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市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卷(II)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昌市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卷(I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1. (6分) (2018高二上·会泽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早春江上雨初晴,杨柳丝丝夹岸莺。
画舫烟波双桨急,小桥风浪一帆轻。
”人工智能机器人“九歌”________,创作了这首清新别致、朗朗上口的小诗。
“九歌”创作之所以能信手拈来,是因为“熟读唐诗三百首”,它储存了从初唐到晚清的30万首诗篇,然后通过深度学习模型,(),按照主题需要解码输出一首完整的诗。
如今,人工智能技术________,各式各样的智能机器人早已各显神通,“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俄罗斯世界杯期间,“张小明”记者16天撰写450多篇体育新闻,并以与直播同步的速度发布,最终________,一战成名。
“强大的人工智能崛起,要么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事,要么是最糟的。
我们应该竭尽所能,确保它的未来发展对我们和环境有利。
”斯蒂芬·霍金生前如是警醒。
当诗歌创作这一人类精神文化最后的堡垒被逐渐攻破,你我手中的饭碗岂不是岌岌可危?不过也有专家认为这是________。
(1)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综合利用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B . “张小明”是第一款国内利用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C . “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利用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D . “张小明”是第一款国内综合利用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古诗中的“潜规则”被掌握,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
B . 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古诗中的“潜规则”被掌握
C . 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自己学习古诗中的“潜规则”
D . 自己学习古诗中的“潜规则”,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牛刀小试一日千里众望所归庸人自扰
B . 牛刀小试日新月异不负众望杞人忧天
C . 初露锋芒日新月异众望所归杞人忧天
D . 初露锋芒一日千里不负众望庸人自扰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2. (6分) (2015高二上·桂林期中)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小题。
从新石器时代的半坡遗址来看,当时方形的土木建筑体制已形成,并成为中国后世主要建筑形式。
与世界许多古文明建筑不同,不是石建筑而是木建筑是中国建筑一大特色,《诗经》中“如翚”“作庙翼翼”之类的描写,可见当时木建筑颇具规模,并具有审美功能。
中国建筑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木结构的特点,不以单一的独立建筑物为目标,而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接连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征,重视各个建筑物之间的平面整体的有机安排。
从发掘的极为片段的秦始皇陵的兵马俑坑情况看,雄伟壮观;从陶俑的状貌直到建筑材料的坚实也无不显示难以想象的宏大气魄。
“百代皆沿秦制度”,建筑亦然。
汉、唐、宋、明、清保持和延续着相当一致的建筑艺术风格,这个风格就是有中国民族特点的实践理性精神。
中国建筑主要是宫殿建筑,即供君主居住的场所,从新石器时代的“大房子”开始,祭拜神灵即在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世间居住中心,而不在脱离世俗生活的特别场所;自儒学替代宗教之后,在观念、情感和仪式中,更进一步发展了神人同在的倾向。
于是,不是孤立的、摆脱世俗生活、象征超越人间的出世的宗教建筑,而是入世的、与世间生活环境联在一起的宫殿庙宇建筑成了中国建筑的代表。
不是高耸入云、指向神秘的上苍观念,而是平面铺开、引向现实的人间联想;不是使人产生某种恐惧感的空旷的内部空间,而是平易的、接近日常生活的内部空间组合;不是阴冷的石头,而是暖和的木质等等,构成中国建筑的艺术特征。
中国建筑的平面纵深空间,使人慢慢游历在复杂多样楼台亭阁的不断进程中,感受到生活的安适和与环境的和谐。
瞬间直观把握的巨大空间感受在这里变成长久漫游的时间历程,实用的、入世的、理智的、历史的因素占着明显的优势,排斥了反理性的迷狂意识,正是这种迷狂意识构成许多宗教建筑的审美基本特征。
中国建筑的理性精神还表现在建筑物的严格对称结构上,展现严肃、方正、井井有条的特点。
就单个建筑来说,比起基督教、伊斯兰教来,它确实相对低矮、平淡,甚至逊色一筹;但就整体建筑群来说,结构方正,逶迤交错,气势雄浑。
它不是以单个建筑物的体状形貌取胜,而是以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取胜,非常简单的基本
单位组成了复杂的群体结构,形成在严格对称中仍有变化,在多样变化中又保持统一的风格。
随着晚期封建社会中经济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变化,显示威严庄重的宫殿建筑的严格的对称性被打破,迂回曲折、趣味盎然,以模拟和接近自然山林的建筑美出现了。
空间有畅通,有阻隔,变化无常,“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种仍然以整体有机布局为特点的园林建筑,通过“借景”、“虚实”等方式,使建筑群与自然山水的美沟通汇合,表现了封建后期文人士大夫更为自由的审美理念,但仍没有离开平面铺展的理性精神,仍然是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过程,表达的仍然是现实世间的生活意绪,而不是超越现实的宗教神秘。
(摘编自李泽厚《建筑艺术》)
(1)
下列对于中国建筑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中国建筑的土木体制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形成,并且成为后世的主要建筑形式;从秦到清一直保持、延续着一致的建筑艺术风格。
B . 中国建筑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木结构的特点,建筑材料暖和、坚实,建筑物之间相互接连和配合,平面铺开,雄伟壮观。
C . 中国建筑的代表主要是君主居住的宫殿建筑,它威严庄重而高耸入云,给人以神秘、超越世俗的巨大空间感受。
D . 中国建筑以平易的、接近日常生活的内部空间组合为特征,表现了中国人实用的、入世的、理智的、历史的生活意绪。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诗经》中“如翚”“作庙翼翼”之类的描写不仅说明当时木建筑具有一定的规模,而且表现了人们的审美情趣。
B . 中国建筑讲究对称,重视各个建筑物之间的有机安排,因此,虽然它的风格严肃方正、缺少变化,但整体布局和谐统一。
C . 中国建筑的平面纵深空间能使人在游历进程中感受到生活的安适和与环境的和谐,这是中国建筑理性精神的很好体现。
D . 新石器时代,人们祭拜神灵就在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场所;儒学替代宗教后,神人同在的倾向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中国建筑以逶迤交错、气势雄浑的建筑群取胜,基督教、伊斯兰教建筑则以孤立高耸、出世脱俗的单个建筑见长,二者各具特色。
B . 封建社会晚期,以模拟和接近自然山林的建筑出现了,打破了以前建筑的严格对称性,这反映出当时社会经济生活、意识形态的变化。
C . “借景”“虚实”等方式把建筑群与自然山水的美沟通汇合,表明了更为自由的审美理念逐渐取代充满理性精神的美学思想。
D . 以阴冷的石头、空旷的空间等体现出的反理性迷狂意识是西方宗教建筑的审美特征,这与中国建筑的审美观念有很大不同。
3. (12分) (2016高一下·黄石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题。
孩儿面
梁晓声
那天晚上,我在友人家做客。
友人乃中年书法家,墨迹很是值钱,其父生前也是一位极有分量的书法家。
正聊着,忽闻敲门声,声称要找“汪铭老先生”,归还一样东西。
友人妻开了门,让进一位20多岁的青年。
看其衣着气质,山里人无疑。
友人问青年从何处来?
答曰从大兴安岭林区来。
问归还什么?
青年犹豫不语。
于是友人将青年引入另一房间,指墙上其父遗像说:“我是你要找的人的儿子。
而且他只我这么一个儿子。
”
青年沉吟半晌,默默从肩上取下布袋,放于桌上。
又默默从袋中取出布包,一层、两层、三层,展开三层包裹,现出一块砚来,光润莹洁,精湛浑朴。
好一块古色古香的文房之宝!
友人不禁“呀”了一声,急问:“此砚是怎么落在你手中的?”
青年说:“为了归还,十几年间我专程到北京四五次,寻找它的主人寻找得好苦!今总算寻找到了,我也从此了却一桩心事……不过我现在好渴……”友人立即吩咐其妻:“快沏茶来!”赶紧让于沙发,待为嘉宾。
青年饮了几口,讲出下面一段事:22年前,大兴安岭某农场的一个伐木队里,来了一个人,一个神色沉郁、50多岁的劳改分子。
当天,伐木队长向自己手下的30多名伐木工人打招呼:“我看此人,衣物很少,书却挺多,不卑不亢,满脸正气,这年月,蒙受不白之冤的好人不少。
咱们谁也不许为难他。
”
后来发生的一件事,证明伐木队长的判断不错。
一头熊,闯入伐木人家属住的房子。
炕上正睡着一个未满周岁的孩子。
那孩子不是别人,正是归还古砚的青年。
熊,就卧在孩子身旁,将嘴巴伏在两只前掌上打盹……几个小伙子,攥着利斧,要闯入屋里;有人从窗口偷偷伸进去猎枪……他们被那接受改造的人一一拦住了。
他说:“熊在这种时候,一般不伤人。
最稳妥的办法,是有人进屋里去,将孩子抱出来……”他以他所主张的方式救出了那个孩子……他在伐木工们的心目中成了传奇人物。
伐木队长公然和他交上了朋友,毫无避讳地和他称兄道弟,还经常请他到家里去喝酒……
一天,他伐木时,碰上了“吊死鬼”——一棵已经伐断的树,被另一棵树半空“扯”住。
他碰上了两棵断树被同一棵树半空“扯”住的险情。
他打准了第三棵的倒势,开动了电锯。
森林里突然刮起一股风。
那风起得好疾,好猛。
他刚听一声大喊:“闪开!”——抬头看时,两棵断树被刮得脱了依持,凌空向他压顶砸下来。
他还没来得及做出迅速的反应,就被人推出一丈多远,跌倒在雪窝里……参天大树轰然倒下,压着的是伐木队长……
半月后,他离开了大森林。
谁也不晓得他将被弄到哪里去,等待他的是凶是吉。
他没有忘记向伐木队长的妻子告别。
他对她说:“你们母子以后的生活肯定会很艰难。
我处于这般田地,无法报答对你丈夫的救命之恩。
也无力周济你们母子。
只有这块古砚,是传家之宝,姑且收下吧。
有机会变卖掉。
可维持三年五载的衣食。
”
他双手捧砚,挚诚相赠。
她感激涕零,却坚拒不受。
最后,他叹息一声,说:“就算我将它寄托于你们吧。
若是哪一天,我的处境略有转变,就让孩子带这块砚去找我。
我会把他当成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友人及其妻听至这里,不禁四目涕视,我看得出,他们内心里都活动着些微妙的想法。
友人嗫嚅地说:“可是,可是我父亲……我刚才告诉过你的,他已经去世了……”青年说:“我母亲也去世了。
母亲去世前,再三叮嘱我——将来一定要寻找到这块砚的主人。
当年讲好是寄托于我们的,我们就一定要守信用,一定要物归原主。
我千里迢迢又来到北京,只是为了归还这块砚。
除此没有别的目的。
”
友人夫妇,顿时肃然。
青年又说:“允许我再看一眼老先生么?”
友人愧曰:“当然当然。
”
于是青年第二次至遗像前,三鞠躬后,拱手作别。
友人问:“你可知此砚现在值多少钱?”
青年回答:“3年前曾有人出两万元高价求买。
虽家境贫寒,但毕竟是信托之物,不欲换钱。
”
友人感慨地说:“这是一块安徽歙县出品的古砚。
曾是宫廷之物,归于我家祖上,已传七八代之久。
抚之如柔肤,叩之似金声。
素享“孩儿面”之美誉。
苏东坡曾赞“孩儿面”——‘涩不留笔,滑不拒墨’。
可不是区区两万元就能买卖之物啊!”
遂向其妻暗使眼色,其妻领悟,转身取一信相赠,言内有五千元,聊谢归还诚意……青年坚拒不受。
友人说:“请稍候。
我为你写一条幅,可愿收下?”
青年微笑,说这是很高兴收下的。
于是友人铺展纸幅,便用那“孩儿面”细细研墨。
研罢,悬笔在手,似一时不知该写什么,侧目求援视我……我沉吟有顷,想出四句话:世人皆图币,君子古心来,孩儿面依旧,朴拙放异彩!
友人随声落笔,果然龙飞蛇舞,墨迹不凡!
我望着那青年,心中暗思——好一段古砚情!好一块“孩儿面”!好一位品性古朴未染的青年!
(1)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 . 青年来京归还古砚,将古砚包裹得里三层外三层,藏布袋里,足见青年的小心谨慎和对古砚的无比珍视,因为他清楚这是一块非常值钱的古砚。
B . 小说中“我”不仅是故事的讲述者,也是故事的参与者。
“我”在讲述故事的同时,又适时地对“青年”流露出钦佩之情。
C . 汪铭老先生当年冒险从熊口下抱出孩子,固然见出它见识不凡,但也说明他大胆冒失,所以才有了后来伐树的危险,差点丧失了性命。
D . 小说注重对人物的语言和心理描写,当听到父亲要将青年当成亲生儿子一样时,友人与妻对视,嗫嚅而言,害怕青年此来会成为自己的负担。
E . 小说结尾友人展纸挥毫,题字相赠,不仅产生突转的戏剧性效果,余韵悠长,而且更好地突现出人情美,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2)
小说以“孩儿面”为题,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3)
小说在刻画林区青年这一形象时,主要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
小说主要写青年来京归还古砚,但几乎一半篇幅是在写青年讲述一段往事。
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4. (9分) (2017高三上·怀化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海南儋州那大镇洛南村委会力乍村① ,一个古老的客家村庄,绿树环抱,依山傍水,一栋栋客家风格的民居
错落有致。
村庄的环境不仅让村民自己住着舒服惬意,还吸引了不少城里人来感受田园风光。
去年,在海南省第一批美丽乡村名单上,洛南村获评为“海南省美丽乡村”。
上榜的原因除了产业发展、乡风文明,还在于洛南村在规划建设中,保留着村落格局和建筑风貌的客家风情特色。
2013年改造之初,力乍村就请来海南大学乡村建设的专业团队,制定规划,画“蓝图”,恢复村庄原有的田园景观,“让农村在风貌上更像客家农村”。
一批批游客来此体验包粽子、品黄皮、吃农家饭等客家民俗,力乍村的客家文化与自然风光,也正式跃入大家的视野。
不仅如此,力乍村还打造了“商业一条街”“石雕一条街”“民宿旅店”“休闲农场”等项目,让游客感受到远古客家文化的新传承。
“美丽乡村”的创建,发展培育经济产业是关键。
力乍村以农家餐饮业为龙头,带动富有地方特色的儋州粽子、客家擂茶、客家米线等产业发展,搭建旅游公共线路,使力乍变成集农业观光、乡村休闲游为一体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山水隐村落,村落连山水。
从过去的“贫瘠山村”到现在的“美丽乡村”,从客家风情到田园风光,力乍村就像一幅风格迥异、精美绝伦的画作,令人流连忘返。
(摘编自《客家小村变身文化旅游走红》)(《人民日报》2017年09月01日)
【注】①洛南村委会下辖力乍、塘坡、牛窝和江头4个自然村。
材料二:
群山含黛,龙狮劲舞。
今天上午,永州市宁远县下灌村这个拥有千年历史的古村迎来一场旅游盛会,2017年湖南省冬季乡村旅游节在此启幕。
开幕式上,永州市发布“寻根朝圣之旅、生态休闲之旅、永州之野体验、永州冬季美食养身之旅”四大精品旅游线路,邀请游客走进永州,领略秀美的自然风光,体验浓郁的民俗风情,品味独具风味的美食。
开幕式后还举办了“永州之野,九嶷部落”多彩冬季系列活动。
独具永州特色的绿色产品展销,浓浓瑶族风情的民俗表演,竹编、木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精彩纷呈。
下午举行了乡村旅游踩线活动,游客从全国第二大孔庙宁远文庙,经千年古村下灌村,穿行到禾亭镇琵琶岗村“地球仓”,尽享一场从古到今的特别之旅。
近年来,宁远县按照打造“湖南最美乡村”的目标,加快下灌村基础设施建设,挖掘历史文化底蕴,修复古村设施,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下灌景区乡村旅游风貌别具一格。
(摘编自《湖南冬季乡村旅游节宁远启幕》)(《湖南日报》2017年11月22日)
材料三:
近几年,中国乡村旅游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现代中国乡村旅游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从最初兴起的所谓“农家乐”,到现如今相对高端的“民宿”,乡村旅游产业向着更大的规模和更广的市场发展。
据统计,过去五年,中国乡村旅游游客接待人次和营业收入年均增速分别达32.0%和26.2%。
2016年,乡村旅游游客接待已达24亿人次,占国内游客接待人次的54.4%;营业总收入达4800亿元,占国内旅游总收入的12.2%。
预计到2020年,全国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将超40亿人次,实现总收入2.3万亿元。
(摘编自《乡村旅游渐升温:数说“旅游扶贫”》)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力乍村客家风格的民居和田园风格的景致吸引了不少城市人,人们在此感受自然风光和文化传承。
B . 力乍村带动富有地方特色的儋州粽子等产业发展,永州发布“冬季美食养身之旅”精品旅游线路,凸显了人们立足于以乡村美食带动旅游发展的战略思路。
C . 永州进行瑶族风情的民俗表演,展示竹编、木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历史文化底蕴,发展乡村旅游业。
D . 过去五年,我国乡村旅游业发展得越来越好,2016年乡村旅游接待游客占到国内旅游接待人次的一半以上。
(2)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 近几年,我国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各种乡村旅游新形式层出不穷,三则材料均用事实和数据证明了这一点。
B . 力乍村让游客体验包粽子、品黄皮、吃农家饭等农家生活,吸引了一批批的游客,保有乡村特色不变是乡
村旅游兴盛的法宝之一。
C . 材料一与材料二是两篇新闻报道,呈现了乡村旅游的缩影,两地各具特色,文化气息浓厚。
D . 材料三用数据和图表告诉我们:乡村旅游游客人数和营业总收入逐年递增,增长率持续提升。
E . 无论是材料一和材料二当中儋州和永州的具体做法,还是材料三乡村旅游的数字性总结,都对解决中国乡村旅游的相关问题有重要指导意义。
(3)怎样才能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可持续性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5. (11分) (2019高一上·金华期中)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文)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觉而起,起而归。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
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故为之文以志。
是岁元和四年也。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乙文)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
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
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
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其嵌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
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
”问其价,曰:“止四百。
”余怜而售之。
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
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
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
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
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鄂、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
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价四百,连岁不能售。
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沿着)
B . 余怜而售之(卖)
C . 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聚集收缩)
D . 以效兹丘之下(呈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悠悠乎与灏气俱是其果有遭乎
B . 故为之文以志若牛马之饮于溪
C . 则施施而行其冲然角列而上者
D . 醉则更相枕以卧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鄂、杜
(3)结合两组选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由于作者是“罪人”,才能有闲暇;由于作者内心忧闷,故需要排遣。
这一切决定了他的游览方式是无目的性、散漫放任的。
尽管这种游览也有乐,但实则苦中作乐。
B . 《始得西山宴游记》采用衬托手法,用游其他山水的心情抑郁反衬西山之游给自己带来的精神愉悦。
开始那一大段文字,被用来衬托游西山时物我合一的心境,含蓄地表现了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后的心态。
C . 《钴鉧潭西小丘记》第一段作者着重描写石的“多”,运用了拟人、比较的手法。
不仅写出了石的形状,更写出了石的情态,生动细致,可谓“词出意表,而刻画无上”。
D . 在文章的最后,作者巧具匠心,揭示主旨:感慨奇美的小丘被弃置在南荒"连岁不售"的命运,由物及己,联想到自己的被"弃",借以抒发自己的不平;也包含着一种期待,表达了祈盼重新获用的渴望。
(4)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