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胡地_与岑参边塞诗之奇峭美(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8-10-12
作者简介:高建新(1959-),男,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人,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2009年1月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an ,2009第41卷 第1期
Jou rnal of Inn er M ongolia Un i versit y(Ph il 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Vo.l 41 No .1
胡地 与岑参边塞诗之奇峭美
高建新
(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1)
摘 要:作为典范的盛唐诗人,岑参一生有两次出塞经历。
两次出塞的经历不仅奠定了岑参边塞诗人霸主的地
位,而且为其边塞诗带来盛唐其他诗人所没有的奇峭之美。
无论是写景、记事还是抒情,岑参都不以平凡语出之。
岑参边塞诗的奇峭之美,首先体现在内容上,还体现在格调上。
关键词:胡地;边塞诗;岑参;奇峭美
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18(2009)01-0003-06 作为典范的盛唐诗人,岑参(约717-769)一生有两次出塞经历。
第一次是天宝八年(749)冬至天宝十年(751),岑参赴安西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僚, 一身从远使,万里向安西。
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 ( 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 ), 为言地尽天还尽,行到安西更向西 ( 过碛 )。
三年后的天宝十三年(754),岑参第二次出塞,在北庭为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幕僚, 侧身佐戎幕,敛衽事边陲。
自逐定远侯,亦著短后衣。
近来能走马,不弱并州儿 ( 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 ),大约至德二年(757)由北庭东归。
两次出塞的经历不仅奠定了岑参边塞诗人霸主的地位,而且为其边塞诗带来盛唐其他诗人所没有的奇峭之美。
石州诗话 所谓 嘉州之奇峭,入唐以来所未有。
又加以边塞之作,奇气益出。
风会所感,豪杰挺生
[1](788)。
奇,就是新奇,奇特,
奇异;峭,就是峭拔,峭硬,如山岩陡峭、峻峰挺拔。
无论是写景、记事还是抒情,岑参都不以平凡语出
之。
殷璠说: 参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 , 可谓逸才 ( 河岳英灵集 卷中);沈德潜说: 参诗能作奇语,尤长于边塞 ( 唐诗别裁 卷一)。
一
岑参边塞诗的奇峭之美,首先体现在内容上。
岑参两次出塞所到之处皆为 胡地 :安西(今新疆库车)、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北)、轮台(今新疆米泉)、蒲昌(今新疆鄯善)、贺延碛(今甘肃安西)、武威(今甘肃武威)、酒泉(今甘肃酒泉)以及热海、天山、昆仑山,等等。
这些地方人烟稀少,气候寒冷,少雨水,多风沙霜雪,生存环境严峻: 凉州三月半,犹未脱寒衣 ( 河西春暮忆秦中 ), 胡地三月半,梨花今始开 ( 登凉州尹台寺 ), 秋雪春仍下,朝风夜不休 ( 北庭作 ), 四月犹自寒,天山雪濛濛 ( 北庭贻宗学士道别 ), 九月天山风似刀,城南猎马缩寒毛 ( 赵将军歌 ), 终日风与雪,连天沙复山 ( 寄宇文判官 ), 黄沙西际海,白草北连天 ( 过酒泉忆杜陵别业 ), 沙上见日出,沙上见日没 ( 日没贺延碛作 ), 银山碛口风似箭,铁门关西月如练。
双双愁泪沾马毛,飒飒胡沙迸人面 ( 银山碛西馆 ),风雪、沙漠、严寒,几乎成了边塞的代表,景物之单调,可见生活之单调。
第一次从气候温和、风景秀丽的长安西行至边塞,路途之遥远艰辛、自
3
然环境之恶劣难当,连诗人自己也感到震惊: 前月发安西,路上无停留。
都护犹未到,来时在西州。
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
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 ( 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 )。
在 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 一诗中,诗人描绘的景物不仅寂寞荒远,而且让人心惊胆战:
曾到交河城,风土断人肠。
寒驿远如点,边烽互相望。
赤亭多飘风,鼓怒不可当。
有时无人行,沙石乱飘扬。
夜静天萧条,鬼哭夹道傍。
地上多髑髅,皆是古战场。
置酒高馆夕,边城月苍苍。
交河,在今新疆吐鲁番西北,自西汉至后魏,车师前国王皆都于此,450年为高昌所并。
这里旋风怒吼,沙石飞扬,间有鬼哭之声,惨淡月色映照下的是满地骇人的白骨。
这样的景象触目惊心,自然让诗人在震撼异常的同时也眼界大开。
就是在这样僻远之地和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岑参却能发现和发掘出边塞景物的奇异之美、壮阔之美:
暮投交河城,火山赤崔巍。
九月尚流汗,炎风吹沙埃。
何事阴阳工,不遣雨雪来。
使交河郡,郡在火山脚,其地苦热无雨雪,献封大夫
火山今始见,突兀蒲昌东。
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
不知阴阳炭,何独然此中。
我来严冬时,山下多炎风。
人马尽汗流,孰知造化功。
经火山 火山,就是今天吐鲁番的火焰山。
火山赤焰四射,燃烧不止,即使严冬,依旧热气蒸腾,实在是大自然的奇观。
在 火山云歌送别 诗人又写道: 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
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
诗人在北庭生活期间,曾多次目睹了火焰山的壮丽景象。
在 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一诗中,岑参从旁听说再加上自己的想象力,把热海特异的景色描绘得如幻如真:
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
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
岸傍青草常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
蒸沙烁石然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
阴火潜烧天地炉,何事偏烘西一隅。
势吞月窟侵太白,气连赤坂通单于。
送君一醉天山郭,正见夕阳海边落。
柏台霜威寒逼人,热海炎气为之薄。
热海,就是今天吉尔吉斯坦东部的伊克塞湖, 通典 卷一九三引 经行记 : 勃达岭北行千余里,至碎叶川,其川东头有热海。
兹地寒而不冻,故曰热海。
热海沸地蒸天,炼石熔沙,再衬以 夕阳海边落 ,愈发气象万千,让人神往。
在这样浓墨重彩涂抹的景象里送别,自然是不同凡响,从中足见出送别者的壮阔胸襟、万丈豪情。
诗人不仅描绘了火山、热海至为奇特的景象,凸显了干旱沙漠的酷热难当,还描绘了沙漠奇观: 孤城倚大碛,海气迎边空 ( 北庭贻宗学士道别 ), 大碛 ,指大沙漠; 海气 ,指海市蜃楼。
在孤城上遥观大漠,风光变幻莫测,奇丽无比。
岑参笔下的这些景物、风光,如火山、赤炎、热海、大漠、雪山等,是康德所列举的在审美范畴上属于 崇高 这一类型的景物: 高耸而下垂威胁着人们的断岩,天边层层堆叠的乌云里面挟着闪电与雷鸣,火山在狂暴与肆虐之中,飓风带着它摧毁了的荒墟,无边无界的海洋,怒涛呼啸着,一个洪流的高瀑 等,它们空间巨大,充满动荡和力量,让人敬畏和景仰。
康德又说: 我们称呼这些对象为崇高,因它们提高了我们的精神力量越过平常的尺度 。
[2](101)在这里,风光、景物因灌注了抒情主人公浓郁真挚的感情而不再是异己的、神秘的、令人惊恐畏惧的,而是可知可感、可观可赏的,甚至是可亲可近的。
这样一来,人的主体意识不仅被强烈唤醒,人的精神力量也获得了空前的强化。
陆游说: 予自少时,绝好岑嘉州诗。
往往山中,每醉归,倚胡床睡,辄令儿曹诵之,至酒醒或熟睡乃已。
尝以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 ( 跋岑嘉州诗集 )。
陆游如此喜好岑参诗,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岑参诗有其他诗人所不及的特殊美。
彦周诗话 说: 岑参诗亦自成一家,盖尝从封常清军,其记西域异事甚多。
如 优钵罗花歌 、 热海行 ,古今传记所不载者也 (见 历代诗话 上)。
岑参所历边塞之地,均为西北少数民族居住的 胡地 ,不只是景色,风俗也与中原、江南迥然不同。
岑参以一个江南人的眼光,妙笔生花,描绘了一幅又一幅 胡地 风俗画,岑参这类 记西域异
4
事 的诗歌,不仅弥补了史书之不足,而且给人以无限的美感: 黑姓蕃王貂鼠裘,葡萄宫锦醉缠头 ( 胡歌 )、 暖屋绣帘红地炉,织成璧衣花氍毹。
灯前侍婢泻玉壶,金铛乱点野酡酥 ( 玉门关盖将军歌 )、 异域阴山外,孤城雪海边。
秋来唯有雁,夏尽不闻蝉。
雨拂毡墙湿,风摇毳幕膻 ( 首秋轮台 ),与中原迥异的气候、新鲜奇异的饮食、装饰以及风俗,加上色彩斑斓的动人描写,更加耀人眼目,惹人神往。
胡笳,是岑参在 胡地 听到最多的少数民族器乐: 酒泉太守能剑舞,高堂置酒夜击鼓。
胡笳一曲断人肠,座上相看泪如雨 ( 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 ),胡笳一曲让人肝肠寸断,泪如雨下,其中蕴含着一种其他乐器所没有的幽怨哀婉,往往引发的是人的生命深处的悲情。
早在长安时,岑参就曾感受过胡笳悲音的不同凡响,在 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 诗中,岑参倾其笔力,描绘了胡笳感动人心的巨大力量:
君不闻胡笳声最悲,紫髯绿眼胡人吹。
吹之一曲犹未了,愁杀楼兰征戍儿。
凉秋八月萧关道,北风吹断天山草。
昆仑山南月欲斜,胡人向月吹胡笳。
胡笳怨兮将送君,秦山遥望陇山云。
边城夜夜多愁梦,向月胡笳谁喜闻。
紫髯绿眼 已迥然不同于中原人,而 向月吹胡笳 ,又写出胡人有怎样深广的孤独。
从诗里出现的 楼兰 、 萧关 、 天山 、 昆仑山 、 陇山 看,诗人在出塞前就闇熟 胡地 的山川、地理,至少是在写这首诗的天宝七年(748),岑参就已经在为出塞作准备了。
身处 胡地 ,岑参一方面说 曾到交河城,风土断人肠 ,另一方面对异域风情、物产又大加赞美: 琵琶长笛曲相和,羌儿胡雏齐唱歌。
浑炙犁牛烹野驼,交河美酒归叵罗 ( 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 ), 胡地 有动人的音乐、歌曲,有诱人的美酒佳肴,早在长安他就已经体会过 胡姬酒垆日未午,丝绳玉缸酒如乳 ( 青门歌送东台张判官 ) 、 送君系马青门口,胡姬垆头劝君酒 ( 送宇文南金放后归太原寓居因呈太原郝主簿 )的异域风情。
在 田使君美人舞如莲花北旋歌 一诗中,岑参对胡人的舞蹈艺术表示了由衷的欣赏:
美人舞如莲花旋,世人有眼应未见。
高堂满地红氍毹,试舞一曲天下无。
此曲胡人传入汉,诸客见之惊且叹。
慢脸娇娥纤复秾,轻罗金缕花葱茏。
回裾转袖若飞雪,左鋋右鋋生旋风。
琵琶横笛和未匝,花门山头黄云合。
忽作出塞入塞声,白草胡沙寒飒飒。
翻身入破如有神,前见后见回回新。
始知诸曲不可比,采莲落梅徒聒耳。
世人学舞只是舞,恣态岂能得如此。
作者自注曰: 此曲本出北同城 ,同城,故址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
一般认为,此诗描述的就是由康国(今乌兹别克共和国撒马尔罕一带)传入的 胡旋舞 。
白居易 胡旋女 曾有生动的描绘: 胡旋女,胡旋女。
心应弦,手应鼓。
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飖转蓬舞。
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
人间物类无可比,奔车轮缓旋风迟 。
此舞不同于中原舞蹈的柔曼婀娜,而是矫健刚劲,急旋如风,属健舞类,给人以新鲜之感,所以岑参感叹说,与充满生命热力的 胡旋舞 相比,汉唐以来一直流行的 采莲曲 、 梅花落 不过是聒噪声而已。
难能可贵的是,岑参不只是关注和欣赏边疆少数民族的歌舞艺术,他的 优钵罗花歌 ,还细致具体地描述了生长在此地的稀有高山植物,这在唐人文献中是极其罕见的: 白山南,赤山北。
其间有花人不识,绿茎碧叶好
颜色。
叶六瓣,花九房。
夜掩朝开多异香,何不生彼
中国兮生西方。
移根在庭,媚我公堂。
耻与众草之
为伍,何亭亭而独芳。
何不为人之所赏兮,深山穷谷
委严霜。
吾窃悲阳关道路长,曾不得献于君王。
此诗写在北庭的幕府中,诗前小序说: 交河小吏有献此花者,云得之于天山之南。
其状异于众草,势巃嵸如冠弁,嶷然上耸,生不傍引,攒花中拆,骈叶外包,异香腾风,秀色媚景 ,认为此花虽生在边僻之地,却香气馥郁、独有姿色,堪与中原爱重的牡丹、江南垂青的荷花媲美。
优钵罗花,梵语的音译,一般译作青莲花或红莲花,即今雪莲花,生长在新疆、西藏、云南的高山中,有极好的药用价值。
王琦 李太白年谱 说: 青莲花,出西域,梵语谓之优钵罗花,清净香洁,不染纤尘,李白自号,疑取此义 ;[3](811) 纲目拾遗 说,雪莲花生长于西北大寒之地, 积雪春夏不散,雪中有草,类荷花,独茎,亭亭雪间可爱。
较荷花略细,其瓣薄而狭长,可三、四寸,绝似笔头,云浸酒则微红 。
[4](2088)对于这样的奇花,唐人几无涉及。
直至晚唐,也只有贯休诗中有二处出现 优钵罗花
5
字样,但着眼点并不在花本身: 可怜优钵罗花树,三十年来一度春 ( 闻迎真身 )、 优钵罗花万劫春,频犁田地绝纤尘 ( 道情偈三首 其三)。
着眼于花本身来描述,岑参是第一人,这在植物学研究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
二度出塞,时间长达五年,足迹几遍西北边疆,岑参一方面看到了中原与 胡地 在气候、风物、习俗、语言文字上的差异和隔膜: 轮台风物异,地是古单于。
三月无青草,千家尽白榆。
蕃书文字别,胡俗语音殊 ( 轮台即事 );另一方面,他也看到了汉文化与胡文化的交融互通: 花门将军善胡歌,叶河蕃王能汉语 ( 与独孤渐道别长句兼呈严八侍御 )。
花门 ,据 新唐书 地理志 载:居延海 又北三百里有花门山堡 , 又渡叶叶河,七十里有叶河守捉 。
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境; 叶河 ,在今新疆乌苏县境。
花门将军 能演唱, 叶河蕃王 通晓汉语,足见当时胡、汉文化交流影响地域之广阔。
二
岑参边塞诗的奇峭之美,还体现在格调上。
岑参边塞诗格调上的奇峭之美,最重要的呈现就是以风骨为核心的刚健、豪爽。
唐才子传 卷三:岑参 参累佐戎幕,往来鞍马烽尘间十余载,极征行离别之情,城障寨堡,无不经行。
博览史籍,尤工缀文,属词清尚,用心良苦。
诗调尤高,唐兴罕见此作。
放情山水,故常怀逸念,奇造幽致,所得往往超拔孤秀,度越常情。
与高适风骨颇同,读之令人慷慨怀感 。
大漠长歌、雪山秣马,最能见出风骨, 往来鞍马烽尘间 的边塞军旅生涯,煅造了岑参的诗人品格,也成了其诗的风骨,明人徐献忠说: 嘉州诗一以风骨为主,故体裁峻整,语亦造奇 ( 唐诗品 ),[1](787)如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自然环境的严酷,只能强化而不能丝毫改变英雄主义的本色。
功名不是谁赐予的,功名只能在南北征战中获取。
在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中,诗人表达的英雄主义情怀更为激动人心: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
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
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
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
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
门伫献捷。
无边雪海、莽莽平沙、如猛兽咆哮的夜风和在风中翻滚的巨石,并没有让人望而生畏, 在诗人印象中却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是一种值得欣赏的奇伟美景 [5](256),这需要怎样的胆气啊!大约也只有岑参这样的怀有壮志的英雄才能做得到。
唐诗中的 大如斗 多为想象、夸张之词,如 一行数字大如斗 (李白 草书歌行 )、 新书大字大如斗 (苏涣 赠零陵僧 )、 虎迹印雪大如斗 (卢纶 斅颜鲁公送挺赟归翠微寺 )、 后解黄金大如斗 (李贺 许公子郑姬歌 )、 虽然诗胆大如斗 (陆龟蒙 早秋吴体寄袭美 )、 终取封侯之印大如斗 (贯休 杜侯行 )等,而岑参却是实写,因为他有亲身的经历。
正因为如此,清人洪亮吉认为岑参是真正意义上的 诗之奇而入理者 ,并深有感触地说: 尝以己未冬杪,谪戍出关,祁连雪山,日在马首,又昼行戈壁中,沙石吓人,没及髁膝,而后知岑诗 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之奇而实确也。
大抵读古人诗,又必身亲其地,身历其险,而后知心惊魄动者,实由于耳闻目见得之,非妄语也 ( 北江诗话 卷五)。
与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为姊妹篇的是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一样的英气干云,一样的视死如归。
雪海涌 、 阴山动 写出了同仇敌忾的夺人气势,胜利者的自信吐露无遗,金人元好问的名句 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 ( 歧阳 ),想来是受到了 战场白骨缠草根 的启发。
明人熊相说:岑参诗 清新、俊逸弗若李太白,而正大过之;视之老杜,奇且
6
工弗若焉 ( 岑嘉州诗集后序 ),[6](516) 正 、 大 正是 风骨 的典型体现,有 风骨 才会有 正 、 大 。
又如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琵琶声声,却不能让人悲凄;人生暂短,岂能一生甘于贫贱。
这是诗人在凉州与老友聚饮时所表现出的奋发豪迈,这种豪迈奋发来源于对前途对生活的充满信心。
大笑 、 醉倒 ,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在艺术表达上,岑参这类诗的最大特点就是以情观景,这个 情 就是盛唐昂扬向上的社会、文化带给诗人的强烈自信,立功边塞的慷慨豪情。
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
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 ( 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 ), 胡地 的壮丽风光强化了诗人的自信和豪情,诗人又把这种自信和豪情灌注自然景物中。
在立功边塞的慷慨豪情的支配下,诗人印象中的军旅生活、边塞风物、异域风情,全都变得神奇瑰丽起来,并热情地加以歌颂。
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
[5](257)在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中他盛赞北国雪景: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然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比之于江南二月盛放的万树梨花,胡天八月的漫天飞雪更是可观可赏,引人入胜。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一句,写越来越低的气温,把翻卷的红旗冻成了一幅绝美的图画,而呈现的却是一直招展的姿势。
赤焰蒸腾的火焰山、如煮如沸的热海是一种美,皑皑的雪山则是另外一种美,如 天山雪歌送萧沼归京 :
天山有雪常不开,千峰万岭雪崔嵬。
北风夜卷赤亭口,一夜天山雪更厚。
能兼汉月照银山,复逐胡风过铁关。
交河城边飞鸟绝,轮台路上马蹄滑。
晻霭寒氛万里凝,阑干阴崖千丈冰。
将军狐裘卧不暖,都护宝刀冻欲断。
正是天山雪下时,送君走马归京师。
雪中何以赠君别,惟有青青松树枝。
天山的千峰万岭终年积雪、银装素裹,这是中原和江南所没有的由地域和气候带来的特殊的美,李白也有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 塞下曲六首 其一)的描写。
阴崖千丈冰 、 宝刀冻欲断 ,凸显的是边塞的奇寒无比,与诗人所见的火山、热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是气温另一极造成的雄奇壮丽的自然景象,与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异曲同工。
结句在纷扬的大雪中以 青青松树枝 赠别,显示了抒情主人公精神世界的超迈和高洁,这样就一扫崔嵬雪山的压迫和边疆冬日的酷寒,大异于历代诗人在送别时的难以抑制的悲愁、哀伤,给人以难能可贵的振奋。
康德说: 对象不单是由于它在自然所表示的威力激动我们深心的崇敬,而且更多地是由于我们内部具有机能,无畏地去评判它,把我们的规定使命作为对它超越着来思维 ,[2](97) 对于自然界里的崇高的感觉就是对于自己本身的使命的崇敬 , 崇高不存在于自然界的任何事物,而是内在于我们的心里 ,[2](104)岑参边塞诗是康德观点再好不过的例证。
胡地 奇景激人奇情、奇思,所以诗人无论观还是写,都能出人手眼之外,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从诗体上说,岑参这类诗多为七言古诗,所以清人施补华说: 嘉州诗七古劲骨奇翼,如霜天一鹗,故施之边塞最宜 ( 峴佣诗说 )。
狄德罗说: 诗人需要的是什么呢?生糙的自然还是经过教养的自然?动荡的自然还是平静的自然?他宁愿要哪一种美? 纯静肃穆的白天里的美?还是狂风暴雨雷电交作,阴森可怕的黑夜里的美呢?诗需要的是一种巨大的粗犷的野蛮的气魄 ( 论戏剧体诗 )。
英国美学家洛克在分析狄德罗这个观点时说: 狄德罗要求文艺向自然汲取的是它的原始的野蛮的气息。
他认为这种气息才有诗意,因为第一,这里面有巨大的活力和强烈的情感;其次,在原始情况之下,人也才可以毫无拘束地表现这种活力和情感;他的思维方式才是形象的而不是抽象的,语言也是如此。
[7](267)事实上,岑参两次出塞的经历及其所深刻感受体验到的 胡地 奇异的风光、景物及其风俗,其中确实有 一种巨大的粗犷的野蛮的气魄 ,它不仅锤煅了诗人坚强的意志,而且扩大了诗人的胸襟和审美视野,强化了诗人的艺术感觉,是诗人抒写英雄情怀、理想人生的有力衬托,最终使岑参成为唐朝最为杰出的诗人之一。
7
注释:
酒如乳 ,陈铁民、侯忠义说 唐时之酒为米酒,浓者色白如乳 ,且举辛延年 羽林郎 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
就我求清酒,丝绳提玉壶 为证(见 岑参集校注 ,陈铁民、侯忠义校注,陈铁民修订,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60页)窃以为不能证也。
检索 全唐诗 , 酒如乳 仅出现在岑参 青门歌送东台张判官 中。
又,杜甫 谢严中丞送青城山道士乳酒一瓶 : 山瓶乳酒下青云,气味浓香幸见分 。
酒如乳 、 乳酒 ,疑为奶酒,以牛、马、羊乳发酵而成,乳白色,香气馥郁,今蒙古族常酿常饮。
转引自 西方美学史 ,[英]洛克著,关运文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266页。
又,徐继曾、陆达成将 生糙的自然还是经过教养的自然 一句译为 未经雕琢的自然,还是加工过的自然 ,见 狄德罗美学论文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06页。
参考文献:
[1]陈伯海.唐诗品汇:上[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2][德]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册[M].宗白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3][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M].北京:中国书店, 1996.
[4]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5]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6]陈铁民,侯忠义校注.岑参集校注 附录[M].陈铁民修订,北京:中华书局,2004.
[7][英]洛克.西方美学史[M].关运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责任编辑 齐昆
"Borderl and"and the Splendor Style
of C en Shen s Frontier Fortress Poe m
GAO Jian-xi n
(L iterature and N e w s M e d ia Colle ge of Inner M ongolia Universit y,H uhhot010021,China) Abst ract:A s a typ ica l g l or i ous age o f T ang dynasty poe t,Cen Shen had gone to fron ti er t w i ce,wh ich m ade hi m becam e the over l o rd o f frontier fortress poe m s i n glor i ous ag e o fT ang D ynasty.T he exper i ence had also m ade h i s po e m a sp l endor.E ither in adversar i a or i n describi ng t he scenery,Cen Shen di d no t use us ua lm ethods.The sp l endor of CenShen s fronti e r fortress po em s w as e m bod i ed i n both the content and the pa tterns.
K ey w ords:bo rderland;frontier fortress poem;Cen Shen;splendor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