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痛中心建设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例分析制度 3.持续改进效果
胸痛中心委员会 第一次会议
教育与培训
1.全院培训: (1)院领导、医疗管理、行政管理人员培训 (2)核心科室医护培训 (3)全院医护技人员培训 (4)全院医疗服务人员及后勤管理人员培训 2.基层医院培训 3.社区教育
持续改进
1.制定关键监控目标及改进计划 2.三大制度:联合理会制度、质量分析会制度、典型
基本条件与资质
1.胸痛中心组织机构 2.医院的支持与承诺 3.胸痛急救的配套功能区域设置及标识 4.人员资质及专科救治条件 5.胸痛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基本条件 6.时钟统一方案及管理 7.数据填报方案及管理
胸痛急救区域设置与分区
1.标识与指引:要求医院周边交通要道、门急诊口及 大厅有明确指引标识,分诊、收费、化验、药房等 有急性胸痛优先标识。
2.胸痛急救功能分区: (1)功能完善的分诊台 (2)床旁心电图机床旁快速心肌标志物监测设备 (3)功能完备的胸痛诊室、抢救室、观察室
人员资质及专科救治条件
1.人员资质:PCI医生≥2名,副高,>75例/年
导管室护士≥3,≥4学时/年培训+证书
放射技术人员,大型设备上岗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心血管专科条件
(1)心血管内科当地优势(学科介绍、开展项目等)
(2)CCU ≥6张
(3)PCI能力:基本设备,全天候开发能力,各种应急 方案(设备不可用,人员不到位等)
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
1.远程心电图传输平台及相应机制:120及≥5家基层 医院
2.急诊科医师能力,相关科室会诊能力 3.24小时急诊彩超及CTA能力, ﹤30min 4.运动心电图上班期间随时可做
建设流程
医院成立CPC委员会 网上注册 启动建设(6个月) 在线提交申请 材料网上初审 3位专家网审 私访 现场核查 专家投票 授牌
支撑材料
要素一:基本条件与资质 要素二:急性胸痛患者的评估与救治 要素三:院前急救系统与院内绿色通道的整合 要素四:培训与教育 要素五:持续改进
目的及意义
通过急诊科、心血管内科、胸心外科、呼吸内 科、消化内科、皮肤科、医学影像科、检验科 等多学科协作的方式,采用区域协同救治机制, 统一诊疗规范,优化诊疗流程,为胸痛患者提 供高效、便捷、最佳的治疗途径及方案,以期 达到缩短救治时间、改善预后和减少医疗费用 支出,符合当前公立医院改革精神,具有较好 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心脏负荷试验 5.主动脉夹层及肺栓塞的诊疗流程
院前急救系统与院绿色通道整合
1.签署合作协议并制定流程预案 2.对院前急救人员培训 3.院前救护车急救能力
与120及基层医院合作
与120合作 ﹒签署合作协议 ﹒制定合作流程—120与胸痛中心对接 ﹒120培训
与基层医院合作 ﹒签署合作协议 ﹒制定合作流程—转诊医院与胸痛中心对接 ﹒基层医院培训
时钟管理
1.有实施方案 2.有管理制度 3.有客观记录
所有相关时钟及设备
胸痛患者的评估与救治
1.胸痛早期甄别:胸痛鉴别诊断流程、分诊流程 2.STEMI在灌注流程:不同来院方式(包括院内)、
不同治疗方案、先救治后付费等 3.NSTEMI/UA危险分层及治疗 4.低危胸痛患者处理:运动负荷试验与其他一项以上
胸痛中心委员会 第一次会议
教育与培训
1.全院培训: (1)院领导、医疗管理、行政管理人员培训 (2)核心科室医护培训 (3)全院医护技人员培训 (4)全院医疗服务人员及后勤管理人员培训 2.基层医院培训 3.社区教育
持续改进
1.制定关键监控目标及改进计划 2.三大制度:联合理会制度、质量分析会制度、典型
基本条件与资质
1.胸痛中心组织机构 2.医院的支持与承诺 3.胸痛急救的配套功能区域设置及标识 4.人员资质及专科救治条件 5.胸痛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基本条件 6.时钟统一方案及管理 7.数据填报方案及管理
胸痛急救区域设置与分区
1.标识与指引:要求医院周边交通要道、门急诊口及 大厅有明确指引标识,分诊、收费、化验、药房等 有急性胸痛优先标识。
2.胸痛急救功能分区: (1)功能完善的分诊台 (2)床旁心电图机床旁快速心肌标志物监测设备 (3)功能完备的胸痛诊室、抢救室、观察室
人员资质及专科救治条件
1.人员资质:PCI医生≥2名,副高,>75例/年
导管室护士≥3,≥4学时/年培训+证书
放射技术人员,大型设备上岗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心血管专科条件
(1)心血管内科当地优势(学科介绍、开展项目等)
(2)CCU ≥6张
(3)PCI能力:基本设备,全天候开发能力,各种应急 方案(设备不可用,人员不到位等)
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
1.远程心电图传输平台及相应机制:120及≥5家基层 医院
2.急诊科医师能力,相关科室会诊能力 3.24小时急诊彩超及CTA能力, ﹤30min 4.运动心电图上班期间随时可做
建设流程
医院成立CPC委员会 网上注册 启动建设(6个月) 在线提交申请 材料网上初审 3位专家网审 私访 现场核查 专家投票 授牌
支撑材料
要素一:基本条件与资质 要素二:急性胸痛患者的评估与救治 要素三:院前急救系统与院内绿色通道的整合 要素四:培训与教育 要素五:持续改进
目的及意义
通过急诊科、心血管内科、胸心外科、呼吸内 科、消化内科、皮肤科、医学影像科、检验科 等多学科协作的方式,采用区域协同救治机制, 统一诊疗规范,优化诊疗流程,为胸痛患者提 供高效、便捷、最佳的治疗途径及方案,以期 达到缩短救治时间、改善预后和减少医疗费用 支出,符合当前公立医院改革精神,具有较好 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心脏负荷试验 5.主动脉夹层及肺栓塞的诊疗流程
院前急救系统与院绿色通道整合
1.签署合作协议并制定流程预案 2.对院前急救人员培训 3.院前救护车急救能力
与120及基层医院合作
与120合作 ﹒签署合作协议 ﹒制定合作流程—120与胸痛中心对接 ﹒120培训
与基层医院合作 ﹒签署合作协议 ﹒制定合作流程—转诊医院与胸痛中心对接 ﹒基层医院培训
时钟管理
1.有实施方案 2.有管理制度 3.有客观记录
所有相关时钟及设备
胸痛患者的评估与救治
1.胸痛早期甄别:胸痛鉴别诊断流程、分诊流程 2.STEMI在灌注流程:不同来院方式(包括院内)、
不同治疗方案、先救治后付费等 3.NSTEMI/UA危险分层及治疗 4.低危胸痛患者处理:运动负荷试验与其他一项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