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和全部课时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连续观察
一、单元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设计说明
本单元以“连续观察”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三课文。

《古诗三首》描绘了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景物。

《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别以日常生活中的植物和动物为观察对象,描写了事物的特点和变化,展现了作者连续致的观察。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顺承年级的“留心生活,细致观察事物”,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连续观察。

围绕语文要素,单元进行了精心编排。

其中,《爬山虎的脚》以准确形象的语言,描写了爬山虎叶子和却的细微变化,以及爬山虎向上攀爬的过程。

《蟋蟀的住宅》以准确生动的表达,再现了悉蟀住宅的特点及修建过程。

两篇课文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交流平台”则梳理、总结了观察的方法,鼓励学生进行迁移运用。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进行连续观察,学写观察日记”。

旨在培养学生进行连续观察,写观察日记的能力。

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一方面已经了解了日记的一般格式,初步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另一方面,知道要仔细观察,注意事物的变化,把观察到的事物写清楚。

这些都为本次习作奠定了基础。

此外,本单元还编排了与主题相关的“资料袋”和“阅读链接”,帮助学生顺利完成观察日记的写作。

“资料袋”帮助学生养成连续观察并进行记录的习惯,“阅读链接”引导学生了解观察日记的内容和写法。

二、单元学习目标与重点难点
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24个生字,会写38个生字,会写“重叠、空隙、随遇而安、疲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体会处处留心皆学问,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对事物的描写,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3.通过对课内外文章的学习,感受植物的无穷魅力,增加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4.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制定解决近视问题的办法,懂得爱护自己的眼睛,保护
视力。

5.引导学生进行连续观察,并能够进行细致、仔细地描写,学写观察日记,表达自己的感受。

6.理解不同词语有着相同的意思,并体会词语运用会使句子意思更准确。

朗读背诵节气谚语并且能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意思。

教学重难点
1.能引导学生根据细致观察,感受作者对大自然无限热爱的生活情趣。

通过阅读,感受古诗三首的自然美和语言美。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感受植物的无穷魅力,增加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蟋蟀的喜爱之情。

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2.教学时应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学习并运用观察方法描写事物,表达自己的感受。

三、单元整体教学思路
1.要通过体会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细致的观察。

细致观察是连续观察的基础,是描写准确生动的前提。

感受细致观察要从课文中的语言文字体会,不能抽象地讲方法。

要充分利用教材已有资源,加强整合,灵活学习。

课前,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篇章页上的导语和“交流平台”中的泡泡,明确表达和观察的紧密联系;课中,引导学生从准确生动的表达中感受细致观察的重要性;课后,利用“资料袋”“阅读链接”等,指导学生进行细致观察并做好记录。

2.循序渐进,引导学生从多方面感受连续性观察。

连续观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强调在观察积累中有所发现。

通过本单元课文的学习,既要让学生感受到作者之所以能写得准确生动,是因为进行了长期细致的观察,知道作者是怎样进行连续观察的;还要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生活经验,在课外进行实地观察,学写观察日记,感受事物的变化过程,体会观察的乐趣,养成连续观察的习惯。

3.进行单元整合,提前作好习作准备。

完成本单元的习作需要有充分的准备时间。

写观察日记前,要提前布置学生围绕感兴趣的观察对象进行连续细致的观察;指导学生运用“资料袋”中提供的两种观察记录形式进行记录;通过“阅读链接”体会观察日记的写法,并以此为范例,引导学生整理观察记录,学写观察日记。

9 古诗三首
一、教材分析
《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风景诗。

诗人选取了从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热爱大自然的美丽景色,热爱大好秋色的喜悦之情。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

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

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是因为“身在此山中”。

《雪梅》这首诗写出了梅与雪的特点。

前两句写梅雪争春,要诗人评判,后两句是诗人对梅与雪的评语。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暮、瑟”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降”,会写“暮、吟”等1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题西林壁》。

3.能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绘的景象。

三、教学重难点
能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绘的景象。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诵读古诗,揭题导入
1.全班诵读诗句。

课件出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2.引导:你发现这些诗句的共同之处了吗?(都是写傍晚时分的景色)
3.导入:我们今天要学的一首古诗也描写了傍晚的景色。

(板书诗题)
4.品读诗题。

(1)学生齐读诗题。

(2)引导:诗题中的哪个字点明了是傍晚时分?(暮)你是怎么猜出来的?(点拨:“暮”字上面是草字头,草字头下面是一个“日”,像太阳落到草丛中,表示天将晚)
(3)提问:诗题是什么意思呢?(吟咏傍晚江景的诗)
【设计意图】归类呈现描写黄昏的诗句,学生诵读诗句,在类比中初步感知黄昏时分的美丽景色,自然导入诗题,为理解题目渗透方法。

(二)初读古诗,感知诗意
1.自读古诗,要求:边读边圈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朗读古诗,教师随机正音。

(1)指名朗读古诗。

提示:“瑟、似”是平舌音。

(2)指导识记生字。

①形近字比较识记“暮”:“暮”与哪几个字很像?相机组词加以区别:暮(日暮)墓(墓地)慕(羡慕)幕(夜幕)
②联系旧知识记“瑟”:和“琴”比较,两个字都有两个“王”,和乐器有关。

(3)指导书写“暮”和“吟”两个字。

①课件出示田字格中的范字。

②引导学生观察。

教师提示:“暮”字中的两个“日”,上方的“日”要写得扁平一些,下面的“日”要写得稍瘦长一点儿;“吟”的右边是“今”,不是“令”。

③学生练习写字。

3.学生练读古诗,指导读好节奏。

4.理解诗意。

(1)提问:这首诗中,哪些词语你不太理解呢?
(2)学生反馈。

(3)教师相机指导理解词语“残阳”。

(4)指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瑟瑟”“可怜”“真珠”等词语的字面意思。

(5)教师引导:读了古诗,你知道古诗描写了哪些景物吗?(残阳、江水、露珠和月亮)
【设计意图】字词学习是语文学习的基础,这里的教学方法根据字形特点选择,注重实用性。

依据文本内容选择重点字词教学,能达到读通古诗的目的。

从学情出发,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借助图片、依据注释、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中难懂的字词,继而帮助学生读懂古诗的内容。

(三) 展开想象,读出诗境
1.学习第1、2句诗。

(1)引导:自由读第1、2句诗,你认为这两句诗中哪个字用得最好?
(2)引导学生交流。

(3)想象画面,品读诗句。

学生朗读诗句。

教师引导:读着读着,你仿佛看见了怎样的景象?
全班齐读诗句。

2.学习第3、4句诗。

(1)教师引导:漫步江边,诗人流连忘返,不知不觉,夕阳带着无比眷恋之情离开了,天色渐渐暗下来了,此时作者又看到什么?有怎样的感受?
(2)学生交流。

(3)教师提问:那么“初三夜”到底可爱在哪里呢?
学生理解诗句后想象画面:弯弯的月亮高挂在天空中,在月光的照耀下,露珠晶莹剔透,像粒粒珍珠,美丽极了。

(4)学生朗读诗句。

【设计意图】紧扣“铺”字,换词比较、联系生活实际联想,学生在脑海中重构诗句描绘的美景。

抓住两处比喻,引导学生延展想象月亮还像什么,露水又像什么。

这样的想象有根据有基础。

在教师用语言创设的情境中,学生感受美景,诵读诗句,步步深入,体现了学生学习体验的过
程。

(四)拓展延伸,背诵古诗
1.补充资料,了解诗人情怀。

(1)课件出示背景资料。

(2)教师引导:此时此刻,白居易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3)学生交流,再指名朗读古诗,读出感受。

(4)教师引导:先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后有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

白居易在江边干什么呢?(散心赏景吟诗)(5)教师引读:是的,诗人陶醉其中,流连忘返!学生齐读。

那样自由愉悦的心境!学生再次齐读。

2.尝试背诵。

课件出示诗句描绘的风景图,一生口述诗句描写的景色,一生背诵对应的诗句。

3.看风景图,学生背诵全诗。

4.延伸拓展。

(1)将下面几个词语填入句子中读一读。

(2)这些诗词句借夕阳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课后同学们可以继续探究。

【设计意图】“残阳”点明诗句描写的时间,诗人还借此表达自己的心境。

这个环节让学生走近诗人,怀着和诗人一样的心情诵读诗句,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情感的品味能力。

拓展环节又补充了和夕阳有关的诗词句,把学生的视角带向更广阔的诗文世界。

(五)拓展阅读
1.文本内容
浪淘沙
(唐)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2.引导思考的问题
(1)根据意思写出诗中的词语。

①指极短的时间。

()
②江海汇合之处。

()
(2)“八月涛声吼地来”是从(视觉听觉)方面来描写的,写了(涨潮退潮)时的景象;“头高数丈触山回”是从(视觉听觉)方面来描写的,写了(涨潮退潮)时的景象。

(3)把“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改写成现代汉语。

(4)“卷起沙堆似雪堆”运用了的修辞手法。

请你运用这种手法仿写一句。

(六)板书设计
暮江吟
第二课时
(一)初读,识字写字
1.导入新课,初读古诗。

(1)自由读一读《题西林壁》《雪梅》,圈出不认识的字。

(2)同桌之间相互听读,读准字音。

2.识字写字,读通古诗。

(1)指名朗读两首古诗,相机正音。

指导读准“岭、峰”两个后鼻音。

(2)课件出示要求会认的生字,学生开火车认读。

(3)同桌互读互听,纠正读音。

(4)指导书写要求会写的字:缘、降、输。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让学生自读两首诗后重点指导识字写字。

在学生有困难的地方着力,这样,教学效率会提高很多。

(二)再读,读懂意思
1.学习古诗《题西林壁》。

(1)请学生读这首诗的题目,注意在“题”的后面稍作停顿。

(2)指名读诗句,注意读出节奏。

(3)学生自读全诗,感知诗意。

①出示学习要求:轻声读全诗,借助注释,看看能读懂些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请教同桌。

②学生自由读,相互交流。

③全班交流:你读懂了什么?从哪里读懂的?
(4)感受古诗蕴含的哲理。

2.学习古诗《雪梅》。

(1)自由读古诗,读出古诗的节奏。

(2)出示学习要求:轻声读全诗,借助注释,看看能读懂些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请教同桌。

①学生自由读,相互交流。

②全班交流:你读懂了什么?从哪里读懂的?
(3)引导感受古诗蕴含的哲理。

(4)指导朗读:梅雪争春的景象可以用轻快上扬的语调,读得热闹一点儿;后两句则要把语调降下来,着重读“逊”和“输”,读出二者各有所长。

【设计意图】在读正确的基础上,此环节着重让学生读出节奏,读懂诗句的意思。

在感受诗句蕴含的哲理时,采用创设语境、指导想象、提供句式练说等策略,让学生从字面到逻辑一步步深入理解诗句。

(三)对比阅读,背诵积累
1.分析比较,整体阅读。

(1)过渡:同学们,这三首古诗中均有精彩的写景内容,我们再读一读这三首古诗,感受古诗的魅力。

(2)学生齐声朗读三首古诗。

(3)出示表格,引导学生填写表格。

(4)教师小结:第一首诗是景中含情,后两首诗是景中寓理。

对景物的生动描摹得益于诗人认真、仔细的观察;情的抒发、理的阐释则有赖于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2.请学生借助上面的表格背诵三首古诗。

【设计意图】本教学板块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整体关照,通过比较与互相交流,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以达到深刻理解诗句、背诵诗句、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四)拓展阅读
1. 文本内容
雪梅•其二
(宋)卢梅坡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2.推荐理由
此诗可与《雪梅其一》对比阅读。

诗中阐述了梅、雪、诗三者的关系,三者缺一不可,只有三者结合在一起,才能组成最美丽的春色。

诗人认为如果只有梅花独放而无飞雪落梅,就显不出春光的韵味;若使有梅有雪而没有诗作,也会使人感到不雅。

从这首诗中,可看出诗人赏雪、赏梅、吟诗的痴迷精神以和高雅的审美情趣。

3. 引导思考的问题
(1)解释词语。

日暮:
十分春:
(2)把“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改写成现代汉语。

用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3)从这首诗的后两句可以看出,诗人认为“十分春”的组成部分包括()
A.梅和雪
B.梅和诗
C.雪和诗
D.梅、雪、诗
(4)你还知道哪些写梅花的诗句呢?写一写吧。

(五)课堂演练
(六)板书设计
10 爬山虎的脚
一、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脚》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本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引导学生学习仔细观察植物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学到的观察方法指导自己的观察实践,提高学生在习作实践中把事物写具体的能力;二是配合本组教材的训练重点,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感受植物的无穷魅力,增加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这篇课文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观察,首先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其次介绍爬山虎叶子的特点;最后重点介绍爬山虎“脚”的特点。

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还要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
深入、细致地观察周围事物,抓住事物的特点,去学习写出内容具体的文章来。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摘抄课文中准确、形象的句子。

2.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3.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四、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五、教学准备
学生:实地观察爬山虎,画一画。

老师: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谜语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

(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

(葡萄)
(3)名字是虎不是虎,浑身碧绿纤细足。

小小爪子当力量,攀登高处本领强。

(爬山虎)
2.导入:同学们,爬山虎是一种攀援植物,它不用像葡萄或丝瓜等植物那样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

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0课《爬山虎的脚》,就能找到答案了。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介绍作者。

【设计意图:利用谜语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从中了
解到植物的特点。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多读几遍,思考: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爬山虎的脚? 除了讲爬山虎的脚,还讲了什么?
2.课件出示生字,检查预习情况。

3.分析记忆字形。

4.易错字书写指导,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

5.默读课文,根据每个自然段的大意给课文分段。

小组讨论分段情况、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归纳总结,从而理清课文脉络,了解课文内容。


三、自主探究,学习课文
1.全班齐读,思考:这两句话从哪些方面介绍了爬山虎?
2.同桌交流,指生填空。

爬山虎生长的特殊环境是。

爬山虎生长的特点是。

3.指导朗读。

4.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同桌交流:
(1)请找出描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词语,读一读。

(2)你认为哪个字用得好?为什么?
指生回答,老师相机点拨,指导朗读,读出叶子的美。

5.提问:作者为什么能把叶子写的那么美呢?
总结: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养成了良好的观察习惯。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同桌交流、小组合作学习中获得知识和良好的情感体验。


四、课堂小结,留有思考
今天,我们了解了爬山虎叶子的特点,那么它的脚长什么样子?它具体是怎样爬的呢?请同学们课下继续观察,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回顾全文,提出问题,为下节课深入学习课文做准备。

】板书设计
10、爬山虎的脚
刚长出:嫩红--→嫩绿
叶子
长大了:绿得新鲜,一顺儿朝下,均匀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明确目标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爬山虎生长的环境以及叶子的样子。

爬山虎的叶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生回答)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去解开爬山虎的秘密。

【设计意图:在回顾第一课时的学习内容和收获后,顺势提出第二课时新的学习任务,建立起两个课时学习内容和任务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怀着积极的期待心理。


二、细读课文,聚焦“观察”
思考: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会这样生机勃勃铺满墙,跟它的脚关系密切,它的脚到底是怎样的呢?
(一)学习第3自然段
1.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师:自由读第3自然段,看看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在句子旁边做简单批注。

(2)生自读思考、批注。

(3)交流汇报: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观察爬山虎的脚?
2.图文结合,加深理解。

边读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边尝试画出它的脚。

3.转换角色,内化理解。

先想一想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再以第一人称的方式有条理地介绍爬山虎的脚。

教师帮助学生梳理,要从“位置、样子、颜色”等几个方面介绍。

4.再读课文,想象自己就是爬山虎的脚,感受叶圣陶先生对“自己”的观察多么细致。

(二)学习第4自然段
1.自读第4自然段,边读边想:第4自然段介绍了什么?同桌交流。

2.课件出示第4自然段,说说哪些词语引起了自己的注意,在书上标出这些词语。

(触变巴拉贴)说说为什么这些词语会引起自己的注意。

3.边读边模仿一下这些动作,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

4.根据这段描写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注意用上这些表示动作的词。

5.观看视频,再次感受爬山虎“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样子。

6.“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从中你能体会到什么?指
生交流,合作朗读。

(三)学习第5自然段
1.师:同学们,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小组合作朗读5自然段,找出描写爬山虎的脚变化的句子。

2.学生自读思考,然后交流,教师小结。

(四)回归整体,讨论交流
课文是介绍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还要描写它的叶子?
小组合作交流,推荐代表回答。

老师相机总结。

【设计意图:从写了什么到怎么写,就是用课文学语文的过程。

引导学生先读进去,运用各种语言实践体会写出了什么,为什么能写得这么准确、生动,从而在语言实践活动中体会文本准确生动的表达和作者连续的细致观察。


三、拓展阅读
紫藤萝瀑布(宗璞)
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

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

有的就是这一
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

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

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

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但是我没有摘。

我没有摘花的习惯。

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

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

我沉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试探什么。

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

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

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

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也看不见藤萝花。

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
底。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

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推荐理由: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紫藤萝瀑布》中作者诉诸视觉,听觉和嗅觉的成功描写,既有准确生动的表达,又有细致的观察,为读者展示了一个壮美和优美相结合的,有丰厚意蕴的紫藤萝之"象"。


四、总结拓展,积累运用
1.议一议,说一说:学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2.课下小练笔:选一种植物,仔细观察,试着用“资料袋”里提供的方法,记录它的变化。

内容要具体,语言要通顺。

【设计意图:小练笔的布置有助于学生学会运用抓住事物特征,把意思写清楚的写作方法。

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


板书设计
生长位置、形状、颜色
10 爬山虎的脚触--→巴--→拉--→贴
触着墙←-→没触着墙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