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因效应”在课堂教育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首因效应”在课堂教育的应用
社会心理学家洛钦斯在1957年拿两段杜撰的文字材料给被考试的人看,然后让他们回答问题。
结果表明,“首因效应”在感知和记忆中非常明显。
这种“先入为主”的现象,在语文教育中也是屡见不鲜的。
例如,我班的学生在初一开始练书法的时候,我给学生的临摹的诗句有一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学生写熟了,也背熟了。
等到学习这一课时,课文上诗歌的句子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
结果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告诉学生这是两种不同的版本造成的,告诉学生要按照课文去学习……可是,还是有很多同学都不能把“只”字改成“自”字,因为这个“只”字从一开始就和诗歌一起保存在记忆中,形成了牢固的联系,以后纠正起来事倍功半,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
由此可见“首因效应”之大,第一印象之顽固。
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格外注意这种首次感知的重大作用。
正如十九世纪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所说的那样:“保持和重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在有关的心理活动第一次出现时的注意和兴趣的强度。
在第一次生动鲜明的经验之后,被烫伤的儿童就学会了躲避火,挨了打的狗见了鞭子就逃”。
下面我就语文课堂教育的“因首效应”谈谈我的看法和做法:
一、“首因效应”的利用,要求我们特别注意一堂课的开头。
1、“个人自主学习”课堂教学的开头。
自主学习,先由老师给出“自学提纲”,学生根据课本写出自学笔记,或者在课本上圈点勾画,写旁批等。
老师可以在课堂里巡回检查,或者个别辅导,解答少数问题。
再把一些普遍的问题收集起来。
一开始上课,必须注意“首因效应”,有针对地講。
首先把最主要的疑难问题和有歧异、有争议的问题拿出来让大家讨论,集思广益,明辨是非。
但是,第一次一定要给出简洁而又明确的答案,或者帮助学生归纳出简洁明了的答案。
这是很重要的“首因效应”。
如果第一次得到的答案有模糊性,那么以后就很难纠正。
2、课堂教学,开始从“课题”入手。
比如,在一堂公开课上,首先注意“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来创设追求真理的契机,激活学生的兴趣。
我在板书郦道元的《三峡》时故意写成“三浃”。
一石激起千层浪!当时同学们在下面哇哇叫,马上就有学生站起来给我指出错误。
我却振振有辞地诡辩道:“三峡为什么要筑大坝?不就是因为三峡水多,要利用水力资源吗?因为蓄水可以发电。
三峡水多是它的特点,为什么三峡的‘峡’字要用山字旁?我看应该用水字旁更合适!当年,郦道元写《三峡》肯定用的是‘浃’,只不过后人传抄时搞错了。
”话音刚落,同学们有的交头接耳,有的窃窃私语,很不服气。
我一看时机成熟了,就让同学们安静下来,自己读书,自己研究,相互探讨。
……他们严格地根据他们所依据的课文和词典等各种材料,来证明“浃”字的错误和“峡”字的正确。
真正做到既不人云亦云,也不自以为是。
不但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品质,而且培养了学生的人格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再如我在教学《天上的街市》时,故意写成“天上的城市”,让学生在批判和探索中明白,写城市就不可能不写城市的建筑,而夜晚天空中的星星无论如何也是无法联想成建筑的。
因为二者没有相似点,诗人又怎么去相似联想呢?这样的例子随处都是,例如,《畏惧自然》,《人民解放军度过长江》……
课文阅读教学开始,在学习课题的时候,就利用“首因效应”,随机创造“错误”,不但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而且对培养学生的人格魅力也是很有好处的。
3、“复习、订正作业课”的起始。
和第一个环节基本相同,老师在“复习、订正作业课”的起始,千万不能按照习题的顺序,从前往后一一讲解过去。
必须把自己批阅作业时统计的错误最多的最普遍的问题,先拿出来,或者师生共同研讨,得出正确的结论;或者由老师仔细地分析给学生,找出教或者学中存在的问题,以便今后注意。
如果,不是先解决错误率最高的问题,那就是浪费了学生的最佳的“注意”。
二、“首因效应”的利用,还要求我们特别注意一本书的开头。
1、学习一本书的《前言》(或者《写在前面》、《致同学》等)。
会读书、会购买图书的人,拿到一本新书,往往先看看“前言”、“序言”或者“后记”、“跋”之类的文字,以便对全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认识。
然后再决定是不是值得购买。
这是一种对自己负责的态度。
由此可见,学生在拿到新
课本的时候,我们应该首先指导他们很好地阅读《前言》(或者《致同学》、《写在前面》),让他们对这本书的内容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并且在学习方法和学习重点这两个方面,都做到心中有数。
这是很重要的学习,是受益终身的学习,是教给学生读书策略的学习。
“首因效应”之大,可见一斑。
下面我们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的课本前的《写在前面》来共同学习学习。
所有的《写在前面》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用轻松活泼而又优美的语言高度概括了本册书中的内容,而且用了“你”这亲切友好的第二人称去撰写,拉近了编者与学生的距离。
但是,每册书又各有不同。
每册书本《写在前面》的最后一段都写了对学生学习方法和指导思想方面的要求,都是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对学生提出的建议,都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分解和诠释。
例如八年级(下)《写在前面》的最后一段是“……这次旅行成功与否,关键在你自己。
你能主动地在实践中丰富人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吗?你能积极地与同学切磋学问,砥砺思想,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吗?你能质疑问难,深入探究问题吗?相信你能,一定能!”这里无疑在强调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探索性,是再一次强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基本精神。
老师们,你们在学习新的一册语文教科书的时候,有没有带领我们的学生很好地学习编者费尽心血撰写的《写在前面》呢?有没有在教学过程中很好地贯彻这一教育教学精神呢?
学好了《写在前面》,吃透了《写在前面》的精神,语文教育教学的目标就明确了。
这无疑就是为你打开了一扇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