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中人教版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时素养检测 5.4 尊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素养检测十七
尊生
(45分钟,60分)
一、基础应用(34分,选择题每小题2分)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其高临.山临:俯视
B.弟子厌.观之厌:厌恶
C.因杖.策而去之杖:拐杖
D.实.熟则剥实:确实
【解析】选A。
B项,满足;C项,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杖;D 项,果实。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
B.女将恶乎比予哉
C.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
D.实熟则剥,剥则辱
【解析】选C。
A项,“旁”通“方”;B项,“女”通“汝”;D项,“剥”通“扑”。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解析】选B。
A项,音节助词,无实义;代词,他的。
B项,均为介词,因为。
C项,语助词;代词,代“栎树”。
D项,介词,被;介词,跟。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的词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因杖.策而去之
A.籍.吏民,封府库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
D.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解析】选D。
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
A、B、C三项与例句相同,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
5.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者也
B.吾何以天下为哉
C.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D.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解析】选A。
A项为判断句,B、C、D三项为宾语前置。
6.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选文第一段中,作者以许由、子州支父、子州支伯宁愿选择生命也不接受天下的事实,确立生命的最高价值,突出尊生的主题。
B.“夫天下至重也,而不以害其生,又况他物乎!”这句话的意思是,天下是最贵重的东西(当然这是从一般人的立场上说的),但是子州支父却不会因为它而伤害自己的生命,那么别的东西就更不用提了。
C.“唯无以天下为者,可以托天下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那些不把天下当回事儿、忘怀天下的人(指许由、子州支父、尧、舜等这些尊重生命的人),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D.“故天下大器也,而不以易生。
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者也。
”天下虽然是最珍贵的器物,可子州支伯等人却不拿它来交换生命。
这就是“有道者”和“俗者”的区别。
在这里,庄子的目的是把生命树立为一种压倒世俗最高价值的价值。
【解析】选C。
不包括尧、舜。
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虽然,我适有幽忧之病,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也。
(3分)
译
文:
(2)能尊生者,虽贵富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
(4分)
译
文:
(3)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故不终其天年而中道夭。
(3分)
译
文:
参考答案:(1)虽然这样,我碰巧有很厉害很顽固的病,正将治疗它,没空儿治理天下啊。
(2)能尊重生命的人,即使地位高财物多也不因用来养生的物品伤害身体,即使财物少地位低也不因追逐利益而拖累、祸害身体。
(3)这些是因为自己的才能而害苦了自己生命的例子,所以不能享尽自己的自然年寿而中途夭折。
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0字。
(6分)
怎样才能改进人际关系呢?答案是四句话:一是“①_____________”,用平常心看待自己,把自己的得失荣辱看作发生在别人身上,不因自己情绪的变化而影响人际关系;二是“把别人当自己”,所谓“把别人当自己”,就是②_____________,善解人意去急别人之所急,痛别人之所痛;三是“把别人当别人”,即③_____________,具体而言,是指不干涉对方的隐私,不冒犯对方的
个人空间;四是“把自己当自己”,在自知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尊和自信,扬长避短,更成熟地与别人相处。
答案:①把自己当别人②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③尊重别人
9.观察下面一幅漫画,按要求回答问题。
(6分)
【注】此人下面是一块巨石。
(1)描述漫画内容,至少恰当用上一个成语。
不超过50字。
(2分) 答:
(2)给漫画拟一个题目,不要拟“无题”。
(2分)
答:
(3)写出你对此人的告诫。
(2分)
答:
参考答案:(1)一个人蹲在一块大石头上,弯着腰,两臂搂住巨石,用上九牛二虎之力,欲将巨石搬走。
(2)示例:不自量力(没脑子)
(3)该放就放吧。
(或:做事不妨多用用脑子。
)
二、拓展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杂说
欧阳修
夏六月,暑雨既止,欧阳子坐于树间,仰视天与月星行.度,见星有殒者。
夜既久,露下,闻草间蚯蚓之声益急。
其感于耳目者,有动乎其中,作《杂说》。
蚓食土而饮泉,其为生也,简而易足。
然仰其穴而鸣,若号若呼,若啸若歌,其亦有所求邪?抑.其求易足而自鸣其乐邪?苦其生之陋而自悲其不幸邪?将自喜其声而鸣其类邪?岂其时至气作,不自知其所以_______而不能自止者邪?何其聒然而不止也!吾于是乎有感。
星殒于地,腥矿顽丑,化为恶石。
其昭然在上而万物仰之者,精气之聚尔。
及其毙也,瓦砾之不若也。
人之死,骨肉臭腐,蝼蚁之食尔。
其贵乎万物者,亦精气也。
其精气不夺.于物,则蕴而为思虑,发而为事业,著而为文章,昭乎百世之上而仰乎百世之下,非如星之精气,随其毙而灭也,可不贵哉!而生也利欲以昏耗之,死也臭腐而弃之。
而惑者曰:“足乎利欲,所以厚吾身。
”吾于是乎有感。
天西行,日月五星皆东行。
日一岁而一周。
月疾于日,一月而一周。
天又疾于月,一日而一周。
星有迟有速,有逆有顺。
是四者,各自行而若不相为谋,其动而不劳.,运而不已,自古以来,未尝一刻息也。
是何为哉?夫四者,所以相须而成昼夜四时寒暑者也。
一刻而息,则四时不得其平,万物不得其生,盖其所任者重矣。
人之有君子也,其任亦重矣。
万世之所治,万物之所利,故曰“自强不息”,又曰“死而后已”者,其知所任矣。
然则君子之学也,其可一日而息乎!吾于是乎有感。
10.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仰视天与月星行.度行:运行
B.抑.其求易足而自鸣其乐邪抑:抑制
C.其精气不夺.于物夺:改变
D.其动而不劳.劳:疲倦
【解析】选B。
“抑”,应该译为“抑或”。
11.下列虚词填入文中第二段横线处,最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
A.故
B.亦
C.以
D.然
【解析】选D。
结合“岂其时至气作”“不自知其所以”“而不能自止者邪”等分析,“不自知其所以然”为固定用法。
1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而惑者曰:“足乎利欲,所以厚吾身。
”(5分)
译
文:
(2)人之有君子也,其任亦重矣。
(5分)
译
文:
参考答案:(1)然而糊涂的人说:“满足(自己的)利益、欲望,以此来厚待自己。
”
(2)人群之中有君子,他们肩负的责任也是很重的。
13.请根据文章第四段的内容,分析作者是如何从“日月五星”的运行中得到生命感悟的。
(4分)
答:
参考答案:作者从“日月五星”各自一刻不停地运转,担负平衡四季、生长万物的重任,悟得人之君子应学而不止(自强不息、死而后已),以担当使万世太平、为众生谋福利的重任。
【拓展练习】
14.作者说“人之有君子也,其任亦重矣”,请你结合所积累的名言警句或参考下列链接材料,谈谈对“君子之任”的认识。
链接材料: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春秋·曾子)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宋·张载)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清·林则徐)
答:
参考答案:提示:结合恰当的名言警句或链接材料,解说君子所担重任的内容,谈出自己对“君子之任”的意义、价值等的理解、思考。
附【译文】
夏天的六月,暑雨过后,我(欧阳子为作者自称)坐在树间,仰望天空与月亮、星星的运行,看到有星星陨落。
夜已深,露水滴落,听到草丛间蚯蚓鸣叫之声更加急促了。
耳闻目睹这一切,我的内心有所触动,于是写下了这篇《杂说》。
蚯蚓吃泥土、喝泉水,它们的生活简单而又容易满足。
然而它们(仍会)把头探出穴外鸣叫,像在悲号又像在呼唤,似在长啸又似在歌唱,(难道)它们也有欲求吗?抑或是它们的欲求容易得到满足而自得其乐呢?或是为自己鄙陋的生命感到痛苦而悲叹自己的不幸呢?再或是喜欢自己的声音而得意地鸣叫给同伴听呢?又或是它因节气的变化而气血运动,既不明白自己为何而鸣又不能停止鸣叫呢?它为什么会如此聒噪不止啊!我对此深有感触。
星星陨落到地上,腥臭粗糙的殒石,变成了丑陋的石头。
它们在
天上灿然闪耀时能得到万物的景仰,是因为精气凝聚在身的缘故。
等到它们跌落到地上,连破砖碎瓦都不如。
人死后,骨肉发臭腐烂,成为蝼蚁的食物而已。
人比万物高贵的地方,也是在于精气。
他们的精气若不被外物改变,便会积聚于内成为思想,表现于外成就功业,写在纸上成为文章,灿然光耀于百世之前而又能受到百世之后人们的仰慕,不像星星的精气会随着它们的陨落而消亡,这岂不是很可贵吗?但是若活着的时候被利益、欲望冲昏了头脑、耗尽了心血,死后便同样会发臭腐烂而被丢弃。
然而糊涂的人说:“满足(自己的)利益、欲望,以此来厚待自己。
”我对此深有感触。
天从东向西运行,日、月、五星都从西向东运行。
太阳一年转一圈。
月亮比太阳快,一月转一圈。
天又比月亮快,一天转一圈。
星星有慢有快,有逆行的有顺行的。
这四者,各自运行自己的而似并无商量,它们运转而不疲倦,运行而不停止,自古而今,一刻不曾停息。
这是为什么呢?这四者,相互依赖而形成昼夜、四季、寒暑。
(如果)停息一刻,则四季不能平衡,万物不能生长,所以它们的责任重大。
人群之中有君子,他们肩负的责任也是很重的。
(要)担当使万世太平、为众生谋福利的重任,所以(君子)说“自强不息”,又说“死而后已”,(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使命啊。
既然如此,那么君子的学习,难道可以有一天懈怠吗?我对此深有感触。
三、经典研读(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孔子曰:“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
为乐,具太牢以为膳。
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
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
” (《庄子·至乐》) 15.这则短文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2分)
答:
答案:做事要看清对象,根据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勿以己度人,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16.短文中,庄子借孔子之口提出“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的观点,请结合庄子的人生观,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类现象的看法。
(200字左右)(4分)
答:
参考答案:“无为”和“道法自然”是道家学派的两个最主要的思想。
“无为”不是没有作为,而是在了解事物、事件的基础上顺其自然,不要妄为;“道法自然”就是以“道”为自然最高的、最根本的法则,自然不单指自然界,而是兼指自然如此,自然而然。
如果鲁侯在海鸟的问题上,采取“无为”,即“不妄为”的态度,不违反海鸟的习性,不把海鸟迎到鲁国宗庙来款待和供养,而是遵循鸟的习性,让它回归
自然,那它绝不会不吃不喝,两眼昏眩,心里悲伤,熬过了整整三天而死去。
我们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也应以此为戒。
附【译文】
孔子说:“从前,有一只海鸟栖息在鲁国都城的郊外,鲁国国君(认为是神鸟)让人驾车把它迎进宗庙里并向它献酒,演奏《九韶》使它高兴,安排牛羊猪三牲备齐的筵席给它吃。
海鸟却头晕目眩,忧愁悲伤,不敢吃一块肉,不敢喝一杯酒,三天就死掉了。
这是用供养自己的方式来喂养鸟,不是用养鸟的方式来养鸟啊!”
【强化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子路宿于石门。
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
”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论语·宪问》)
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 自事其心者,哀乐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庄子·人间世》)
1.简要分析上述文字中所体现的儒、道两家在处世方面的不同态度。
(4分)
答:参考答案:第一、二段文字反映了儒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入
世的处世态度,即明知不能做到却坚持去做,竭力而为。
第三段文字反映了道家知道事情无可奈何,则安然不为的淡然的处世态度,即用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不必费心去改变它,保持一种自适的态度。
2.认真阅读上述材料,你认为对待人生该具有什么样的处世态度?请结合材料中的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150字左右)(4分)
答:
参考答案:示例一:“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种自强不息、孜孜以求的精神。
人要有一颗勇敢的心,要有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在“不可”面前,我们决不能轻易放弃,要敢于抗争,迎难而上,逆流而进,有一种征服的勇气。
如果知其不可为就不为,就等于凡事无须坚持,遇到困难就放弃,听天由命。
如此,又怎会有力挽狂澜、扭转乾坤、转危为安的奇迹发生呢?人生难免经历苦与痛,只有敢于拼搏,才有成功的机会,即使不成功,也能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示例二:人生需要一种顺其自然、保持自适心态的处世态度。
我们处在充满着激烈竞争的世界中,生活中肯定有这样或那样的艰险。
面对种种艰险,要用平和的心态去对待,不必过分勉强,冷静而不盲动,不被外物所役使,获得心灵的安宁与自由。
这在当今人心浮躁的社会中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也只有这样,人生之路才会越走越宽,越走越长。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