蕲艾与普通艾之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嶄艾与普通艾之差异
薪艾与普通艾比较,首先在外观形态上具有独特之处。
薪艾植株高大,可达
1.**5米——
2J0米,植株含挥发油较多,香气浓郁,叶厚纸质,密而长,取干叶揉之成绒团(质柔软)。
而普通艾,植株高一般为
0."5 米_
1・“2米,叶薄纸质,虽有被毛,但稀且短,取干叶揉之成粉末。
故薪艾相对普通艾来说不仅产量高、质量好,且易制艾绒,出绒率高,制成艾条,艾柱易燃、持久,热穿透率强,所以人们不仅把薪艾视为地道药材,而且为灸家珍品。
经广州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对薪艾与一般艾含的精油化学成份作定量分析,薪艾叶主要成份为乙酸乙酯、
1・“8〜桜叶油素、水合茨烯、樟脑、2〜松油醇、
(一)葛缕酮等化学物,其精油的出油率薪艾(
1・“06%)为一般艾(
0.-54%)的两倍•同时,薪艾含侧柏酮(
15・”6%)和异侧柏酮(
2/7%),而一般艾则未见此成份•薪艾油有明显的平喘、镇咳、祛痰及清咽作用。
单叶,互生;茎下部的叶在开花时即枯萎;中部叶具短柄,叶片卵状椭圆形,羽状深裂,裂片椭圆状披针形,边缘具粗锯齿,上面暗绿色,稀被白色软毛,并密布腺点,下面灰绿色,密被灰白色绒毛;近茎顶端的叶无柄,叶片有时全缘完全不分裂,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
[1]
花序总状,顶生,由多数头状花序集合而成;总苞苞片4〜5层,外层较小,卵
状披针形,中层及内层较大,广椭圆形,边缘膜质,密被绵毛;花托扁平,半球形,上生雌花及两性花10余朵;雌花不甚发育,长约1厘米,无明显的花冠;两性花与雌花等长,花冠筒状,红色,顶端5裂;雄蕊5枚,聚药,花丝短,着生于花冠基部;花柱细长,顶端2分叉,子房下位,1室。
瘦果长圆形。
花期7〜10月。
生长于路旁、草地、荒野等处。
亦有栽培者。
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广东、广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等地。
本植物的果实(艾实)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同属植物野艾,又名:
火艾、五月艾。
高45〜100厘米。
中部叶1〜2回羽状分裂,裂片椭圆形、披针形至线形,全缘或有锯齿,叶上面无腺点,近秃净,下面被白色丝状毛;上部叶近乎无柄,裂片狭窄如线•花期9〜10月。
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其叶亦可作艾叶用。
古代药书记载的薪艾的药用价值
薪艾:
性味:
苦辛,温。
①《别录》:
味苦,微温,无毒。
②《唐本草》:
生寒,熟热。
③《本草纲目》:
苦而辛,生温,熟热。
【归经】入脾、肝、肾经。
①《本草纲目》:
入足太阴、蹶阴、少阴经。
②《本草新编》:
入脾、肾、肺三经。
③《本草再新》:
入心、肾二经。
【功用主治】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血,安胎。
治心腹冷痛,泄泻转筋,久痢,吐殂,下血,月经不调,崩漏,带下,胎动不安,痈疡,疥癣。
①《别录》:
主灸百病。
可作煎,止下痢,吐血,下部匿疮,妇人漏血。
利阴气,生肌肉,辟风寒,使人有子。
②陶弘景:
捣叶以灸百病,亦止伤血。
汁又杀蛔虫。
苦酒煎叶疗癣。
③《药性论》:
止崩血,安胎止腹痛。
止赤白痢及五藏痔泻血。
长服止冷痢。
又心腹恶气,取叶捣汁饮。
④《唐本草》:
主下血,脓血痢,水煮及丸散任用。
⑤《食疗本草》:
金疮,崩中,霍乱,止胎漏。
⑥《日华子本草》:
止霍乱转筋,治心痛,鼻洪,并带下。
⑦《珍珠囊》:
温胃。
⑧《履峻岩本草》:
治咽喉闭痛热壅,饮食有妨者,捣汁灌漱。
⑨《王好古》:
治带脉为病,腹胀满,腰溶溶如坐水中。
⑩《纲目》:
温中,逐冷,除湿。
(11)《本草正》:
辟风寒涅,瘴疟。
(12)《本草再新》:
调经开郁,理气行血。
治产后惊风,小儿脐疮。
【用法与用量】内服:
煎汤,1〜3钱;入丸、散或捣汁。
外用:
捣绒作炷或制成艾条熏灸,捣敷、煎水熏洗或炒热温熨。
【宜忌】阴虚血热者慎用。
①《纲目》:
苦酒、香附为之使。
②《本草备要》:
血热为病者禁用。
③《本经逢原》:
阴虚火旺,血燥生热,及宿有失血病者为禁
薪艾茎直生,叶北白色,柔厚而有茸毛,它多生长在田境地边或山坡,靠水向阳。
薪艾是名贵药材,茎和叶都可以入药,其味苦或微甘,性微温。
据现代化学分析,薪艾含十七种已知化合物,能治疗多种疾病。
薪艾还可以作调原料,熏枝叶能驱蚊蝇,具有杀菌的功效。
薪春人更是把薪艾作为吉祥之物。
至今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仍喜欢用薪艾与昌蒲一起点熏室内,这样能灭杀和控制空气中的许多细菌或病毒,对蚊蝇有明显的杀伤效力。
同时,薪艾含浓厚的芳香的挥发油成分,对头痛,鼻塞,胸闷有明显的镇静感,从时令上讲,端午正值初夏,接近梅雨季节,空气潮湿,细菌繁殖,室内易生霉,门窗挂艾,纯洁空气,净化
坏境,是民间传统的卫生习俗。
艾,又名冰台、灸草,药用其叶,故药材名为艾叶,《本草纲目》释:
此草可乂疾,久而弥善,故字以乂,而名“艾〃;《博物志》载:
削冰令圆,举而向日,以艾承其影,则得火,故艾名"冰台〃;医家用其灸百病,故又名〃灸草〃。
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曾任太医院莲幕)曾著《薪艾传》:
"产于山阳,采以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补。
〃此书可能为第一部论述艾叶或最早提出〃薪艾〃的专著。
李时珍(曾任太医院判)在《本草纲目》中指出:
“(艾叶)自成化以来,则以薪州者为胜,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谓之薪艾,相传他处艾灸酒坛不能透,薪艾一灸则直透彻,为异也。
〃此述被历代医籍转载,薪艾因此而名传天下。
艾叶可用于灸,"灸百病〃,并与“针〃齐名;可入药,有理气、逐寒湿、温经、止血、安胎等功用;为食疗之物,如“羹艾酒〃、“艾糕〃等;还有以艾为“虎”,菖蒲为"剑〃,悬门户之上以"避邪〃、〃禳毒气〃等习俗流传至今。
薪春县民间有许多用艾习惯:
如婴儿出生第三天洗艾水澡,并将艾绒少许敷在囱门和肚脐上,可预防感冒、鼻塞或其它疾病;产妇产后三天和满月,各洗一次艾汤澡,以消毒辟秽、温运气血,可预防产后体弱生病;艾汤洗脚可治风寒咳嗽;胃寒肚痛,取艾叶一片,揉团吞服;艾水薰蒸,可治筋骨痛或腰腿痛。
《孟子•离娄章》载"七年之病,薪三年之艾〃,薪春民间也有〃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之说,所以各家储存老艾也成一种习俗。
现代药理实验证明,艾叶有抗菌、抗病毒、平喘、镇咳、祛痰、抗过敏、止血和抗凝、增强免疫、护肝利胆、解热镇痛、抑制心脏收缩等作用。
在临床上广泛用于妇科、呼吸、消化、风湿痹痛、皮肤等疾病以及消毒杀菌等方面。
由于薪艾含挥发油成份高出其它艾一倍以上,可通过水蒸汽蒸慵法制得薪艾油,广泛用于医药、食品、日用化工等行业。
薪春县曾开发薪艾精、保健腰带、薪
艾蚊香、薪艾牙膏、薪艾浴液、薪艾香精、薪艾枕、薪艾条等产品。
2003年在狙击〃非典〃期间,薪艾被抢购一空,并发挥了有效的预防作用!
(药用的薪艾都是陈年熟艾,《本草纲目》:
〃凡用艾叶,须用陈久者,治令细软,谓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则伤人肌脉。
)
用法:
1、煎服:
薪艾叶200克,水500克煎煮成一小碗水口服,可治疗伤寒咳嗽、卒心痛、腹痛吐血;薪艾叶25克,当归50克,红糖100克加水煎煮,熬取三碗,分三次温服,每月经期内服,可治多年痛经,月经不调,面黄生斑。
2、浸泡:
薪艾叶30克,以60度以上的水浸泡(煎煮更佳),待水微温后,或沐浴、泡脚或清洗患部,可起到散寒除湿、止痛、解毒消肿、香熏提神的作用。
3、搽洗:
薪艾叶、红花、象皮、乳香、没药各200克,牛胶100克煎汤取汁,搽洗患部,可治虫咬蛇伤和一切烂脐、疮茹;薪艾叶120克,川椒3克,透骨草30 克煎煮后,先熏后洗,可治疗寒湿腿痛。
方法及疗效:
睡前泡脚(饭后一小时)以温水40-50°C,凉了不断加温,时间以20・30分钟(待全身温热发汗为止)
艾草加姜:
可治风寒感冒、关节病、类风湿、咳嗽、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
艾草加紅花:
可改善静脉曲张,末梢神经炎,血液循环不好,手脚麻木或淤血。
艾草加盐:
适用于上焦有火,经常眼红、牙痛、咽喉肿痛、气躁心烦、上火下寒、叫腿肿胀者。
艾草加花椒:
艾草加花椒20粒,適用脚汗、脚臭、脚氣、温疹。
泡脚后按摩脚底5分种,再磕脚10分鐘(磕脚方法:
趴在床上小腿翘起,双脚互相磕打)。
注:
發燒、高血压、糖尿病、急性传染病患者应避免筋骨酸痛。
艾草全株30g、老公须30g、蔥根60g、煎湯20分种,熏洗或浸泡,能帮助消除意外伤痛。
艾叶30g、花椒30g、地膚子、白鮮皮各15g,水煎熏洗,能治疗皮肤搔痒。
1、CCTV4 v中华医药我〉〃艾〃我健康
简介:76岁,他们饱受病痛困扰,82岁,他们反而老当益壮。
76岁,他们毫不懂医,82岁,他们能给自己治病。
求医不如求己,《我“艾〃我健康》介绍一位普通北京市民自学自用艾灸疗疾的故事。
视频地址:
http:
(复制到新浏览器窗口打开)
2、CCTV2 <健康之路〉"艾灸如何治病〃
视频地址:
http:
."html
(复制到新浏览器窗口打开)详细说明:
产地:
湖北省薪春县
本品主要采用"薪春四宝〃之首、天然地道薪艾精制而成。
用法:
取本品内置药包,以1公斤沸水浸泡3・5分钟(煎煮更佳)后兑冷水调温即用。
湖北省薪春县(旧称薪州府、薪阳县)位于湖北东陲,大别山南麓,长江中游北岸,佳山秀水、灵秀所钟,人杰地灵,物华天宝,是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故乡,不仅孕育了宏篇巨著《本草纲目》,还有薪竹、薪艾、薪龟、薪蛇,世称〃薪春四宝〃。
据史料记载”四宝〃源于西周,名于明代,用充方物,列为贡品,上国史,入方志,登专著。
为历代文人墨客吟颂的佳品,皇宫贵族追索的贡品,博物和医药学家研究的珍品,为后世留下了极为珍贵的载述,形成了一种源远流长、雅俗共赏的四宝文化。
探研薪春四宝的由来、渊源及现状,以了解李时珍对地方特有物种的研究和对我国传统医药文化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用薪春四宝之首
薪艾
薪艾与野艾
艾叶的品种主要有两种,一种为薪艾,另一种为野艾。
薪艾多产于江北,叶宽而厚,绒毛多,可以制出优质艾绒。
李时珍在其著作中曾指出:
"艾叶自成化以来,则以薪州者为胜,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谓之薪艾。
〃野艾江南较多,绒质较硬,其艾香亦不如薪艾,为劣质绒
薪艾
艾,无毒,微温,遍产我国各地,从古至今都广泛用于医疗保健,孟子曰:
"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可见艾草的药用价值。
就艾的产地来尤以湖北薪春
的艾质最好,堪称一绝,说为历代进贡珍品和走亲访友的馈赠佳品。
我国明代伟大的医圣李时珍曾指出:
"艾自成化以来,以薪州者为胜,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谓之薪艾,相传他处艾灸酒坛不能透,薪艾一灸则直透彻,为异也。
〃他在《本草纲目》中光收录有关薪艾治病的方子就达52个。
薪艾的微量元素含量、挥发油含量、燃烧放热量等都远远高于其他地区艾品质,并且香气浓郁,药效独特。
薪艾具有温通经络、益气活血、散寒止痛、祛寒温中、补正固阳、清热解毒、消瘀散结、活血化瘀、理气调经等功能,对风湿、胃病、高血压、头痛、眩晕、支气管炎等病症有积极治疗效果,尤其对小儿风寒感冒、头晕腹疼,妇女产后保养、月经不调、宫寒畏冷、卵巢保养、面黄生斑以及皮炎湿疹皮肤类疾病等具有独特疗效。
艾叶可用于灸,"灸百病〃,并与“针〃齐名;可入药,有理气、逐寒湿、温经、止血、安胎等功用;为食疗之物,如"羹艾酒〃、“艾糕〃等;还有以艾为“虎”,菖蒲为"剑〃,悬门户之上以"避邪〃、〃禳毒气〃等习俗流传至今。
薪春县民间有许多用艾习惯:
如婴儿出生第三天洗艾水澡,并将艾绒少许敷在囱门和肚脐上,可预防感冒、鼻塞或其它疾病;产妇产后三天和满月,各洗一次艾汤澡,以消毒辟秽、温运气血,可预防产后体弱生病;艾汤洗脚可治风寒咳嗽;胃寒肚痛,取艾叶一片,揉团吞服;艾水薰蒸,可治筋骨痛或腰腿痛。
《孟子•离娄章》载〃七年之病,薪三年之艾〃,薪春民间也有"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之说,所以各家储存老艾也成一种习俗。
现代药理实验证明,艾叶有抗菌、抗病毒、平喘、镇咳、祛痰、抗过敏、止血和抗凝、增强免疫、护肝利胆、解热镇痛、抑制心脏收缩等作用。
在临床上广泛用于妇科、呼吸、消化、风湿痹痛、皮肤等疾病以及消毒杀菌等方面。
薪艾的研究以及应用
艾叶为中医临床常用药之一,薪艾为艾在薪春的栽培品种。
艾叶用于治病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艾叶作为药物记载早见于梁代陶弘景《名医别录》,其后历代医
药史籍均有记载,直到明代广大医药界才逐渐认识到薪州所产艾叶质优效佳,薪州也就成为艾叶的地道产地。
李言闻、李时珍父子曾多次上麒麟山采集艾叶标本,并在家园亲自栽种。
据本草纲目》记载,李时珍之父李言闻有《薪艾传》一书,书中称赞薪艾〃生于阳,釆以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补。
〃
薪艾从明代闻名以来,历经五百年的临床应用,至今成为盛誉不衰。
我国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五卷指出:
"艾以薪州者为胜,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谓之薪艾。
〃《中国药物学》、《中药志》等著作注明:
"药用艾叶以薪艾为佳,薪州即今湖北薪春县,为李时珍故乡所在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