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素材古诗词拓展:题乌江亭部编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学资料,需要可下载使用!
题乌江亭
题乌江亭
【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译文:
胜败这种事,对兵家来说,本来就难以预料。
但是,能够忍受失败和耻辱,才是男子汉大丈夫。
江东的子弟大多才能出众,
如果当初项羽愿意重返江东,还可能卷土重来呢!
作者介绍: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诗人杜牧。
杜牧生于世代官宦并很有文化传统的家庭。
他的远祖杜预是西晋著名的政治家和学者。
曾祖杜希望为玄宗时边塞名将,爱好文学。
祖父杜佑,是中唐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先后任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宰相,一生好学,博古通今,著有《通典》二百卷。
父亲杜从郁官至驾部员外郎,早逝。
杜牧曾写诗这样形容自己的家庭:“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
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
家集二百编,上下驰皇王。
”可见他们家相当有地位,家里到处都是书。
在这样一个家庭里长大,他也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并且写的一手漂亮的文章。
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相当有水平。
杜牧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
他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风貌。
杜牧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
杜牧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
创作背景:
杜牧于会昌元年(公元841年)赴任池州刺史时,路过乌江亭,写了这首咏史诗。
一说作于开成四年(839年)。
到底是哪年呢?我们如果不研究训诂学或考古学,对于我们学习诗歌、欣赏诗歌的人来说,诗写于哪年,跟我们关系不大。
赏析:
现在,我们就来赏析这首诗。
这首诗的题目叫《题乌江亭》。
诗人为什么要题乌江亭呢?乌江亭又有什么特殊之处吗?
原来,乌江亭的确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地方,它甚至是一个历史的
转折点。
乌江亭在今天的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是西楚霸王项羽自刎的地方。
《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自刎而死。
”
这段话的意思是:项羽准备渡乌江,乌江亭长在给他备船,准备送他过江,并且跟他说,江东人才多,您在江东也可以称王。
而且我这里有船,可以立即送您过去。
但项羽不听,说,老天要让我死,我不能不死啊,你看我带了那么多人去打仗,现在就我一个人活了,我还有脸活下去吗?提起宝剑抹了脖子。
我觉得项羽这么干挺傻的。
换了我,我才不会自杀。
杜牧跟我英雄所见略同,也是想先渡江到了江东再说,说不定以后还有机会大展宏图呢!可惜当时我跟杜牧都没在项羽身边,否则项羽听了这一番道理,可能就把“面子”的事搁在一边,说不定汉朝就不是刘邦的天下,而是项羽的了,那么,历史会走向哪里?很难说。
且看杜牧是怎么讲这个道理的。
第一句诗:“胜败兵家事不期。
”开头直截了当地指出问题的关键,那就是胜败乃兵家之常事。
这是常识。
那么,既然输了,该怎么办呢?“事不期”,就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
对于不能预料的事,我们
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呢?
打个比方说,同学们参加一次重要的考试,结果考砸了,那么,是不是就要像项羽一样拎起剑来抹了脖子啊?考试跟作战一样,也是有难以预料的时候。
第二句,“包羞忍耻是男儿。
”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包羞忍耻”,这么做才是好男儿。
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子汉”呢?项羽算是男子汉吗?
他自诩为力超过山河,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可是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天时不利”而羞愤自杀,实在是太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了。
人的一生,会遇到许许多多的挫折,怎么能一遇到挫折就自杀呢?那实在是气量狭小,没有见识的表现。
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这是对亭长对项羽讲的话,建议他回到江东重整队伍。
人们之所以会欣赏项羽,演出以他跟虞姬的故事《项羽别姬》,那是欣赏他“无面见江东父兄”这句话所表现出来的气节。
但是气节归气节,一气就自杀,那不算英雄。
一个人要有气节,还要有谋略。
刘邦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刘邦听得进去别人的话,这就是有谋略。
而项羽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他听不进去别人的话,刚愎自用。
他错过了韩信,气死了范增,确是愚蠢得可笑。
然而在这最后关头,如果他能面对现实,“包羞忍耻”,采纳忠言,重返江东,面壁思过,有错就改,再整旗鼓,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
最后一句诗,“卷土重来未可知。
”这是全诗最得力的句子,意思是说,如能做到这样,还是大有可为的,可惜的是项羽却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
遗憾,非常遗憾。
当然,联想到项羽火烧阿房宫,三月大火未止,觉得他做了皇帝,人民的生活也好不到哪儿去。
所以,他自刎也就自刎了吧。
不过,他的教训,我们可得记住。
可别学习他,做一个刚愎自用的人,而要做一个谦虚谨慎,能听得进去别人建议的人,只有这样,我们才有更多的朋友,得道多助,才能在人生路上走得更加稳健,生活得更加幸福,快乐。
诵读:
下面,让我们再来一起诵读一遍这首诗。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