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秋天[人教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十四课《秋天》课堂实录

《秋天》课堂实录(执教:湖州市长兴实验初中范剑萍录音整理:长兴县林城中学李明根)课前播放音乐《垄上行》师:谁知道这次活动叫什么?生:“金秋十月”教研活动。
|师:“金秋”两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师:今天我们很幸运的一起来学习一首写秋天的诗歌。
关于学诗同学们有什么方法可以交流?生:要有感情地朗读。
|师:诗人西渡关于读诗有自己的见解。
(课件显示:一、通过诗的声音体会,二、一字一句细读,读出言外之意。
)生齐读本诗师:通过诗歌的声音体会诗情。
一女生读课文师:读得正确吗?生:读的节奏不怎么好。
师:她读出了她对秋天的感觉,你觉得她读出了你心目中的秋天么?生:没有。
(众生笑)生:感情不足。
师:感情不足,嗯,很好。
我们同学读诗啊,确实是这样,个人有个人的风格。
但是要读好还是要技巧的,那就是理解诗歌的内容。
所以读,要读准字音、节奏、意象和感情,特别是后面的感情是有点难度的。
那么怎么读出来呢?我们还是一起来参照西渡的第二条“一字一句的用心的去细读,读出它的言外之意。
”诗歌的语言是非常凝练的,这个字就可能有着非常深刻的含义。
它可能是个无底洞,它可能有很多很多的意思在里面。
我们今天试一试。
老师先举个例子,“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这句中的“飘”字用得好,伐木声原来是有噪音之嫌,一般写声音用“传”这个字,可是这里用了“飘”,就觉得特别的柔婉,声音悦耳,像歌声一样,用声音来反衬出幽静。
所以我就这样读,读的时候舒缓一些,这样可以读出慢慢地飘的感觉。
(师读。
)师:好,现在我们自己管自己,去读诗,去研究每一个字词,你觉得它用的很有意思,用笔圈出来,在边上写一写。
(生读,师巡视)师:我看到我们同学就在找到自己觉得有意思的字旁边批注,现在我们两个人或三个人,或者前后也可以,交流一下,把你找到的跟同学分享一下。
生开始讨论。
师:咱们来交流一下,好吗?(指一学生)你先来是吧,好。
生:“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我觉得这句中的“披”字用得非常好。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阅读14.秋天》优质课教案_4.doc

秋天【教材分析】:《秋天》是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
诗人何其芳用朴素但又意味深长的语言描绘了三幅农家秋天的场景,即农家丰收,渔民满载而归和少女思恋的景象,创设出一种悠远、宁静却又充满丰收喜悦的氛围。
整首诗就是三幅画面的组合,诗人融情入景,诗歌入情入神,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热爱秋天,赞美秋天的情怀。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初步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知课文内容,能说出文中描绘了哪些具有秋天特征的景物。
2、过程与方法目标: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通过品味语言、描绘画面、仿写歌词来体会诗歌的情感。
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秋天,赞美秋天,热爱秋天。
【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2、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学情分析】: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全诗,体会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学生: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写出生字并正确注音。
教师: 1、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阅读何其芳的其他诗作,丰富自己的底蕴,为能游刃有余地处理课堂突发事件作准备。
3、与学生一起在课外收集描绘秋天的诗文,感受不同作家笔下的不同的秋天,为课堂学习中做到旁征博引做准备。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人。
1、导语设计:(背景音乐:《在希望的田野上》突出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更是洋溢着欢乐的季节)提及秋天,我们会自然联想到什么呢?硕果挂枝、粮仓满溢、农人慰心的笑容。
的确,秋天是一个成熟和收获的季节,秋天用收成证明着播种者的品质。
请同学们说说家乡的秋天景象。
(课件展示——家乡的金秋)现代诗人何其芳以他敏锐的诗心捕捉,绘出了秋天的风采。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诗歌,体味动人的秋魄,领略诗人笔下的浓浓秋意。
2、板书课题,简介作者。
(课件展示)二、师配乐朗读诗歌,指导朗读,生扫清障碍1、听读要求:(1)、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2)、学生正确划分诗歌的停顿。
最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4课《秋天》PPT课件

问:那么是谁在问“牛背上的笛声何处了”? 答:是牧羊女。牧羊女在想念着放牛郎。 那如梦般的秋景,引发牧羊女渴盼着也收 获一份如痴如醉的爱情。所以说“秋天梦 寐在牧羊女的眼里”。这句像一个特定镜 头,放大地描写牧羊女的眼睛。此时牧羊 女怀念牛背上的笛声,其实是怀念心中的 恋人。这是一种初恋的感觉,像做梦一样, 从她清澈的眼神中表现出来。诗人准确无 误地抓住对眼神的细节描写,用一个“梦 寐”来表达,非常典雅而有趣。(红色练 二3)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4课《秋天》
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县第五中学·张同平
欣赏下面组图,说说图片展示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秋 景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现代诗人何 其芳的笔下的现代诗歌《秋 天》,去听听诗人的深情絮语。 去感受“秋”的诗韵。
学习目标 1. 有节奏地朗读全诗,在把握感 情基调的基础上背诵这首诗。(重 点,涉及练习三) 2. 能用简洁的语言描述赏析诗歌 中所描绘的秋景图。(重点,涉及 练习一) 3.品味“陌生化”诗歌语言,体会 诗歌的意境。(难点,涉及练习二)
8. 蟋蟀xī shuà:蟋蟀科的跳跃昆虫的通 称,以雄性摩擦前翅的特化部分发出唧唧 声而著称。触角较身躯为长 9.寥廓liáokuò:高远空旷。 10.清冽qīngliâ:水清。 11.梦寐mângmâi:睡梦。梦中。 12.归泊guī bó:回归的小船。 13.枯涸kūhã∶干涸,没有水了。 14.鳊biān鱼:淡水鱼的一种,身体侧扁, 头小而尖,鳞较细。 15.乌桕jiù :也叫桕树。
细品秋景诗情画意
品读第一 节诗,说 说这节诗 描绘了一 幅怎样的 秋景图?
第一幅是“农家丰收图” 析:“饱食过稻香”“肥硕的瓜果”等词 语写出了农家的丰收之景,农民的丰收之 乐。其中“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这句 中“饱食”用得怎样好? 写出农家的劳动状态,由繁忙转向闲 适。其中“饱食”拟人修辞用得好,仿佛 镰刀有生命能吃食,与“稻香”结合起来, 含有农家曾用镰刀紧张繁忙地劳作且喜获 丰收的意思。 练二1,练二涉及“陌生化”概 念,后面品读语言会详细介绍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_秋天_课件新人教版KO

刘禹锡《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潮。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描写秋天景色的诗句 秋雨——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秋夜——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日明中。 秋声——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秋叶——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秋色——雨侵坏瓮新苔绿,秋入横林数叶红。 秋月——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 秋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秋思——故人万里无消息,便拟江头问断鸿。 秋愁——莫道身闲总是,孤灯夜夜写清愁。 秋兴——西风吹叶满湖边,初换秋衣独慨然。 秋怀——出门未免流年叹,又见湖边木叶飞。 秋梦——清梦初回秋夜阑,床前耿耿一灯残。 秋忆——砧杵敲残深巷月,梧桐摇落故园秋。 秋悟——人人解说悲秋事,不似诗人彻底知。 秋味——蟋蟀独知秋令早,芭蕉下得雨声多。
描 写 秋 天 的 古 诗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教师寄语
大自然的力量是神奇的,春夏秋冬,四季轮回, 不一样的季节总能带给我们不一样的风景,能 让我们在不同的四时轮回中体验不同的风情与 韵味,这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最美的礼物!生 活的琐碎,人世的芜杂,人情的无奈,总是让 我们带着不同的情感去审视我们周围的世界, 我们身处的大自然,人们想当然的去认为,春 天是妩媚的,夏日是火热的,秋天是萧瑟的, 冬天是凋敝的。实际上,每时每刻,每个季节 都有其独特的美丽的风景值得我们去欣赏,去 发现!换一种眼光,换一个角度,世界变了, 风景变了!“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乏发 现美的眼睛”,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并沉浸 其中享受其美将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 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冽了。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 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 孔?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4《秋天》教学课件

You made my day!
我们,还在路上……
作业布置:
• 课后收集描写秋天的古诗词名句
•不习惯读书进修的人,常会自满于现状,觉得再没有什么事情需要学习,于是他们不进则退。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 一眼睛看到纸的背面。2022年4月8日星期五2022/4/82022/4/82022/4/8 •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2022年4月2022/4/82022/4/82022/4/84/8/2022 •正确的略读可使人用很少的时间接触大量的文献,并挑选出有意义的部分。2022/4/82022/4/8April 8, 2022 •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
梦寐中的牧羊女
美句赏析:
• 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然后在小组内 交流,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从内容 与修辞等方面分析),同时做上批注。
课堂小结:
• 《秋天》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 秋景图。诗中各幅小画面,以及画面 的各个意象和谐统一,这种氛围所赖 以形成的清静、清远、清柔的特点无 一不达到极致。诗不长,只有三节, 每一节独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构成一幅画面,将幽谷、 农舍、渔舟、牧羊女……诸多景致皆 收于笔下
• 1、因为露珠、冷舞、白霜,表明了秋 天的天气特征;稻香,镰刀体现了农 家特色;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 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这些都暗 示了是在秋天。
• 2、由远及近的顺序。
• 3、抒发了热爱秋天、赞美秋天和热爱 生活的感情。
伐木声出幽谷
震落满披着的露珠
饱食稻香的镰刀
撒下圆圆的网
溪水枯涸石更冽
14* 秋 天
作者介绍
• 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 文艺评论家。原名何永芳,出生于四川万州一 个守旧的大家庭。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 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 《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 文艺金奖。 诗歌是何其芳最先喜爱和运用的文学样式。 何其芳对于艺术形式的完美,表现出执着的探 求。在诗歌方面,他创作之初即十分讲究完整 的形式、严格的韵律、谐美的节奏,并注意表 现出诗的形象和意境。因此,他的诗明显地具 有细腻和华丽的特色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 上册 课件 第14课《秋天》(共52张PPT)(共52张PPT)

qī
栖息
shuò jiù
肥硕 乌桕
hé
liè
枯涸 清洌
biān
鳊
mèi
梦寐
bó
归泊
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a.这是一幅 乡村 秋景图? b.诗中选取了哪些景物来描绘秋天? c.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找出文中具有秋天时令特征的景物
露珠
冷雾
白霜
找出文中具有乡村特色的词句
秋天
你心目中的秋天是怎样的? 用什么词语来概括?
• 果实成熟 • 秋天是金黄色的 • 丰收 • 收获的喜悦 • 天高云淡、水落石出、高远宁静 • 大雁南归 • 夜长昼短……
寻秋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 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秋•
——李煜
叶 •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
—— 辛弃疾
•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世界上不缺少美,而是缺少 发现美的眼睛。
用心观察身边的景符。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在这醉人芬芳的季节,愿你生活像春天一样阳光,心情像桃花一样美丽,日子像桃子一样甜蜜。 2021/3/52021/3/5Friday, March 05, 2021
课堂小结:
本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 拟人的修辞,写出夏忙后农闲的景象:农 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闲、惬意,少了些 艰难苦恨,多的是清静、清甜。这是一个 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
七年级语文上册 14《秋天》视野拓展素材-何其芳的思想 (新版)新人教版

何其芳的思想何其芳1930年以优异成绩同时考取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二校。
先入清华外文系,后离开。
1931年秋,入北大哲学系。
1935年北大毕业后,何其芳先后任教于天津南开中学、山东莱阳乡村师范、成都联合中学。
1938年8月,辗转奔赴延安,被安排到鲁迅艺术学院工作。
1942年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
1949年参加筹办并出席第一次文代会。
1953年奉调创建文学研究所(原属北大,1956年改为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后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历任领导小组组长、副所长、所长、一级研究员。
他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文学评论》主编、《人民文学》和《文艺报》编委。
何其芳的学术贡献和治学精神,周扬曾作过这样的评价:“其芳同志在艺术上不断进行着新的追求和探索,在理论上也有自己的独立建树。
其芳同志治学严谨,刻苦勤奋。
他研究了我国古典诗歌、民歌、新诗在形式上的特点,根据现代汉语的客观规律,提出了建立现代格律诗的主张,并且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对诗歌的形式进行了新的探索。
他关于我国古典文学的研究,提出了不少自己独到的见解,推动了我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发展。
他不止一次地说过,做好古典文学研究工作,特别是总结那些带有规律性的问题,不仅有助于社会主义文学的发展,还可以丰富我国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
”作为杰出的诗人,何其芳不仅写过许多深受读者欢迎,传诵很广的优美诗篇,而且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第一位系统地探索并建立了现代格律诗的理论体系的学者。
早在1953年写的《关于写诗和读诗》的文章里,他就提出了现代格律诗的问题,把新诗区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主张建立现代格律诗。
1954年,他专门写了《关于现代格律诗》的长篇论文,就建立现代格律诗的必要,现代格律诗的顿和押韵,现代格律诗不能采用五、七言体等问题,进行了系统而又周详的论证与发挥。
他提出,现代格律诗除了应该具备诗的一般特点外,以形式而论,还应每行有一定的顿数,可分三顿、四顿、五顿几种不同的句式。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语文14课《秋天》

本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 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秋忙后 农闲的景象:农人世外桃源般的 生活悠闲、惬意,少了些艰巨苦 恨,多的是清静、清甜。这是一 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 其中的秋天 。
为什么相同的秋天会有 这些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不同作者和相同作者不 同心境,不同角度都会有不 同感受。
练习:
找出文中具有秋天特征的景物
找出文中具有乡村特色的词句 撒网
丁 丁
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 (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
农家丰收图 霜晨归渔图 少女寻思图
诗歌抒发了怎样 的感情?
对秋天的爱好赞 美之情。
农家丰收图
震落了/ 清晨满披着的 / 露珠 伐木声/ 丁丁地 /飘出深谷 放下/ 饱食过稻香的 / 镰刀 用背篓来装 /竹篱间肥硕的 /瓜果 秋天/ 栖息 /在农家里
一、在方框内填上恰当的话,使分号前后内容、 句式对应,修辞方法相同。
1、悲观者说,希望是地平线,就算看得见,也永 远走不到;乐观者说,希望是
启明星,即使摘不到,也能告知人们曙光就 在前头 2、乐观者说,风是帆的伙伴,能把你送到胜利的 彼岸;悲观者说,风是
浪的帮凶,能把你埋葬在大海深处。
1、紧扣最有代表性的事物描写。 2、调动各种感官来描写。 3、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描写。
正是这些有代表性的事物体 现出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 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却骑着
思 一匹延滞归期的瘦马,在沉沉的
归 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而行。此时,
图
夕阳正西沉,撒下凄冷的斜晖, 本是鸟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儿
归家的团圆 时刻,游子仍是“断
肠人在天涯”。
为什么诗人选取这些景 物,把它们写入诗歌?
这些都是秋天代表性的景物,准 确地传达出作者的感受和心情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14《秋天》公开课课件

。2021年3月16日星期二下午3时20分8秒15:20:0821.3.16
1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2021年3月下午3时20分21.3.1615:20March 16, 2021
16、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要驶向哪头,那么任何风都不是顺风。2021年3月16日星期二3时20分8秒15:20:0816 March 2021
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 (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
农家丰收图 霜晨归渔图 少女思恋图
诗歌抒发了怎样 的感情?
对秋天的喜爱赞 美之情。
1、这一节诗中哪些词写出了 “丰收” ?写出了什么内容? “饱食过稻香” “肥硕的瓜果” 写出了农家的丰收之景和农民的 丰收之乐。
2. 这一节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 什么好处?
是牧羊女! 4、“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 里”“梦寐”一词好在哪里? “梦寐”,拟人,将秋天拟人化,赋 予秋天人的行为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 了牧羊女陶醉于秋天的美丽,遐想着夏 天的“笛声”的情态,表现了秋天如诗 如画的意境和牧羊女如痴如醉的情态。
牧羊女 心里一 定微颤 着喜悦 与梦 想…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由远及近 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诗歌抒发了诗人对秋天的热
• 14、Thank you very much for taking me with you on that splendid outing to London. It was the first time that I had seen the Tower or any of the other fam ous sights. If I'd gone alone, I couldn't have seen nearly as much, because I wouldn't have known my way about.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秋天》

一、引言在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中,《秋天》是一个重要的课文。
秋天作为一年中的重要季节,不仅在自然界中有着独特的魅力,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丰富的感触和情感。
本文将对《秋天》这篇课文进行分析,讨论其主题内容、语言表达和意义,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教材。
二、主题内容分析1. 描写自然景观《秋天》这篇课文首先生动地描绘了秋天的自然景观。
作者通过“秋风”、“秋天的小雨”、“成熟的果实”等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秋天独特的风景,使读者仿佛能够感受到秋天的清新、宁静和美丽。
这样的描写不仅能够帮助孩子们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自然界,同时也引起了他们对大自然的美的赞叹和感慨。
2. 展现秋天的生活除了自然景观,课文还展现了秋天的生活场景。
作者通过“果园里聒噪的蝉”、“乡村集市上的熙熙攘攘”等描述,为孩子们呈现了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秋天世界。
这样的描写不仅能够帮助孩子们了解秋天的生活,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农村生活的向往和思考。
3. 表达对秋天的情感在《秋天》这篇课文中,作者还表达了对秋天的一种情感。
他通过“收获的喜悦”、“孩子们追逐落叶的快乐”等描写,展现了秋天给人们带来的欢乐和愉悦。
这样的表达不仅使孩子们感受到了秋天的美好,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恩之心。
三、语言表达分析1. 形象生动的描写《秋天》这篇课文中采用了许多形象生动的描写,如“风儿吹着带去最后的残叶,树的果子和农民的收获”,“蓝蓝的天空,像一块蓝宝石镶在大地上”。
这样的描写不仅丰富了课文的语言,同时也使孩子们更容易地产生共鸣和体验。
2. 浅显易懂的语言在课文中,作者采用了浅显易懂的语言表达,如“秋风”、“果园”、“落叶”等。
这样的语言不仅方便了孩子们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自然的好奇心和兴趣。
3. 情感真挚的描写在《秋天》这篇课文中,作者的语言表达中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如“喜悦”、“快乐”、“温暖”。
这样的情感表达不仅使课文更加感人,同时也引导了孩子们对秋天真情实感的体验和感悟。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4秋天

答:“栖息”——拟人,概括秋天在农人家的 状况,写出轻松、娴静的氛围。 (3)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答:“游戏”——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 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 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2.将下面这首诗与课文比较,说说两位诗 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共同的地方。(诗 略)
答:从思想感情来说都表达了对秋天的热爱与
何其芳
二、写作背景
《秋天》选自何其芳早年创 作的诗集《预言》(19311933),此时的他正在北大上 学。在首诗中作者将视野投向 了乡野,创造了一种既来自人 世又远离尘俗的清静、清甜、 清柔的氛围。
第三讲
重点难点字音字形
字音字形一
zhēng 丁丁
lián 镰刀 qī 栖息
péng 芦蓬
bēi lǒu 背篓 sǎ 撒下
第四讲 解读课文
看视频, 初步了解课文!
齐读课文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 zhēngzhēng )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用背篓(bēilǒu)来装/竹篱间肥硕(shuò)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向江面的冷雾/撒(sā)下/圆圆的网, 收起/青鳊(biān)鱼似的/乌桕(jiù)叶的/影子。 芦蓬上/满载着/白霜, 轻轻摇着/归泊(bó)的/小桨。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 溪水/因枯涸(hé)见石/更清洌(liè)了。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 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秋天/梦寐(mèi)/在牧羊女的/眼里。
一、欣赏秋天的图片
二、提问与回答
1、找出这首诗歌各节的中心句。
答:第一节: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第二节: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第三节: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秋天》(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秋天》(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说秋——激发学习兴趣(2分钟)你喜欢秋天吗?你能为我们说说你的秋日印象吗?(学生自由说秋天。
)师小结: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天是多彩的季节,秋天是令人忧郁的季节,也是令人快乐的季节。
总之,在同学们的心中,秋天是千姿百态的。
那么,在现代诗人何其芳的心中,秋天又是一个怎样的季节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秋天》,去领略诗人笔下浓浓的秋意。
下面我们进入这节课的第二环节“读秋”。
二、读秋——体会诗歌的音韵美(6分钟)1、课前预习过课文吗?生字新词都解决了吗?老师考考大家看。
(课件)(课件展示朗读要求:1、划分节奏2、标出重音3、揣摩感情。
)2、自由练读后,配乐朗读,对朗读情况作评价。
3、全班配乐齐读,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
(1)你认为每一节诗的中心句是哪一句?明确:每一节的最后一句。
(为后面给画面拟题作准备。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师:这三幅画,让我们仿佛看见了那幽幽的山谷、闻到了浓浓的稻香、听到了轻轻的渔歌和牧羊女甜蜜的心事,可见诗人怀着是对秋天的一种极度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来完成的。
三、品秋——领悟诗歌的图画美和语言美(15分钟)秋天,是含蓄典雅的,要真正领略它的魅力,还要用心去“品”。
下面我们进入第三个环节:品秋。
所谓品,即品味,就是要仔细体会诗歌中优美的语言和意境。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品品诗中的“人” “物”“景” ,去发现诗歌的美。
1、教师:有人说这是一首描写乡村秋景图的诗?你赞同吗?(作者通过描写哪些景物来表现乡村秋景的?为什么要选取这些景物来写?)(1)体现农家特色:稻香,镰刀,背篓,渔船,牛,牧羊女。
(2)表明秋天的天气:露珠,冷雾,白霜。
(3)暗示秋天的事物:蟋蟀,溪水。
2、品析优美的语言(1)以“ 用(写)得美,美在”的句式,对自己感受最深的词语或句子加以品析。
(2) 交流探讨自己的不理解之处。
3、品味画面请你发挥想象,给你最喜爱的一幅画命名。
2014年秋人教版七上:第14课《秋天》ppt课件

乌桕叶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有人说:比喻似拙实妙,耐人寻味。你认为呢?
“归泊” 既写景,又暗示时间,与上文“清晨”呼应。
“游戏”一词虚实相生,体现了秋天的活泼和渔人收获的喜悦。
想 像 一 下 吧
写景的作用? 起兴手法,
“先言他物,以引 起所咏之词”,先 写秋景,引出少女 情思。
草野在蟋蟀声中 更寥阔了。 溪水因枯涸见石 更清洌了。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注意朗读时的语速,语调 注意字词 找出每节的中心句 注意作者的感情 注意文章的写法
现在你能读准画横线字的音了吗?
shuò 肥硕( ) zhēng 丁丁( ) liáo 寥( )阔 mèi 梦寐( ) lǒu 背篓( )
hé 枯涸( ) liè 清冽( ) biān 青鳊( )鱼 jiù 乌桕( ) qī 栖( )息
去高山上滑雪, 去驾一只船颠簸在波涛上, 去北极探险,去热带搜集植物, 去带一个帐篷在星光下露宿。 去过极寻常的日子, 去在平凡的事物中睁大你的眼睛, 去以自己的火点燃旁人的火, 去以心发现心。 生活是多么广阔, 生活又多么芬芳。 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
我 为 少 男 少 女 们 歌 唱
秋
何 其 芳
天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秋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天 ---杜牧
---杜甫
---范仲淹
何 碧云天,黄叶地, 其 芳 秋色连波,波上寒 烟翠。
震落了/ 清晨满披着的 / 露珠, 伐木声 / 丁丁地 / 飘出幽谷。 放下 /饱食过稻香的 / 镰刀, 用背篓 来装 / 竹篱间肥硕的 / 瓜果。 秋天 / 栖息在 / 农家里。
秋 天
何 其 芳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4课《秋天》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秋天》板书: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陶醉、渴盼“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写出了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C、第三节:少女思恋图。
学生可能喜欢:第一句写出了秋季天高气爽,田野收获后显得更空旷,在入秋的蟋蟀叫声中,草野显得更加“寥阔”的感觉。
“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洌了”——矛盾之美,体现清远的境界。
“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是放牛郎在夏夜吹响笛声,洋溢着芳香和热情。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秋天人格化。
秋景在牧羊女眼中如梦幻一般的美,但牧羊女却在盼望着听到放牛郎热情的笛声,而“梦寐”一词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五)总说秋天1.生小结2.师小结这是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
诗人赋予了“秋天”人的思想和行为,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
3.跟读录音,再次感受秋之美(六)作业1、尝试合上课本当堂背诵。
2、预习《古代诗歌四首》,借助课文注释以及参考书,查出课文里面不懂的字词,还要对作者有个大概的了解。
3、摘抄以“秋”为内容的诗文,并做点评。
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顿生惆怅……(这是中国古代诗人的一种典型的悲秋气节)如:秋瑾——“秋风秋雨愁煞人”。
战国,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唐,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上碧霄。
唐,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南宋,辛弃疾《丑奴儿》——如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唐,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唐,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唐,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毛泽东诗《浪淘沙·北戴河》——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陈毅《秋菊诗》——“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阅读 14. 秋天》优质课教案_30

《秋天》教学案例背景:《秋天》选自何其芳早年创作的诗集《预言》(1931-1933).它不像那个时期的诗人们那样爱用象征手法,写得神秘莫测,或爱寻味哲理,显示思想的深高厚重;也不像他向前拘守个人狭小天地,缠绵悱恻于男女私情,除了幽怨、苦思就是期待,而是难得地将视野投向乡野,投向普通人的活动场景,以观者的身份言身外他人之事,表现一派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诗作采用直陈其事的写法,表面看来似乎简单、直白,缺少象征的奥义,实则意味情味既深且长.诗中透出那么一种氛围,那么一种神韵,这是最能勾住读者心魄的东西.教材分析秋天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首现代诗歌,诗人何其芳用精粹的语言描绘了三幅农家秋天的场景,即农家丰收、霜晨归渔和少女思恋的景象。
诗的意境优美,富有诗情画意。
整首诗就是三幅画面的组合,诗人融情入景,诗歌入情入神,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热爱秋天,赞美秋天的情怀。
学习此文既可得到文学艺术的滋养,又可得到审美的陶冶,更能激发学生热爱美好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设计思想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是情境激趣,这个环节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的强大功能,让学生观看Flash动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诗歌注重朗读,通过朗读可以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培养美的情趣,形成良好的语感。
因此,《秋天》的教学第二个环节就是朗读诗歌。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并让学生讨论探究,能够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此外,在朗读时配置相应的音乐,可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诗歌的情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诗歌语言凝炼形象,带有强烈的抒情色彩。
因此,《秋天》教学的第三个环节是品味语言,并让学生根据诗歌内容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呈现出的三幅画面。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新意识,第四个环节为描画秋天,这一步可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挖掘出学生的潜能,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
在“读诗”、“品诗”、“绘诗”的环节之后,让学生介入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行诗歌创作,以激发学生关注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阅读 14. 秋天》优质课教案_22

人教版语文第一册诗歌《秋天》教案导语:对于春夏秋冬,四季轮回,每个人都会用独特的感觉解读。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首现代诗《秋天》。
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何其芳眼中的秋天,体会那动人的秋魂吧。
这首诗不难,老师根据这首诗的特点,给大家设计了一个学习方案,同学们按方案学习,学完后盘点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一、读得准同学们先读课下注释,每个读两遍,理解词义,记准字音,读完后老师检查。
(三分钟后,展示课件,检查字词)好,现在可以朗读这首诗了。
同学们根据朗读提示自由朗读三分钟,然后老师找一些同学读给大家听。
(展示朗读提示)二、读得懂完成了第一个任务后,我们继续前进。
我们刚学过《春》这篇散文,朱自清先生选取了几种有代表性的景物来表现春天的美。
在这首诗中,作者是选取了几个场景来表现秋之美的。
下面大家来朗读这首诗,看作者选取了哪些场景?(作者选取的是农家里、渔船上、原野上)你是根据什么作出以上判断的?大家齐读这首诗,试着用重音来突出你的根据。
(根据是第一节中作者描写了露珠、伐木声、幽谷、稻香、镰刀、瓜果这些形象,并且最后一句是“秋天栖息在农家里”;第二节中描写了江面、网、芦蓬、小桨这些景物,并且最后一句是“秋天游戏在渔船上”;第三节里描写了草野、溪水、牛这些景物。
)同学们在读这首诗的时候,感觉诗中描写的秋天是不是你印象中那丰收的秋天?你是根据哪些词语或句子得出这个结论的?(诗中的秋天是丰收的。
第一节中“饱食过稻香的镰刀”、“肥硕的瓜果”;第二节中“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第三节中“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这些词语和句子都在向我们描绘着一个丰收的秋天。
只是牧羊女和前面的农民和渔夫不同,她收获的是缠绵的情思。
)三、读得美1、老师在读这首诗的时候感觉一句诗就是一幅画。
诗人何其芳用最精粹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给人的美的享受。
比如:第一节里诗人向我们描绘的是在一个草木都挂满了晶莹的露珠的清晨,一位农民来到一个幽深秀丽的山谷伐木,在这清静的早晨,丁丁的伐木声传出很远很远。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阅读 14. 秋天》优质课教案_23

《秋天》教案授课內容: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4课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概括诗歌的内容。
2、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意境。
重点:流利的朗诵课文,学习文中的景物描写。
难点: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学习方法:七步教学法教具:多媒体课时安排:一课时学习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从图片中读出了什么?(秋季)你能回忆起我们以前学过的关于秋的诗句吗?(枯藤老树昏鸦、霜叶红于二月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何其芳的《秋天》。
1、揭示课题、板书课题2、简介作者3、出示学习目标二、1.预习检测肥硕()枯涸()丁丁()清冽()寥廓()青鳊鱼()梦寐()乌桕()背篓()栖息()2.词语检测正正:伐木声。
梦寐:睡梦。
肥硕:文中指果实又大又饱满。
栖息:停留,休息(多指鸟类)。
枯涸:干涸,没有水了。
清冽:清冷,清凉。
寥廓:高远空旷。
三、请同学们听朗读,注意朗读时的语速、语调,特别注意字音,并划分诗歌节奏。
(注意:节奏要根据朗读和语句结构来划分)3分钟后,更正节奏划分,并进行朗读大比拼。
秋天震落了/ 清晨/ 满披着的 /露珠,伐木声/ 丁丁地 /飘出幽谷。
放下/ 饱食过稻香的 /镰刀,用背篓来装/ 竹篱间 /肥硕的/ 瓜果。
秋天/ 栖息在/ 农家里。
向 /江面的冷雾/ 撒下圆圆的网,收起/ 青鳊鱼似的 /乌桕叶的影子。
芦篷上 /满载着 /白霜,轻轻摇着 /归泊的 /小桨。
秋天/ 游戏在/ 渔船上。
草野/ 在蟋蟀声中/ 更寥廓了。
溪水/ 因枯涸见石 /更清冽了。
牛背上的/笛声 /何处去了,那满流着/ 夏夜的香与热的 /笛孔?秋天 /梦寐在/ 牧羊女的 /眼里。
四、自学指导1请同学们朗读诗歌第一节,思考下列问题:1.概括第一节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哪些词语突出这一画面?2. 这一节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时间3分钟,抽同学展示五、自学指导2分组朗读诗歌第二、三节,思考下列问题:1. 概括第二、三节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 第二节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时间4分钟,抽同学展示明确:1、第一节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说说你是通过哪些词语找出来的?农家丰收图“饱食过稻香”“肥硕的瓜果”2. 这一节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镰刀赋予人的动作、行为,生动形象地写了今年稻子大丰收,表达了他们的喜悦之情。
七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14 秋 天课件

曾有一位画家画过一幅霜染枫林的《秋院》。高高的枫树,静静掩 住一园幽寂,树后重门深掩,看不尽的寂寥,好像我曾生活其中,品 尝过秋之清寂。而我仍想悄悄步入画里,问讯那深掩的重门,看其中 有多少灰尘,封存着多少生活的足迹。
最耐寻味是秋日天宇的闲云。那么淡淡然、悠悠然,悄悄远离尘间 ,对俗世悲欢扰攘,不再有动于衷。
秋天的风不带一点修饰,是最纯净的风。那么爽利地轻轻掠过园林 ,对萧萧落叶不必有所眷顾——季节就是季节,代谢就是代谢,生死 就是生死,悲欢就是悲欢。无需参与,不必流连。
秋水和风一样的明澈。“点秋江,白鹭沙鸥”,就画出了这份明澈。 没有什么可忧心、可紧张、可执着。“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 叟。”秋就是如此的一尘不染。“闲云野鹤”是秋的题目,只有秋日明 净的天宇间,那一抹白云,当得起一个“闲”字。野鹤的美,澹如秋水, 远如秋山,无法捉摸的那么一份潇洒,当得起一个“逸”字。“闲”与 “逸”,正是秋的本色。
1.主题解说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几幅画面,创造了一个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凡尘 的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充满诗意的秋天,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 热爱与赞美之情。 2.结构图解
3.重点聚焦 师:诗歌的题目叫作“秋天”,诗歌中哪些地方突出了秋天的特征? 生甲:诗人用“露珠、冷雾、白霜”表明了是秋天。 生乙:诗歌直接用“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来点出“农家”,用“稻香 、瓜果、镰刀、竹篱”来体现农家秋天的特色。 生丙:诗歌描写的情景中,有秋虫低鸣,有溪水枯涸,所有这些都暗 示是秋天。
8.以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作者笔下秋的特点。 作者笔下的秋具有“充实、不需修饰、闲逸”的特点。 9.作者写《秋院》这幅画的用意是什么? 作者以《秋院》来表现秋的清寂,使人有一种寂寥的感觉。 10.作者在写到秋风时,说到“代谢就是代谢,生死就是生死,悲欢就 是悲欢”,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从中能悟到什么哲理? 表现出作者羡慕秋的洒脱和不加隐藏的感情。我们从中可以体悟到:为 人处世不可过分计较,做人要洒脱些,自会感到生活的美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准字音 肥硕(shuò )
丁丁( zhēng) 寥( liáo )阔
枯涸( hé
清洌( liè
)
)
青鳊( biān )鱼
梦寐(mèi )
背篓( lǒu )
乌桕( jiù )
栖( qī )息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思考问题:
a.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b.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给它们命上 整齐、漂亮的名字) c.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 这首诗吗?为什么?
②摘抄以“秋”为内容的诗文,并做点 评。
附:秋天图片欣赏
b.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由远及近的顺序
c.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写得好在哪儿?
课堂小结
本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 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夏忙后农闲 的景象:农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闲、 惬意,少了些艰难苦恨,多的是清静、 清甜。这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 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
1.
__
风__雨愁煞人(秋瑾)
2.悲哉_之为气也,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玉)
《秋天》选 自何其芳早 年创作的诗 集《预言》。
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 家、诗人、文艺评论家。原名何 永芳,出生于四川万州一个守旧 的大家庭。幼年时即喜爱中国古 代诗词小说,1929年到上海入中 国公学预科学习,读了大量新诗。 1931—1935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 学习。大学期间在《现代》等杂 志上发表诗歌和散文。1936年他 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 《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 《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 得《大公报》文艺金奖。
语言赏析
体会下面黑色词语的妙处 (1)“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2)“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 “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 丰收的图画。
(3)“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 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 娴静的氛围。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1.这节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描写秋景。“伐木声丁丁 幽深、宁静 地飘出幽谷”一句是从_______角度,写出了幽谷_______ 听觉 的特点。“稻香”从_______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 嗅觉 的图画。 拟人 2.“秋天栖息在农家里”一句运用了_______的修辞手法。 3.如果把“栖息”字换成“停留”或其他的动词,好不好 为什么? 不好。“栖息”本用来描写有生命的物类,在诗歌中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括农家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秋天)形象化、具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化,创造出闲静的氛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研读与赏析
a.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 心情, 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 并说 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农家丰收图
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 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 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 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 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 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 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 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 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
4.这一节诗歌所描写的画面可以用一个什么 词来概括?它由哪两个场景组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农家丰收图 包含“山谷伐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篱间背瓜果”两个场景
布置作业
①写自己的秋天。以“秋天”为题写一 首诗。
a.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 征;提到农家: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 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 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
b.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给它们命上整 齐、漂亮的名字)
三图: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 恋图。
c.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 首诗吗?为什么? 秋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霜晨归渔图:
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 感受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 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 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 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 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 阵阵爽朗的笑声……
少女思恋图:
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呜叫声,溪水清澈 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来,秋天的 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 往日的活泼。夏日里的笛声悠远、绵 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 事谁能猜得透?
(4)“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轻轻”一词常在何诗中出现,仿佛“信手 拈来”,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5)“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 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 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6)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
拓展延伸 将下面这首诗与课文比较,说说两位 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秋 景 [美国]狄金森 晨曦比往日更柔婉, 毛栗变得褐色可爱; 浆果的面颊多么丰满, 玫瑰在郊外盛开。
枫树扎着华丽的红巾, 田野披上艳红的轻纱。 我不愿显得古板, 也佩戴一枚胸花。
通过对秋天景物的描绘,抒发了作者 对成熟、饱满、美丽的秋天的热爱与 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