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低分子肝素钠的干预治疗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晚期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低分子肝素钠的干预治疗价值
发表时间:2019-11-07T09:49:03.220Z 来源:《医药前沿》2019年27期作者:杨建军张召平刘姣姣黄沙
[导读] 恶性肿瘤患者机体代谢较慢,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而化疗药物、插管治疗等引起的血管损伤使得患者发生DIC或血栓的风险较高。
(宝鸡市凤翔县医院临床药学室陕西宝鸡 721400)
【摘要】目的:探讨晚期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D-D)水平及低分子肝素钠的干预治疗价值。
方法:分析100例肿瘤患者一般资料,按照随机数字表达法分为研究组(50例,常规化疗+低分子肝素钠治疗)与对照组(50例,常规化疗)。
观察两组治疗前、后D-D水平变化及预后情况。
结果:治疗后,研究组D-D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以晚期肿瘤患者的血浆D-D水平变化作为诊断、治疗方案的调整、预后观察依据,并配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能够改善预后及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晚期肿瘤;血浆D-D;低分子肝素钠
【中图分类号】R73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27-0070-02
恶性肿瘤患者机体代谢较慢,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而化疗药物、插管治疗等引起的血管损伤使得患者发生DIC或血栓的风险较高,因此加强凝血相关指标监测[1],并对其水平进行调节对挽救患者生命有着积极意义。
我院近年来在部分晚期肿瘤患者治疗中将其作为动态指标,并就有低分子肝素钠治疗,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分析我院自2015年1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00例晚期肿瘤患者一般资料,随机将其分为研究组(50例)与对照组(50例)。
研究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31~80岁,平均(56.89±3.33)岁;其中肺癌20例,胃癌14例,结直肠癌6例,宫颈癌4例,乳腺癌 3例,肝癌3例。
对照组:男25例,女25例,年龄30~80岁,平均(56.71±3.29)岁;其中肺癌19例,胃癌14例,结直肠癌7例,宫颈癌5例,乳腺癌3例,肝癌2例。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较。
1.2 方法
1.2.1标本采集及检测方法抽取两组患者空腹8h以上的外周静脉血2.0ml待测,按照9:1的比例加入109mmol/L的枸橼酸钠进行抗凝处理,之后3000r/min离心待测。
以乳胶凝集法对患者D-D水平进行测量。
1.2.2治疗方法两组均接受相应化疗治疗,研究组化疗同时,由临床医生对其发生血液高凝、血栓等风险进行评估,并给予低分子肝素(ALFA WASSERMANN S.P.A.;H320140281)抗凝治疗,具体如下:5000IU低分子肝素钠溶入0.9%氯化钠100ml内静脉滴注,每天1次,具体治疗期间依据患者病情变化选择,控制在1-4周。
1.3 疗效判定
参考WHO统一标准对肿瘤治疗效果进行判定,完全缓解:肿瘤完全消失,且持续4周;部分缓解:肿瘤减少50%以上,持续4周未见新病变;稳定:肿瘤缩小或增大均不足50%;进展:肿瘤增大50%以上或者出现新的病灶。
治疗总有效为完全缓解、部分缓解[2]。
1.5 统计学分析
用SPSS20.0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计量资料分别进行卡方或t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
2.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2 两组D-D水平变化比较
治疗前,研究组、对照组D-D水平分别为(352.19±51.17)μg/L、(356.02±48.77)μ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83,P=0.351);治疗后,研究组、对照组D-D水平分别为(186.32±27.10)μg/L、(361.78±50.01)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812,P=0.000)。
3.讨论
D-D为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性降解产物,为反映体内纤溶亢进、高凝状态的特异性标志物,与栓子信号独立相关。
晚期肿瘤患者止、凝血间存在双向交互作用,一方面肿瘤压迫、以及肿瘤细胞激活凝血系统、血小板导致血栓的出现,肿瘤细胞与血小板、内皮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等相互作用,患者体内D-水平明显高出正常水平;另一方面,晚期肿瘤患者机体消耗大,长期反复的放疗、化疗,导致肿瘤细胞脱落并进入血液循环,此外长期放疗、化疗等导致正常血细胞受损,患者普遍营养不良,出现贫血,机体的凝血功能下降,D-D水平较高。
本次研究中,两组治疗前D-D水平明显高出正常水平证明了这一观点。
《美国临床肿瘤学会癌症患者静脉血栓栓塞防治指南》[3]明确指出,对于诊断为癌症、临床怀疑为癌症的成年住院患者,若无抗凝治疗的禁忌证,则需在治疗同时接受低分子肝素、普通肝素等进行预防性抗凝治疗,本次研究中,研究组在治疗期间,综合评定其凝血系统异常高危风险,并灵活给予不同时间的低分子肝素治疗,结果显示患者D-D水平下降程度大于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低分子肝素在改善晚期肿瘤患者凝血系统异常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对照组D-D水平无明显改善,仍然处于较高水平,而这必然增加患者血栓风险,甚至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对照组治疗期间8例患者出现栓塞性疾病,其中1例抢救无效后死亡,在对患者死亡原因进行分析时发现,患者在出现肺栓塞、脑栓塞前2d时,D-D水平高达800μg/L以上,患者拒绝医生开具的低分子肝素治疗,最终导致不良事件的发生。
综上,对晚期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进行动态监测,并预防指导性的给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可预防栓塞等并发症,对改善预后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陆雪,刘春雷,关晓辉.D-二聚体联合细胞免疫标志物检测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民康医学,2018,30(2):68-70.
[2]赫尔曼尼克.国际抗癌联盟肿瘤TNM分期图谱[M].2002.
[3]郭丹杰,胡大一.解读美国临床肿瘤学会癌症患者静脉血栓栓塞防治指南[J].中国医药导刊,2008,10(1):139-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