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神经解剖及定位诊断定位诊断-精品医学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步态、无眼震 • 半球损害---位置觉差、跟膝径不准、辩距
不良、精细动作不能
第三节 反射
反射 解剖学基础
• 反射的解剖学基础是反射弧。它包括 (1)感受器 (2)传入神经元 (3)一个或数个联络神经元 (4)传出神经元 (5)效应器
反射的种类包括浅反射、 深反射和病理反射
深反射
反射 反应 肌肉 神经 定位 肱二头肌 肘关节屈曲 肱二头肌 肌皮神经 C5-6 肱三头 肘关节伸直 肱三头肌 桡神经 C6-8 桡骨膜 肘关节屈曲 肱桡肌 正中、肌皮神经 C6-8
第二节 运动系统
运动系统 概述
• 运动机能可分为随意运动和不随意运动 • 随意运动--有意识的,能随自己的意志而执
行的动作 • 不随意运动--不经意的,不受自己的意志控
制的动作。在正常情况下,它常伴着随意 运动而产生,协调着随意运动,使动作完 成准确,保持机体正常姿势
运动系统 概述
• 神经运动系统由此及彼部分组成 : • 1.下运动神经元 • 2.上运动神经元 • 3.锥体外系统 • 4.小脑系统
除,脊髓牵张反射作用加强,折刀样改变) • (2)腱反射亢进 • (3)各种病理反射,最敏感有意义的是
Babinski Sign • (4)肌肉废用性萎缩,电测验无变性反应
上、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比较
体征 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下运动神经元瘫痪
瘫痪分布 整个肢体为主肌群为主 肌群为主
(单瘫、偏瘫、截瘫)
肌张力 增高,呈痉挛性瘫痪 降低,呈迟缓性瘫痪
锥体外系 解剖生理
• 锥体束以外所有的运动神经核和运动神经 传导束,称锥体外系统
• 广义包括:纹状体系统及前庭小脑系统 • 纹状体系统包括:纹状体、红核、黑质、
丘脑底核—基底节
锥体外系 纤维联系: 红核、黑质、
丘脑底核 反馈 苍白球
其中黑质纹状 体束神经递质为 抑制性多巴胺, 病变时出现震颤 麻痹
纤 维 联 系
小脑 生理功能
• 绒球小结叶及顶核----原始小脑----平衡中 枢
• 小脑的前叶及后叶蚓锥、蚓垂----旧小脑---本体感觉、调节肌肉张力并维持身体姿势
• 后叶大部分新小脑----对随意运动起重要的 协调功能,与精细动作有关
小脑 临床表现
• 急性较慢性明显 • 1.共济失调 • 2.肌张力减退: 腱反射降低,钟摆样运动 • 3.其他症状: 姿势和步态异常 • 中线损害---躯干及两下肢共济失调、醉汉
锥体外系
临床表现
• (5)扭转痉挛(Torsion Spasm),或称变形性 肌张力障碍。系围绕躯干或肢体长轴的缓 慢扭转或呈螺旋形旋转的不自主运动。可 为原发性、症状性,多见肝豆及酚噻嗪类、 丁酰苯类或左旋多巴药物反应
• (6)偏侧投掷运动(Hemiballismus):为 一侧肢体猛烈的投掷样不自主运动,运动 幅度大、力量强,为对侧丘脑底核损害引 起
浅反射 概述
• 浅反射的反射弧除了脊髓阶段性的反射以 外,还有冲动循脊髓上升达大脑皮质,下 降的纤维经锥体束至脊髓前角细胞
• 因此,脊髓反射弧的中断或锥体束病变均 可引起浅反射减弱或消失
浅反射
• 反射 检查法 反应 神经 阶段定位
角膜反射 轻触角膜 闭眼睑 三叉面N 脑桥
咽反射 轻触咽后壁 软鄂上举 舌咽、迷走N 延髓
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定位诊断
• (2) 内囊型: 纤维集中,完全性偏瘫,三偏征,多见于
脑血管病
• (3) 脑干型:典型出现交叉性瘫痪 • 中脑WEBER征:本侧动眼神经瘫,对侧面神经、舌
下神经及上下肢中枢性瘫痪 • 脑桥MILLARD-GUBLER综合征:病侧展神经及面
神经瘫,对侧上、下肢上运动神经元性瘫及中枢 性舌下神经麻痹 • (4) 脊髓:半切、横贯性损害的临床表现
锥体外系
临床表现
• (7)抽动症(Tic):为固定性或游走性的单 个或多个肌肉的快速收缩动作。如挤眼、 面肌抽动,一部分系基底节病变,一部分 系精神因素,有些系药物所致
小脑 解剖生理
• 位于颅后窝,在脑桥和延髓背侧,其间为 四脑室,上、中、下小脑脚与中脑、脑桥、 延髓相连。
• 1.小脑的内部结构:表面为灰质,里面为白质
下肢:股前:L1-3 膝:L4
小腿内侧:L4 小腿外侧:L5 大腿后:L4-S2 鞍区:S3-5
感觉障碍 临床表现
• 分为抑制性症状和刺激性症状: • (一)抑制性症状: • 感觉径路被破坏或功能受抑制时-→感觉缺
失或感觉减退(痛温触深) • 如果在同一部位只有某种感觉障碍而其他
感觉保存 -→分离性感觉障碍
神经系统解剖及定位
第一节 感觉系统
概述
• 感觉是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在脑中的直 接反映。包括:
• 1.浅感觉:痛觉,温度觉和触觉 • 2.深感觉:运动觉、位置觉和振动觉 • 3.复合感觉:实体觉、图形觉、两点辨认觉、
定位觉和重量觉等
躯干四肢痛温觉传导通路
中央后回中上部
大脑皮质
中央旁小叶后部
中央前回
• 1.丘脑性损害: 对侧各种感觉缺失 • 刺激性-→对侧自发性疼痛,弥漫性,一般
镇痛剂无效 • 2.内囊性损害:内囊后肢1/3损害 对侧偏身
感觉缺失
感觉障碍 定位诊断
• 3.皮质性损害:中央后回和旁中央小叶附近 (第3,1,2区)。单肢感觉障碍
• 皮质性感觉障碍的特点是出现精细性感觉 障碍
• 刺激性病灶 -→感觉性癫痫发作 • 癔病性感觉障碍
小脑
解剖生理
• (1)小脑白质:从外向内分为分子层、蒲 肯野细胞(Purkinge)质层及颗粒细胞层。
• (2)小脑内核(存在于小脑白质中)由外 向中线4对核团:齿状核、栓状核、球状核 和顶核
• (3)小脑白质:由神经纤维组成 • a.传入纤维 b.传出纤维 • c.连接小脑不同部位的固有纤维
小 脑
• 3.神经丛:如外伤,几组肌肉瘫痪 • 4.周围神经丛型(神经干型,末梢神经型)
皮质锥体束解剖通路:
起自大脑额叶中央 前回运动区→辐射冠→ 内囊后肢-→锥体交叉→ 对侧脊髓侧索下行 -→ 脊髓前角
大部分纤维交叉下行 终止于对侧前角细胞
少数纤维不交叉终止 于同侧前角细胞
上运动神经元 临床表现
• 上运动神经元瘫痪的特点: • (1)肌张力(主要是中枢对脊髓抑制作用被解
和呕吐
上腹壁 划过腹部上部 上腹壁收缩 肋间N T7-8
反射 皮肤
中腹壁 划过腹部中部 中腹壁收缩 肋间N T9-10
反射
皮肤
下腹壁 划过腹部下部 下腹壁收缩 肋间N T11-12
反射 皮肤
浅反射
反射 检查法 反应 神经 阶段定位 提睾反射 刺激大腿上部 睾丸上举 生殖股神经 L1-2
中脑
第三级N元
对 丘脑腹后外侧核
脑桥
侧 内侧丘系
交叉 第二级N元
丘系交叉 薄束核、楔束核
延髓
中枢突
薄束、楔束
C8
第一级N元
脊N节
T4
周围突
L3
感受器
躯干四肢肌腱、关节 、皮肤感受器
S5
颈:C3 肩:C4 乳头:T4 剑突:T6 脐:T10 腹股沟:T12、L1
上肢:外侧:C5 、C6 中指:C7 内侧:C8 、T1 、T2
下运动神经元 解剖生理
• 指脊髓前角细胞,脑神经运动核及其发出 的神经轴突
• 它是接受锥体束、锥体外系和小脑系统各 方面冲动的最后共同通路
• 每个前角细胞支配50-200个肌纤维
下运动神经元 解剖生理
• 前根在椎间神经节后与后根结合形成前支 和后支,其形成5个神经丛:
• 颈丛C1-C5 • 臂丛C5-T1 • 腰丛L1-L4 • 骶丛L5-S4 • 尾丛S5-C0

• 5.疼痛:
(1)局部疼痛 :如神经炎所致局部神经痛
(2)放射性疼痛:如神经干、神经根及中枢神经系 统刺激性病变时,疼痛由局部扩展到受累感觉神 经支配区
(3)扩散性疼痛:疼痛由一个神经分支扩散到另一 分支,手指远端挫伤 整个上肢痛
(4)牵涉性疼痛:由于内脏与皮肤传入纤维都汇聚 到脊髓后角神经元,内脏病变疼痛可扩散到相应 体表节段,心绞痛 左侧胸及上肢内侧痛
感觉障碍 临床表现
(二)刺激性症状 • 1.感觉过敏:指轻微的刺激引起强烈的感觉
(较强的疼痛感)
• 2.感觉倒错:指非疼痛性刺激诱发疼痛感觉 • 3.感觉过度:一般发生在感觉障碍的基础上。
感觉的刺激阈增加, 反应时间延长,强烈, 定位不明确。见于丘脑和周围神经损害
感觉障碍 临床表现
• 4.感觉异常: 没有刺激发生感觉。如麻木, 痒,针刺,蚁走感,电击感,束带感和冷 热感等,具有定位价值
锥体外系
临床表现
• (3)舞蹈样动作(Choreic Movement)是 迅速多变、无目的的、无规律、不对称、 运动幅度大小不等的不自主运动,可发生 于面部、肢体及躯干
• (4)手足徐动症(Athetosis) ,是手指或足趾 间歇的、缓慢的、扭曲的蚯蚓蠕动样伸展 动作,又称变动性痉挛。见于纹状体大理 石样变性,Wilson’s病,核黄疸等
锥体外系
临床表现
• (1)肌强直(Rigidity): 伸、屈肌张力均增高, 铅管样或齿轮样肌张力增高。因肌张力↑-→ 运动减少、表情缺乏(面具脸)、语言单调、 联合动作减少。如:帕金森综合征 (Parkinson Syndrome)
• (2)静止性震颤(State Tremor):静止时出现, 运动时减轻或消失,入睡后完全停止,最多 见为手指节律性抖动,频率一般为4-6次/ 秒,“搓丸样”动作
腱反射 增强
降低或消失
病理反射 有

肌萎缩 无或轻度废用性萎缩 明显
肌束颤动 无
可有
肌电图 神经传导正常
神经传导异常
无失神经电位
有失神经电位
上 运 动 神 经 元
瘫 痪 定 位 诊 断
上运动神经 元瘫痪 定位
诊断:
皮质型: 对 侧肢体的轻 偏瘫或单瘫, 运动性失语, 刺激性病灶 可有 JACKSON 癫痫
胆囊病变 右肩痛
感 觉 障 碍 定 位 诊 断
感觉障碍 定位诊断
• (一)周围神经损害:
• 各种感觉成分绝大多数都在同神经内进入 脊髓,因此完全断离时,支配区域各种感 觉均丧失
感觉障碍 定位诊断
• 1.末梢型:对称性手套和袜套样分布。如:多 发性神经炎
• 2.神经干型:感觉障碍大片状分布,沿神经 干压痛
投射纤维
内囊后肢
中脑
第三级N元
丘脑腹后外侧核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脑桥
交叉
侧 脊髓丘脑束
第二级N元 脊髓 I、V、VII、VIII层
延髓
上升1-2节段
中枢突
后根外侧部
第一级N元
脊N节
脊髓
周围突
感受器 躯干四肢皮肤感受器
躯干四肢深感觉传导通路
传导通路
大脑皮质
中央后回中上部 中央旁小叶后部 中央前回
投射纤维
丘脑上辐射(内囊后肢)
感觉障碍 定位诊断
• 后柱损害--深感觉丧失和触觉减退,感觉性 共济失调
• 侧柱损害--脊髓丘脑侧束损害--对侧浅感觉 丧失
• 半侧损害Brown-Sequard Syndrome:损害 平面以下同侧中枢性瘫痪和深感觉缺损, 对侧痛温觉缺失如外伤、脊髓肿瘤早期
• (三)脑干损害
• 交叉性感觉障碍
感觉障碍 定位诊断
深反射病理表现
• 深反射的增强: • 锥体系在正常情况下对深反射的反射弧起
抑制作用 • 深反射增强是一种释放症状,见于反射弧
未中断而锥体束受损伤时 • 深反射增强是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的重要体

浅反射 概述
• 浅反射为刺激皮肤、角膜及粘膜引起的肌 肉迅速收缩反应
• 包括角膜反射、咽反射、腹壁反射、提睾 反射、跖反射、 肛门反射
下运动神经元
临床表现
• 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引起的肌肉瘫痪,称下 运动神经元瘫痪或周围性瘫痪主要表现为:
• A 肌张力缺乏或减退 B 肌肉萎缩 • C 腱反射消失或减弱 D 无病理征
下运动神经元
临床表现
• 1.前角细胞: 慢性损害---肌束颤动 运动神经元病
• 2.前根型: 瘫痪分布是阶段性,有时可见 肌 束颤动
前臂旋前 旋前肌 指屈肌 手指屈曲 指深、浅屈肌 正中、尺神经 C7-T1
拇屈肌 膝反射 膝关节伸直 股四头肌 股神经 L2-4 踝反射 足向趾面屈曲 腓肠肌 坐骨神经 S1-2
深反射病理表现
• 深反射减弱或消失: • 反射弧任何部位的中断可产生深反射减弱
或消失,是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一个重要 体征 • 在深昏迷、深麻醉、镇静、脑脊髓损害的 神经性休克期,深反射可消失或减弱
• 3.神经丛型:多片状分布 • 4.神经后根型:阶段性分布,根性疼痛
感觉障碍 定位诊断
• (二)脊髓损害 • 1.后角型:单侧阶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病
变阶段痛温觉丧失,触觉、深感觉保存。 见于一侧后角病变 • 2.前联合型:双侧阶段性分离性感觉障 碍,痛温觉消失,触觉和深感觉保存 • 3.传导束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