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板块专题一文言文阅读考点三掌握常见的文言句式学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三掌握常见的文言句式
文言句式在文言文阅读中不单独命题,都在文言翻译中考核,因为文言文的特殊的语法形式,如果不能熟练掌握,会成为文言文阅读的障碍,最直接的影响是译错句子,间接地造成曲解文意,影响其他题目作答,一轮复习中要足够重视。

一、判断句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

|相关知识|
判断句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1.“……者,……也。

”这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如:“陈涉者,阳城人也。


2.“……,……也。

”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3.“……者,……。

”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

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4.“……者也。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

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5.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

”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

而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很少作判断词,
在汉以后作判断词的时候则多起来。

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方法思路|
★辨别判断句“3法”
|对点演练|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顾和字君孝,侍中众之族子也。

和二岁丧父,总角便有清操,族叔荣雅重之。

王导为扬州,辟从事。

月旦当朝,未入,停车门外。

周遇之,和方择虱,夷然不动。

和尝诣导,导小极,对之疲睡。

和欲叩会之,因谓同坐曰:“昔每闻族叔元公道公叶赞中宗,保全江表。

体小不安,令人喘息。

”导觉之,谓和曰:“卿珪璋特达,不徒东南之美,实为海内之俊。

”由是遂知名。

(节选自《晋书·顾和传》,有删改)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顾和字君孝,侍中众之族子也。

和二岁丧父,总角便有清操,族叔荣雅重之。

(2)导觉之,谓和曰:“卿珪璋特达,不徒东南之美,实为海内之俊。


解析:(1)句中的“顾和字君孝,侍中众之族子也”是用“……也”表判断的判断句。

(2)句中的“实为海内之俊”是用“为”表判断的判断句。

答案:(1)顾和字君孝,是侍中顾众的同族兄弟之子。

顾和两岁时父亲去世,童年时就有高尚的节操,同族的叔叔顾荣很器重他。

(2)王导醒了,对顾和说:“你人品高洁,卓越不凡,不仅是东南的人才,实在是海内的俊杰。


[参考译文]
顾和字君孝,是侍中顾众的同族兄弟之子。

顾和两岁时父亲去世,童年时就有高尚的节操,同族的叔叔顾荣很器重他。

王导主政扬州时,征用顾和为从事。

月初一应当上朝,还没入宫,车停在门外。

周遇见顾和,顾和正在捉虱子,坦然不动。

顾和曾经去见王导,王导正困倦,对着他打瞌睡。

顾和想把他弄醒,因而对同席而坐的人说:“从前常听同族的叔父元公说王公协同辅佐中宗,保全江南。

王公身体有小不适,令人焦虑。

”王导醒了,对顾和说:“你人品高洁,卓越不凡,不仅是东南的人才,实在是海内的俊杰。

”从此(顾和)就出名了。

二、被动句
“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相关知识|
(一)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1.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

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2.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

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


3.用“见”“于”“见……于……”表被动。

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

”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为此种用法。

4.用“为”“为……所……”表被动。

如:“(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5.用“被”表被动。

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二)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

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逼迫”的意思。

|方法思路|
★辨别被动句“3法”
|对点演练|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樊深字文深,河东猗氏人也。

早丧母,事继母甚谨。

弱冠好学,负书从师于三河,讲习“五经”,昼夜不倦。

魏孝武西迁,樊、王二姓举义,为东魏所诛。

深父保周、叔父欢周并被害。

深因避难,坠崖伤足,绝食再宿。

于后遇得一箪饼,欲食之;然念继母年老患痹,或免虏掠,乃弗食。

夜中匍匐寻母,偶得相见,因以馈母。

还复遁去,改易姓名,游学于汾、晋之间,习天文及算历之术。

后为人所告,囚送河东。

属魏将韩轨长史张曜重其儒学,延深至家,因是更得逃隐。

(节选自《周书·樊深传》)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魏孝武西迁,樊、王二姓举义,为东魏所诛。

深父保周、叔父欢周并被害。

(2)于后遇得一箪饼,欲食之;然念继母年老患痹,或免虏掠,乃弗食。

解析:(1)句中的“为东魏所诛”是“为……所”表被动的被动句;句中的“深父保周、叔父欢周并被害”是“被”表被动的被动句。

(2)句中的“或免虏掠”是无被动标志词的被动句。

答案:(1)魏孝武帝西迁,樊、王二姓起义,被东魏诛杀。

樊深的父亲樊保周、叔父樊欢周都被杀害。

(2)之后得到一箪饼,本想吃饼;但想到继母年老且身患痹症,可能没有被掠夺而遇难,因而不吃。

[参考译文]
樊深字文深,是河东猗氏人。

早年丧母,侍奉继母十分孝顺谨慎。

成人后喜好学习,背负书籍到三河拜师,讲议研习“五经”,日日夜夜不知疲倦。

魏孝武帝西迁,樊、王二姓起义,被东魏诛杀。

樊深的父亲樊保周、叔父樊欢周都被杀害。

樊深因为避难,坠落山崖跌伤脚,两天没吃饭。

之后得到一箪饼,本想吃饼;但想到继母年老且身患痹症,可能没有被掠夺而遇难,因而不吃。

在晚上爬行着寻找继母,恰巧得以相见,有机会把食物给继母。

回家后又悄悄离开家乡,改易姓名,在汾、晋地区游学,学习天文及数学历法之术。

后来被人告发,囚送至河东。

恰逢魏将韩轨的长史张曜器重他(樊深)的儒学,邀请樊深到他的家,(樊深)因此再次得以逃脱隐藏起来。

三、宾语前置句
现代文中,宾语一般处于谓语之后用来回答是“谁”或是“什么”;而在古代汉语中,却往往出现宾语放置在动词谓语之前的情况,有这种现象的句子就叫宾语前置句。

|相关知识|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如:“沛
公安在?”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如: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如:“时人莫之许也。

”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

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4.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例如:“亚父南向坐。

”意思是“亚父面向南坐。


|方法思路|
★抓类型判定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句在文言倒装句中最为复杂,判断方式主要是辨清类型,识准标志。

|对点演练|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王思礼,高丽人,入居营州。

父为朔方军将。

思礼习战斗,从王忠嗣至河西,与哥舒翰同籍麾下。

翰为陇右节度使,思礼与中郎将周佖事翰,以功授右卫将军、关西兵马使。

从讨九曲,后期当斩,临刑,翰释之,思礼徐曰:“死固分也,何复贷为?”诸将壮之。

天宝十三载,吐谷浑苏毗王款附,诏翰至磨环川应接,思礼坠马,蹇甚。

翰谓监军李文宜曰:“思礼跛足,尚欲何之?”俄加金城郡太守。

(选自《新唐书·王思礼传》,有删改)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翰谓监军李文宜曰:“思礼跛足,尚欲何之?”
解析:句中的“尚欲何之”为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的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尚欲之何”。

答案:哥舒翰对监军李文宜说:“王思礼跛足,还能到何处呢?”
[参考译文]
王思礼,是高丽人,居于营州。

(他的)父亲担任朔方军将。

王思礼熟习作战,(他)跟从王忠嗣到河西,与哥舒翰一同属任王忠嗣部下。

哥舒翰担任陇右节度使,王思礼与中郎将周佖侍奉哥舒翰,因功授任右卫将军、关西兵马使。

(王思礼)随从(哥舒翰)征讨九曲,延误了期限应当被处斩,临刑时,哥舒翰释放了他,王思礼慢慢地说:“死原本是罪有应得,为什么又要宽免呢?”诸将认为他很壮烈。

天宝十三年,吐谷浑苏毗王真诚归附,(皇上)下诏让哥舒翰到磨环川接应,王思礼坠下马,脚跛得厉害。

哥舒翰对监军李文宜说:“王思礼跛足,还能到何处呢?”不久,(王思礼)加授金城郡太守。

四、省略句
文言文语句中根据习惯,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的句子叫省略句。

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文言文中的省略句更普遍。

|相关知识|
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
1.省略主语。

有承前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

有时一个复句或一段话中多处省略主语,这些主语并不一致,即所指不是同一对象,在阅读和翻译时要注意。

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的主语要补充出来。

2.省略谓语。

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

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

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

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谓语要补充出来。

3.省略宾语。

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

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这句话就省略了动词谓语“拜”的宾语“之”。

又如:“竖子不足与谋!”这句话中省略了介词“与”的宾语“之”。

译为现代汉语时,省略的宾语要补充出来。

4.省略介词。

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

如:“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

”句中省略了介词“于”。

又如:“赐之彘肩。

”句中省略了介词“以”。

译为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介词也要补充出来。

|方法思路|
|对点演练|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仲长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人也。

少好学,博涉书记,赡于文辞。

年二十余,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

并州刺史高干,袁绍甥也。

素贵有名,招致四方游士,士多归附。

统过干,干善待遇,访以当时之事。

统谓干曰:“君有雄志而无雄才,好士而不能择人,所以为君深戒也。

”干雅自多,不纳其言,统遂去之。

无几,干以并州叛,卒至于败。

并、冀之士皆以是异统。

统性俶傥,敢直言,不矜小节,默语无常,时人或谓之狂生。

每州郡命召,辄称疾不就。

常以为凡游帝王者,欲以立身扬名耳,而名不常存,人生易灭,优游偃仰,可
以自娱,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

(2)统过干,干善待遇,访以当时之事。

(3)每州郡命召,辄称疾不就。

解析:(1)该句省略了主语“仲长统”,“游学”后省略介词“于”以及省略了“与(之)交友者多异之”的“之”。

(2)句中“干善待遇(之),(高干)访(之)以当时之事”省略了宾语、主语及动词宾语。

(3)“每州郡命召(之),(仲长统)辄称疾不就”省略了宾语及主语。

答案:(1)(仲长统)在青州、徐州、并州、冀州附近游历学习,和(他)交往的人都认为他与众不同。

(2)仲长统拜访高干,高干善待了(他),向(他)询问当时的时势。

(3)每次州郡下令征召(他),(他)总是称病不去。

[参考译文]
仲长统字公理,是山阳高平人。

年少时爱好学习,广博涉猎书籍,擅长言辞。

二十多岁时,(仲长统)在青州、徐州、并州、冀州附近游历学习,和(他)交往的人都认为他与众不同。

并州刺史高干是袁绍的外甥。

(高干)向来喜欢名士,招揽四方游士,四方游士多归附于他。

仲长统拜访高干,高干善待了(他),向(他)询问当时的时势。

仲长统对高干说:“你有做大事的志向却没有做大事的才干,喜欢招揽士人却不善于选择人才,这就是您要十分戒备的事情。

”高干向来自视甚高,没有采纳他说的话,仲长统于是离开了高干。

没过多久,高干因为并州叛乱,最终落得失败的结局。

并州、冀州的士人因此都认为仲长统奇异。

仲长统生性洒脱,敢于直言,不拘小节,不大说话,与常人不同,因此当时有人称他为“狂生”。

每次州郡下令征召(他),(他)总是称病不去。

(仲长统)常常认为凡是游说帝王的人,都是想以此来立身扬名,然而名声不能长久存在,人生容易消亡,悠然自得,与世俗沉浮,可以自娱,想选择清静空旷的地方居住来使自己感到快乐。

五、变式句
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总称为变式句,除了宾语前置句外,还有主谓倒装、定
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掌握这些变式句的特点,有助于理解和翻译文言文。

|相关知识|
★主谓倒装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到主语前面,构成主谓倒装句。

翻译时要根据语意、语气表达的需要,适当调整主语、谓语的顺序。

★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是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中心词之后的现象。

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石钟山记》)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劝学》)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涉江》)
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鸿门宴》)
★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

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位置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例如:
《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在河南战”。

《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方法思路|
★主谓倒装句
主谓倒装句一般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多为疑问句或感叹句,二是谓语动词后多有语助词“乎”“哉”“矣”“兮”等字。

如:“甚矣,汝之不惠!”正常语序应是“汝之不惠甚矣!”谓
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定语后置句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放在中心词前面,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且有一定的语言标志,如“……之……”“……之……者”“……者……”。

辨析时,只要抓住这些标志性词语,再加上语意理解即可。

★介宾短语后置句
介宾短语后置句(也叫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是指在文言文中带“于”“以”的介宾短语放在谓语动词的后面的句型。

其突出标志是动词后的介词“于”“以”,“于”字通常省略。

①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②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③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对点演练|
5.下列各句中,属于定语后置句的一项是( )
A.甚矣,汝之不惠B.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C.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D.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解析:选D A、B、C三项均为主谓倒装句,D项为定语后置句。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崔福者,故群盗,尝为官军所捕,逸去。

因隶军籍。

收李全有功,名重江、淮,又累从陈韡捕贼,积功至刺史、大将军。

会淮兵有警,步帅王鉴出师,鉴请福行,韡因厚遣之。

福不乐为鉴用,遇敌不击,托以葬女擅归,亦不闻于制置司。

鉴怒,请必正其慢令之罪。

会韡亦厌忌之,遂坐以军法,然后声其罪于朝,且自劾专杀之罪。

(节选自《宋史·陈韡传》)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福不乐为鉴用,遇敌不击,托以葬女擅归,亦不闻于制置司。

(2)会韡亦厌忌之,遂坐以军法,然后声其罪于朝,且自劾专杀之罪。

解析:(1)句中“托以葬女擅归”“亦不闻于制置司”皆为状语后置句,翻译时需要调整语序为“以葬女托擅归”“亦不于制置司闻”。

(2)句中“遂坐以军法”为状语后置句,翻译时需要调整语序为“遂以军法坐”。

答案:(1)崔福不乐意被王鉴调用,遇到敌人也不出击,以给女儿下葬为借口擅自回来,也不向制置司报告。

(2)恰巧陈韡也讨厌憎恶崔福,于是便按军法问罪了,然后才向朝廷禀告崔福的罪状,并且自己弹劾自己专擅杀人之罪。

[参考译文]
崔福这个人,原本是盗贼,曾经被官军搜捕,但他逃跑了。

于是就加入了军籍。

(因为)收服李全立了功,在江、淮一带名气很大,又屡次跟随陈韡剿捕盗贼,累积功劳升至刺史、大将军。

适逢淮兵发出警报,步兵统帅王鉴发兵,王鉴请求让崔福同行,陈韡于是隆重地给他们送行。

崔福不乐意被王鉴调用,遇到敌人也不出击,以给女儿下葬为借口擅自回来,也不向制置司报告。

王鉴很生气,请求一定要治崔福一个轻慢军令之罪。

恰巧陈韡也讨厌憎恶崔福,于是便按军法问罪了,然后才向朝廷禀告崔福的罪状,并且自己弹劾自己专擅杀人之罪。

六、固定句式
固定句式也叫固定结构或凝固结构。

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约定俗成,经久不变。

熟练地掌握这些句式,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快速、正确地翻译非常有帮助。

|相关知识|
常见的文言固定句式分类归纳如下:
1.“无以”“无从”,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例: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
译文:因此不积累每一小步,就无法到达千里之外;不汇集细微的水流,就无法形成江
海。

2.“……,抑……”,译为“是……,还是……”或“……,或者……”。

例: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
译文:或者考察其成败的事迹,不都是由于人事所决定的吗?
3.“有所”,译为“有……的(人、物、事)”。

例: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鱼我所欲也》)
译文:死也是我厌恶的,(但是我)厌恶的还有比死更严重的,所以祸患(也)有(我)不躲避的。

4.“无所”,译为“没有……的(人、物、事)”。

例: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

(《指南录后序》)
译文:天刚亮时,在竹林里躲避哨兵,(碰到)几十名巡逻的骑兵,几乎没法逃脱而死。

5.“奈……何”,译为“把……怎么办”。

例: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治邺》)
译文:三老不回来,把他们怎么办?
6.“是故”“是以”,译为“因此,所以”。

例: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
译文:因此,无论(身份)高贵还是低贱,无论年龄大还是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7.“所以”,译为“用来……的”“……的原因”“……的方法”。

例: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我们离开父母亲属来侍奉您的原因,只是仰慕您的崇高品德。

8.“不亦……乎”,译为“不也是……吗”。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经常温习所学知识,不也是高兴的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快乐的吗?别人不理解自己,自己也不生气,不也是有道德的人吗?
9.“有以……”“无以……”,译为“有可以拿来……的”“没有可以拿来……的”。

例:吾终当有以活汝。

(《中山狼传》)
译文:我总会有可以用来使你活下去的办法。

10.“庸……乎”,译为“哪……呢”。

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译文:我以道理为师,哪管他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11.“其……乎(邪)”,译为“难道……吗”。

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译文: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是他们真的不知道千里马啊!
12.“得无……乎”“得无……耶”,译为“恐怕……吧”或“莫非……吧”。

例: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记王忠肃公翱事》)
译文:你们的老人很廉洁,你们恐怕不免穷困吧?
13.“无乃……乎(与)”,译为“恐怕……吧”。

例:无乃尔是过与?(《论语》)
译文: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
14.“……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译为“说的就是……啊”“大概说的就是……吧”。

例: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左传》)
译文:民谚中说的“面颊与牙床骨相连,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大概说的就是虞国与虢国的关系吧。

15.“然则”,译为“既然如此,那么”。

例: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译文:这样做官也担忧,不做官也担忧。

既然如此,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
16.“有……者”,译为“有个……人”。

例: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

(《促织》)
译文:县里有一个叫成名的人,读书考秀才,但是多次没有考中。

17.“与其……孰若(无宁)……”,译为“与其……,哪里比得上(不如)……”。

例: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
译文:与其坐着等死,哪里比得上奋起抵抗拯救我们的村庄?
18.“能无……乎”,译为“怎能不……呢”。

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
译文:诚信却被怀疑,忠心却被诽谤,怎能不怨愤呢?
19.“(而)况……乎”,译为“何况……呢”或“又何况……呢”。

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
译文:现在把钟和磬放入水中,即使有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又何况是石头呢!20.“安能”“何能”“何得”,这三种固定结构一般译为“怎么能”。

例(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译文:怎么能让我低头弯腰去侍奉权贵,叫我不能开怀展笑颜?
例(2):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对点演练|
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各句中加点的固定句式的译法。

(1)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
..

(2)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
秦王?
(3)公之视廉将军孰与
..
(4)如太行、王屋何.?
答案:(1)沛公说:“现在出来了,未向项王辞别,这该怎么办?”
(2)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
(3)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怎么样呢?
(4)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
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各句中加点的固定句式的译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