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P_MPN_Material_NO_(制造商零件号应用SOP详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制造商零件号的应用
我们将分析介绍SAP系统的原产地物料解决方案--制造商零件号(Manufacturer Part Number)。
我们将把它简称为MPN物料。
所谓制造商零件号,指的是以制造商(注意不是供应商)作为区分依据,为事实上的同一种物料定义不同的物料号。
我们都知道在通常的业务逻辑中,一物一码是基本的业务逻辑。
即相同的物料,不管其来源于哪个渠道,在原则上只能编为统一的物料号。
因为只有这样,该物料才能够在MRP运行过程中被统一计算,或者在相应的物流与质量数据分析时被作为一个整体。
然而,在面对某些业务现状时,企业会产生将同一种物料按照不同的制造商(原产地)分开管理的需求。
其一:不同制造商所供给的物料,可能会有质量上的差异。
虽然是同一种物品,但企业在采购时,可能会特别指明要求采购制造商A出品的物料,或者坚决指明不要制造商D出品的物料。
这种根据不同制造商(原产地)来区分采购行为的业务,必然要求我们能够辨识来自不同制造商的物料,并对其在系统中进行区分。
而如果仍然采取一物一码的传统策略,我们将只能在供应商级别进行选择,而无法将货源指定到具体的制造商(原产地)。
其二:不同制造商所供给的物料,可能会有特性上的差异。
有些时候,即使是没有质量上的不同,来自于不同制造商(原产地)的同一种物料也可能会在某些次要特性上体现出不一致(诸如物料的外观、材质、手感)等等。
我们希望能够在系统中通过不同的物料编号来分开体现不同制造商提供的产品,但在执行诸如MRP运算时,我们仍然需要系统将其看做是同一种物料来处理。
其三:分开管理不同原产地的物料,有助于质量追溯。
如果我们依据不同的制造商区分不同的物料号,则我们将可以非常直观地通过物料号辨识出物料的原产地,比起采用其他方法(如批次)更加简便易用。
综上所述,在不同制造商(原产地)提供的物料存在切实区别的情况下,针对不同的制造商区分物料号的解决方案是有必要采用的。
只有这样做,我们才可以针对不同的制造商(注意不是供应商)制定不同的采购策略、定价条件、质检标准。
抑或在实物上对来自不同原产地的物料进行分别管理与特性标识。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我们已经再三强调了这个功能的名称是制造商零件号,而不是供应商零件号。
系统以不同的制造商(原产地)来区分物料,而不是以供应商为依据。
请注意供应商与制造商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从业务逻辑上讲,供应商的不同并不会导致物料本身存在任何差异,真正的差异来源只可能是由制造商(原产地)导致。
因此,基于供应商来区分物料号是没有意义的。
在SAP系统中,制造商零件号功能分为两种不同的运行模式,它们分别是非库存管理模式和库存管理模式(又称之为可替换零件--Interchangeable Parts)。
本博文系列将仅涉及前一种模式。
而对于后一种,我们将另寻合适的机会加以探讨。
第四步:使用事务代码MM01,创建测试用自有物料主数据(物料号FOM01)。
这个物料将是我们库存管理的企业自有物料。
或者说,这只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原材料而已。
其采购视图如下图所示:
测试物料FOM01作为一般的原材料,其本身属性上并不带有制造商的信息,我们可以认为该物料是与制造商无关的。
然而,在采购视图的“其他数据/制造商数据”区域中,我们却可以为这个一般物料维护一些必要的制造商信息。
如上图所示,我们在“其他数据/制造商数据”区域中分别为自有物料FOM01维护了以下字段:
1. “制造商零件号”(Mfr Part Number)字段:这个字段事实上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制造商零件号,也不是我们将要探讨的重点,因为它只是代表了相应物料在制造商处的编号而已。
我们都知道对于同样的一种物料,制造商会有自己的编号规则。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可以将制造商为这个物料分配的编号维护在这里,以方便与供应商核对。
2. “制造商”(Manufact.)字段:这个字段与前者一样没有什么控制作用,其目的仅在于标识某个物料的制造商。
我们将之前创建的制造商主数据“MANU01”维护在这里。
可以看到,以上这两个字段被维护在一般的物料主数据上面,这仅适用于相应的物料仅有唯一制造商的情况。
如果企业内部有某种物料由两个或以上的制造商提供,上图所示的维护方法就不管用了。
第五步:使用事务代码ME21N,为企业自有物料FOM01创建一张采购订单。
在需要为行项目输入物料号的时候,我们尝试着不输入本身的物料号“FOM01”,而是输入我们之前维护的制造商零件号“MPN01”。
于是系统就给出如下错误信息:
这条错误信息的内容简单明了:“物料号MPN01不存在”。
这充分说明了之前我们维护在物料主数据采购视图上面的“制造商零件号”仅仅起到了参考值的作用,不存在任何实质性的内容。
系统所认可的物料号,只有本身作为物料号存在的“FOM01”而已。
虽然极为简单,但上述的两个参考字段的确构成了最简单的制造商零件号解决方案。
在企业自有物料仅对应唯一制造商,且具有唯一制造商零件号的情况下,我们就可以采取上述方案,仅仅将两个参考字段维护在物料主数据上,能够让我们查找到相对应的制造商主数据与制造
第六步:使用事务代码ME21N,为测试物料(自有物料)FOM01创建采购订单,其“物料数据”视图如下图所示:
可以看到,系统根据先前我们维护在物料采购视图上面的内容。
自动带出了与自有物料相对应的制造商零件号“MPN01”与制造商“MANU01”,且不允许更改(因为这些内容需要与物料主数据上面的字段保持一致)。
就是这么简单。
我们把制造商零件号与制造商维护在物料主数据上,然后再带到采购订单上。
这是最简单的制造商零件号管理方案。
某种程度上说,简直不算是一种方案。
接下来,我们开始探讨真正意义上的制造商零件号解决方案。
第七步:在后台配置中定义制造商零件参数文件“MPN1”,其具体路径为(物料管理→采购→物料主数据→定义制造商零件参数文件),如下图所示:
这个参数文件可以说是制造商零件号功能的核心。
它控制了制造商零件号的各项特性,我们将逐步对上图中的若干个重要字段进行分析。
但在最开始的时候,我们选择创建一个空白的制造商零件号参数文件。
可以看出,目前这个参数文件没有任何控制作用。
第八步:使用事务代码MM02,更改测试物料(自有物料)FOM01的物料主数据,其采购视图如下图所示:
可以看到,通过该视图上的“制造商零件参数文件”(Mfr Part Profile)字段,我们将之前创建的参数文件“MP1”分配给了自有物料。
第九步:使用事务代码ME21N,为自有物料FOM01创建采购订单,其“物料数据”视图如下图所示:
可以看到,在上图中,系统展示出了与相应物料对应的制造商零件参数文件“MPN1”。
但与此同时,尽管我们已经在该物料的采购视图上维护了对应的制造商零件号与制造商,但系统却没有再把它们显示在采购订单上面。
这说明,一旦我们为自有物料分配了制造商零件参数文件,就等于激活了标准的制造商零件功能。
系统由此将不再参考维护在物料主数据上面的制造商零件号与制造商数据。
第六步:使用事务代码ME21N,为测试物料(自有物料)FOM01创建采购订单,其“物料数据”视图如下图所示:
可以看到,系统根据先前我们维护在物料采购视图上面的内容。
自动带出了与自有物料相对应的制造商零件号“MPN01”与制造商“MANU01”,且不允许更改(因为这些内容需要与物料主数据上面的字段保持一致)。
就是这么简单。
我们把制造商零件号与制造商维护在物料主数据上,然后再带到采购订单上。
这是最简单的制造商零件号管理方案。
某种程度上说,简直不算是一种方案。
接下来,我们开始探讨真正意义上的制造商零件号解决方案。
第七步:在后台配置中定义制造商零件参数文件“MPN1”,其具体路径为(物料管理→采购→物料主数据→定义制造商零件参数文件),如下图所示:
这个参数文件可以说是制造商零件号功能的核心。
它控制了制造商零件号的各项特性,我们将逐步对上图中的若干个重要字段进行分析。
但在最开始的时候,我们选择创建一个空白的制造商零件号参数文件。
可以看出,目前这个参数文件没有任何控制作用。
第八步:使用事务代码MM02,更改测试物料(自有物料)FOM01的物料主数据,其采购视图如下图所示:
可以看到,通过该视图上的“制造商零件参数文件”(Mfr Part Profile)字段,我们将之前创建的参数文件“MP1”分配给了自有物料。
第九步:使用事务代码ME21N,为自有物料FOM01创建采购订单,其“物料数据”视图如下图所示:
可以看到,在上图中,系统展示出了与相应物料对应的制造商零件参数文件“MPN1”。
但与此同时,尽管我们已经在该物料的采购视图上维护了对应的制造商零件号与制造商,但系统却没有再把它们显示在采购订单上面。
这说明,一旦我们为自有物料分配了制造商零件参数文件,就等于激活了标准的制造商零件功能。
系统由此将不再参考维护在物料主数据上面的制造商零件号与制造商数据。
制造商料号功能2——-非库存管理的MPN功能
同一个物料存在多个供应商,并且该物料的供应商可能还存在多个制造商。
制造商是指真正制造产品的公司,供应商与我们发生实际业务,供应商可能是制造商,也可能只是贸易商,其从多个制造商处进行采购,然后再与我们发生往来关系。
当一个物料出现多个制造商(供应商)时,由于以下典型的业务,我们应使用非库存管理的MPN功能;
1、向同一供应商采购同一个物料,但是存在多家制造商,不同制造商的价格可能差异;
2、向同一供应商采购同一个物料,但是存在三家(多家)制造商,不同制造商的质量可能差异,我们只允许向其中的二家进行采购,并且不仅如此,我们还希望生产订单发料时,这二家制造商提供的同一个物料不能再同一张生产订单中进行混用。
3、向同一供应商采购同一个物料,但是存在二家(多家)制造商,不同制造商的质量、价格可能有差异,也可能无差异,我们按照配额进行采购,向二家制造商各采购1/2的量。
功能并不复杂,下文中,我们也就简单介绍一下此功能,
1、业务场景及操作步骤
1)、维护物料(事务代码MM01/MM02)
a. 在本公司的物料(10021)的物料主数据中指定该物料是否做MPN管理。
注意:尽管我们需要记录制造商信息,但如果物料只有唯一的制造商,那么我们只需要在物料主数据中直接输入该制造商信息,如果存在多个制造商,我们则需要维护制造商参数文件,如本例的2000。
MPN参数文件的配置涵盖了MPN的配置。
b. 创建二个制造商物料MPN1和MPN2
物料类型选择:HERS,均对应我公司物料ZBATCHQM,二个制造商物料对应二个制造商。
这里的制造商,取悦于制造商的性质,可以创建专门的供应商主数据(事务代码XK01),选择账户组(MNFR)Manufacturer,或者直接输入供应商代码。
2)、维护采购信息记录(事务代码ME11)
注意这里是针对制造商物料M001-10021和M002-10021维护采购单价。
3)、维护配额MEQ1
针对物料10021和供应商20000和20001维护采购配额,我们可以输入制造商物料号。
如下图所示,我们对物料10021的供应商20000下按照制造商物料进一步进行配额分配。
4)、创建采购订单:事务代码ME21N
输入制造商物料M001-10021,自动带出本公司进行库存管理的物料10021,同时根据维护的制造商物料的价格确定价格,并带出制造商信息。
5)、事务代码MIGO 采购订单收货
物料做批次管理,采购订单收货后,产生批次9000158,制造商信息记录在物料的批次主数据中。
2、系统实现说明
定义制造商商参数文件(MPN Profile)T-code:OMPN
后台路径:SPRO®MaterialsManagement®Purchasing®Material Master ® Define Manufacturer Part Profile
图表14
相关参数说明:
01 Order text for MPN Material,采购订单中的采购文本取自供应商物料的
物料主数据的文本。
∙02 MPN is mandatory,制造商零件参数文件MPN1,如果设置了强制的MPN,则本公司将禁止使用自有料号直接建立采购单,只能输入MPN料带出自
有料。
∙03: Change in MPN,参照采购申请创建采购订单时,是否可以修改采购申请中的MPN物料号码,同时还控制在采购订单中是否可以将现有的MPN 物料修改为其他MPN物料。
∙04:Info Record For MPNS,采购信息记录针对MPN物料还是针对自己公司物料
∙05:QM Processing For MPNS,质量信息记录针对MPN物料还是针对自己公司物料(质量信息记录的事务代码为QI01)
∙06: AMPL Management(Approved Manufacturer Parts List Management)标记上,则所有制造商都需要批准才能够维护。
如果未批准,创建采购订单时,则会提示该制造商物料
需要通过事务代码MP01进行维护,可以看到支持在工厂级别控制、版本控制(Revision),ing且还可以设置冻结。
(事务代码:OAMP设置冻结原因)
∙07Updating of LIS 采购信息数据更新到LIS后勤信息系统报表时,以MPN 物料还是自己公司物料更新到相应表中。
(如查看采购金额的后勤信息报表-事务代码MC$G)
∙08 Checkg. Rule: Manuf. 检查采购订单中的制造商,是否在采购订单同时以合作伙伴功能HS存在。
3、整体说明
非库存管理的制造商料号(MPN Material)可以应用于采购的各个环节(采购申请、采购合同、采购询价单、采购报价单、采购订单、采购合同、供应商确认等
业务),但仅限于采购业务,库存管理等操作仍然是针对own material(自有物料)。
需要注意的是,寄售业务下,必须针对自有物料而不能造商物料创建寄售信息记录。
通过该功能,结合配额管理功能,实现对制造商进行配额管理。
通过该功能,结合批次管理功能,实现各种针对制造商的需求。
参见章节批次管理-批次确定。
如:控制一张生产订单中的一个组件只允许由一个制造商提供。
实现满足特定客户指定制造商零部件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