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国北门” 居庸关的地理叙事和审美空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第225期‘北京社会科学“2022年第1期
本文二维码
单篇扫描下载
阳国北门 居庸关的地理叙事和审美空间
吴㊀蔚
[收稿日期]㊀2021-08-12
[作者简介]㊀吴蔚(1972 ),女,湖南长沙人,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㊁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研究
院副教授,博士㊂
[基金项目]㊀北京联合大学2020年度校级科研项目(SK30202003) 北京著名文学景观研究㊂[摘㊀要]㊀作为长城关隘文学景观的代表,居庸关的文学地理意义是多重的㊂首先从地理意象的文化意蕴上看主要是 阳国北门 精神,即抵御外侮㊁追求和平的精神㊂长城关隘曾是 阳国北门 阴国南门 或 国中虚门 ,而最具代表性的则是 阳国北门 ,即守护国家安危的存亡之门㊂其次从地理叙事看,主要为战争灾难的多重 复奏 与民族融合的 变奏 ㊂动荡年代,入关与出关,家园与异乡,生与死,具有浓郁的悲情色彩;和平时期,关口的开放与融通大大地促进了民族的交融,为安乐之音㊂最后,从审美空间看,关外的苍凉悲慨㊁关内的苍翠秀丽也涵盖在一道雄关之中,是复杂的统一,多样的和谐㊂开放㊁融通㊁和平的精神应成为当下这个时代长城文化的主流㊂
[关键词]㊀居庸关;文学地理;地理意象;地理叙事;审美空间[中图分类号]㊀I206㊀㊀[文章编号]㊀1002-3054(2022)01-0034-09[文献标识码]㊀A
[DOI ]㊀10.13262/j.bjsshkxy.bjshkx.220104
㊀㊀一㊁引言
㊀㊀ 文学景观是一个客观的物质存在,又是一个具有多义性的象征系统㊂ [1] 在所有的文化景观中,又以文学景观的意义最为丰富,因为文学景观是可以不断被重写㊁被改写的㊂ [2]居庸关正是一个不断被重写㊁具有多重内涵的文学地理景观㊂它是万里长城上历史最为悠久的关塞之一㊂早在先秦时期的‘吕氏春秋㊃有始览㊃有始“篇就有记载 天有九野,地有九州,土有九山,山有九塞 [3], 何谓九塞?大汾㊁
方城 居庸 [4]㊂其地理位置又十分独特,自古以来,无论是燕都㊁蓟城,还是辽南京㊁金中都,或是元大都㊁明清北京,这些都城的相伴都为它增添了无限的历史底蕴和人文色彩㊂此地著名历史事件众多,文人墨客常有出入,文学名家之作品多有留存,例如唐代高适㊁宋代汪元量,明代郝经㊁徐渭㊁李贽,清代顾炎武㊁朱彝尊等㊂ 中国北方关塞甚多 也没有哪个关口曾经走过那么多的 文学家㊂ [5]因此,居庸关这一地理景观具有深厚的文化意义,有待今人进一步挖掘㊁整理㊂
43
阳国北门 居庸关的地理叙事和审美空间
一般认为,最早书写居庸关的诗篇出自唐代
边塞诗人高适之手㊂此关在唐代被称为 蓟门
关 ㊂查询‘全唐诗“中包含 蓟门 的诗歌共有34首,但没有一首有 蓟门关 之名,唐人通常用 蓟门 蓟北门 来泛指蓟丘㊁蓟城,而非指
长城关隘㊂比如边塞诗人高适在开元十八年有‘蓟门行“五首,诗中的 蓟门 就没有指向 蓟门关 ㊂其中第四首提到了长城,诗曰: 茫茫长城外,日没更烟尘㊂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㊂古树满空塞,黄云愁杀人㊂ [6]虽然已写道 长城外 ,并且提到 空塞 ,但只是泛化的描写,并没有出现塞垣㊁城关等具体地理景观㊂可见 蓟门关 在唐诗中只是一个虚无缥缈的幻影㊂而高适另有‘使青夷军入居庸(三首)“,反倒出现了 居庸 的名称,说明在唐代, 居庸关 与 蓟门关 之名是同时存在的㊂这首组诗是描写居庸关的滥觞之作,也就是居庸关作为文学景观的开始㊂诗歌写于唐天宝九载之秋,作者得制科仅授封丘县尉一职,心中怀着郁闷,去给青夷军(在今河北怀来境内)送兵㊂诗中有 古镇青山口,寒风落日时 莫言关塞极,雨雪尚漫漫 的描写,对居庸关的边塞苦寒做出描绘,也有 登顿驱征骑,棲迟愧宝刀 绝坡冰连下,群峰雪共高 [7]之句,不失盛唐边塞诗人之骨力,奠定了居庸关诗篇怨愤悲凉的感情基调㊂此后历代均有众多歌咏居庸关之佳作㊂仅据李德仲‘居庸关“和徐红年‘八达岭长城古诗咏“所搜集的居庸关古诗词就有177首左右,共13000余字,碑刻㊁石刻文30000余字㊂这些成为居庸关文学景观研究的丰厚基础㊂
目前对长城关隘文化的研究,以山海关㊁
嘉峪关㊁雁门关,或以内三关㊁外三关为关
键词的较多,如许海军的‘长城诗歌反映的历
史背景与文化意象的重构 以嘉峪关为
例“㊁杨怡的‘论外三关长城的美学价值“等,
对居庸关的研究则比较欠缺㊂本文试对此做
一弥补㊂㊀㊀二㊁地理意象:抵御外侮的 阳国北门 精神
㊀㊀ 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㊂ [8] 地理意象就是对地理客体的主观感知㊂ [9]一个客观物象由于古代诗人的反复运用,经常会固定地带上某种意蕴,如梅花是清高芳洁的象征㊂
居庸关在人们的心目中首先是一道天然的分水岭㊂居庸关 大体上仍是 气候的分水岭,生产㊁生活方式的分水岭,由此也自然成为了文化上的分水岭 [10]㊂关南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关北则大多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关南是京西平原㊁华北平原,关北是塞上草原;关南是农耕文化,关北是草原文化㊂自然和文化的分隔也往往形成政治统治的屏障㊂ 天设居庸险,乾坤此北门 ㊂[11]这里山岭阻隔㊁悬崖深谷的地形可以极大地限制往来出入,是大自然用来隔离南北㊁划分内外的天然门户㊂
而作为地理意象,居庸关的文化内涵可以通过元代郝经 阳国北门 的说法更为明确地表征㊂在‘居庸关铭序“中,他说: 居庸关在幽州之北,最为深阻,号天下四塞之一 中原能守则为阳国北门,中原失守则为阴国南门㊂故自汉唐辽金以来,尝宿重兵以谨管钥㊂ [12]这个说法引起了笔者的关注,并略加考证㊂历史上在西周时期曾有一个姬姓小国称为 阳国 ,地理位置在今山东沂南县南,后为齐桓公所灭㊂这个 阳国 与长城相距甚远,且没有一个 阴国 与之相对应,与郝经文章中的阳国应该没有关系㊂而从 中原能守 中原失守 来看,郝经序文中的 阳国 明显是指中原国家㊁汉族统治的政权, 阴国 指塞外草原游牧民族的政权㊂
阳国和阴国的说法又显然与古代阴阳数术有关㊂据马王堆汉墓帛书‘五星占㊃金星占“所述 (金星)从西方来,阴国有之;从东方来,阳国有之 , 上旬为阳国,中旬为中国,下旬为阴
53
‘北京社会科学“㊀2022年第1期
国 [13],这里是说当太白经天的时候,从东方经天为阳国,从西方经天为阴国,而书中还明示不同的天象预示着会产生不同的社会动乱㊂阴阳为两极, 阳国和阴国是相对而言的㊂越㊁齐㊁韩㊁赵㊁魏,是秦㊁荆的阳国;齐国,为燕㊁赵㊁魏的阳国;魏国,韩㊁赵的阳国 [14],展开战国地图,大致可见,位于东方者为阳国,位于西方者为阴国㊂汉族政权相对北方游牧民族而言在东南方,故而称为阳国;反之,游牧民族在汉族政权的西北方,故而称阴国㊂结合南北分水岭的内涵, 阳国北门 的说法就有了双重的空间意识,一是居于东方之国,二是南北之界限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古代北方长城上的关隘都可以叫做 阳国北门 或 阴国南门 ,其地理意象的基本文化意蕴是类似的㊂
历史上的居庸关长期为 阳国北门 ,但自从辽金以来作为 阴国南门 的时日也渐长,最后或成为 国中虚门 ㊂三者之间的文化内涵有着显著的差异㊂ 阳国北门 与 阴国南门 是相对立的㊁具有战争因素的地理意象,前者为防御性的,后者为进攻性的; 国中虚门 是和平的㊁安定的,但也不排除临时的内部的动荡因素㊂我们从居庸关大事记中,可看到大量有关战争的史料:汉代有鲜卑入上谷,攻居庸关;北齐侍御史桓彦范于河北断塞居庸以备突厥;五代有幽州节度使周德威以兵拒契丹于居庸关之西;明代有也先攻大同,英宗亲征,度居庸关 北狩 ;清代有圣祖仁皇帝率八旗官兵讨葛尔丹,幸居庸关;等等㊂而其中涉及 阳国北门 题材的文学作品才最具有动人心魄的力量㊂明代‘建罗公表忠祠记“表彰了御史罗通抵御瓦剌的英勇事迹㊂土木堡之变后,边警日急㊂正统十四年十月,也先㊁脱脱不花率三万众急攻居庸关,危急关头罗通稳住阵脚㊂当参将想要出关护卫的时候,他冷静地分析,关北已经失守,幸而还有居庸关,不守住居庸都城就不保㊂在决定固守居庸关后,他立下 此身与关共存亡 [15]的誓言㊂战斗开始,他显示出机智与勇敢并存:先下令在关西南布帐迷惑敌军;又令军民老幼浇水冰城,使地冻滑不得靠
近;又忽开门冲出重围大战三个回合,俘虏斩杀
敌人无数;最后敌军逃遁而去㊂这些众志成城㊁
守卫国土的书写,让人热血沸腾,给后世子孙无
穷的力量,正是北关锁钥 阳国北门 精神的
体现㊂
而作为 阴国南门 和 国中虚关 时,也不
缺少人文书写,但相形之下,通常显得缺乏较为
深刻的感人力量㊂例如郝经的‘居庸行“叙述了
金朝被蒙古人所灭的过程, 清夷门折黑风吼,
贼臣一夜掣锁降 [16],本是蒙古人的侵夺战争,被叙述成扑灭乱臣贼子,总是让读者心生犹疑㊂
又如清玄烨所写‘居庸叠翠“ 凯奏捷书传朔塞,
欢声喜气满人寰 [17],所谓 欢愉之辞难工,愁苦之言易好 ,这类诗歌总体而言显现出典雅或秀丽的诗风,骨力则大不如从前㊂
因此,笔者更倾向于以为,历代对于居庸关
的文学地理书写是以 阳国北门 这一意蕴为核
心的,或者说居庸关意象的核心象征意蕴是 阳
国北门 ㊂因为长城主要是用来抵御北方游牧民
族的防御工事,其功能重点为防守,只有 阳国
北门 的意蕴才更具有抵御外侮㊁守卫和平的文
化意义㊂也只有当其表现为 阳国北门 之时,
那些人文书写才显示出不同一般的家国情怀和悲
情意识,才显得更为感人,更有风骨㊂
需要指出的是, 阳国北门 阴国南门 或
是 国中虚关 ,主要不是从历史阶段来区分,
而是从人文意蕴来探讨的㊂ 阳国北门 是长城
人文书写中的一种心理,一种情结,是居庸关作
为文学地理意象的较为固定的意蕴,即守卫家
园㊁捍卫和平的情怀㊂这种情怀并没有因为居庸
关功能的改变而失落㊂就像清代的居庸关用来抵
御外侮的意义已经不太大,但乾隆皇帝仍有诗曰 居庸天险列峰连,万里金汤固九边 [18],也就是说即便居庸关的防御功能早已弱化, 阳国北门 精神却一直作为居庸关地理意象的主要文化内涵沿袭下来,成为国人隐藏在头脑深层的集体记忆㊂
63
阳国北门 居庸关的地理叙事和审美空间
㊀㊀三㊁地理叙事:战争苦难的 复奏 与民族融合的 变奏
㊀㊀地理叙事是 指文学作品中以地名㊁地景㊁地理影像与地理空间建构为主要的叙事方式,是指向文学作品的艺术传达问题 [19]㊂不仅在小说等叙事文学中, 在许多诗歌作品里,其实也存在一个 地理叙事 的问题 , 在诗歌作品里存在地名现象,就具有地理叙事的重要意义 ㊂[20]从这个意义上说,对文学景观的书写离不开地理叙事㊂虽然 阳国北门 精神是居庸关地理意象的核心象征意蕴,但围绕这一地景的地理事象是丰富而多样的㊂具体说来其地理叙事主要有两个维度,一是战争苦难的多重 复奏 ,二是民族融合的 变奏 ㊂
所谓 多重复奏 是围绕边塞㊁雄关㊁战争,风沙㊁严寒㊁苦难,怨愤㊁悲凉㊁愁苦,荣辱㊁责任㊁生死等的地理叙事,是指对自唐代高适以来所形成的怨愤悲凉之情反复而多样的书写,是传统的延续和发展㊂
居庸关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它既目睹了外族入侵中原,也经历了民族矛盾或内乱纷争㊂所谓 乱世之音怨以怒 ,无论是何种战争都使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因而常具有强烈的悲情色彩㊂居庸关作为战争灾难的意义已经成为恒久的历史记忆,即使在和平年代也是其地理叙事的主流㊂元代萨都剌的‘过居庸关“云: 天门晓开虎豹卧,石鼓昼击云雷张㊂关门铸铁半空倚,古来几多壮士死㊂ [21]按说元代已是 华夏于今共一天 的时代,但诗人们对于雄关的记忆仍是战火纷飞㊁尸横遍野的景象㊂这首诗中描绘了居庸关作为古战场 草根白骨弃不收,冷雨阴风哭山鬼 的凄惨情景,叙述了一位八十岁还在扶犁锄的老翁对战争的苦痛记忆㊂诗歌借居庸关表达了对蒙古贵族发动战争的痛恨,对百姓的同情,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㊂最后呼告 居庸关,何峥嵘㊂上天胡不呼六丁,驱之海外消甲兵㊂男耕女织天下平,千古万古无战争 ㊂
伴随着对战争灾难的思考,居庸关作为雄关的意义也一再得到反思㊂事实上,前文所述‘居庸关铭“最终要表达的主旨也并非赞美居庸关的关隘险要㊂其言: 天险地险,莫如人险,兵力相须兮㊂刻铭岩,用告仆夫,当戒覆车兮㊂ [12]这是告诫人们国家的永固与否关键不在于关隘是否牢固,而在于兵力,在于人㊂类似的表达还见于元代刘秉忠的‘过居庸关“: 函关不谓平如地,蜀道无如险似天㊂万里挥鞭犹咫尺,谁能掌上保幽燕㊂ [22]意思很明确:函谷关也好,蜀道也好都是天险,但也难保不被攻破,万里的距离挥鞭即到犹同咫尺,谁又能说居庸关能保住幽燕之地呢?这些诗文都对关隘保家卫国的历史作用做出了深沉的思索㊂ 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城㊂ [23]再险要之关隘也抵挡不住腐败的朝廷和无耻的官员㊂明代张宁在‘居庸关“中写道:
羽书昨夜报居庸,百万雄师下九重㊂
天子垂衣临大漠,群臣端笏扈元戎㊂
禁中已乏回天策,阃外谁成辟地功㊂
千古渊扶日驭,令人常忆寇莱公㊂[24]
诗中以地理空间的转换展开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俘,瓦剌人挟持皇帝进入居庸关的史实的叙述㊂九重与大漠,禁中与阃外,
当日之北京与千古之渊,实际上表达的是朝廷内文臣们没有回天之策,武将没有辟地之能的景况㊂居庸关的战争事象在这一事件中再次得到丰富㊂长城 从来不过徒然役死许多工人而已,胡人何尝挡得住 [25],作者对空有雄关却无法保守国土,维护国家尊
严,表达了一种极度不满的情绪㊂
而居庸关作为分水岭的意义,也随着南北的对峙,在生与死㊁荣与辱的考验中被极度放大了㊂当居庸关已是辽㊁金㊁元国土的一部分,汉人来到此地往往不再是建功立业或是游览山水,而是伴随着屈辱与羞耻㊂南宋汪元量作为宫廷琴
73
‘北京社会科学“㊀2022年第1期
师,被俘入元随太皇太后北行,亲身经历三宫北上的过程㊂其‘出居庸关“曰:
平生爱读书,反被读书误㊂今辰出长城,未知死何处㊂下马古战场,荆榛莽回互㊂群狐正纵横,野枭号古树㊂黑云满天飞,白日翳复吐㊂移时风扬沙,人马俱失路㊂踌躇默吞声,聊歌远游赋㊂[26]
诗中突出了 出长城 这一地理事象的特殊的生命意识,并对居庸关外的古战场进行地理叙述,群狐纵横㊁野枭哀号,黑云漫天㊁风沙肆虐,人马失路的景象是这一文学景观典型事象的再现,但比高适诗中的边塞描绘更为阴惨和沉郁㊂诗中的苦难不仅仅是边地的苦寒和战争的残酷,更是对南宋王朝懦弱无能的无奈㊂宋㊁金时期的宇文虚中是一个庾信式的人物㊂他于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出使金朝,写下‘过居庸关“一诗㊂当时宋将姚平仲大胜金军,钦宗却害怕得罪大金,于
是派时任资政殿大学士的宇文虚中前往金上京调停请和㊂诗的结尾写道: 花已从南发,人今又北行㊂节旄都落尽,奔走愧平生㊂ [27]这里的南北分界是居庸关地理意象的典型特征,南北在此已经开始带有象征意义:南方花开,象征家园,行向北方,象征他乡㊂它与汪元量诗中 今辰出长城,未知死何处 一样,深切表现了身在异国他乡的苦楚和对故国的眷念㊂
所谓 变奏 是指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在传统主题的基础上又产生了完全不同的书写:不再是苦难,而是和平宁静的生活;不再是民族的对抗,而是民族的融合㊂
居庸关在太平年代作为交通关口和民族融合的地理叙事,可谓人们对该地理意象的一种变奏,所谓 有事则席卷燕赵之兵以为犄角 , 无事则坐享长河之利以为转输 [28]㊂长城上的关隘是通过长城的通道,是联系关内㊁关外的关口,居庸关是蒙古高原通向幽冀平原的咽喉,正如山海关是东北通向华北的要道,嘉峪关是西域通向中原的节点㊂和平时期,关门洞开,察出御入,抽取捐税㊂元代揭傒斯‘居庸行“描绘道: 关门西向当天开,马如流水车如雷㊂ 昔不容单车,今马列十五㊂ 他表达了 圣人有道关门开 的思想,最后满怀豪情地抒发盛世情怀,希望
关门开,千万古 ㊂[29]元代黄溍‘居庸关“曰: 圣人大无外,善闭非键钥㊂车行已方轨,关吏徒击拆(柝)㊂居民动成市,庐井互联络㊂幽翕白云聚,石磴清泉落㊂地虽临要冲,俗乃近淳朴㊂政须记桃源,不必铭剑阁 [30]诗中突出了关隘除了军事之外的重要功能,描绘了和平时期关内外居民相互往来联络,市井繁忙㊁民风淳朴的景象㊂歌颂太平盛世,世外桃源,从而否定战乱㊂尽管这不是居庸关文学地理意义最为主要方面,但也是地理叙事的重要内容㊂
复奏 和 变奏 本是音乐叙事的专有名词,笔者借用来表达不同时期地理叙事的主题变化㊂多重复奏是不同时期居庸关战争灾难叙事的重复而又多样性的书写;变奏则是关隘互通㊁民族融合叙事的和平之音㊂这两类文学作品在艺术美感上也是不一样的,前者充满怨愤之音,以悲为美,后者多为平和之音,以和为美㊂居庸关地理景观的文学意义就在这种多样的地理叙事中趋于丰厚㊂
㊀㊀四㊁审美空间:外险内秀一统于壮丽雄关
㊀㊀ 在文学中,地理已非现实空间,而是一个美学场所㊂ [31]作为北关锁钥的居庸关,其雄伟之势自古以来为文人所称道,它和嘉峪关㊁山海关一样也有 天下第一雄关 之美称㊂古代文人墨客莫不称颂其天然形势㊁歌咏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奇崛㊂明代哲学家李贽过居庸关时也不由地赞叹: 重门天险设居庸,百二山河势转雄㊂ [32]清初顾炎武曾到居庸关进行实地考察,也感慨: 居庸突兀倚青天,一涧泉流鸟道悬㊂ [33]古人将居庸关与其他著名的雄关险隘相
83
阳国北门 居庸关的地理叙事和审美空间
比较,以突出其雄伟,如 形式嵯峨压剑关,两崖突出白云间 [34], 蜀道之难不为难,险莫险于居庸关㊂出关入关仅百里,千回万转羊角盘 [35], 雄峻莫夸三峡险,崎岖疑是五丁穿 [18],分别以剑门关㊁蜀道和三峡来突出居庸关的雄伟险峻㊂ 长城横塞白,叠嶂逼天青 [36]则用夸张的手法形容雄关直逼青天㊂
然而这些似乎只突出了居庸关地理景观美学意义的一个方面,即整体的审美蕴含㊂居庸关其实还包含着诸多 微地理 景观,其美学意蕴也是多方面的㊂明代修筑的居庸关本身又包含3道关防,除关城外还有南口㊁北口㊁上关,其中北口即著名的八达岭㊂因此,说居庸关实际已经包含了八达岭㊂居庸关又有居庸八景之美誉,即玉关天堑㊁石阁云台㊁叠翠连峰㊁双泉合璧㊁汤泉瑞霭㊁琴侠清音㊁驼山香雾㊁虎峪晴岚,说居庸关时也都将这些美景涵盖其中㊂书写居庸关的诗文常常包含关内㊁关外两方面的描写和抒发,若从 阳国北门 与 阴国南门 的角度去重新审视,就会发现其对立统一的两面的审美特质㊂关外代表的苍凉悲慨和关内代表的苍翠秀丽都统一在这一道雄关之中㊂
如同所有的边塞诗歌一样,关外之景往往是 马毛缩如猬,角弓不可张 的苦寒,是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的苍凉㊂元末明初李延兴‘过居庸“一诗描述了躲避兵灾的普通百姓出关感受到的环境的恶劣:
岁莫候,风凄凄,车中行客胡不归?一车南,一车北,南来北去何时息㊂车行欲近关上头,鞭牛不前吁可愁,须臾摧挽在平地,车中儿女欢且讴㊂短褐萧萧风雪里,山径荒寒多虎兕㊂呼儿取火伙晚炊,瓦铛黍米和沙煮㊂黄昏露宿官道旁,茅店鸡鸣载行李㊂殷勤起谢车中人,万岭千山多苦辛㊂严风吹霜皮欲裂,一身只有筋骨存㊂安得筋骨化为山下土,填却万岭千山无险阻,尽使行人免愁苦㊂[37]这首歌行体诗歌以傍晚时分凄凄风雪为背景,以 鞭牛不前 引领对关外苦寒景象的描写,突出一个 愁 字㊂无论是山径中 多虎兕 ,充满着威胁,还是风沙大到 瓦铛黍米和沙煮 , 严风吹霜皮欲裂,一身只有筋骨存 ,身着短褐的行人,黄昏露宿官道边,或是栖身于简陋的茅店之中,清晨又要载上行李匆匆赶路,都给人以慷慨悲凉的审美体验㊂最后仿效杜甫发出呼告: 安得筋骨化为山下土,填却万岭千山无险阻,尽使行人免愁苦 ,呼应了开头的 愁 字,再次突出了凄怆悲苦的美学特征㊂类似这样写居庸关外苍凉悲慨之险恶景象的诗篇在有关人文书写中占了多数㊂
然而居庸关又有另一面㊂ 中国北方关塞甚多,但很少有像八达岭那样集险与翠于一身的关口㊂ [5]翠是 居庸叠翠 ,早在金代明昌年间(1190-1196)金章宗钦定燕京八景之一,将 居庸叠翠 列为首位㊂明代永乐年间该景致被列为北京八景㊂清代乾隆皇帝曾亲笔题写 居庸叠翠 四字㊂狭义的 居庸叠翠 之景在关城东南;而广义来说,不能仅仅局限于东园附近或居庸关附近,应该将整个关沟作为 居庸叠翠 的欣赏对象㊂‘燕京八景图诗序“中称: 居庸关之中延袤四十里,两山对峙,一水旁流,关中有峡曰弹琴,道旁有石曰仙枕,两崖峻绝,层峦叠翠,故曰居庸叠翠㊂ 翠表现为一种秀美,但不仅仅是实指夏天的林木繁茂,山林翠绿㊂明代画家王绂‘居庸叠翠图“有行人乘船过关悠然自得的景象㊂元代陈孚‘居庸叠翠“有 征鸿一声起长空,风吹雪低山月小 之句,描绘这里的冬景,意境既有壮美的一面,又有秀丽的一面㊂清代奕詝的‘居庸叠翠“颔联 雉堞高依秋月静,螺峰浓带塞云环 [38], 雉堞高依 为雄, 秋月静 则为秀; 螺峰 为雄, 塞云环 则为秀,颈联 画屏掩映层峦秀,石径萦纡一线攀 ,上句为秀,下句为险㊂诗中的审美体验无不是险与秀的结合㊂
在书写居庸关的诗篇中,关外的险与关内的
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