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四年级数学日记范文(精选10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四年级数学日记
小学生四年级数学日记范文(精选10篇)
有趣的一天又要结束了,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想,是时候写好总结,写好日记了。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生四年级数学日记范文(精选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和妈妈去商场买衣服,可是,我觉得那里的价钱很奇怪:说“买100送100”,就等于不用钱了吗?
妈妈说:“傻女儿,怎么会不用钱呢?”
我说:“因为上面写着买100送100,就是100—100=0,所以就不用钱啦!”
妈妈说:“原来你是这样算的,如果是这样,那么商场的东西就不用钱了,就会来很多客人,这商
场就会亏本很大了。


妈妈又说买100送100只是要50元就可以了,你知道吗?
听了妈妈的解析,我还是似懂非懂,到底为什么呢?看来我还要再去商场认真调查或去请教曾老师了,看看她有什么高招,因为我知道这里还有很多我还未明白的数学知识。

我带着愉快的心情,来到学校问曾老师数学问题,曾老师说:“其实有些都是满过100的,比如:
满100的有109、200、189……”
老师又说:“满100元的是送100元的券,顾客还是要先拿出钱用够100元后,才有得送赠券的,并不是象你说的那样不用钱。

”曾老师对我这种有问题肯问的做法给予表扬,也欢迎我今后多问问题。

今天,我偶然地在一本书上见到了这样不可思议的数据:“一张厚度为0.01厘米的纸对折30次之
后的厚度竟然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呢?”
这个数据无论怎么听都觉得太“荒唐”了一点。

毕竟是一张薄薄的纸,通过对折真能超过珠穆朗玛峰吗?但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所以只有通过计算,这一切的谜底才能揭晓。

随即,我便把0.01厘米连续乘以2,一共30次,得到10737418.24厘米。

接着,我又把珠穆朗
玛峰的高度8848.13米转化为884813厘米,通过比较,很明显能够看出对折30次之后的纸张的厚度的确胜过了珠穆朗玛峰的高度,而且还是后者的10多倍。

其实,像这样的惊人的数据在平常的生活中处处存数学在,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在三年级的数学活动月的时候,我们年级是比赛二十四点,在那个时间段,我经常和妈妈在一起玩二十四点。

有一次,我们的牌是7、8、4、8。

我突然间想起来,有4就要有6,那就是:8/8=1,7—1=6,4X6=24。

我妈妈笑着对我说:“还有另一种方法。

”我想了想,忽然,我灵机一动:7X8=56、4*8=32、56—32=24。

妈妈又问:“那4、10、10、1呢?”我又想,有4就要有6,可是6求不出来怎么办?妈妈说了一句:别钻牛角尖。

让我恍然大悟,不用乘法,我用加法:4X1=4、10+4+10=24。

妈妈笑了笑,说我一点就通,很聪明,让我心里美滋滋的。

经常算二十四点,可以让我的计算能力有所提高哦,大家也来试一试吧!
3月10日星期三晴
星期六上午,我和妈妈、姐姐去亮山公园玩,一棵大树映入我的眼帘。

妈妈问:“欢欢,你能量出
这棵树的'高度吗?”“行,用一根跟它一样高的竹竿,再量那根竹竿的长度。

”妈妈反驳道:“哪来那么长的竹竿?”“我……我……”我挠了挠头。

忽然瞥见地上树的影子,一个念头从我的脑子里闪过:对了,老
师不是刚教过比例知识吗?我兴奋地说:“姐姐!借你一用!”姐姐满脸疑惑:“怎么求?”“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影子的长度和物体的长度成正比例。

先量出你的身高,再量出你影子的长度,算出你的身高和你影子的比,再量出这棵大树的影子长度,就能算出这棵大树的高度了。

”我得意地说。

因为我平时喜欢制作小制作,所以身上总是带着一卷皮尺。

我先量出姐姐的身高是1.56米,再量
出她影子的长度是0.52米,他们的比是:1.56:0.52=3:1,量出这棵大树的影子长度是1.1米,再
算出高度:1.1×3=3.3(米),这便是大树的高度了。

妈妈和姐姐看着我,直竖大拇指。

我乐呵呵地想:数学真有用!
今天天气特别晴朗,妈妈带我去去买菜,我高兴的从床上跳起来,赶紧穿好衣服和妈妈一起来到了菜场,哇!菜市场真热闹,人山人海,叫卖声、欢笑声。

我看见了又圆又红的西红柿像苹果,看见了又细又长的豆芽,我还看见了紫色的茄子像弯弯的月亮,又像可爱的小船,还有许多绿叶的菜,生菜、青菜、白菜等等。

我和妈妈买了许多菜,如:买了二斤西红柿,每斤二元;冬瓜买了三斤,每斤一元;长豆角买了三斤,每斤二元;黄豆芽买了二斤,每斤一元。

这时妈妈给我提出个问题,你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把今天买菜需要花多少钱算一算。

我笑了笑告诉妈妈,一共支出十五元。

其算式如下:
(2×2)+(3×1)+(3×2)+(2×1)=15(元)因为算出了结果我更高兴了!
在一个明媚的周末,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商场买东西。

“啊!商场可真大啊!”我不禁地赞叹道。

我先来到玩具店,这里的洋娃娃长得可真是小巧玲珑,非常可爱。

突然,我发现一些非常奇怪的形状,我就像篱弦的箭一样飞奔过去,那里可真是琳琅满目,多种形态各异的形状浮现在我的眼前。

这时,爸爸边指着图形边问我:“这是什么图形啊?”我急说:“是
长方体!”爸爸又问:“那你知道长方体的计算公式吗?”我皱起眉头,想了不知多少时间,可还是一窍
不通。

这时,一个干脆而又高亮的声音回响在我的耳边,原来是妈妈。

妈妈温柔的说:“长方体的体积公
式很简单,只要用长×宽×高,不信你就举个列子试试,你看,如果用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用分别表
示长方体的长、宽、高。

上面的公式可以写成妈妈的话音刚落下,我便恍然大悟地说:“哦,我明白了,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和圆柱形的体积公式是一样的,都是用长×宽×高的。


“我的宝贝女儿终于明白了做题目一定要自己思考,还要仔细做题。

”说着,妈妈不禁流出了感动的泪水。

在这一天中的购物,使我明白了许多的道理。

在数学兴趣课上,庄老师给我们带来一道有趣的题目:
在清朝乾隆年间,皇帝乾隆下江南游玩,遇到一位老寿星。

一打听,这位老寿星已经141岁,皇帝乾隆便赠一联给老人: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

皇帝乾隆要随行的大臣纪晓岚对出下联,这可难不倒他,他的下联是: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

老师说:“这一副对联里,藏有一道数学题,请同学们算一算老人几岁?”听老师的话,我想,“花甲”是指60岁,“重开”是指两个60岁,“三七”是指二十一岁,上联就是60×2+21=141岁;古稀是指
七十岁,“双庆”是指两个七十,“多一度春秋”也就是多一岁,下联就是70×2+1=141岁。

原来,对联
中也藏有数学问题呀!
其实,早在我国古代,文人们就常作对联,以咏物喻事,而且很善于把一些数字嵌在对联中,使对联除文学性、趣味性外,又增加知识性。

在数学兴趣课上,庄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一道有趣的题目:
在清朝乾隆年间,乾隆皇上下江南游玩,遇到了一位老寿星。

一打听,这位老寿星已经141岁了,乾隆皇上便赠了一联给老人: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

乾隆皇上要随行的大臣纪晓岚对出下联,这可难不倒他,他的下联是: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

老师说:“这一副对联里,藏有一道数学题,请同学们算一算老人几岁?”听了老师的话,我想,“花甲”是指60岁,“重开”是指两个60岁,“三七”是指二十一岁,上联就是60×2+21=141岁;古稀是指七十岁,“双庆”是指两个七十,“多一度春秋”也就是多一岁,下联就是70×2+1=141岁。

原来,对
联中也藏有数学问题呀!
其实,早在我国古代,文人们就常作对联,以咏物喻事,而且很善于把一些数字嵌在对联中,使对
联除了文学性、趣味性外,又增加了知识性。

我正和妹妹玩得高兴,奶奶非把我叫去,让我给她算一笔账。

奶奶买了3斤4两的鸡蛋,每斤的价钱是3元5角,奶奶付了12元,应该找回多少钱?奶奶的话音刚落,爷爷就说道:"找1角钱!"我不相信爷爷能算得这么快,便用我学过的数学知识进行计算:单价乘数量=总价;付出的钱一花的钱=找回的钱,正好与爷爷的得数一样,找1角钱。

我问爷爷为什么
算得这么快。

原来爷爷把3元5角分成3元+5角,先算3.4乘3=10.2元,再算3.4乘0.5既3.4的
一半是17元,所以一共花了11.9元,付出12元,当然一角钱了。

爷爷讲完后,我明白了,他原来用的是乘法分配律。

通过这件事让我明白,在我们周围,到处都可以用到数学。

让数学来为我们服务吧!
这天中午,我正在做数学寒假作业。

写着写着,不幸遇到了一道非常难的题,我想了半天也没想出个所以然后。

这道题是这样的:有一个长方体,正面和上方的两个面积的积为209平方厘米,并且长、宽、高都是质数。

求它的体积。

我见了,心想:这道题还真是难啊!已知的只有两个面的面积,要求体积还务必明白长、宽、高,而它一点也没有提示。

这可怎样入手啊!
正当我急得抓耳挠腮之际,妈妈来了。

妈妈先教我用方程的思路去解,但是我对方程这种方法还不是非常熟悉。

于是,妈妈又教我另一种方法:先列出数,再逐一排除。

我们先按题目要求列出了许多数字,如:3、5、7、11等一类的质数,之后我们开始排除,然后我们发现只剩下11和19这两个数字。

这时,我想:这两个数中有一个是题中长方体正面,上方公用的棱长;一个则是长方体正面,上方除以另外一条棱长(且长度都为质数)之和。

于是,我开始分辩这两个数各是哪个数。

最后我得到了结果,为374立方厘米。

我的算式是:209=11×1919=2+1711×2×17=374
(立方厘米)。

解出这道题后,我心里比谁都高兴。

我还明白了一个道理:数学充满了奥秘,等待着我们去探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