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易错点12地形对天气及气候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形对天气及气候的影响
易错分析: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
(1)不能正确理解题干的含义;
(2)地理计算能力差。
地形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可简单归纳如下:
1.地势高,则太阳辐射通过的空气柱的距离短,空气密度小,水汽、微尘少,因大气的吸收、散射等作用而损耗的能量少,因而太阳辐射随海拔的增加而增强。
2.地形对气温影响很大
首先,由于坡向不同,日照和太阳辐射条件各异,一般来说阳坡气温高于同海拔的阴坡。
其次,地形凹凸和形态的不同,对气温也有明显的影响。
凸起地形(如山顶)因与大陆接触面积小,受到地面日间增温、夜间冷却的影响较小,再加上夜间地面附近的冷空气可以沿坡下沉,而换来自由大气中较暖的空气,因此气温日较差、年较差皆较小;凹陷地形则相反,气温日较差很大。
再次,海拔对气温的影响较大,理论上海拔每升高1 000米,气温下降6 ℃。
最后,谷地或盆地地形容易阻挡其与外界的热量交换,使之形成高温或者低温中心。
3.地形与风
首先,高大山脉和高原的热力作用和动力作用十分巨大,如青藏高原由于它和四周自由大气的热力差异,所造成的冬夏相反的盛行风系,称为高原季风。
其次,局部小范围山脉可形成山谷风(当大范围水平气压场比较弱时,在山区白天近地面风常从谷地吹向山坡;晚上近地面风常从山坡吹向谷地,这就是山谷风)。
再次,在山脉背风坡常形成焚风。
最后,当空气由开阔地区进入峡谷口时,气流的横截面积减小,从而形成“狭管效应”,造成风力加大。
4.地形与降水
首先,受地形抬升的作用,山地迎风坡的降水多于背风坡。
其次,在迎风坡,由山脚向上降水量起初随着海拔增高而递增,到一定海拔降水量达最大值,此后,降水量又随着海拔增高而递减。
5.山脉与气候
高大山脉不仅本身具有特别的气候特征,而且还影响邻近地区的气候。
如我国有些山脉可以阻挡或改变气流的运动情况,使北来的寒潮不易南下,南来的暖气流滞缓北上,又可使湿润气团的水分在迎风坡形成大量降水,背风坡则变得异常干燥,〖JP3〗所以山脉两侧的气候出现极大的差异,山脉往往成为气候区域的分界线。
总之,大致与纬线平行的山脉以南北气温悬殊为主,与海岸线平行的山脉以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干旱为主,高耸绵延的山脉则是不同气候区域的分界线。
【拓展提升】
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青藏铁路沿线山地众多,气候类型多样,天气多变,广泛分布有永久性积雪、稳定积雪和不稳定积雪。
青藏铁路穿越30余个县级行政单元,均为青藏高原雪灾高发县域,近40年铁路沿线雪灾发生频率呈明显增长趋势。
下表示意青藏铁路沿线雪灾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及权重系数。
因子
层副因子层(权重)指标层(权重)
致险性
积雪雪灾致险性
(0.3)
雪灾频率(0.5),雪灾强度(0.5),最大年积雪日数(0.5),
最大年积雪深度(0.5)
雪崩雪灾致险性
(0.2)
雪崩频率(0.5),雪崩强度(0.5).地形坡度(0.5).最大年积
雪谋度(0.5)
风吹雪雪灾致险性
(0.5)最大年积雪深度(0.3),地表粗糙度(0.4),年平均风速(0.3)
(2)
简
述
雪
灾
对
青
藏
铁
路
的
危
害。
(3)
从
因
子
层
副因子层(权重)指标层(权重)
脆弱性
物理暴露(0.7)
路基和轨道(0.2),桥梁和涵洞(o.15),饺路隧道(O.15),
沿线车站(0.2),列车密度(0.3)
应灾能力
(0.3)
基础应灾能
力(0.4)
沿线安置能力(0.15).通讯能力(0.2),车站及等级(O.15),
人口密度(0.15),每千人医生人数(0.2),每千人病床数
(0.15)
专项应灾能
力(0.3)
抗灾减灾工程措施(0.5),自然灾害监测和预报功能(0.5)
救灾环境条
件(0.3)
铁珞与公路的距离(0.2),沿线海拔高度(0.5),与主
要城镇的距离(0.3)
脆弱性角度说明青藏铁路沿线雪灾应对能力差的原因。
(4)请为减轻青藏铁路沿线雪灾危害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1)地势高,气温低,积雪多;地表起伏大,坡度陡,易出现雪崩;高山峡谷众多,多大风,风吹雪多发。
(2)积雪掩埋线路;产生低温冻害,损坏铁路设施;积雪融化,导致次生灾害。
(3)沿线人口密度小,安置能力弱;整体交通、通讯等设施落后;监测和预报能力弱;沿线海拔高,抗灾减灾难度大。
(4)及时清理沿线具有潜在雪崩危险的积雪;沿线适当储备救援物资;加强监测预警机制。
【分析】(1)青藏铁路沿线海拔高,气温低,降雪不易融化,积雪量大;沿线山地众多,地形起伏大,多数地方坡度陡,极易引起雪崩;加之多山地,多峡谷,容易形成狭管效应,风力大,加剧雪灾。
(2)低温影响下,容易造成铁路设施损坏;积雪厚,容易掩埋铁路线;积雪融化后引发洪涝、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危及铁路的安全。
(3)根据图表中信息可知,应灾能力包括了基础应灾能力、专项应灾能力、救灾环境条件三个方面,因此可以从这些角度思考,青藏铁路沿线人口密度小,医生人数少,病床数少,安置能力较差;通讯、交通等基础设施较差;抗灾减灾能力弱,监测与预报功能不完善;沿线公路与铁路的距离远,海拔高,与主要城镇距离远等,造成青藏铁路沿线雪灾应对能力差。
(4)进行天气监测与预报,及时提出抗灾减灾措施;做好灾前准备,如物资、医疗、食品等救援准备;组织专人管理,及时清理铁路沿线的积雪等。
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受全球变暖影响,2021年世界不少地方遭受极端天气影响,不断刷新气象记录,对灾区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损失,气候变化再次引起全球关注。
材料一 2021年2月下旬美国南部得克萨斯州遭遇极寒天气,摄氏零下10度的气温创下百年纪录。
遭受暴风雪袭击的得州,冰雪交加,许多发电厂瘫痪,导致400多万居民断电,至少有111人丧生。
材料二 2021年3月中旬,我国大部地区天气晴好,气温迅速回升,南方暖湿流活动频繁。
3月下旬,南方多地遭遇强对流天气,雷暴、短时大风、暴雨、冰雹等天气频现,朋友圈也被冰雹刷屏。
冰雹只有在暖湿气流强烈上升时才能产生。
图1为中央气象台发布的雷暴大风和冰雹预报,图2为冰雹形成过程示意图。
材料三 2021年7月,河南省郑州市遭洪水袭击引发全国人民关注。
7月18日18时至21日0时,郑州出现罕见持续强降水天气过程,全市普降大暴雨、特大暴雨,累积平均降水量449毫米;郑州仅在20日下午16时-17时的降水量就达到201.9毫米,相当于1小时下了去年三分之一的雨。
这也是全球小时雨强的最大纪录。
该降水更是引发了“千年一遇”的大洪水,洪水尚未退去,台风“烟花”又紧随其后,在我国浙江省登陆,带来狂风和暴雨。
图3为河南省地形图,图4为2021年7月20日11时我国局部区域海平面等压线示意图。
(1)世界气象组织官员说:近几年世界不少地方遇到极端严寒天气,但世界气候变暖的趋势并未改变。
请用学过的地理知识加以解释。
(2)根据材料二说明冰雹的形成过程。
(3)从水汽输送和地形条件角度分析河南发生特大暴雨的原因。
【答案】(1)天气是一个地区短时间的阴晴、冷暖、雨雪等大气状况,有时变化剧烈;气候是一个地区多年的大气的平均状况,变化缓慢。
全球气温升高,是就全球平均状况而言的,并非表明地球上每一地区气温都在上升。
在局部地区或一定的时间里,气温可能会出现下降。
(2)近地面水汽被强烈上升气流携带至高空;水汽在高空遇冷凝结形成冰晶(冰雹胚胎);冰晶在下落过程中被上升气流不断顶托,继续遇到水汽冷凝,不断增大,最终在重力作用下降落,形成冰雹降落地面。
(3)水汽输送:西北太平洋为高压,河南盛行偏东风,且由海洋吹向陆地,水汽充足。
地形条件:河南地处华北平原向黄土高原过渡带,地势西高东低(或河南西部为山地),东风爬升易形成地形雨。
【分析】(1)从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入手分析即可。
2009年末至2010年初,世界不少地方遇到极端严寒天气,但世界气候变暖的趋势并未改变。
天气是某地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变化,特点是多变;气候是某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具有稳定性。
所以全球气温升高,是就全球平均状况而言的,并非表明地球上每一地区气温都在上升。
在局部地区或一定的时间里,气温可能会出现下降。
(2)冰雹是强对流天气条件下发生的一种固态降水现象,形成冰雹要具备充足的水汽、强烈的对流天气及不稳的大气。
冰雹的形成过程是:首先是地表受热,气体受热膨胀上升;地表受热使地表水汽化,并且随着气流上升,凝聚成云;水汽上升遇冷,在凝结核上凝结形成雨滴或冰晶;水汽在上升过程中,不断吸附周围小冰粒或水滴而增大;当冰粒的重力大于浮力时,冰粒开始下降;由于下降速度快,降到地面时仍未融化,呈现固态,称为冰粒或冰雹。
(3)结合材料“一般来说源源不断充沛的水汽、强盛而持久的气流上升运动、大气层结构的不稳定性是产生暴雨的基本条件”,本次雨主要从水汽来源。
上升气流和大气展不稳定角度分析,结合风向示意图,可知受台风外围气流和副高南侧偏东气流的影响,来自海洋的水汽源源不断的向我国陆地输送。
同时低压系统稳定在黄淮地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大陆高压分别稳定维持在日本海和我国西北地区),加大对来自海洋的气流的引导,增加了上升运动,增加降水;读河南省简图可知,河南省西部主要是山区(伏牛山、太行山等),受山区地势影响来自海洋的气流抬升明显;同时造成雨带难以移动,降水时间长。
郑州位于水汽输送的通道上,水汽充足。
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西岳华山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东部,秦岭西坡,海拔2154米,因山上气候多变,常形成华山云海。
这些云的厚度一般为几十米至三四百米,比较均匀且对流不强,从而形成稳定连绵广阔的云海。
西太平洋副高的活动直接影响着东亚地区,尤其是秦岭地区的天气和气候变化。
观测云海一般站在高处俯视观赏,夏秋季华山云海出现频次最多。
下图为秦岭华山地区等高线地形示意图。
(1)说出华山地区促进低层大气和水汽上升成云的条件。
(2)说明西太平洋副高西伸北进对华山云海形成的影响。
(3)简析华山秋季云海多出现在雨过天晴之日的原因。
【答案】(1)高大的山地为水汽提供有利的抬升凝结条件,山地地表的不均匀加热为水汽上升提供热力条件。
(2)秦岭地区位于南北方的地理分界,西太平洋副高西伸北进,秦岭地区受其控制,形成稳定的下沉气流,天气晴朗,冷暖空气在华山交汇次数减少,降水量、大气湿度、云量减少,不利于云海的形成。
(3)雨过天晴,湿度大,地表水汽蒸发增多,空气中水汽充足,遇山地抬升作用,水汽上升遇冷凝结,受高压系统的控制风速较小,易形成云海。
【分析】(1)阅读图文材料可知,该区域内地形起伏较大,主要为山地,而华山地区海拔较高,水汽被山体阻挡被迫抬升凝结成云;且华山四周的山地地形导致受热极度不均匀,为水汽的上升提供了热力条件。
(2)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华山属于秦岭,秦岭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南北方地理分界线,如果西太平洋副高西伸北进,秦岭地区将受到高气压控制,气流下沉,形成晴朗的天气,冷暖空气在华山交汇的几率变小,空气湿度、降水量、云层将减小,不利于云海的形成。
(3)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华山区域内降雨过后,空气中的湿度较大,地表水较多,气温回升导致蒸发的水汽变多,空中水汽积累越来越多,遇到华山山地地形的抬升作用,导致水汽上升凝结,且受到高压系统的控制,气压稳定,风速较小,易形成云海。
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1年7月17日—24日,受台风“烟花”、副热带高压及气候变化等影响,河南省出现“千年一遇”的持续性强降水天气过程,包括郑州、新乡、焦作等城市在内的地区遭遇大暴雨、特大暴雨袭击,这次暴雨雨势较往年更强。
这次强降水天气造成地面积水过深,直接冲垮郑州地铁出入口挡水墙,漫过出入口台阶进入地铁隧道内,导致积水倒灌地铁隧道,并
造成人员伤亡事故。
下图为河南省及其周边地形图。
(1)河南省这次暴雨雨势更强,请从地形角度做出合理解释。
(2)推测造成郑州市这次地铁出入口进水并倒灌隧道的主要原因。
(3)针对郑州地铁口进水问题,说明我国各大城市在建地铁在地铁出入口设置上的启示。
【答案】(1)河南省地处太行山—伏牛山等山脉东部,为偏东气流或夏季风的迎风坡;偏东气流在河南遇到太行山一伏牛山后,在山前迅速(辐合)抬升,地形导致降雨范围集中,雨势更强。
(2)降水强度大,地面水位上升迅速;地铁口处地势低洼,设置位置、出入口方位和防洪高度或标准不合理;地铁口防洪沙袋储积量少,堵水物资不足;防洪设施专门监管不到位,造成沙袋挡水墙倒塌;城市地面多为水泥路面,自然下渗量有限等。
(3)地铁出入口应尽量避开当地降水主导风向;地铁出入口要尽量避开地势低洼地带;地铁出入口设置防水墙(包括台阶)要高于当地多年来最大降水量;地铁出入口要备足沙袋并定期检查和更换等。
【分析】(1)结合图文材料可知:河南省地处太行山—伏牛山等山脉东部,夏季东南风从海洋上带来大量暖湿气流,遇到太行山一伏牛山阻挡,暖湿气流在山前迅速(辐合)抬升,形成地形雨。
地形导致潮湿气流无法散去,降雨范围集中,雨势更强导致河南成为气流性降水的重灾区。
(2)根据材料“这次暴雨雨势较往年更强。
这次强降水天气造成地面积水过深,直接冲垮郑州地铁出入口挡水墙,漫过出入口台阶进入地铁隧道内”可知:强降水天气造成地面积水过深;地铁口处地势低洼;设置位置、出入口方位和防洪高度或标准不合理,积水倒灌地铁隧道;防洪设施专门监管不到位,造成沙袋挡水墙倒塌,被暴雨直接冲垮;城市化的发展,泄洪、滞洪能力补足;城市地面多为水泥路面,自然下渗量有限等造成郑州市这次地铁出入口
进水并倒灌隧道。
(3)地铁出入口应尽量避开当地降水主导风向,提高地铁系统周边区域的排水能力;地铁出入口要尽量避开地势低洼地带,重点保障低洼区域的水泵等救援物资数量;地铁出入口设置防水墙(包括台阶)要高于当地多年来最大降水量;地铁出入口要备足沙袋并定期检查和更换等。
5.读长津湖附近分层设色地形图和长津湖地区多年平均各月气温降水图,结合材料完成下面问题。
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0年11月至12月在长津湖地区与美军进行了直接较量。
长津湖地区位于朝鲜东北部的盖马高原,高原面为面积广大的玄武岩,长津湖是在断裂下陷的河谷上形成的人工湖,最终注入鸭绿江。
该地区周围多山,林木繁盛。
1950年长津湖战役恰逢“拉尼娜现象”,造成冬季频繁的寒潮大风。
长津湖地区处于寒潮南下的东部通道上,风从鄂霍次克海和日本海吹来,形成60年来极端严寒天气。
(1)分析长津湖地区夏季气候凉爽的原因。
(2)分析战争期间长津湖地区积雪偏厚的原因。
(3)推测长津湖形成的地质过程。
(4)简述长津湖的水文特征。
【答案】(1)纬度较高,太阳高度角小获得的太阳辐射少;海拔较高,大气稀薄,吸收的地面辐射少;夏季降水天数多,大气削弱作用强,气温较低。
(2)拉尼娜现象,使得气候异常,提高了长津湖地区寒潮的频率,冬温更低;寒潮频繁南下,风力更大,海洋蒸发量更大;寒潮从海上带来大量水汽,易受高原抬升作用,降雪更多,积雪偏厚。
(3)岩浆从地壳裂隙流出地表,形成玄武岩高原;地壳断裂下陷成谷地;汇水形成河谷;人为堵住河道,积水成湖。
(4)水量较小,水位季节变化大;有春汛和夏汛;有结冰期;含沙量较小;
【分析】(1)据图可知,长津湖地区纬度较高,夏季太阳高度角比较小,获得的太阳辐射比较少;海拔较高,空气稀薄,吸收地面辐射少,升温不明显;夏季雨天多,云层厚,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气温较低。
故形成了夏季气候凉爽的特征。
(2)据材料可知,当年拉尼娜现象使得冬季气温更低,降水更多以雪的形式形成;临近鄂霍次克海和日本海,风从海面吹来,水汽丰富;强烈的寒潮频繁发生,风力强劲,海洋蒸发的水汽更充足;高原地形抬升,更易形成降雪,故当年形成的积雪厚。
(3)据材料可知,长津湖所在的盖马高原广泛分布玄武岩,而长津湖为断裂下陷形成的人工湖泊,据此,可以推测:长津湖形成过程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岩浆从地壳裂隙涌出地表,形成玄武岩高原;玄武岩在地壳活动过程中形成断层,断裂下陷,形成河谷;人为在河谷上建造大坝,形成湖泊。
(4)水文特征从水位季节变化、水量、含沙量、结冰期、汛期等来说明,长津湖位于高原面上,补给河流少,湖泊水量少;区域为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差异显著,故水位季节变化大;春季有季节性积雪融水,夏季有大气降水,故有春汛和夏汛两个汛期;冬季气温低有结冰期;高原面上水流缓慢,湖泊含沙量小。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海上丝绸之路战略背景下的港口合作正如火如荼地展开。
图1为近年来我国在印度洋沿岸取得经营权的部分港口及取得时间示意图。
图2为瓜达尔港的气候直方图。
材料二:图3为斯里兰卡岛的等高线地形图。
图中努沃勒埃利耶的红茶品质优良;汉班托塔港将打造成集装箱中转港,届时该国红茶可通过此港输出。
图4为吉布提港的示意简图,21世纪初,为了远洋航行和打击索马里海盗,该港逐渐成为万国军港。
(1)图1保克海峡1、7月份的洋流流向不同,试分析其原因。
(2)分析瓜达尔港6月份经常出现极端高温天气的原因。
(3)从地理位置角度任选一个港口分析吉布提港与汉班托塔港功能不同的原因。
材料三:下图示意我国新疆某地区地形状况及风向频率,甲地有大片的绿洲,每年大风日数约160天左右,年平均风速达到6.2米/秒。
是我国最早进行风能开发的区域。
(4)从地形特征的角度,分析甲地多风沙灾害的主要原因。
【答案】(1)1月吹东北季风,洋流自东北至西南流;7月吹西南季风,洋流自西南向东北流。
(2)6月降水少,大气削弱作用弱;地处低纬度,6月太阳高度大,白昼时间长;沙漠地貌,植被覆盖率低,升温快。
(3)吉布提港临近曼德海峡、亚丁湾,扼守世界重要航线之咽喉,军事战略价值高。
汉班托塔港位于印度洋航线的中部节点,是客货流重要的中转站。
(4)甲地位于两山之间的谷地为西北—东南走向。
盛行的西(北)风(或“与谷地走向一致的气流”);受狭管效应的影响,速度在谷地加快,导致风大。
【分析】(1)该区域洋流流向主要受季风的影响,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知,保克海峡地处
南亚地区,七月盛行西南季风,西南季风使得洋流从西南向东北方向流动,一月该区域盛行东北季风,东北季风使得洋流从东北向西南流动。
(2)本题考查气温的影响因素。
根据图1信息可知,瓜达尔港地处北回归线附近,纬度较低,6月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该地的昼长变长,且太阳高度角增大,获得的太阳辐射增多;结合图2信息可知,6月该地降水少,云层较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根据瓜达尔港的气候直方图可知,该地全年高温,降水稀少(注意纵轴中降水量的数值),属热带沙漠气候,沙漠地貌广布,植被覆盖率低,地表急剧升温,升温速度快,容易出现极端高温天气。
(3)吉布提扼守于红海,连接地中海和印度洋。
吉布提背靠非洲,北面隔着红海是中东,东北方向对着欧洲。
吉布提港临近曼德海峡、亚丁湾,扼守世界重要航线之咽喉,军事战略价值高。
汉班托塔港位于斯里兰卡岛,斯里兰卡是南亚岛国,位于印度东南面,处在亚欧国际主航线旁边,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战略节点,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斯里兰卡南部汉班托塔市离世界最繁忙的国际主航线仅10 km,位于航线的中部节点,是客货流重要的中转站。
(4)据等高线图判断,甲地位于两山之间的谷地为西北—东南走向,据风向频率图判断,当地盛行风是西北风。
每年大风日数约160天左右,年平均风速达到6.2米/秒,盛行的西(北)风与谷地走向一致,受狭管效应的影响,速度在谷地加快,导致风大。
因此甲地多风沙灾害。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2021年国庆之际,以抗美援朝长津湖战役(1950年11—12月)为题材的电影《长津湖》正式上映。
长津湖位于朝鲜东北部的盖马高原,高原平均海拔1300米,有“朝鲜屋脊”之称;气候寒冷,年平均气温1~2℃,最冷月平均气温曾达-25℃;年降水量580~750毫米。
材料二拉尼娜现象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反相,常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也称为“反厄尔尼诺”或“冷事件”,它是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下降的一种现象,表现为东太平洋明显变冷,同时也伴随着全球性气候异常。
材料三东北亚部分地区示意图和盖马高原水系分布图。
(1)据材料分析,盖马高原地区的水系特征及形成原因。
(2)从地形地势、海陆位置分析长津湖地区冬季极易发生严寒天气的原因。
(3)据研究,1950年冬季长津湖出现的极寒天气与拉尼娜现象有关,试分析拉尼娜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对我国的影响。
【答案】(1)水系特征:河流向四周呈放射状分布;河流短促。
形成原因: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2)盖马高原海拔较高,气温较低、昼夜温差大;长津湖谷地呈东北—西南向分布,开口向鄂霍次克海敞开,利于冬季寒潮沿河谷南下,降温幅度较大;临近鄂霍次克海和日本海,携带着大量水汽,冬季降雪多。
(3)成因:信风带势力增强,赤道附近表层海水大规模向西运动,东太平洋海水上泛强烈,水温异常偏低,西太平洋海平面上升,水温异常偏高。
影响:我国易出现冷冬热夏,极端天气频发。
【分析】(1)由盖马高原水系分布图可知,图中青川江、长津江等河流由中心向四周呈放射状分布;且流程不长,各个河流的流域面积不大。
成因主要是盖马高原平均海拔1300米,有“朝鲜屋脊”之称,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2)依据材料信息,从地貌上来看,长津湖所处的盖马高原平均海拔较高,有1300多米,气温较低。
高原表面白天接受太阳辐射后,由于地势比四周高,夜晚热量容易随风散失掉,地面辐射降温,使得气温进一步下降,增大了昼夜温差;从盖马高原及其附近地形图看,四周没有高大的山脉阻挡,北面黑龙江流域的平原,地势低洼,呈南北向分布,开口向鄂霍次克海敞开,这样的地形有利于寒潮南下,直冲长津湖地区,形成大幅度的降温;盖马高原地区受蒙古冷高压反气旋系统影响,风向偏转为东北风,风从鄂霍次克海和日本海吹来,携带着大量水汽登陆,北部黑龙江冲积形成的平原利于水汽深入,受到盖马高原抬升,所以使盖马高原东北部的长津湖地区冬季多降雪。
(3)拉尼娜事现象是海—气共同作用的产物。
主要是当信风增强时,赤道东太平洋表层的暖海水被推向太平洋西部,导致东太平洋海洋深处的冷海水补充至海洋表面,因此赤道中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