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宫殿发展概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宫殿
概况
四阶段:
1、“茅茨土阶”
夏商时期,二里头与阴虚中区轴线布置庭院,中国院落式宫室先驱。

2、高台宫室盛行
西周早期出土瓦,数量不多只用于檐部和脊部,春秋时广泛应用。

高台即夯土筑成,台上木架建筑为复杂组合体而不是庭院建筑。

春秋时期建筑色彩富丽,配以灰色筒瓦屋面,宫殿建筑摆脱“茅茨土阶”阶段。

台基人工筑成或因天然土阜裁切修筑。

高台宫室绵延2000多年。

3、前殿和宫苑相结合
秦:渭北—旧咸阳宫、新咸阳宫和仿照六国建造的宫殿;渭南—信宫、兴乐宫以及后期建造的阿房宫前殿;骊山—甘泉宫。

阿房宫:夯土基址东西1公里,南北约0.5公里,后部残高约8米。

西汉初期:长乐宫、未央宫,文景等朝又辟北宫,武帝建桂宫、明光宫、建章宫。

各宫以宫墙形成宫城,宫内布宫,宫间设沼池、台殿等,格局自由,富有园林气息。

未央宫:汉帝主要宫殿,现存前殿台基残高14米左右。

4、纵向布置“三朝”
商后,前朝与后寝居住分开。

前朝以正殿为中心组成若干院落。

汉、晋、南北朝:正殿两侧设东西厢和东西堂,供日常朝会。

隋文帝新都大兴宫,纵向“三朝”:广阳门(唐称承天门)为大朝,元旦、冬至朝贡于此;大兴殿(唐称太极殿),朔望朝会;中华殿(唐称两仪殿)供每日听政。

唐高宗迁居大明宫,轴线布置含元殿,宣政殿和紫宸殿为“三朝”。

北宋元丰后,汴京宫殿以大庆、垂拱、紫宸为“三朝”,因地形所限,三殿前后不在同一轴线。

明初,朱元璋复古,在南京宫殿仿照“三朝”: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殿前设五门:奉天、午门、端门、承天、洪武。

使用情况为:大朝及朔望常会在奉天殿;平日早朝在华盖殿。

明初宫殿除比拟古制的“三朝五门”,按周礼“左祖右社”,宫城前东西两侧设太庙和社稷坛。

永乐时迁都北京,宫殿布局如南京,但庙宇使用随宜变通,朝会几乎遍及外朝各重要门殿,“三朝”和“三殿”已无多大关系。

汉、唐、明宫室发展趋势:1、规模渐小。

2、宫中前朝部分加强纵向的建筑和空间曾侧,门殿增多。

3、后寝居住部分由宫苑相结合的自由布置,演变为规则、对称、严肃的庭院组合。

实例
1、唐长安大明宫(p110)
唐初用隋代旧宫,改名太极宫。

唐代帝王在长安居住和听政的主要场所。

位于东北角,高祖时太极宫地势卑湿,便建于长安宫城东北角御苑内龙首高原地上,将太祖时所建大明宫扩建而成新宫,太极宫从此为闲散之所,大明宫成为唐政治中心。

大明宫居高临下,可远眺城市,面积为明清北京故宫4.5倍。

全宫分为外朝、内廷,为传统“前朝后寝”布局。

外朝三殿(南——北):含元殿(大朝)、宣政殿(治朝)、紫宸殿(燕朝)。

宫前五门,中间丹凤门到紫宸殿轴线长1.2公里。

含元殿前两侧设钟鼓楼和左右朝堂。

含元殿:高出地面十余米,殿基东西宽76米,南北深42米,十三间,殿阶木平坐,殿前70多米坡道宫登临朝见,坡道7折,称“龙尾道”。

二期考古发现:龙尾道呈“S”形盘上,正南龙尾道——第一层大台——两侧北上——第二层大台——???。

殿前左右有阙楼一对,有飞廊与殿身相连形成环抱之势。

宣政殿(门):殿前廷内遍植松柏,东西两侧有门下省、中书省、御史台、待诏院、史馆等。

紫宸殿(门):常朝所在,大臣由选中那个店东侧入此殿,为入???
内廷部分以太液池为中心,殿阁楼台34处,形成宫苑相结合的起居游宴区。

麟德殿:太液池西,供赐宴、奏事、朝见、娱乐。

平面近身17间,面阔11间,面积约5000平米,殿两侧有楼阁。

太液池:以龙首原北的低地开凿水面,池中有蓬莱山,南岸有长廊,环绕以殿阁楼台和树木,形成禁中的园区。

2、明清北京故宫(P113)
始建于永乐四年(1406),完成于永乐时八年。

仿制度于南京,但宏伟过之,总体布局大体保持明代旧貌。

东西宽760米,南北深960米,周围有护城河。

南午门,北神武门,东东华门,西西华门,买门上设重檐门楼。

城墙四隅有角楼,3檐72脊。

宫内划分:
外朝:
太和殿:登基,要政,大朝会。

殿前庭院长宽各200余米,白石台基8米多高。

重檐庑殿。

中和殿:大朝前准备、休息。

攒尖顶。

保和殿:殿试进士、宴会。

重檐歇山顶。

以上称三殿,立于白石台基上,红墙黄琉璃瓦。

文华殿:明代太子读书、讲学、召见学士;清代增建文渊阁,藏四库全书。

武英殿:原为召见大臣议事,实际很少使用。

康熙时在此刻印书籍,印刷史上地为显著。

内廷:保和殿之后,乾清门以北,以乾清宫为中心,中路左右侧大片嫔妃居所的院落式寝宫。

乾清宫:皇帝正寝。

坤宁宫:皇后居所。

明嘉靖时增建交泰殿,形成了内三殿、外三殿布局。

仅靠乾清宫东西,为东西六宫、乾东西五所等,附会天象,夸大皇帝神圣。

东六宫东侧自北向南还有几组小庭院,为管理衣食服务机构;南端宫内为祭祖奉先殿。

西六宫西侧两院落:紧靠西六宫为一些小殿和庭院,供居丧游赏,再西侧为喇嘛塔佛堂,明代为道观。

内廷周围有宫墙环绕,加以警卫。

中轴线后有御花园,殿台楼阁对称布置,了无园林趣味。

地位: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代表建筑之一,在利用建筑群来烘托皇帝的崇高与神圣方面,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手法:在1.6公里的轴线上,用连续、对称的封闭空间,形成逐步展开的建筑序列来衬托出三大殿的庄严雄伟。

从商周起,院落式各类建筑群的基本组合手段。

三个建筑高潮(从大清门起经过六个封闭庭院后到达主殿):
1、大清门—天安门:大清门北500余米长“千步廊”组成狭长前院,再接300米厂的横向空间,形成丁字形平面,北端为天安门。

2、天安门—午门:天安门后为一区小庭院,尽端为体量、形式和天安门相同端门,此重复加强天安门的形象。

端门后为300米长狭长院落,午门轮廓丰富,体量宏伟。

3、午门—太和殿:午门后是太和门庭院,宽200余米,至此豁然开朗。

过太和门,庭院更大,是一个4公顷多近似正方形的广场,正中高台上的太和殿有10余座门、楼和廊,此为全局高潮。

建筑处理:以小衬大、以低衬高等对比手法突出主体(天安门、午门太和殿);建筑细部和装饰有繁简之别;建筑色彩采用强烈对比色(白色台阶、红色土墙、朱色门窗、青绿彩画、各色琉璃);技术设施。

3、清沈阳故宫(P116)
清朝入关前建造,具有满足特色。

三部分:
东部大殿和十王亭,皇帝举行大殿及王宫大臣议政。

大政殿面南居中,十王亭两列展开,呈“八”字形。

中部崇政殿,日常朝会、处理政务。

清宁宫是寝宫,属前朝后寝,与北京前高后低做法相反,此处为前低后高,整个院落坐在3m多高台基上。

崇政殿虽为硬山建筑,规格较低,但玻璃装饰较多,雕镌龙纹。

西部文溯阁,乾隆时为存放四库全是而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