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同步课后作业: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1.下图描绘了汉朝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

作为史料,可以证明当时()
A.农民在井田上集体劳作
B.农业生产使用铁制工具
C.铁犁牛耕在全国逐渐普及
D.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2.宋李处权《土贵要予赋水轮》诗:“江南水轮不假人,智者创物真大巧。

一轮十筒挹且注,循环下上无时了。

”这种“水轮”的使用()
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
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
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
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
3.大汶口出土了31件纺轮;庙底沟仰韶文化出土了85件纺轮;东张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336件纺轮;蒲城店也发掘出了上百件纺轮;等等。

这些考古发现()
A.是当时纺织技术发展的佐证
B.说明了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
C.说明古代中国以纺织业著称
D.表明当时丝织品异常精美
4.匣钵将火焰与坯件隔离,易于避免粘釉、火刺、变形等情况出现。

有陶瓷研究者指出:越窑因在制瓷时使用了匣钵,其青瓷制品器形端正、器壁减薄、釉面更为晶莹光润,瓷器质量有了极大的提高,成为全国瓷器之冠。

这表明()
A.中国古代科技应用十分广泛
B.唐代越窑制瓷水平为中国历代最高
C.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享誉世界
D.中国古代技术创新推动手工业发展
5.在原始社会末期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遗存中,发现有大量的陶石纺轮、纺砖、刀杼(骨匕)、骨梭等纺织工具。

同时,其他一些遗址中发现有许多骨针,直径和针眼都很细小。

据此可知,当时( )
A.纺织技术日臻完善
B.生产工具来源多样
C.陶器制造十分发达
D.手工行业分工细致
6.下图为1999年国家邮政局发行的《汉画像石》特种邮票中的一枚。

邮票中的画面反映出汉朝( )
A.男耕女织是基本的生产模式
B.已形成纺织业的手工工场
C.纺织是最主要的手工业部门
D.已出现较齐备的纺织工具
7.汉朝田庄的生产经营活动主要包括:粮食作物、蔬菜、果木及染料作物的栽培,桑蚕作业,禽畜养殖,药材采集。

此外,酒、醋、酱等产品的酿造加工,纺织手工业,农具和兵器修造,也被列入日常生产安排之中。

这段材料表明( )
A.田庄经济基本自给自足
B.田庄商品经济发达
C.手工业者劳动比较繁重
D.农民受到沉重剥削
8.南宋诗人范成大在《夏日田园杂兴》中写道:“下田戽(汲)水出江流,高垄翻江逆上沟。

地势不齐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

”该诗能够反映出当时( )
A.犁耕技术取得重大进步
B.灌溉工具用于农业生产
C.筒车已经用于农业灌溉
D.水排冶铁提高生产效率
9.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鼓励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

在古希腊罗马历史上,氏族部落解体以后,一家一户的家庭劳作也日渐普及。

对此合理的解读是()
A.交流使小农经济成为东西方当时主流的生产方式
B.东西方家庭生产模式的出现均源于生产力的进步
C.亚历山大征服战争推广了以家庭为单位的模式
D.男耕女织的分工构成东西方农业生产的最初形式
10.《后汉书》记载:“其营理产业,物无所弃,课役童隶,各得其宜,故能上下戮力,财利岁倍,至乃开广田土三百余顷。

其所起庐舍,皆有重堂高阁,陂渠灌注。

又池鱼牧畜,有求必给。

”这描述的是()
A.封建皇室的生活
B.自耕农的日常生活
C.商人家庭的生活
D.地主庄园的生活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东晋南朝时期,门阀政治发展到鼎盛,政权更迭频繁,土地私有制的浪潮又汹涌奔袭,东晋南朝时期的庄园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轨迹中大放异彩。

战乱不息的中原大地促使士族
冠带之家携家带眷避乱江左建立庄园,而战乱所导致的流民又为庄园的生产提供了劳动力和生产技术。

据考证,当时为北来士族庄园建立重镇的会稽,直到刘宋时期也还处于地广人稀的状态。

庄园使仓惶离乱的士族获得了安身立命之所。

颠沛流离的移民重获安家立业之地。

大量的农田水利工程被修建,原本为北方所种植的早地作物被推广至南方。

——摘編自胡宗飞《东晋南朝庄园生产经营研究》材料二世族庄园在唐代以前为数众多,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最尊贵的世家大族”“不得不落到新兴军阀的统治之下”,众多世族庄国走向破败。

中唐以后,通过市场化的土地交易,富民庄园方兴未艾。

作为劳动力的“无田小民”,与庄国主之间经过协商与谈判,形成“明立要契”的租佃关系。

这些佃农虽然仍是庄园的劳动人口,但已经不再以“奴婢”称之。

中唐以后,随着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庄园产品剩余增加和交易盛行,庄园的经营功能逐步完善,农副产品的交易范围扩大。

——摘编自崔永盛《唐宋庄园和庄园经济研究》(1)根据材料,指出东晋南朝庄园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时期庄园经济发展的表现。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汉代的农业生产工具。

材料中的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说明汉代农业生产使用铁制工具,故B项正确;战国时期已经废除了井田制,A项错误;图片场景没有反映铁犁牛耕的信息,也没有涉及家庭手工业的信息,排除C、D项。

2.答案:B
3.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纺轮属于纺织工具,纺轮出土较多,反映了当时纺织技术的发展,故选A项,排除B项。

C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材料并未涉及纺织品,故排除D项。

4.答案:D
解析:材料中越窑使用匣钵提高瓷器质量属于技术创新推动生产发展的典型,故选D项;材料内容只涉及制瓷领域,不能得出中国古代科技应用广泛,排除A项;B项说法绝对,故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

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原始社会时期的生产工具。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仰韶文化遗存中,发现了陶石纺轮、纺砖、刀杼(骨匕)、骨梭、骨针等由不同的材料制成的工具,这说明当时生产工具来源多样,故B项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纺织技术日臻完善,A项排除;材料未体现出陶器制造技术“十分发达”,C项排除;仅凭材料的有限信息,无法得出手工行业分工情况,D项排除。

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汉代的纺织业。

从邮票画面中可以看出,汉代纺织有三道工序,并且当时纺织工具比较齐全,故D项正确;邮票画面只反映出纺织业的发展状况,A、C项排除;手工工场出现于明朝后期,B项排除。

7.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汉代田庄经济。

由材料可知,田庄的生产经营活动多样,从吃的、穿的到疾病医药所需等,涵盖了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田庄是一个在经济上基本自给自足的单位,故A项符合题意。

汉代庄园内部基本自给自足,很少对外交换,故无法反映出田庄商品经济发达,排除B项;材料并未对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生活状况进行描述,无法得知手工业者劳动比较繁重和农民遭到沉重剥削,排除C、D项。

8.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灌溉工具。

由“下田戽(汲)水”可知是灌溉工具,未涉及犁耕
技术,A项排除;据“田园”“下田戽(汲)水”“高垄”等可知诗中描述的是田地里农业灌溉的场景,故B项正确;“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表明是翻车,而不是筒车,C项排除;水排这一水力鼓风冶铁工具与农业灌溉无关,D项排除。

9.答案:B
解析:战国时期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模式是我国古代铁犁牛耕为代表的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各诸侯国鼓励小农经济是为了富国强兵;西方“氏族部落解体”这一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源也是生产力发展,故选B项;小农经济的特点决定了“交流”的条件不成熟,排除A项;亚历山大征服战争与“氏族解体”时间不符,排除C项;D项只符合古代中国生产模式的特点,排除。

10.答案:D
解析:材料中“三百余顷”“又池鱼牧畜”“有求必给”体现出规模大、经营种类多的自给自足的特征,结合所学可判断出材料所描述的是地主庄园,D项正确,排除B项。

材料所述无法体现皇室的生活特征,排除A项;我国封建社会长期奉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项。

11.答案:
(1)原因:土地私有制的迅速发展;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相对稳定;士族和大量民众的南迁带去了劳动力和生产技术;江南土地资源丰富;门阀势力兴盛。

(2)表现:世族庄园衰落,富农庄园兴起;庄园对劳动者的人身控制松弛;庄园的市场化程度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