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中考语文模拟试卷4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中考语文模拟试卷41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基础题 (共7题;共38分)
1. (2分) (2018七上·广州期末) 下列划线字读音正确的一组是()
A . 酝酿(liáng)沐(mù)浴发髻(jì)抖擞(shǒu)
B . 澹澹(dàn)唱和(hé)栖(qī)息萧瑟(sè)
C . 安适(shì)静谧(bì)吝啬(sè)梦寐(mèi)
D . 竦(sǒng)峙烘(hōng)托着﹙zhuó﹚落粗犷(guǎng)
2. (2分)下列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B . 感时花贱泪,恨别鸟惊心。
C . 锋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D . 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
3. (2分)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天边的云彩不停地着,时而如白雪堆积的山峰,时而又成大海的浪花泡沫。
②那黄了的稻草,也就是上年的秧苗,这绿色的秧苗,又会变成来年的稻草,稻草与秧苗是关系。
③春天,不知名的小花过一阵换一个颜色,实在是, 小花仿佛知道人们的心意,一直开到秋末。
A . 变换传承相映成趣
B . 变幻传承赏心悦目
C . 变幻传递相映成趣
D . 变换传递赏心悦目
4. (2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苏格兰公投引发全球关注,专家分析英国遭遇“分裂”难题的关键因素除了历史积怨,还有保守党与工党不顾国家长远利益的派系党争造成的。
B . 八国集团关于气候变暖问题作出了一项声明,希望世界上发达国家在2050年之前,能够使污染物的排放量减少两倍。
C . 我国的改革在不断深化,那种什么事情都由政府包揽的现象正在改变,各种社会组织纷纷成立,这有利于社会矛盾和社会责任的分担。
D . 北京时间9月26日,仁川亚运会男篮比赛第二阶段小组赛,中国男篮以108比67击败蒙古队,获得第二阶段首胜。
5. (10分) (2020八下·高明期末) 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 ________,君子好逑。
(《诗经·关雎》)
(2)世有伯乐,________。
(韩愈《马说》)
(3)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________。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宋代陆游《卜算子·咏梅》借梅花盛开来写个人品格高尚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
(5)请把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默写完整。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6. (15分) (2017九上·太原期中) 班级举行“走进文学人物画廊”的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小题。
(1)主人公是一部作品的灵魂。
请根据所给材料,写出相关作品人物的名称。
①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
②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
③抱着火,烤了一阵,他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
④酱赤的脸受着太阳光又加上酒力,个个难看不过,像就会有殷红的血从皮肤里迸出来似的。
(2)读小说就是读社会。
请根据下面图片所体现的情节,说说作品反映了怎样特定的社会背景。
(3)读小说就是读自己。
请从1题的四个文学形象中任选一个,结合自己的阅读理解和生活感悟,用所给句式说一段话。
(不少于80字)
7. (5分)本文是古代家训中的名作,选择文中对你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或一个观点),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200字左右。
二、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37分)
8. (19分) (2018七下·苏州月考)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艾叶香中寻玉佩
邹凤岭
①催春的雨,引得山茶流红,麦苗铺绿,湖色空蒙。
湖岸被雨水浇出一片嫩绿,艾叶散发着清雅的香气。
在这氤氲的艾香中,我又想起了儿时的情景。
②年幼的我跟在奶奶身后,走过村头的木桥:迎春花一片片,新生芦苇一丛丛。
雨水打湿高高晾起的渔网,细细地流进湖里。
我学着奶奶的样子,摘下一片嫩芽,仿佛闻到了那贴在锅里的艾饼的香甜。
雨后积在艾叶上的水滴从指缝滑落,“滴答”声融入醒来的土地。
③沿着当年的田间小路,我又回到了老屋。
老屋还是熟悉的模样,泥垒的墙、泥烧的瓦、泥砌的灶,连大门正面的照壁也是泥做的。
老屋南墙上,树枝支起的窗棂与木板拼成的门楣上方,挂着菖蒲与艾条。
窗棂下摆着老旧的石磨,这磨由上下两块尺寸相同的短圆形石块做成,磨拐是用门前大楝树的枝做成的,一端连接在上磨,一端用绳索系挂在灶房的横梁上。
我仿佛又听到石磨“吱吱”转动的响声,看到奶奶教我磨面的身影。
奶奶推动磨拐,石磨每转动一周,我就往磨眼里添加一小瓢碎米粒。
随着石磨一圈圈转动,细面就落在了磨盘里。
奶奶在面粉里加入焯过的艾叶,拌匀,做成小饼,贴在锅灶上。
生起红红的灶火,慢慢地煎。
随着木制锅盖下滴进铁锅的水溅声,热气带着那艾的香、面的甜,飘满村落。
④推开奶奶的房门,那个老旧的木箱子静静地守在屋角。
触摸脱去桐油的边框,那些往事愈加清晰。
⑤那年新年,奶奶打开木箱子,从箱底下摸出簇新的一角纸币,又从门楣上撕下一片红喜纸,包裹好,放在我贴身衣袋里,是给我的压岁钱。
就在打开木箱那一刻,我看到了一支黄亮亮的竹笛,红线系着颗玉心佩。
听父亲说,竹笛是爷爷生前留下的,玉心佩是奶奶的奶奶传下来的。
⑥再见玉心佩是在那个灾荒年,在遭遇连续的自然灾害后,村里人食不果腹,野菜不够充饥,我再没闻见艾饼的香气。
清明节前几天,我看见奶奶戴起那多年未戴的玉心佩,去了一趟老镇。
回来后,变戏法似的做出了艾叶饼。
我跟随奶奶去上坟,祭祀仪式毕,奶奶给了我一块小艾饼,将剩下的全都分给了跟来的孩子们。
⑦奶奶上了年纪后,眼睛已看不见,她常坐在门槛上静静地听雨。
有一段日子,奶奶倚在床上,连门槛也少坐。
雨细细地下,风轻轻地吹,门楣上枯艾和菖蒲呜呜作响,好似远处隐约传来的竹笛声。
我瞧见奶奶脸上浮现出少有的红晕,伸出小手抚摸奶奶的脸。
静静地,听见奶奶自言自语小声说:“好你个外人,又来到我面前吹那好听的竹笛。
”
⑧那之后,奶奶再没下过床。
母亲打开奶奶的旧木箱,我看到了那黄亮的竹笛,却不见了系在竹笛上的玉心佩。
祖辈以农耕为生,奶奶一世清贫,养育子女多人已属不易。
家里原本就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唯有玉心佩。
母亲翻遍了木箱的底,也未找到玉心佩,赶紧走到床前,贴在奶奶耳边问:“娘,那玉心佩呢?”奶奶不言语。
母亲说:“是要给您老人家带走的。
”奶奶用微弱的声音说:“要走了,还带那东西做啥?”奶奶走了,终究没说玉心佩在哪里。
⑨走出房门,雨停了,我又闻到空气中飘来的艾叶的清香。
(选自《做人与处世》,有删改)
(1)作者回忆了奶奶哪几件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在横线上。
①________→教“我”磨面做饼→给“我”压岁钱→②________→病中思念爷爷→临终不说玉佩的去向
(2)请结合语境,按要求品析语言。
①催春的雨,引得山茶流红,麦苗铺绿,湖色空蒙。
(说说划线词的表达效果)
②老屋还是熟悉的模样,泥垒的墙、泥烧的瓦、泥砌的灶,连大门正面的照壁也是泥做的。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这句话的妙处)
(3)联系上下文,研读文中第⑦段划线句,分析奶奶说这句话时的神态及情感。
好你个外人,又来到我面前吹那好听的竹笛。
(4)下面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第③段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再现了奶奶教“我”磨面做饼的情景,表达了“我”对奶奶的思念之情。
B . 老旧的木箱子装着奶奶最珍贵的物品,承载着奶奶最美好的情感。
C . 奶奶不说玉心佩的去向是因为玉心佩很值钱,担心家里后辈指责她。
D . 文中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勤劳、善良、慈爱、坚韧、痴情的奶奶形象。
(5)玉心佩的去向,前文已有伏笔,请将它找出来,并结合前后文分析其作用。
9. (18分) (2020八上·和平期末) 阅读散文《俯向大地的身影》,回答后面小题
俯向大地的身影
曹春雷
①一场春雨后,我回到乡下帮母亲种花生。
母亲的地块小,用不上机器,只能人工种。
②田里,母亲光着脚,来来回回。
我也脱了鞋袜,用脚亲近泥土。
但脚下的土地显然已不认识我这双习惯穿皮鞋的脚,不时用小石子硌一下我,或者用蒺藜扎一下我。
我皱眉抱怨,母亲却笑着说,是你的脚太娇气了,不能怨土地。
我知道,其实母亲的意思是,土地没错,是你离开这片土地太久了。
是的,的确离开太久了,以至于都长了脚气。
母亲说,你这几天在田里光脚,就能治好。
我信,没听说哪个种田的人长脚气。
我负责点种,但花生总不肯听我的话,有时一粒与另一粒像有仇,离得那么远,有时三四粒花生挤挤攘攘簇在一起。
母亲说,你站得太直了,要弯一下腰。
她在我身后撒肥,每一次都大于九十度俯身。
③这种姿势,似乎是在向大地致敬。
④对土地,母亲是虔诚的。
⑤记得小时,我曾在一块田地前,学大人的样子估摸能产多少斤粮食,显然,这个数字远远少于母亲的预想。
母亲“嘘”了一下,示意我闭嘴。
她说,这片田地若听到了会生气。
我调皮,就追问田地生气了会咋样?母亲说,打的粮食就会少了,你想想,谁不愿意听好话啊。
⑥母亲还常说,你对地好十分,地就对你好十分。
人勤地不懒。
她总是把田地整理得像是豆腐块,坚持用土肥。
到了丰收时,村人经过我家的田地时,总是要夸赞几声。
⑦每年种完花生后,母亲都会在田边地堰上,种上几棵向日葵。
向日葵成熟后,籽多饱满,但多半会被鸟啄去,或者被路过的人摘食。
母亲却不甚在意,她说,向日葵种了,谁吃还不是一样,种这个,只是因为地堰上闲着。
秋日里,若在田野上的一大片花生地里,要找到我家的那块,很容易,边上长着几棵向日葵的就是。
向日葵金灿灿,那时我就认为,这是大地因为母亲的勤劳,而颁发给她的金色勋章。
⑧如今,七十岁的母亲,依然坚持种田。
村里很多人外出打工,将田地撂了荒,母亲就觉着很可惜。
好好的田地,瞎了啊——瞎了,就是浪费了。
有人说种粮食不值钱,她就反驳,要是都不种粮食了,总有一天会拿钱也买不着。
我担心母亲种地太累,也曾劝她别再种了,笑着说她该退休了。
但母亲说,我离退休还早着呢。
她依然固执地、一次次将身影俯向大地,播种,收获。
再播种,再收获。
⑨如今,在城市里,我不会浪费每一粒粮食。
爱惜粮食,就是向大地致敬,就是向每一个俯向大地的身影致敬。
因为这些身影里,有我的母亲。
(1)“对土地,母亲是虔诚的”,文章中哪些内容表现了母亲对土地的虔诚?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
我也脱了鞋袜,用脚亲近泥土。
但脚下的土地显然已不认识我这双习惯穿皮鞋的脚,不时用小石子硌一下我,或者用蒺藜扎一下我。
(3)下列对作品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 文章开头写我回乡下帮母亲种花生,这是为文章的结尾做铺垫,正是因为我种花生十分艰难,所以结尾才会说“我不会浪费每一粒粮食”。
B . 第四段中“这种姿势”指母亲撒肥时每一次都大干九十度俯身的姿势。
C . 第五段描写母子之间的对话,刻画了作为乡下人的母亲愚昧、迷信的一面,反衬出小时候的我对事情实事求是的态度。
D . 第七段中作者将向日葵比作大地发给母亲的金色勋章,色彩绚丽,画面感极强赞美了母亲的勤劳。
E . 第八段中“好好的田地,瞎了啊一一瞎了”句中,一个词语重复出现,形象地写出母亲对撂荒的土地的可惜之情。
(4)文章题目“俯向大地的身影”有何含义?
三、古诗文阅读 (共2题;共23分)
10. (13分) (2018七下·成都期中)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年羹尧善用兵
年羹尧①镇西安时,广求天下才士,厚养幕中。
蒋衡应聘而往,年甚爱其才……年征青海日,营次,忽传令云:“明日进兵,人各携板一片、草一束。
”军中不解其故。
比次日,遇塌子沟②,令各将束草掷入,上铺板片,师行无阻。
番③人方倚此险,不意大兵骤至也。
遂破贼巢。
又年征西藏时,一夜漏④三下,忽闻疾风西来,俄顷即寂。
年急呼某参将,领飞骑三百,往西南密林中搜贼,果尽歼焉。
人问其故,年曰:“一霎而绝,非风也,是飞鸟振羽声也。
夜半而鸟出,必有惊之者,此去西南十里,有丛林密树,宿鸟必多,意必贼来潜伏,故鸟群惊起也。
”
(选自《啸亭杂录》)
【注释】①年羹尧:人名,清朝名将。
②塌子沟:淤泥深坑。
③番:我国古代西南少数民族的统称。
④漏:古代计时用的漏壶。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军中不解其故________
②比次日________
③此去西南数里________
(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番人方倚此险,不意大兵骤至也。
②一霎而绝,非风也,是飞鸟振羽声也。
(3)年羹尧善于用兵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联系选文简要分析。
11. (10分)
小桥彭炳
落花如雪马蹄香,几树黄鹂欲断肠。
行到小桥春影碧,一沟晴水浸垂杨。
(1)“落花如雪马蹄香”描写出落花怎样的特点?
(2)本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作文 (共1题;共5分)
12. (5分) (2018八上·杭州月考) 花朵从未因风雨而停止开放,土地也未因丰收而变得懒惰。
人生旅途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但决不能在失败的悲痛中把时光消磨,只要生命还有脉搏,我们就要拥抱生活。
请以“与拥抱”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先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③不少于500字。
④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参考答案
一、基础题 (共7题;共38分)
1-1、
2-1、
3-1、
4-1、
5-1、
5-2、
5-3、
5-4、
5-5、
6-1、
6-2、
6-3、
7-1、
二、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37分)
8-1、
8-2、
8-3、
8-4、
8-5、
9-1、
9-2、
9-3、
9-4、
三、古诗文阅读 (共2题;共23分)
10-1、
10-2、
10-3、
11-1、
11-2、
四、作文 (共1题;共5分)
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