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共产党四代领导集体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试题.知识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共产党四代领导集体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
时间:2012年01月12日 15时28分来源:《中共中央党校学报》第15卷第6期作者:温朝霞
字号:『大字体中字体小字体』我要评论
文化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运动、制度和观念的集中反映和深刻体现。

中国共产党四代领导集体一贯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自 20世纪以来,在波澜壮阔的中国社会变革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四代领导集体不断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通过对社会主义文化的科学认知和积极探索,为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发展确立了根本的价值目标和理想追求。

中共四代领导集体在不同时期提出的文化建设思想,既有其时代特征又一脉相承,使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在不断的探索中得到继承和发展。

一、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的探索
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先进分子在救亡图存、探索国家出路的斗争中,不仅面临着挽救深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统一、民主和富强的历史重任,而且还必然地面临着由社会转型、西学输入、传统价值体系动摇而引发的文化危机。

以什么样的文化态度、价值取向完成文化的转换与重建,构筑适应中国新政治、新经济发展需求的新文化体系,便成为与推翻旧制度、旧政权同等重要的历史任务。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探索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国的民族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反映中国新政治新经济观念的新文化思想——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

新民主主义文化观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路明灯,激励着几代觉醒的中国人为着革命的胜利而不懈地努力。

具体来说,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探索,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一)阐述了文化与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内涵
关于文化的概念,毛泽东在 1940年 1月发表的《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
主主义的文化》 (这篇文章的题目后来改为《新民主主义论》 )中从哲学的角度对文化作了如下精辟表述:“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同时,他创造性地对中国新文化的性质作出了界定:“所谓新民主主义文化,一句话,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建的文化。

这种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形成了毛泽东的科学文化观。

第一,文化的民族性。

毛泽东历来承认文化具有世界性,但他更主张文化要有民族性,因为“如果大家都画一样的画,都唱一样的曲调,千篇一律就不好了,就没有人看,没人听,没有人欣赏。

为此,他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这
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民族的”。

第二,文化的科学性。

毛泽东主张新民主主义文化应提倡科学,反对封建迷信。

他说:“它是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一致的。

“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绝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

对于外国文化“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

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搬,机械搬用。

第三,文化的大众性。

毛泽东还特别强调文化必须是为大众的根本利益着想的,他要求把着眼点切实放在大众文化的提高上“,要把教育革命干部的知识和教育革命大众的知识在程度上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起来,把提高和普及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起来。

”他号召“中国的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反映群众真实生活的文艺作品,实现文艺作品本身的大众化。

(二)提出了“双百”、“两用”的文化方法论
毛泽东文化思想中阐述了大量的关于文艺来源、吸收、借鉴、创作、发展等文艺方法论内容。

概括起来,主要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两种。

第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简称“双百” ),这是毛泽东针对文学艺术发展的内容和形式提出的方法。

1956年 4月 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看这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

”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这是毛泽东首次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同年 5月 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作关于《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以及在日后的几次重要讲话中,都对“双百”方针作了全面系统的阐释。

他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是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

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利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我们认为会有害于艺术和科学的发展。

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

“双百”方针是促进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繁荣的基本方针,是发展科学与艺术的好方法。

第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简称“两用” ),这是毛泽东针对人们对待我国传统文艺和外来文艺的态度提出的科学方法。

毛泽东很少对某一种思想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

他认为“对中国的文化遗产,应当充分地利用,批判地利用。

对于外来的 (主要指西方的文化 ),他一方面要求我们热烈地追求、接受西方新思想,另一方面,又坚决反对盲目崇拜西方文化的态度,特别是坚决反对全盘西化的思想,对其要采取批判学习的态度。

总的来说,“两用”就是要求我们对待传统与外来文艺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辨证的思维与方法实现它为我所用的目的。

(三)强调“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文化方向论
文化为人民大众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毛泽东规定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方向,也是毛泽
东文化思想的核心,是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文化实际相结合的具体运用,是毛泽东解决一切文化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毛泽东鲜明地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

什么是我们的问题的中心呢?我以为,我们的问题基本上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

诚然,为着剥削者压迫者的文艺是有的。

文艺是为地主阶级的,这是封建主义的文艺。

文艺是为资产阶级的,这是资产阶级的文艺。

文艺是为帝国主义者的,周作人、张资平这批人就是这样,这叫做汉奸文艺。

在我们,文艺不是为上述种种人,而是为人民的。

真正人民大众的东西,现在一定是无产阶级领导的。

资产阶级领导的东西,不可能属于人民大众。

新文化中的新文学新艺术,自然也是这样。

对于中国和外国过去时代所遗留下来丰富的文学艺术遗产和优良的文学艺术传统,我们是要继承的,但是目的仍然是为人民大众。

由此可见,毛泽东抓住了文艺的服务规律,精辟地指出了文艺为什么人服务,决定着文艺的性质和文艺发展的根本方向。

“在现在世界上,一切文化或文学艺术都是属于一定的阶级,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的。

为艺术的艺术,超阶级的艺术,和政治并行或互相独立的艺术,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这就是毛泽东的文化方向论。

根据这一论断,毋庸质疑社会主义文化的服务发展方向就是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广大人民群众。

二、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的发展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并形成了具有特色的邓小平文化思想,它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繁荣和发展当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一)文艺发展的性质和方向,就是为人民大众服务,“不继续提文艺从属于政治这样的口号”
毛泽东在 20世纪 40年代,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思想,结合中国革命文艺运动的具体实际,提出了著名的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光辉论题。

文艺的工农兵方向的提出,有力地推动
了我国革命文艺运动的发展。

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的局限,也可以说是历史的必然,毛泽东又同时提出“文艺从属于政治”的论点。

1942年 5月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正式提出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文艺从属于政治”、“文艺服从于政治”,由此引申出来的“文艺为政治服务”正式成为此后很长时间内的党的核心文艺政策。

在这一政策指导下, 20世纪 40年代至 70年代末期间的文化建设尽管在一些方面和领域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就整个文艺实践而言,付出的代价也是惨重的。

但是,必须指出,毛泽东虽然提出了并非普遍准确的“文艺从属于政治”的论点,但他对中国革命文艺所提出的一系列根本性的论断,决不仅仅从“文艺从属于政治”的命题出发,他的文艺思想的灵魂和核心始终是文艺要“为人民大众服务”,这无疑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文艺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邓小平作为我们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忠实地继承和捍卫了毛泽东思想,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早在 1975年,他就与“四人帮”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指出“比如文艺方针,毛泽东同志说,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这是很完整的。

可是,现在百花齐放不提了,没有了,这就是割裂”。

对毛泽东在不同的问题、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条件下所提出的个别论断,邓小平从继承和捍卫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出发,针对中国的国情,结合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时期的新情况、新间题、新要求,果断地作出新的论断和科学的概括。

如对毛泽东提出的“文艺从属于政治”的论点,邓小平在 1980年指出:“我们坚持‘双百’方针和‘三不主义’,不继续提文艺从属于政治这样的口号,因为这样的口号容易成为对文艺横加干涉的理论根据,长期的实践证明它对文艺的发展利少害多。

但是,这当然不是说文艺可以脱离政治。

文艺是不可能脱离政治的。

任何步的、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不能不考虑作品的社会影响,不能不考虑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党的利益。

这是邓小平站在无产阶级党性的高度,在社会主义文艺方向的根本问题上,对来自“左”的和右的错误倾向的有力批判,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列主义文艺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发展和特殊贡献。

正是根据邓小平的这个思路,党中央把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概括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为人民大众服务,这是文艺发展的根本方向、根本原则,也是文
化发展的根本方向、根本原则。

(二)依据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确立了物质文化建设的优先地位
人类社会是由经济、政治、文化三方面的要素按照一定的结构关系组成的有机体。

文化在这种结构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就是文化的社会结构定位问题。

如前所述,毛泽东曾以非常精练的语言,论述了政治、经济和文化三者的关系。

在解决文化的社会结构定位问题上,邓小平始终坚持运用毛泽东这个基本观点,从社会整体结构中划分出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

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科学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促成了中国当代文化范式的根本性转变 (即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文化范式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文化范式 ),而且为新文化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邓小平谈文化,是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文化范式出发的,因此他不仅关注观念形态上的文化,更关注物质形态上的文化,并把后一种形态的文化看作是前一种形态文化的前提和基础。

在某种意义上说,邓小平文化思想的根本特征,就是对物质形态的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

邓小平指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我们一定要根据现在的有利条件加速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的物质生活好一些,使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好一些”。

这段话告诉我们,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就得承认,物质文化 (或物质文明 )始终是观念文化 (或精神文明 )的基础。

后来,邓小平在《关于经济特区和增加对外开放城市问题》这篇谈话中又强调指出:“精神文明是从物质文明来的。

”邓小平的科学表述说明了作为思想、精神层面的文化,在特定的社会形态中,是由特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决定的,是适应当时一定的社会经济状况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从文化的最本质的规定看,它是对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文化的变迁,基础在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归根到底,经济是最后决定的力量。

因此,文化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它对经济的绝对依赖
性,只有从经济的发展出发,才能把握历史发展的本质,才能真正认识文化的本质。

正是因为牢牢地抓住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唯物辩证原理,邓小平确立了物质文化建设的优先地位,实现了当代中国文化范式的根本性转变,促成了包括文艺在内的文化活动方式的根本性变革。

在非市场经济条件下,文艺被纳人到政治轨道中运行,服务和服从于政治和意识形态的斗争,使文艺成为政治的一个组成部分,与阶级斗争处在同一“水平”线上,有其无可撼动的政治权威性。

这就遮蔽和绞杀了文艺的相对独立性和自身的发展规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打破了极“左”路线控制下的政治、文艺的活动方式,动摇了历史曾赋予文艺的中心地位,并将其特有的原则和精神带入了文艺领域中。

市场经济的根本原则是自由竞争,这一原则与自由精神、民主精神和平等精神是一致的,这就给文化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之能开展自由、平等的对话。

市场经济倡导人的主体性、发挥个人的能动性,为人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条件,最大限度地释放了人的创造力量和才能,这就必然带来创造和革新。

市场经济带来的这种精神,为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新的内容。

(三)强调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邓小平当时的中国实际出发,从当时的国情出发,从当时我们很长一段时间忽视发展生产力的实际出发,明确指出要特别注意建设物质文明,大力发展生产力,同时他也强调在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也要建设精神文明。

他说:“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忽略了发展生产力,所以现在我们要特别注意建设物质文明。

与此同时,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

邓小平强调精神文明建设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他说:“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到破坏,走弯路。

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

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

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

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

他反复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为了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
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高度,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根本任务和基本指导方针。

由此可见,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三、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的完善
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江泽民不仅重视经济和民主政治建设,而且十分重视文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论断。

这些论断不仅有鲜明的时代性、创造性、前瞻性和实践性,而且有内在的逻辑联系,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的文化思想,对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崭新概念和基本思想
江泽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逐步形成
和发展起来的。

1991年 7月 1日,江泽民在《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作了初步的阐述。

他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必须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允许毒害人民、污染社会和反社会主义的东西泛滥;必须继承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又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充分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不允许搞民族虚无主义和全盘西化。

我们应该牢牢把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这些基本要求,极大地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

江泽民在讲话中不仅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崭新概念,而且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要内容和主要观点,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基本思想的总体轮廓。

1997 年 9月 12日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是江泽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基本形成的重要标志。

江泽民在大会的报告中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
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

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

精神文明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了,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他在报告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地位、指导思想、根本任务、基本要求、基本原则和战略措施等进行了详细科学的阐述,从而构建了比较系统、完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科学体系。

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还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在我们党的历史上,首次把文化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和组成部分提出来,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重大发展。

后来,在 2002年 11月 8日召开的党的十六大,江泽民又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思想,他在大会的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

从而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二)阐述了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重大意义
2000 年 2月,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他指出:“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

后来,他进一步强调:“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党的领导人第一次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先进文化的关系,并从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的高度揭示了先进文化建设对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性,使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把先进文化作为思想上的一面旗帜,是建设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创新成果。

(三)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发展的最终目的
江泽民在一系列讲话中,将人置于发展的最高位,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发展的最终目的。

早在 1989年 5月,刚刚主持中央工作时,江泽民同志就明确指出:“精神文明建设,说到底,是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后来,他又多次重申精神文明建设的这一目的。

特别是在《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他再次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他还认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 (包括文化事业——作者注 ),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江泽民以人为发展的最高价值,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目标,科学地回答和解决了我国文化为什么发展的问题,确立起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文化发展理念。

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文化发展的理论创新,标志着以江泽民为核心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文化发展理念达到了一个新境界。

四、以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共第四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的创新
21 世纪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关键的发展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也进入了繁荣发展时期。

以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共第四代领导集体胡锦涛继承了前代领导人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在新世纪新阶段勇于进行文化创新,围绕着建设创新型国家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许多重大问题上取得了理论的创新,从而使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发展在当代中国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