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 古典诗歌基本常识复习教案 新人教版人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诗歌基本常识
教学目的:掌握古典诗歌的最基本的常识,为阅读古典诗歌作准备。
教学时数:1节
一、区别古体诗和近体诗
阅读下面的两首诗,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译文】远远的牵牛星,灿烂的织女星。
举起柔美雪白的双手,札札地穿梭织布。
一整天也织不成布,哭得泪如雨下。
河汉又清又浅,相隔又有多远呢?只隔一条又清又浅的河,含情脉脉而不能相互说话。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
字牧之。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注解:周郎:三国时东吴的大将周瑜。
铜雀:即铜雀台,故地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
二乔:东吴的美女大乔和小乔
诗意: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
那时假如不是强劲的东风帮助周瑜实行火攻,打败了曹,东吴的美女大乔和小乔就要被掳去,关在铜雀台上为曹操所霸占。
古体诗:亦称“古诗”、“古风”,是和近体诗相对称的诗体,产生较早,每篇字数可多可少,每句字数不
古体诗近体诗(格律诗)
字数、句数无规定(五言、七言较多)字数固定、句数固定
平仄没有要求平仄声调固定
押韵比较自由位置固定
对仗比较自由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时间划分唐朝以前唐朝以后
例: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首联)
(对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颔联)
(对仗)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颈联)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末联)
越中览古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
律诗的格律要求首先是诗句字数要整齐划一。
每首分为五言、六言和七言。
其次队诗句数量有不同限制。
通常为八句。
第三是特定的对偶要求。
通常以八句完篇的律诗,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其中中间两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
绝句,也称截句、断句、绝诗。
每首仅有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也偶有六言绝句。
唐以后盛行近体绝句,格律相同于八句律诗中的前、后或中间两句。
这一诗体灵活轻便,适意于表现生活中一瞬即逝的意念和感受,因而为诗人普遍使用,创作之繁荣超过了其他各体诗。
宋代洪迈辑录唐人绝句万首之多,约占现存唐诗总数五分之一。
三、小结
古体诗
古体诗
乐府诗
律诗
近体诗
绝句
第2讲把握意象
一、教学目的:
能够把握古典诗歌的常见的意象,做好读诗的第一步
二、教学课时:2节
第1课时
一、习题试做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亭(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2分)
答案:(1)用“清秋”“日暮”“月初白”“落叶”“流萤”“孤灯的意象,表现时间由傍晚到明月初升的变化。
(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
(4分)
答案:(2)诗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
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
冷清幽寂,诗人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
“穿”字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
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
“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赏析:在诗歌中,如果能在真实描摹客观景物的同时,又把诗人的某种独特感受倾注在景物描写之中,使读者从思想上受到感染,艺术上得到享受,这就需要诗人在思想深度和艺术造诣两个方面下功夫。
林景熙的《溪亭》诗正是借景抒情,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的佳作。
首联破题。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表明全诗以溪亭为中心,逐一描绘周围的清秋初月的景色。
乍读
起来,似有恬静闲适的印象,细细品味,又觉不然。
诗人徙倚溪亭,观览景色,思绪纷披,直至日暮,尚徘徊不下。
“馀思”,是指诗人在南宋灭亡之后,时时所怀有的旧君故国之思,同那种多愁善感的“悲秋”有着本质的区别。
不了解首句所要表达的意图,就会把全篇看成单纯写景之作。
只有真正领悟到诗人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的心理状态,才能透过迷蒙的景色去探索诗人的悠悠孤愤和高洁品格。
这种破题法,既无“突兀高远,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诗家法数律诗要法》)的气派,也没有运用比兴的表现手法,而是语淡辞婉,直叙其事,于平淡之中留下意馀象外的情韵。
颔联紧承一二句。
“高树月初白”,是说高高树巅挂着一弯洁白的初月,切上联“日暮”。
“微风酒初醒”,在微风吹拂之下,诗人酒意初醒,与上联“馀思”呼应。
当此之时,诗人心绪不宁,“馀思”萦绕,难以去怀,从其半醉半醒的精神状态,不正说明他感慨至深吗!
颈联写诗人举止。
“独行穿落叶”,踽踽独行之状如见,“穿”字尤妙。
“闲坐数流萤”,独坐无聊,只得藉数流萤以遣闷,其侘傺不平的心情可以想见,用一“数”字,更见生动。
这两句诗把其复杂的矛盾心情注入形象鲜明的画面,不难看出,其中隐现着诗人对生活的感受和时代乱离的影子。
注家评曰:“此联本平,然用‘穿’、‘数’二字,便觉精神振竦,所谓五言诗以第三字为眼,是也。
”足见诗人用字之工。
末联写景。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一声声悠长的渔歌,打乱了诗人的冥思遐想,举目四顾,只有远处水面上飘动着一点若明若暗的灯火,此情此景,倍添凄凉孤寂,蕴含着国破家亡、飘泊无依之感。
通观全诗,以景传情,用富有象征意义的景物描写,寄寓诗人的感慨馀思,情韵深长,颇具特色。
二、知识梳理
诗歌中的形象,我们又称之为“意象”。
是指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
意象是诗歌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
客观的自然景物即“物象”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了诗人的情感色彩,赋予它灵性,便成了浸透着主观意愿的“意象”。
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多采用言在此意在彼。
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的“情”,咏物所言的“志”,即为主观的“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即作者的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融为一体的艺术形象。
由此可将诗歌中的形象分为四类:(一)人物形象,既指诗歌中作者创造的人物形象,又指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即作者的形象;(二)事象,事象即动作形象;(三)物象,物象即事物形象;
(四)景象,景象即景物形象。
在古典诗歌中最为普遍与常见的就是后两种。
因此,鉴赏具体作品的时候,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的诗词作品。
意象色彩的冷暖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
一般暖色预示着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奋发;冷色代表着冷漠低沉,消极颓唐,孤寂凄凉。
准确理解修饰词。
客观物象是没有情感倾向的,诗人让客观事物“皆着我之色”后便蕴涵了丰富情感。
诗人着我之色往往更鲜明体现在某些描写景物的修饰语上,使景物带有倾向色彩。
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曲中的藤、树、鸦、桥、道、风、马,除鸦有特定意象外,其他看不出情感倾向,但分别用枯、老、昏、小、古、西、瘦等一系列带有倾向色彩的词修饰后,藤是干枯的毫无生气,树是衰朽残败,鸦是傍晚暮鸦,桥是狭小少人经过,道是荒凉古道。
曲子通过描写富有特征而又互有联系的景物,物象变为有倾向的意象,整个融入萧条荒寂之中,意境顿生,以概括而巧妙的艺术构思构成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效夕阳图。
三、布置作业
结合诗句内容(可以选取其中一联)分析这首诗是如何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的?
归嵩山作(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答:颈联运用寓情于景的手法,选取荒城、古渡、落日、秋山四种景物,这是诗人在归隐途中所看到的充满黯淡凄凉色彩的景物,渲染了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衬托出作者越接近归隐地就越发感到凄清的心境。
颔联,借写一去不返的流水和回巢栖息的暮禽好像在和诗人结伴而归,来体现诗人归山开始时悠然自得的心情和归隐的决心。
第2课时
一、复习
1、什么是意象
2、十类意象的常见意义
二、方法点拨
诗中意象是熔铸诗人思想感情的事物,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答题步骤是:①找出描写诗歌形象的词语。
②概括形象特点。
③理解形象中寄予作者的情感。
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①是什么形象?②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
③形象的意义是什么?
如,年广东卷第10题第1小题:(诗歌见前)诗人运用了哪些反应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
答题参考要点:用“日暮”即落日,“月初白”即初升的月亮这两个意象,(回答是什么形象)表现时间由傍晚到明月初升的变化,(回答形象的具体特征)表现作者的孤独寂寞情感。
(回答形象的意义)
三、关于意象的练习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
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案:“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汉(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冲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扰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
要求就诗中二三联所用的“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来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诗意:漂泊江汉,我这思归故乡的天涯游子,在茫茫天地之间,只是一个迂腐的老儒。
像飘荡在远天的片云一样远客异乡;与明月一起,孤独地面对漫漫长夜。
我虽已到暮年,就像日将落西山,但一展抱负的雄心壮志依然存在;面对飒飒秋风,我不仅没有悲秋之感,反而觉得病逐渐好转。
自古以来存养老马是因为其
智可用,而不必取其体力,跋涉长途。
在这里,“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谭敬昭
江上青山山外江,远帆片片点归艘①。
横空老鹤南飞云,带得钟声到海幢②。
注:①艘:小船。
②海幢,即海幢寺
(1)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题目中的“晚望”?请分别从“晚”、“望”两个方面回答。
(3分
(2)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
(3分)
答案:(1)晚:“归艘” “钟声”望:“江”“青山”“远帆”“空”“老鹤”(2)诗人运用了比拟手法,老鹤与钟声之间本无任何关系,一个“带”字,把无形的钟声物态化,把老鹤拟人化,不仅写活了老鹤也写活了钟声,从而使整首诗歌在动与静,听觉与视觉,实写与虚写几个方面有机结合,耐人寻味。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春 (北宋王令 )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这首诗既有“残花”、“子规”(杜鹃)一类的意象,又有“燕子”、“东风”一类意象,诗人究竟是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情绪?
赏析:这首诗写暮春三月的景象。
花落了虽又重开,燕子离去了还会回来,然而那眷恋春光的杜鹃,却半夜三更还在悲啼,不相信东风是唤不回来的。
后两句以拟人的手法来写了杜鹃鸟,塑造了一个执着的形象,借此表现自己留恋春天的情怀,字里行间充满凄凉的美感。
东风就是指春风,子规,杜鹃鸟经常在暮春啼叫。
诗人用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来表达竭尽全力留住美好时光的意思,既表达珍惜的心情,又显示了自信和努力的态度。
这首诗的子规(杜鹃)与以往大部分诗里借喻哀伤,凄切的含义较不相同,带有比较积极的意义。
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齐安郡中偶题(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思考: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什么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什么东西为诗歌的主要意象。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赏析:地平线两竿高处,残阳斜挂,映照小溪,粼波闪闪。
如带的小溪耀眼水光之上横一弓深暗桥影,对比鲜明,在诗人视野中,特别醒目,因而特写“溪桥”。
时已薄暮,残照无力。
落日时光,田野一片静穆、恬淡。
原野宁静,村里却充满生气,家家准备晚饭。
淡淡炊烟从柳丛中袅袅升起,时隐时现(半缕)。
诗中不见茅房瓦舍,只写丝丝轻烟,掩映柳影之中。
以“深山藏古寺”的手法,表现了农家之暮一派安居乐业的生活景象。
这两首诗都是描写了傍晚的景色,以荷花与西风为主要意象。
运用了拟人手法。
前一首诗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
后一首诗中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6、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
闻雁(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寒塘(赵碬)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难楼。
(1)填空: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_________________. (2)简答: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
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答:五言绝句;思乡之情。
(雁是候鸟,春秋迁徙。
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
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
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
剖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
上述两首诗中都写到了“雁”,了解“雁”的作用,对把握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雁是候鸟,每年春分后飞往北方,秋分后飞往南方。
它是古代文人笔下经常出现的一个意象,意义非常丰富,如南朝梁王僧孺《咏捣衣》“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诗中“雁足”指书信;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马介甫》“甚而雁影分飞,涕空沾于荆树,鸾胶再觅,变遂起于芦花”,句中“ 雁”比喻分离,等等。
联系上述两首诗中的“故园”、“归思”、“乡心”等词语,很容易推断出“雁”在诗中的作用,诗人耳听到雁的叫声、眼见到的高飞的大雁,不免产生思乡、归乡之情,进而分别写出上述的诗歌。
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首诗通过哪些意象,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意境?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组成一幅形象鲜明的秋景图,表现了生机勃勃、清新刚健的意境。
四、布置作业:朗读这些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