,但这个“自我”却不同于“道德境界”中的“自我”。

9.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欲求境界”是人生的最低境界,这种境界是任何一个具有高级境界的人所极力排斥的。

B.“求知境界”中的“自我”已不再仅满足于个人生存所必须的最低欲望,而对规律与秩序有了认知的要求。

C.“道德境界”中的人不再关注自我,而已经有意识地把“我们”作为自我选择、决定时的中心了。

D.“审美境界”是人生最高的精神境界,到了这一境界就能自由地超越并摒弃其他三种境界。

参考答案:
7.A 解析:B项“人生境界”是按照人的自我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划分的,不是以年龄段划分的,“从幼年到成年,人的每一个时期都要经历这四个层次”错;C项“由低到高”错。

D项“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分别主导着人生的不同阶段”错,“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和“人生的不同阶段”没有必然联系。

8.B 解析:“道德境界”“和求知境界的出现几乎是同时发生”,因此“求知境界”为“道德境界”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是错误的,文中也没有相应的说法。

9.B 解析:A项“这种境界是任何一个具有高级境界的人所极力排斥的”错,文中说“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

C项“‘道德境界’中的人不再关注自我”错,文中说这一境界“把自己看作是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听凭命运摆布的小卒”,这就是关注自我。

D项“到了这一境界就能自由地超越并摒弃其他三种境界”错
误。

文中说“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只不过现实的人,往往以某一种境界占主导地位,其他次之”。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勃,字子安,太原人,王通之诸孙也。

六岁善辞章。

麟德初,刘祥道表其材,对策高第。

未及冠,授朝散郎。

沛王召署府修撰。

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闻之怒,斥出府。

勃既废,客剑南,登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之功,赋诗见情。

又尝匿死罪官奴恐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父福畤坐是左迁交趾令。

勃往省觐,途过南昌。

时都督阎公新修滕王阁成,九月九日,大会宾客,将令其婿作记,以夸盛事。

勃至入谒,帅知其才,因请为之。

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

酒酣辞别,帅赠百缣,即举帆去。

至炎方,舟入洋海溺死,时年二十七。

勃属文绮丽,请者甚多,金帛盈积,心织而衣,笔耕而食,然不甚精思。

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人谓之“腹稿”。

尝言人子不可不知医,时长安曹元有秘方,勃尽得其术。

又以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

倚才陵藉,僚吏疾之。

有集三十卷及《舟中纂序》五卷,今行于世。

(《唐才子传?王勃》)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又尝匿死罪∕官奴恐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

B.又尝匿死罪官奴∕恐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

C.又尝匿死罪∕官奴恐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

D.又尝匿死罪官奴∕恐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六岁善辞章善:擅长。

②勃往省觐省:探望、问候。

B.①勃至入谒谒:拜见。

②僚吏疾之疾:厌恶。

C.①王通之诸孙也;②慨然思诸葛之功;③刘祥道表其材;④勃尽得其术①②中“之”意义和用法相同;③④“其”意义和用法不同。

D.①以夸盛事②又以虢州多药草③心织而衣④顷刻而就①②中“以”意义和用法不同;
③④“其”意义和用法相同。

6.与“事觉当诛”句式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客有吹洞箫者 B.童子何知
C.怀帝阍而不见 D.俨骖于上路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麟德初,刘祥道表其材,对策高第。

未及冠,授朝散郎。

(2)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

参考答案:
4.D
5.D
6.C
7.(1)麟德初年,刘祥道上表称赞他的才干,以高名次对策及第。

还没到二十岁,就授为朝散郎。

(2)先磨好几升墨,然后痛快饮酒,躺下拉过被子蒙面大睡,醒来后,提笔就写成,一个字也不需改动。

4.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断句。

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即应该做到点断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讲不通,那就可能有断句错误的地方;做到点断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逻辑。

断句的前提:多读文段,增强语感。

同时还要关注一些断句的标志,正确断句为:又尝匿死罪官奴∕恐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断句抓住虚词“之”。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5.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把握情况。

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应注意分类积累记忆。

C项中①②为结构助词,的;③代词,他的,即王勃的;④代词,他的,即曹元的。

D 项①连词,来;②连词,因为;③连词,来;④连词,表修饰,不译。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6.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特殊句式。

C项与例句都是被动句,A项为定语后置句,D项为宾语前置句,D项为介词结构后置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其常见类型有:1.“见”“……见……于”“于”表被动。

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2.“为”“为……所”表被动。

如:“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3.“受”“受......于”表被动。

如:“受制于人。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7.
试题解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

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