颌面部严重间歇感染的治疗及转归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颌面部严重间歇感染的治疗及转归
发表时间:2011-05-30T17:42:21.63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7期供稿作者:赵玉红
[导读] 颌面部间隙感染多数是以牙齿感染为首发症状;部分以上呼吸道感染为诱因。

赵玉红(驻马店市中心人民医院口腔科河南驻马店463000)
【中图分类号】R78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1)7-0093-02
【摘要】通过近三年收治的颌面部严重间隙感染病例的调查,发现多发于夏秋季节,早期多数有牙痛史,继发颌面、颈部肿胀,伴随胸闷、心悸、呼吸急促等症状,治疗不当,可快速发展为脓胸,心包积液,进而出现腹腔积液,伴有高热、脓毒败血症等严重中毒症状。

死亡率明显升高。

【关键词】颌面部间隙感染
颌面部间隙感染多数是以牙齿感染为首发症状;部分以上呼吸道感染为诱因。

感染灶沿组织潜在间隙逐步扩散。

腺源性感染者病灶沿淋巴途径颌面部、颈部、纵膈等深部组织间隙;牙源性病灶进入骨髓腔或骨膜下、颌面软组织、进入颈部、心包、胸膜腔、腹部等深部间隙,造成全身性感染、中毒,有着较高的病死率。

值得临床工作者高度关注。

笔者总结了三年来收治的颌面部严重间隙感染病例34例,就其治疗、转归、最终诊断作了探索、总结。

1 资料
患者男21例,女13例。

年龄21—64岁,中位年龄43岁。

出现颌面部多间隙红肿疼痛,伴随开口困难,发热等症状。

严重者伴随吞咽困难,甚至出现呼吸困难,伴随强迫体位。

2 治疗方法与结果
早期行局麻下脓肿/肿胀间隙切开引流,配合术区局部药物冲洗,全身用药。

出现呼吸困难及时行气管切开,建立有效呼吸通道,保障呼吸通畅。

脓肿逐渐引流至体位较低处:颈部气管旁间隙,胸膜腔。

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行颈部脓肿切开引流、胸腔闭式负压引流。

配合全身敏感抗生素应用,加强营养支持治疗。

感染中毒症状较重时,分次给予输注血浆,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结果:治愈 30例,死亡1例,转为慢性病3例。

3 总结如下
(1)颌面部严重感染多来源于下颌第三麽牙。

不论其是否龋坏,由于特殊解剖位置及周边肌层、结缔组织间隙广泛相连,易继发多间隙感染,使炎症广泛扩散。

下颌第三磨牙萌出晚,颌骨位置相对较小,骨量不足,多有阻生现象,形成盲袋。

不利于口腔卫生,肌体抵抗力下降时,继发智齿冠周炎。

进而发展为咽旁间隙、颌下间隙、颊间隙、翼颌间隙、爵肌间隙等多处软组织红肿疼痛,脓肿形成。

患者表现吞咽疼痛,开口受限,局部红肿,或有发热现象。

(2)严重感染进展较快者,多有治疗不当病史。

如13例波及颈胸部感染病例,7例有早期局部热敷、贴膏药史。

热敷后肿痛范围迅速扩散,进入颈胸部等远处组织间隙。

其中1例导致严重呼吸道受压而猝死。

1例因磨牙龋齿疼痛,自行服用抗生素一年余,出现严重耐药性感染。

感染病灶迅速扩散至颈胸等处,由于患者牙关紧闭,口腔病灶无法有效治疗,在患者舌腭弓处脓肿自行脓肿破溃处间断引流出脓液与坏死组织后,发热中毒症状无缓解,呼吸困难加重。

X线检查发现右肺三分之二被压缩,胸腔大量积脓。

配合胸外科行胸腔闭式负压引流与灌洗,同时分次输注血浆,胸腔积脓引流干净后,患者发热、呼吸困难等症状逐渐消失。

(3)严重感染者多伴有基础疾病。

患者群中糖尿病14例、风湿病2例、肾病综合症1例、甲亢1例。

由于疾病因素长期用药,患者肌体抵抗力下降,处于免疫抑制状态。

继发感染后不易局限于一个解剖部位,导致炎症广泛扩散。

如:一患者出现牙源性间隙感染,局部红肿热痛不典型,以组织渗出性水肿为主,治疗过程中患者全身状况出现急速衰竭变化,与炎症程度不相关。

经检查询问有甲亢病史,曾过量用药,停药后出现了骨髓抑制现象,未作有效治疗,经常出现上呼吸道感染,伴有乏力、低热现象。

出现牙痛后,治疗效果差。

局部软组织肿胀明显,显示炎症迅速扩散。

治疗过程中出现急速衰竭变化,波及消化道、心血管循环等多脏器。

后转入血液科继续治疗。

治疗应首先控制基础病变,继发感染才能有效控制。

(4)肿瘤继发局部感染,影响诊断准确性。

患者牙源性肿痛表现典型,以牙痛、局部肿痛就诊,诊疗过程中发现肿痛现象抗炎对症治疗效果不明显,肿胀难以减轻。

即使药敏实验高效药物亦难有效缓解肿胀现象。

肿胀可迅速扩散,进入颈部、胸部、甚至一侧上肢,存在特异性肿痛表现与感染程度不符,肿胀多表现为副性水肿,提示存在局部淋巴引流受阻现象。

相关检查显示:全身多处淋巴结肿大,后经病理证实系肿瘤浸润所。

在颌面部肿痛误诊病例中,淋巴瘤多见。

(5)感染扩散途径沿自然潜在筋膜间隙走行。

与组织结构相关:筋膜间隙组织密度低、张力小,渗出物易于扩散,间隙内存在引流毛细淋巴管。

淋巴结肿大时,出现间隙明显副性水肿。

如下颌第三磨牙病变,感染扩散途径自磨牙根尖区或牙周区进入下颌骨——骨膜下——颌下间隙或嚼肌间隙或咽旁间隙或口底舌下区——舌骨下间隙——气管旁间隙,出现呼吸困难,心悸等症状,严重者可致猝死。

炎症进入纵隔后,出现心包积液及肺不张、脓胸,风险大大增加。

(6)颌面部严重间隙感染多见于夏秋季。

考虑此时人体自然消耗严重,体重下降,抵抗力下降明显。

易于继发严重感染。

(7)致病菌多为条件致病菌。

多数患者有长期用药史,出现耐药。

条件致病菌毒力增强,并且对多种抗生素出现耐药。

成为难治性感染。

细菌毒素、酶类溶解结缔组织,扩散较快;致病菌大量繁殖,局部出现缺氧环境,继发厌氧菌感染,表现为组织腐败、降解,出现指现陷性水肿,机体中毒症状进一步加剧。

出现恶液质表现。

(8)部分病例治疗中转变为慢性感染病灶。

究其原因有二:深部组织病灶,药物不易达到,如骨髓腔。

其次细菌出现耐药性。

根据情况,打通分散的脓腔,建立通畅引流,必要时手术治疗颌骨坏死病灶。

促进感染早期愈合。

药物根据细菌药敏实验随时调整,合理用药。

(9)治疗原则
治疗早期实行脓肿/肿胀区域切开引流,减轻机体中毒症状。

有呼吸困难时,及时行气管切开,建立呼吸通道。

加强局部换药冲洗,减少毒素吸收。

注意渗出物因体位而改变,及时调整引流部位。

注意观察渗出物的性质:脓液性为主、坏死性为主、组织液渗出为主等不同表现,帮助判断病灶性质,有助临床选择药物。

结合临床
表现,必要时完善病理检查,明确诊断,减少误诊风险。

全身应用高效杀菌剂。

加强营养支持治疗。

必要时鼻饲插管,保证营养全面、足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