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背景下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途径探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百家
中华传奇142
基于“互联网+”背景下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途径探究
◎.黄甜/南阳职业学院...
摘要: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产教融合不仅能够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也是提高职业院校服务社会能力的有效方式,“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经济形态的代表,其快速发展为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之路带来新的思路,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和特点,改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使高职教育与社会产业发展相互融合促进,增强职业院校服务社会能力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互联网+;产教融合;途径
一、“互联网+”对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影响
一是为师生提供一个智能化网络化学习服务平台。
智慧校园建设的不断推进,为师生提供一个智能化、信息化服务的舞台,也为高职院校与外部世界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和衔接的端口,它突破传统教育固定、封闭的时空局限,使线上线下教学成为可能,搭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实训场景,推进职业人才培养链和产业链相融合,构建起线上线下相互补充、信息无缝衔接、智能化管理的实践教学生态服务平台,平台将成为专业学习建设的“助推器”,促进就业创业的“稳定器”,创新革新的“催化器”。
二是为教学提供一个多元化资源共享开放空间。
互联网作为实现教学资源开放、共享的最佳载体,为多样化、多元化教学提供了便利。
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等教学方法已进入大学课堂,利用产教融合教学平台,让企业专家走进微课视频中,以真实的企业生产场景讲述企业生产实践操作过程,企业专家与高校教师共同参与课程教学改革,按照企业生产内容结合理论知识进行知识重构,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
学校组织教师对这些网络课程进行评价筛选,针对性实施定制和采购,教师间、师生间、学生间通过教学平台的互动功能,立足教学实际,优化教学内容,找出教学最佳实施方案。
通过开放式实验实训场所、设备,共享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创新创业平台,设立创业基金,吸纳优秀人才,开发创业项目,满足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带来的新要求。
三是为教学提供一个定制化、个性化资源需求。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职业教学改革已不再是单纯学校发展的内部因素,更是大环境下的必然选择,通过产教融合,建设实践性、职业性、专业性、持续性的高职课程体系,学校在课程设计、组织实施上克服滞后性,更好地实现课程教学与岗位培训有效衔接,为高校量身定做解决方案,积累优秀教学成果和优质实训资源,丰富师生知识、实践、产业等要素,缩短学生适应岗位的实践性,针对性提升学生高质量学习、就业、创业的综合能力。
二、实现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主要途径
一是实训制模式促进产教融合发展。
产教融合的基础是“产”,即必须以真实的产品生产为前提,在这样的基础和氛围中进行专业实践教学,学生才能学到真本领,教师才能教出真水平,企业才能获得真效益。
高职院校通过寻找学校和企业双方利益的高度契合点,利用“互联网+”的新技术手段,搭建校企合作互动平台,建立产教融合的长效机制,激发学校和企业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产教融合的融合度。
校企双方立足“互联网+”,收集服务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找准双方共赢的共同点,将项目申报、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建设“校中厂”“厂中校”等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学习生产环境,教师通过网络共享资源学习、校内实训基地模拟锻炼等途径提升实践教学能力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企业根据技术、人才、产品的需求,主动帮助学校丰富的实训环境,提供岗位标准和生产规范,对产教融合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二是双师型模式提升产教融合发展。
根据教育部高教司提出“双师型”教师既要有教师系列职称,又要有专业技术资格证书或行业特许资格证书,还要有知识能力和岗位能力。
这就说高职教师,不但具备一定的理论教学的素质和胜任基础理论教学,同时还具备良好的实践教学素质和指导学生实践的能力,两者有机融合,按照市场要求、企业需求培养专业技术型人才。
三是学徒制模式增强产教融合发展。
建立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主动服务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推动职业教育体系和劳动就业体系互动发展,打通和拓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成长通道,是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战略选择。
现代学徒制是教育部提出的一项旨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双身份”是现代学徒制的重要特征,学生和校、企签订培养协议,享受学校和企业的相关待遇,按照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培养理念,有利于提高人才培育培养的针对性。
四是共享型模式加强产教融合发展。
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进行资源共享(如仪器设备、科研人才等),充分利用高校、科研机构的人力资源、实验设施等,通过合作研发、联合攻关或委托高校、科研机构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攻克技术难关,解决自身科技资源不足的瓶颈问题。
借助资源共享式校企合作,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提高了学术水平、学科优势和科研开发能力,企业则完成技术成果转化及其价值的市场实现,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技术研发与企业市场优势、产品优势有效结合,实现产学研各方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赢多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陈浩.基于知识联盟的政产学协同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5.
[2]关代弟.“互联网+”背景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人才培育改革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