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南昌二十中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试卷及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届南昌二十中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试卷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洛舍漾
张抗抗
①洛舍,杭嘉湖平原一个水乡小镇。
②洛舍是个喜乐的名字,北宋宣和年间,此地曾有“乐舍”之称,意即江南富庶宜居之地,也有说指南迁至此的洛阳人集居地,至近代终定名“洛舍”。
镇北有一个“大漾”,其水面浩阅,水波淼淼。
我小时候站在大通桥头嘹望“洛舍漾”,觉得它像大海一样,坦坦荡荡望不到边际。
③“漾”——水流长、水摇动貌。
《辞海》“漾”字解:泛、荡之意。
漾水,古水名。
漾漾,水波动荡。
那首著名的苏联歌曲“山楂树”歌词:歌声轻轻荡漾在黄昏的水面上……
④曾经的洛舍小镇,是温暖的外婆家。
外婆离世很多年,小镇依然是外婆家。
我离开小镇半个多世纪了,小镇依然是永远的外婆家。
半个多世纪之前,从杭州去洛舍,坐摇橹的木船在大运河走一夜、后来是时长五小时的小火轮、再后来,通了汽车、再后来,是高速公路。
河港一年年少下去,楼房一年年多起来。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起,小镇填河铺路填河建房,水乡成了平地,失去河流的小镇,就像饥渴多病的躯体,有了衰颓之相。
每次回去探望它,心里都有隐隐的痛。
⑤幸好还有一座碧水盈盈的洛舍漾,安静地守护着小镇。
湿润的水汽从湖上飘过来又散开去,犹如甘霖洒在小镇的上空。
幸好洛舍是洛舍漾的小镇,洛舍漾用它丰沛的水滋润着、养护着小镇,于是,很多年后的一个春天,小镇苏醒过来。
⑥我有几年没来外婆家了呢?变化恰恰就是在这几年里发生的。
当我再次踏上洛舍镇的大通桥,我见到的是一座秀雅的小镇,临河一长排高大密集葱翠的香樟树和整洁的石板路,拉开了水乡情韵的序幕:白墙黛瓦的古镇老屋,保留了老镇的房屋风格,白墙上搭建着精致的黑瓦雨檐,是老房子的格调。
河埠头是必须有的,设计成了一条带篷顶的方头船形状,有妇人蹲在水边洗涤,河水一圈一圈荡漾开去。
从洛舍漾来又到洛舍漾去的河水,清凌凌慢悠悠,像水乡人悠闲散淡的性格,更像一幅幅烟雨朦胧的水墨画。
在这幅图画中,河埠与船是不可缺少的,它们代表着水乡活着的生命,以及一种未被侵犯或改变的生活方式。
再往前走,脚步停下了,一幢砖房门楣上写着“洛舍站”三个字。
认出这是哪里了吗?当年你从杭州来,就是在这里下船的。
哦,是轮船码头!码头依稀还有旧日的影子,一级级通往河里的石台阶,或许留着我幼年的脚印儿。
尽管不再有轮船往来,小镇却保留了这个码头。
我看见了多年前的洛舍站,从大运河来的客轮
渐渐靠岸,雾气中隐隐可辨出码头上那个等候我们的熟悉身影,河上的风,掀起外婆带襻扣的衣襟……
⑦短短几年,小镇的变化令人吃惊。
当年我插队的陆家湾村,环村皆水港,从镇上走水路,小船穿过洛舍漾,得大半个小时,或步行穿过砂村和张家湾,也得近一个钟点。
而今陆家湾与张家湾已合并张陆湾村,从镇上开车过去只几分钟。
陆家湾的大樟树依旧繁茂,村中心那个终年水量丰盈的大水塘,用条石砌垒加固,周围配有石凳长椅,成为村民的休闲场所。
当年木条凳的俱乐部,改建成了舒适的文化会堂,旁边还有一个小型村史馆。
村里的小河小桥都在,想起我和两个同班女生在河里学习划船,那条木船歪歪斜斜地一次次撞击着两边的河岸,却怎么也划不进洛舍漾。
⑧是的,那一年我十九岁,正是“诗和远方”的年龄,小村子已容不下我的理想。
我至今清楚地记得,那个月夜,我辗转坐上长途汽车回到杭州,报名去北大荒。
然后又返回陆家湾村,收拾完行李后,叫了一条小木船,把自己的私人物品运去洛舍码头。
我几乎像逃离一般告别了陆家湾,当时外婆正在杭州,我却没忘记把生产队分给我的那只竹榻送去了外婆家。
小船穿过苍茫迷蒙的洛舍漾,看不见前方的岸在哪里。
灰色的水波一浪一浪地拍打船舷,唰的一声,船底擦过了湖上的鱼寮,金色的鳜鱼从水面上跃起。
那一刻我听见了洛舍漾的心跳,如同我青春慌乱的激情。
洛舍漾终究没有留住我,但我在离开后的很多年中,洛舍漾却像一幅模糊而又清晰的黑白照片,从未被记忆覆盖。
⑨半个世纪之后的这个春天,洛舍漾辽阔的湖面依旧烟雨朦胧,是我多年前熟悉的水景。
漾水平静而淡定,冷眼察看着世事沧桑,波澜不兴处变不惊。
很久以前的日子渐渐从水的深处浮上来,那时候,老镇的小街商铺盈客,临河有一长排茶馆面馆,房屋都站在水里,底下用一根根圆柱撑起来,像一只只长脚鹭鸶。
从河上摇来小船,叫卖青菜鲜鱼,从窗口把竹篮放下去,提上来就是,再把钱币放在竹篮里放下去付账。
小镇往昔的日常风景,那些安逸的旧时光已不复再现。
那一刻,我领悟了洛舍漾的温情与柔韧。
它拥有宽大包容的胸怀,咽下了也盛下了历史的所有苦难。
⑩如今的洛舍漾一如既往地荡漾着,慷慨地用它所有的气力,把一条条大船托举在湖面上。
洛舍漾有自己应循的水道,它终究要经太湖入黄浦江而汇东海。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散文精选》有删改)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地名的由来入手,意在表明洛舍漾具有悠久的历史与文化气息,进而引出下文对小镇变化令人痛惜的描述。
B. 苏醒后的小镇,不管是建筑还是生活方式,完全恢复了旧时的样貌,具有了江南水乡的情致,让作者倍感欣慰。
C. “水”是小镇人文与风景的精髓,寄寓着“我”深厚的情感,这也是本文组织结构,展开叙述的线索之一。
D. 本文叙述了小镇前后的变化,融入了作者对古城镇保护与发展问题的深入思考,展现了作者的人文情怀。
2. 文中第6段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何作用?
3. 第9段划横线句子中的“温情与柔韧”有怎样的含意?请结合全文简要赏析。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随着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人们的出行方式日趋多样化,节能减排、绿色生活理念不断融入城市发展和百姓生活中,也让“绿色出行”理念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顾名思义,绿色出行指的是所有节约能源、提高能效、减少污染的出行方式。
其中,步行或骑自行车等出行方式都是绿色出行的代表。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共同努力下,我国提出和实施了一系列城市交通发展的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是城市交通仍然存在许多突出矛盾,造成矛盾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交通压力巨大;二是机动车数量持续增长,但缺乏完善和足够的停车空间,导致机动车在路边停放,侵占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造成步行、骑行通勤不便;三是近年来共享单车成为热门出行方式,共享单车数量增加,但缺乏规范管理,存在随意停放、侵占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的现象;四是部分城市路段没有划定非机动车道,导致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共用行驶空间,有时会出现非机动车占用人行道行驶的情况,造成安全隐患;五是步行、自行车是人均占有交通资源最小、污染最小的交通方式,由于交通空间分配的不合理,这些绿色出行方式日益萎缩。
这些问题不仅让机动车、非机动车及行人互相影响,通行不畅,还带来安全隐患,制约了绿色出行模式的推广。
除此之外,路面破损、林荫道不足等基础设施短板,也给市民步行或骑行带来不适。
绿色出行理念的普及之路漫漫而修远,也并非一日之功。
目前中国城市的慢行系统相较于国外城市仍处于发展阶段,还需以“应该做”为出发点,聚焦市民出行刚需。
根据城市发展及交通现状,从“可以做”的领域入手,对安全性、舒适性、便捷性及人性化等方面进行完善。
基于不同人群的行为习惯与需求特点,不断优化慢行交通系统,追求实实在在的效果,提高市民的出行体验,以政策为引导、以完善的基础设施为保障,让绿色出行理念深入人心。
(摘编自澎湃新闻《倡导绿色出行共建美好家园》)材料二: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在2020年世界无车日前夕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2003人参加),80.0%的受访者日常出行会尽量选择骑行、步行等慢行方式。
75.6%的受访者认为道路被停车占用等问题影响了慢行体验。
对于提升慢行体验,62.8%的受访者建议严格停车位设置规则,60.8%的受访者希望拓宽非机动车道。
53.0%的受访者提出机动车应该礼让行人和非机动车辆,44.1%的受访者建议打通非机动车道“断头路”,42.8%的受访者认为要保障好非机动车路权。
“有些自行车道本来挺宽的,但都让机动车占了,骑行的人反而没处骑。
司机在礼让行人方面做得也不
好,有一次我在绿灯时过马路,居然差点被右拐的车辆撞倒,司机一点都没有减速让人的意思。
”金凌认为,相应的处罚、管理要跟上,这些问题不解决,单纯拓宽自行车道是没用的,绿色出行还是不安全不放心。
“太原近年来在公园绿道等慢行系统的建设方面进步很大,汾河周边都是绿道,可以跑步,礼让行人方面做得也很好,但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比如大家要去绿道跑步,需要走很远,期待以后的生活更加方便,能随时随地实现绿色出行。
”杨洋说。
(摘编自2020年9月24日《中国青年报》)材料三:
2020年9月21日傍晚,太原人民始终不见管理部门对社会车辆的禁行通告,这让许多人感到纳闷,为什么今年的“世界无车日”前夕没动静了?和往年大张旗鼓宣传不让开汽车上路,开汽车上路要罚款截然不同,难道“世界无车日”取消了?经过核实,“世界无车日”其实并没有取消。
“世界无车日”从前些年轰轰烈烈到如今无人提起,该不该被淡化?大家对此有了更加理智的思考。
无车日倡导绿色出行,但每年这一天几乎是在市民抱怨声中度过的。
每年365天,就这么一天有意义吗?过去之后解决不了实际问题,道路拥堵依旧,车辆排起长龙,更像走形式装样子,果真这样不如扔掉不要。
每年的“世界无车日”,在全国范围内的大中城市,上演市民挤公交车的场面,公交车全部投入运营难解近渴,而出租车甩客拒载率也会上升,给城市运行人为制造了更多麻烦。
除了出租车司机赚得钱包鼓鼓,就是公交司机全员上岗喊累,市民怨声载道有车不让开,出行难。
这样的无车日,还是没有的好。
没有“世界无车日”是直面现实关切民生的社会进步表现,让无车日成为一个普通日子,别成为一场闹剧给社会添堵了。
(摘编自2020年9月24日网易新闻)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绿色出行是指徒步或以自行车作为出行工具,能够节约能源、提高能效、减少污染的出行方式,这种出行理念正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
B. 当前造成我国城市交通突出矛盾的原因比较复杂,涉及城镇化进程加快、机动车和共享单车数量增加、非机动车道不完全独立设置等多个方面。
C. 太原市的慢行建设近年来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少,比如人们无法随时随地实现绿色出行,而是要到很远的地方才有绿道。
D. 人们对“世界无车日”有了新的认识,对于是否淡化“世界无车日”这一问题的思考也变得成熟,这有利于向人们宣传和倡导日常的绿色出行。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步行、自行车在所有交通方式中人均占有交通资源和污染都是最小的,但在逐渐萎缩,部分原因是目前
我国交通空间分配还不合理。
B. 和国外相比,我国城市的慢行系统只能说是处在发展阶段,所以普及绿色出行理念目前重点要放在“应该做”上面,没必要考虑“可以做”。
C. 中青报调查显示,要想让慢行做得更好,超过半数的人认为可以从严格停车位设置规则、拓宽非机动车道以及机动车礼让行人、非机动车辆等方面着手。
D. 往年“世界无车日”大中城市市民挤公交车,导致公交车司机全员上岗都难解近渴,出租车甩客现象增多:这都是人为制造的麻烦。
6. 材料三认为“没有‘世界无车日’是直面现实关切民生的社会进步表现”,这和设立“世界无车日”是否矛盾,为什么?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广东佛山南海警方接到一位母亲报警称,7岁女儿在商场偷了东西。
一开始无论女孩妈妈和店员怎么问,小女孩就是不肯承认。
妈妈于是想到了报警,给女儿一个教训。
在民警劝说教育下,小女孩终于承认,看到小玩具很漂亮,但也知道自己家里条件不好,不好意思向妈妈开口要钱,一时没忍住就偷拿了几个。
事后,女孩妈妈按商品原价进行了赔偿。
此事赢得众多旁观者的赞许,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女孩、女孩妈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
明确收信人,统一以“明华”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重修天长县学记
归庄
三代之人才出于学校,近世之人才出于科目。
科目之士,虽未能如三代之学成而后入宫,然禾有不从学校出者,则近世之学校,固人才之渊薮,不可不重也。
汉高帝谓:“以马上得天下,安事诗书?”陆贾日:“以马上得之,岂可以马上治之乎?”高帝卒无以难。
是故戡乱以武,守成以文,不易之理也。
我国家崇儒右文,受命以来,郡县学悉如故,近虽裁省儒官,减乡会取士及弟子员之数,此非轻视学校,特以其过于冗滥而汰之。
所以责成学官,使事无可诿,不得不举其职;督励士子,使知不易得,不容不进其业也。
诚使学官皆举其职,士子皆进其业,则学校之
中,为国家异日储将相官尹之才,备奔走御侮之用,岂有既哉?
天长之有学,其始不可考,今之学宫,则元之旧基。
后尝迁于南隅,未几复故。
数十年不修,颓圮矣。
启圣祠近有废址,县令江侯、司谕张君慨然以修废为已任,首捐俸资若干,庀材鸠工;濠州司李黄侯继,亦捐俸若干。
张君又监工,日号委诸生之能者董其事。
以某年某月讫工。
于是材之朽者易,瓦璧之败者完,丹垩之剥者新,堂庑门墙,焕然改观,昔之废址,亦祠宇屹立矣。
凡用材木瓦甓之数若干,为金若干,而人不以为侈;为工若干,而人不以为劳。
春秋重用民力,如城中丘、筑廊台之类,无不书,皆讥也;独修闊宫则不书,以为当修也。
故诗人作颂,以美僖公。
天长当冲烦之地,又比岁多不稔,而勤于是役,独以为不可缓也。
抑邑中前此科第颇少,明朝三百年,登第者仅数人。
自国朝以来,人文蔚起,以余之不敏,亦幸获一第。
今郡功曹、县尹、学博士诸先生,勤于修废,不惮倾橐;告成之日,率诸弟子释奠于先圣先贤。
诸弟子其益思自励,大修其业,期无负先圣贤之训,无负朝廷养士之恩,并无负官长师儒奖成风励之意。
从此人才蔚然奋兴,安知不轶前朝而希三代欤!余在都闻之喜甚,是以为之记而勒诸石以俟之。
(选自《归庄集》)
8.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家崇儒右文右:重视
B. 日号委诸生之能者董其事董:督察
C. 并无负官长师儒奖成风励之意风:劝告
D. 安知不轶前朝而希三代欤轶:散失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古和近世,人才都离不开学校的培养,只是选拔任用的方式有所不同。
B. 陆贾反对汉高帝在马上得天下而不需文治的观点,汉高帝没办法诘难他。
C. 天长县学从南隅迁回旧址后年久失修,全部毁坏,江侯、张君决心重修。
D. 天长县以前科举考中的人很少,到了清朝,也只有作者一人有幸能考中。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长当冲烦之地,又比岁多不稔,而勤于是役,独以为不可缓也。
(2)余在都闻之喜甚,是以为之记而勒诸石以俟之。
11.作者认为重修县学有哪些意义?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完成各题。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2.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寻寻觅觅”,不是写实,它只是表现一种若有所失的心理。
但是,这种心理是人通过把“寻觅”这种行动虚化来表现的,赋无形于有形,把情感和心理表现得格外形象。
现实生活的空虛,使词人寻求着某种慰藉,内心里有所追求,想找一点精神寄托,因而坐立不安,彷徨无措。
B.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词人写“三杯两盏”言酒量之少,“淡”言酒质之薄,而晚风确是“急”的。
借酒御风御寒,却酒少、风急、愁多,怎能不悲戚。
C. 伤心的时候,飞来了雁行,这就使词人更加伤心。
雁“却是旧时相识”,一指,“鸿雁传书”,想起曾与她有书信来往的丈夫;二指,词人流落江南,却无时无刻不在想念被金人占领的家乡。
现在又看到了飞雁,“旧时相识”在异乡相逢,就更增加了她的天涯沦落之感。
D.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一“黑”字是词人叹息,无奈而又凄迷,盼时光早逝,衬出了愁苦之深。
这两句直接抒发寂寞难耐的痛楚,“黑”字在此处安放极为稳妥自然,概括了词人后半生的坎坷经历和悲惨遭遇。
13. 这首词的主旨句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请概括“愁”具体包含了哪些内容。
词人是怎样抒发这愁情的?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拟行路难》(其四)中安慰自己要认命,不要忧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2)《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_________,_________。
(3)《书愤》用今昔对比的手法,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情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5.毛泽东诗词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有些诗词至今脍炙人口,为此学校要准备举行“毛泽东诗词朗诵会”,请你为主持人写一段开场白,来开启这次朗诵会。
要求:1.要引用毛泽东诗词;2.语言连贯且富有激情;3.不少于60字。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6.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儿童玩蹦床等娱乐设施的风险,对于成年人也应有基本的预判。
②一些家长经不住自己孩子的央求,
③或者看到别家孩子乐在其中,就麻痹大意。
④参加蹦床活动的年龄越来越小,⑤而家长却认为孩子参加没有问题,无视其中隐藏的风险。
⑥等到伤害产生、事故发生时再去悔不当初,也根本于事无补。
⑦就在泉州发生事故的游乐场,记者前往采访期间,还有家长带3岁女童前来玩耍。
⑧希望这样的情况,未来避免不会再发生。
四、写作(6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群众游行中,快递小哥的身影出现在“美好生活”方阵,成为一道亮丽风景;作为普通劳动者中的新职业群体,快递小哥频频进入公众视野。
劳动最光荣,奋斗最幸福。
对快递小哥的礼赞,折射出社会对劳动和奋斗的格外崇尚。
对快递小哥的赞许和推崇,其实就是对劳动创造幸福生活的赞许和推崇,擦亮了“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价值底色。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
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B项,“苏醒后小镇,不管是建筑还是生活方式,完全恢复了旧时的样貌,具有了江南水乡的情致,让作者倍感欣慰”说法错误。
从第7段可以看出,如今的小镇,并未完全恢复旧貌,而是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又融入了现代设计理念。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人称的作用能力,具体考查第一、二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的优点是,增加对事情对人物叙述的真实性,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叙述的好处是,增加亲切感,这种方法的效果就好像是作者面对我们娓娓而谈一样,无形之中拉近了读者的距离,有呼告效果,可加强感染力;用于物,有拟人化效果。
本题题干“文中第6段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何作用”,结合“我有几年没来外婆家了呢”“当我再次踏上洛舍镇的大通桥”“当年你从杭州来,就是在这里下船的”分析可知,第6段在人称的使用上以第一人称为主,第二人称为辅。
其中,第一人称的使用,通过“我”的的视角,增强了对事情叙述的真实性,比如“我有几年没来外婆家了呢?变化恰恰就是在这几年里发生的。
当我再次踏上洛舍镇的大通桥,我见到的是一座秀雅的小镇,临河一长排高大密集葱翠的香樟树和整洁的石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