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数学单元测试第六单元达标测试卷_冀教版(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单元达标测试卷
要练说,得练看。
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
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
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一、画一画,连一连。
(1题12分,2题5分,3题8分,共25分)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
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
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
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
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
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
可见,“教师”一说是比
较晚的事了。
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
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
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
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1.是水果的
画“√”,是蔬菜的画“△”,是玩具的画“□”。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
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
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
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
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
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
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
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
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
之意基本一致。
2.找朋友。
(把同类的连起来)
3.小明去商店里买一些学习用品,应该买什么呢?(在它们下面的里画“√”)
二、圈一圈。
(1题8分,2题9分,共17分)
1.把每行中不是同类的圈起来。
(1)
(2)
(3)
(4)
2.把能在水里生活的动物圈起来。
三、分一分。
(每题8分,共16分)
1.把下列物品的序号填在适当的横线上。
交通工具:________________
动物:____________________
水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用品: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一分,把序号填在横线上。
长方体:____________________
正方体:____________________
圆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想一想,填一填。
(12分)
分法一:()()()
分法二:()()()
五、(变式题)算一算,分一分。
(填序号)(18分)
六、(变式题)给下列物品添上一个同类的。
(12分)
答案
一、1.(√)(△)(□)(△)(□)(√)
2.
3. √√
√√
二、1.(1)(2)
(3)(4)
2.
三、1.交通工具:①⑦⑫
动物:②⑧⑪
水果:③⑤⑥
学习用品:④⑨⑩
2.长方体:①⑧
正方体:②⑨
圆柱:③④⑥
球:⑤⑦
四、分法一:(①③⑦)(②④⑤)
分法二:(①⑤⑥)(②⑦⑨)
五、分法一:苹果:①②⑤⑦⑧
橘子:③④⑥⑨⑩
分法二:加法算式:①③⑤⑧⑨
减法算式:②④⑥⑦⑩分法三:得数是4:①②④⑥⑦⑩
得数是10:③⑤⑧⑨六、
[点拨]答案不唯一,只要画出同类的物品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