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上册课外阅读提高班专项练习精编题型(含答案)浙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语文上册课外阅读提高班专项练习精编题型(含答案)浙教
版
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一、阅读芳草地。
微塑料
2016年,日本九州大学与东京海洋大学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南极海域漂浮着可能会对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的“微塑料”。
这被认为是首次在南极海域发现微塑料。
该调查于当年1月至2月,在澳大利亚与南极大陆间的五个地点实施。
经换算,每平方千米有14万至29万个,与北半球海洋平均数量不相上下。
研究者表示,全球每年生产的塑料超过3亿吨,约有10%的塑料会进入海洋。
在风、阳光和水的作用下被分解为极小的碎屑。
这些塑料难以降解,会在海里存在数百年。
另外,我们使用的带有磨砂颗粒的牙膏、洗面奶、洗衣粉,这些颗粒的体积小,漂浮在水面上,城市的污水处理厂根本没办法处理它们,于是它们不能被分解,最终都有可能进入大海。
据估计,现在的海洋中已有数十亿个塑料微粒在海水中沉浮,海洋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塑料汤”。
除了海鲜类正在遭受塑料的污染,海盐等海产品也正在受到微塑料的影响。
据马来西亚科学家的一项研究表明,从全球各地采取的几十个海盐样本中,不合塑料微粒的仅有个例。
它们会登上人类的餐桌,进入人体。
2018年1月10日,正在执行我国第34次南极科考任务的科学家,在南极海域首次发现微塑料的存在,目前学术界对微塑料的尺寸还没有共识,但通常认为是粒径小于五毫米的塑料颗粒,它也被科学家形象地比作“海洋中的
PM2.5”。
1.画“___”句子使用了什么样的说明方法,并说明使用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说法,与短文表述不一致的是( )。
A.在人迹罕至的南极都有微塑料的存在,说明微塑料的影响非常广远
B.微塑料已经通过海产品,对人类产生影响
C.牙膏、洗面奶、洗衣粉中的磨砂颗粒一定会进入大海
D.治理塑料制品对海洋的污染迫在眉睫
3.阅读短文,找出微塑料的危害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话中的“约”字能否删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的写作顺序是( )。
A.事情的发展顺序B.按不同方面C.逻辑顺序D.时间顺序二、课外阅读。
钻石,我们都知道它是天然矿物中硬度最高的物质。
为此,有一段时间我就想,不知道是怎样特别的结构,使它如此坚硬和神奇。
也正是带着这样的好奇心,我查了一下钻石的化学成分和结构,才知道钻石的化学成分是碳,它是宝石中唯一由单一元素组成的,属等轴晶系。
简单地说,钻石是在地球内部高压、高温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晶体。
相反,其他材料都达不到这样的纯度。
也正因为这样,钻石才有了其他物质所没有的硬度。
那么,接着就又有一个问题了,靠什么来切割打磨如此坚硬的物质呢?答案让我感到很意外,靠另一颗钻石。
想想也对,如此坚硬的物质,也只有靠自己来打磨自己了。
正如毕淑敏说过的一句话:钻石自己敲打自己,是为了更完美。
也正因为这样,钻石才会拥有坚硬的外表和耀眼的光彩,也才会让世人喜爱。
其实,这正是钻石的品格。
钻石的形成可以说是非常不容易,它深埋于地下,经过多少年高温、高压慢慢变化,最后在某一时刻随火山熔岩喷涌而出,
又被泥沙夹带,接受风吹雨淋的考验,又经过多少年,才可能有幸被识货的人发现,才有可能变成一块儿真正的钻石毛料,再经过慢慢加工、打磨,才能渐渐地显现出光彩华美的一面。
在这漫长的过程中,既有长久深埋的寂寞,又有无人赏识的孤独,更有最后加工过程中经受的种种痛苦和磨难。
也正因为这一切,最终钻石才成为一颗真正的钻石,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做人也是一样的,人们常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只是我们许多人只看到了别人成功的一面,却没有看到别人经受磨炼的一面。
一个人如果有了钻石一样的品格,能吃苦,不怕吃苦,靠自己打磨自己,只要能坚持下来,也许某一天你的光环会被更多的人发现,你也会被更多的人赏识。
只是,我们现在的许多人,总是羡慕钻石的完美和价值,却不知道学习钻石的优秀品质。
为此,我们每个人都该多一些钻石的品质。
1.给短文选择一个恰当的题目,应是()
A.钻石的品格 B.天然矿物——钻石 C.钻石的硬度 D.神奇的钻石
2.钻石是一种怎样的物质?请用文中的话对它作一个适当的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钻石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个过程:深埋于地下→______→随火山熔岩喷涌而出→________→被人发现→__________。
4.“做人也是一样的”在文中起到的作用是()。
A.画龙点睛B.总结全文C.点明中心D.承上启下
5.在钻石漫长的形成过程中,要经历哪些艰难困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感想与收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外阅读。
小牛和老骡子
有一段时间,老农夫一直用小牛和骡子一起耕作,耕作相当辛苦。
年轻的小牛对骡子说:“今天我们装病吧,休息,休息。
”老骡子却答道:“不行
啊,我们需要工作做完,因为耕种的季节很短啊。
”
但小牛还是装病了,农夫给它弄来新鲜的干草和谷物,尽量让它舒服些。
等老骡子耕种回来,小牛询问地里的情况如何,“没有以前耕种得多,”老骡子回答道:“但我们也耕种了相当长的一段距离。
”小牛又问道:“老家伙说我什么没有?”“没有。
”老骡子回答。
第二天,小牛还想偷懒,就再次装病。
当老骡子从田间回来时,小牛问
道:“今天怎么样?”“还不错,我认为。
”老骡子答道。
“但耕种得还不是太多。
”小牛又间道:“老家伙说我什么了?”“啥也没有对我说,”老骡子说,“但是,他停下来和屠夫说了好长时间的话。
”
——慵懒是一种自我扼杀。
1.小牛两次装病,第一次是_________;第二次是________。
2.小年装病不耕田,却一再询问“老家伙说我什么了?”“老家伙”指
_________一再询问,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骡子和小牛的差距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他停下来和屠夫说了好长时间的话。
”老农夫和屠夫说话,意味着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最后一句破折号的用处是()
A.解释说明B.话题突然转换C.声音延长
四、阅读短文。
美丽的晚霞
红红的太阳落山了,它收起余晖,只剩下一个柔和、鲜艳的火球,颜色金
黄透亮,就是再高的画家也难以描绘。
太阳身影消失了,只剩下一片神奇的、美丽的云,令人想到仙境,想到梦
幻的世界。
我出神地望着,眼睛朦胧起来了,天空仿佛出现了一条龙,金色的龙。
它
上游下窜,吞云吐雾,喷出鲜艳美丽的水花,随着云彩的移动,飞龙仿佛进入一片原始森林,看不见了。
森林里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上,飞起一只洁白如
玉、顶冠赤色的仙鹤。
鹤背上,坐着一个头顶光亮、胡子洁白的老头儿,拄着打拐杖,这不是动画片《哪吒闹海》里的哪吒的师傅──太乙真人吗?那么哪吒呢?他在哪里?哦,看到了!这不,一个坚实强健、系着红兜兜的小男孩,正张开双手,向他师傅飘去。
我从幻境中看到了一个又一个好看的故事,一幅又一幅如画的美景。
当我回到现实中来时,晚霞已经消失。
1.比一比,组成词。
辉(_____)透(_____)坚(_____)幻(_____)
晖(_____)绣(_____)竖(_____)幼(_____)
2.写出下列词的近义词:
柔和──(____)朦胧──(____)
仿佛──(____)坚实──(____)
3.“我”在梦幻里看到了哪些东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在正确的句子后面打“√”。
⑴文中的“出神”,表示“看呆了”的意思。
(____)
⑵“飞龙仿佛进入一片原始森林。
”中的“仿佛”一词改为“好像”名意不变。
(____)
⑶神奇就是“神秘”的意思。
(____)
5.美丽的晚霞,生动的描写。
你认为文中哪些词句描写十分生动传神,请写在下面,读一读,背一背。
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课外阅读我能行。
_______
我的外婆从很远的法国巴黎来看望我和妈妈。
外婆给我带来了好多好多的礼物,有小飞机、小火车、小汽车、小电视机、小储蓄箱……我把这些玩具一件件分给院子里的小朋友,大家都很高兴。
几个月很快过去了,外婆要回法国了。
院子里的小朋友们偷偷地召开了好几次会议,商量送什么礼物给外婆。
后来,大家决定每个人自己去想办法,看谁送的礼物最珍贵。
离别的日子到了__小朋友们在自己妈妈的陪伴下__都提着一包包的东西来
了__外婆打开包一看__嘿__小胖送的是精致的竹筷__小吉送的是一盒喷.(pēn p èn)香的龙井茶叶__冬冬送的是一把漂亮的杭州折扇__外婆感动得流下了眼泪__ 大家要看我的礼物,我看了看妈妈,妈妈笑着点点头。
我从卧室里(捧抱)
出了外婆送给我的那个(精致精细)的小储蓄箱,用钥匙打开小锁,掀起盖子,大家都愣住了。
外婆起先也是一愣,她看看我,望望妈妈,忽然明白过来了。
她激动地一把把我抱得紧紧的,两行泪水扑簌.(shùsù)簌地流了下来。
她亲着我的脸说:“谢谢宝贝,你的礼物太珍贵了!”
我的礼物是一小盒泥土,杭州西湖边的泥土……
1.给短文加一个最恰当的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2.用“\”把括号里不恰当的注音、字、词画掉。
3.在第三自然段中的“__”处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4.读短文,然后填空。
(1)小朋友们送给外婆的礼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的礼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画出描写外婆收到“我”的礼物后的表现的句子。
对她这样的反应,你是如何理解的?写出自己的看法。
六、课外阅读。
晏子使楚
春秋末期,齐国和楚国都是大国。
有一回,齐王派大夫晏子去访问楚国。
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想乘机侮
辱晏子,显显楚国的威风。
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叫人在城门旁边开了一个五尺来高的洞。
晏子
来到楚国,楚王叫人把城门关了,让晏子从这个洞进去。
晏子看了看,对接待
的人说:“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
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
我在这儿等一会儿。
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接待的人立刻把晏子的话传给了楚王。
楚王只好吩咐大开城门,迎接晏子。
晏子见了楚王。
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晏子严肃地回答:“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
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
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打发你来呢?”晏子装着很为难的样子,说:“您这一问,我实在不好回答。
撒谎吧,怕犯了欺骗大王的罪;说实话吧,又怕大王生气。
”楚王说:“实话实说,我不生气。
”晏子拱了拱手,说:“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
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
”说着他故意笑了笑,楚王只好陪着笑。
楚王安排酒席招待晏子。
正当他们吃得高兴的时候,有两个武士押着一个囚犯,从堂下走过。
楚王看见了,问他们:“那个囚犯犯的什么罪?他是哪里人?”武士回答说:“犯了盗窃罪,是齐国人。
”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儿?”楚国的大臣们听了,都得意洋洋地笑起来,以为这一下可让晏子丢尽了脸了。
哪知晏子面不改色,站起来,说:“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
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楚王听了,只好赔不是,说:“我原来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反让大夫取笑了。
”
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1.把下列句子换个说法,意思不变。
(1)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篇短文记叙了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时,楚王______次侮辱他,
想_______,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_____的尊严的故事。
3.文中三次写楚王的“笑”,每一次分别反映了楚王怎样的心理?
A.不怀好意,笑里藏刀B.蔑视晏子C.掩饰自己的尴尬
①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____)
②说着他故意笑了笑,楚王只好陪着笑。
(____)
③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儿?”
(____)
4.短文中晏子与楚王几次斗智,分别采用怎样的方法?
A.贬低自己,贬低对方。
B.举例比较,贬低对方。
C.将计就计,顺水推舟。
①第一次斗智(____)②第二次斗智(____)
③第三次斗智(____)
5.你认为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主题阅读拓展。
麻雀
无论是乡村还是城镇,几乎到处都有麻雀的踪影。
麻雀常被人们认为是害鸟,甚至被骂为“老家贼”,其实,这是人们对它的误解。
麻雀素有“家雀”之誉。
它适应能力强,能飞善跳,喜爱群居,乐于与人类为伴。
麻雀的巢如同半个皮球那么大,通常筑在房顶瓦头檐槽之间的缝里,也有的筑在灌木或草丛旁。
栖息在乡村和公园里的麻雀,很少飞离老家三里之外。
人们常用“自投罗网”来形容麻雀的愚蠢。
一位研究麻雀的科学家认为,麻雀在鸟类中是比较聪明的。
在一次试验中,只有3%的麻雀一次被捉。
有的麻雀甚至在一旁等待那些敏捷的小山雀在罗网里把饵叼出来,然后“半路打劫”。
世界著名心理学家波尔特通过对麻雀的迷津测验,发现它的记忆能力可以和猴子相比。
麻雀虽然在播种时或农作物成熟时糟蹋粮食,但在其他季节及城市里,则
是消灭害虫和杂草的能手。
特别是在育雏期,麻雀更是大量捕捉害虫哺养幼雀。
这里有两个例子很能说明麻雀的功过:18世纪,普鲁士国王曾因麻雀啄食他所喜欢吃的桃子,悬赏在全国消灭麻雀。
由于麻雀被捕灭得所剩无几,结果毛虫泛滥成灾。
19世纪时,美国波士顿的毛虫给庄稼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人们为消灭毛虫,从欧洲引进麻雀专门对付毛虫,使庄稼得以摆脱虫患。
为此,人们在当地建起了一座“麻雀纪念碑”。
我国现在的问题是某些地方甚至听不到麻雀叽叽喳喳的声音了,这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自投罗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半路打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麻雀素有“______”之誉。
A.害鸟B.家雀C.老家贼
3.麻雀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有( )
A.列数字B.举例子C.作比较D.打比方
5.为什么说麻雀“常被人们认为是害鸟”是“人们对它的误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第一句中的“几乎”,第二句中的“常”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读了本文,你觉得我们应该怎样对待麻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名著阅读。
黛玉葬花
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玩。
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
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
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
回来只见地下还有许多,宝玉正踟蹰间,只听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作什么?”宝玉一回头,却是林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
宝玉笑道:“好,好,来把这个花扫起来,撂在那水里。
我才撂了好些在那里呢。
”林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
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糟蹋了。
那犄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
”
1.文中画线句子是对宝玉的______描写,最后一个自然段则是对林黛玉和宝玉的______描写。
2.阅读名著时,要对小标题有一定的理解。
下列对“黛玉葬花”解释恰当的是()
A.林黛玉把花埋在土里。
B.林黛玉对花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她把花比作自己,以此抒发内心的孤独与伤感。
3.阅读名著还要对其中的人物有一定的了解。
我发现林黛玉是一个_________的人。
4.下列不是出自《红楼梦》的故事是()
A.共读西厢B.香菱学诗C.桃园结义D.宝钗扑蝶
九、基础阅读训练。
父亲的画面
刘墉
人生的旅途上,父亲只陪我度过最初的九年,但在我幼小的记忆中,却留下了非常深刻的画面,清晰到即使在三十二年后的今天,父亲的音容仍仿佛在眼前。
最早最早,甚至可能是两三岁的记忆中,父亲是我的溜滑梯。
每天下班刚进门,父亲就伸直双腿,让我一遍又一遍地爬上膝头,再顺着他的腿溜到地下。
母亲常怨父亲宠坏了我,没有一条西装裤不被磨得起毛。
当然,父亲也是我枕边故事的述说者,只是我从来不曾听过完整的故事。
一方面因为我总是很快地入梦,另一方面由于他的故事都是从他看过的武侠小说里随手摘出来的片段。
也正因此,在我的童年记忆中,“踏雪无痕”和“浪里白条”,比白雪公主的印象更深刻。
父亲不擅画,但是很会写字,他常说些“指实掌虚”“眼观鼻,鼻观心”之类的话,还买了成沓的描红簿子,把着我的小手,一笔一笔地描。
直到他逝世之后,有好长一段时间,每当我练毛笔字,都觉得父亲站在我的身后……
父亲五十一岁过世,头上连一根白发都没有。
他的照片至今仍挂在母亲的床头。
八十二岁的老母亲常仰着脸,盯着他的照片说:“怎么愈看愈不对劲儿!那么年轻,不像丈夫,倒像儿子了!”然后总是转过身来对我说:“要不是你爸爸去世的早,只怕你也成不了气候,不知被宠成什么样子!”
是的,在我的记忆中,不曾听过父亲的半句斥责,也从未见过他不悦的表情。
尤其记得有一次蚊子叮他,父亲明明发现了,却一直等到蚊子吸足了血才打。
母亲说:“看到了还不打?哪儿有这样的人?”
“等它吸饱了,飞不动了,才打得到。
”父亲笑着说,“打到了,它才不会再去叮我儿子!”
三十二年了,直到今天,每当我被蚊子叮到,总会想到我那慈祥的父亲,听到“啪”的一声,清晰地看见他手臂有被打死的蚊子和殷红的血迹……1.短文中第3自然段画“”的句子里,引号的作用是()
A.特殊含义B.着重强调C.讽刺嘲笑D.特定称谓2.“要不是你爸爸去世的早,只怕你也成不了气候
..,不知被宠成什么样子!”这句话中加点的词语“气候”的意思是()
A.时令,节气B.动向或情势
C.结果或成就D.一段时间内概括性的气象情况3.短文一共描述了五个与父亲有关的画面,其中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这四个画面表现了父亲对“我”无微不至的爱,这个画面表达了母亲对父亲的思念。
4.关于短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所起的作用,下列说法中最准确最全面的是
()
A.重现父亲打蚊子的细节,前后照应,突出父亲对“我”的无私关爱
B.重现父亲打蚊子的细节,点明中心,表达“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
C.重现父亲打蚊子的细节,强调慈祥的父亲给了“我”无私的爱,同时表达“我”对父亲的怀念
D.重现父亲打蚊子的细节,以时间词照应开头,以父亲打死蚊子后的画面照应题目,不但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而且使文章主题更加突出,进一步突出了父亲对“我”的无私的爱和“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
5.结合短文说一说父亲对“我”产生了哪些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父亲给予我们的爱常常不同于母亲。
结合你的生活经历,说一说父母给予我们的爱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阅读理解。
你了解狼吗
①狼属于哺乳动物,外形像狗,面部长,耳朵尖且直立,尾巴常垂于后肢之间。
它的毛色因生活地域不同也存在着差异,通常毛为棕黄或灰黄色。
②狼的嗥叫声尖厉、悠长,能传到很远的地方。
它用嗥叫声来发泄情绪、确定领地、与同伴联络……真可谓“内涵丰富”。
③狼能通过留下气味、发出叫声、肢体动作等方式与同伴进行沟通。
狼生性多疑,行事机警。
猎人设下的陷阱,不管伪装得多么巧妙,也很难让它们上当受骗。
可见,狼是一种智商较高的动物。
④狼的适应性很强。
从高山到草原,从大漠到森林,都有狼的足迹。
生活在不同地域的狼,为了适应当地的自然条件,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也会出现差异。
我国北方的狼毛长而厚,体形较大,而南方的狼毛短而稀,体形较小。
⑤狼本性残忍。
在极其饥饿的情况下,当狼群中有一只狼受重伤时,其余的狼便会一拥而上,咬死它并瓜分掉它的肉。
但它们对自己的幼崽却充满了爱。
公狼母狼共同养育后代。
母狼产崽后的一段时间内不能外出觅食,公狼就
挑起一家生活的重担,既要负责喂养母狼和幼崽,又要在遇险时保护“家人”。
成为父母的狼对幼狼更是关怀备至,它们会想尽一切办法保护幼狼免遭伤害。
⑥狼在维持生态平衡方面起着特殊的作用。
狼经常捕食家禽、家畜,给人们带来损失。
长期以来,狼被人们视为有害动物,大肆捕杀。
由于捕杀过度,野生狼的数量锐减。
据说,某国牧民发起灭狼运动后,虽然看不到狼的踪影了,但是兔子却迅速繁殖,大肆啃食牧草,导致牧场遭到洗劫,变成荒漠。
政府只好从别的国家进口了一批野生狼,将它们放入牧场。
两年后兔子的数量才得到有效遏制,畜牧业才得以恢复。
1.最后一个自然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A.分类别B.作比较C.举例子D.列数字
2.下列对狼的说法正确的是哪一项?()
A.狼与同伴的沟通方式很单一。
B.狼的嗥叫声“内涵丰富”,共有三种。
C.狼的本性在任何时候都只有残忍的一面。
D.狼是一种生性多疑、行事机警、智商较高的动物。
3.下列哪一项不能表现出“狼的适应性很强”?()
A.从高山到草原,从大漠到森林,都有狼的足迹。
B.生活在不同地域的狼,为了适应当地的自然条件,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也会出现差异。
C.我国北方的狼毛长而厚,体形较大,而南方的狼毛短而稀,体形较小。
D.狼在维持生态平衡方面起着特殊的作用。
4.文中“它的毛色因生活地域不同也存在着差异,通常毛为棕黄或灰黄色”一句中的“通常”一词能去掉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因为狼经常捕食家禽、家畜,给人们带来损失,所以应该被大肆捕杀。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请联系本文内容简单地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以“你了解狼吗”为题,你认为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几块青稞饼
草地,迷蒙的草地,笼罩在一片阴沉沉的雨雾里,分不清哪儿是“路”,哪儿是泥潭。
一支钢铁般的队伍,正在这一片神奇的土地上行进着。
①此刻,他迈着艰难的步履走着。
②忽然,他那消瘦的脸上,浮现出严峻的神情:③那匹小马,也让因缺药而致腿伤化脓的战士骑了。
④断炊了,在他的干粮袋里,也只剩下几小块青稞饼。
⑤不远处,又有两名战士倒在“路边”。
“好同志,不能倒下!”他奔过去,弯下身拍一拍战士的肩胛。
“首长,走……走不动了。
”战士喘着气,望着眼前这位魁梧的中年人,轻声说:“两天没吃了。
”
他听着,眉梢颤抖了一下,默默地从干粮袋里掏出那几小块青稞饼,塞给战士:“吃吧!不吃就走不出草地了。
”当他的身影渐渐消融在雨中时,一个战士捧着青棵饼,眼窝里闪着泪光,问:“他是谁呀?”“不知道。
”另一个战士回答说,“反正是一位首长,不是师长就是政委。
”
进入草地第七天了。
晚上,部队准备宿营了。
红军首长喝了一大碗苦涩的野菜汤,借着马灯微黄的光,打开一张军事地图。
警卫员走近他的身边,递给他一个纸包:“司令员,一个战士留下的,临终时说,一定要交给首长。
”
他轻轻打开纸包。
啊!那是几块青稞饼。
1.红军在过草地时遇到的困难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2自然段顺序已打乱,请重新排列: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给文中画“_____”的句子选择一个最确切的理解,在括号里打“√”。
(1)战士感到饥饿、疲劳,死亡越来越严重地威胁着他。
()
(2)在困难中得到首长的关心,战士十分激动。
()
(3)在危难中红军首长把生的希望让给战士,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战士感动了。
()
4.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中的“他”是______________。
当“他”打开纸包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