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电教媒体优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挥电教媒体优势
提升阅读教学效益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积极发挥电教媒体的作用,恰当地使用多媒体的电教手段,能有效的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使教学内容化静为动,化难为易,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内化学生的素质,最大限度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具体地说,它表达在以下三方面: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
教师应充分使用电教媒体,采用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激发求知的欲望。
1、形象导入,激情引趣。
上课伊始,就给学生表达出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让学生观察欣赏,会引起学生莫大的兴趣。
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先播放一段漓江两岸迷人风光的录像,再配上清新典雅的乐曲,让学生饱览桂林山水的“奇、秀、险”和“静、清、绿”,亲自感受一下“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奇妙感受。
这样,无需多说,学生的身心自然会沉浸到课文描写的情景中去,学习兴趣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2、设置疑问,引人入胜。
设疑置问,就是要促使学生急于探究其详的心情。
在教学《月光曲》一文时,首先播放乐曲《月光曲》,让学生听一听,初步感受乐曲的优美迷人。
然后教师适时提问:“你知道这首乐曲是怎样来的吗?是谁创作的呢?关于它,还有个美丽的传说呢!”此时此刻,无需多说,学生的注意力很自然地融入了情境之中,产生了“愿闻其详”的迫切
愿望和急于探究课文的学习心理。
二、发展学生的思维
当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出现障碍,导致学生“思维受阻”时,教师即时使用电教媒体,能协助学生的思维具体化、角色化、多元化,有效地推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从而受到势如破竹、事半功倍的效果。
1、使用多媒体有助于解决课文重难点。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荀子早已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
由此可见,闻见是教学的基础,借助计算机教学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者对理解课文起重要作用的内容,用计算机表达出来,调动学生视觉功能,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提升教学效率,激活学习的内因。
如教《海底世界》一课,课文的重点是要使学生理解,海底景色奇异在什么地方,学生很难理解这个点,为了平缓教学的坡度,突破这个难点,更好地激活学生的学习气氛,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意识地使用录像这个电教媒体,让学生观察海底世界的景色,并辅之以配乐解说,让学生真切地体味海底景色的神奇与绚丽。
2、使用多媒体有助于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诗歌占有一定的比重。
这些诗歌语言精炼,意境优美,寓意深邃。
但因为小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对诗歌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感到疏远,因而古诗教学一直是小语教学中的一大难题。
假如在古诗教学中合理地使用电化教学媒体,不但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想象水平,促动学
生对古诗的学习理解,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如古诗《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字用得十分绝妙,但仅凭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始终难以理解、体会。
而录像的恰当使用就解决了这个难题。
教学时,教师先提问:“生”字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紧接着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录像,画面上:草木葱笼,苍翠欲滴,危峰兀立,山峦叠障,而香炉峰此时正被烟雾笼罩,在阳光的照耀下,一团团紫烟持续从山谷中升起,景象美不胜收,录像将古诗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动态画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学生学习兴趣极为浓厚,他们积极观察、思索,很快从香炉峰的云雾源源持续地升腾的动态画面中领悟到“生”字的妙处:“升”字仅仅只能看到烟雾升起,不一会就散去;而“生”字还含有“产生”的意思,这说明香炉峰始终处于云雾缭绕之中。
通过此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但理解了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使他们体会到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及感情色彩。
三、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
感情对人的理解和行动起着刺激作用。
学生只有融入情境,与作品中的形象息息相通,产生共鸣,才能真正使教学成为学生的内部需要,达到读懂课文、养成水平、升华情感的目的。
1、再现情境,以境激情。
例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课文中讲到圆明园中有很多美丽的景色,如武陵春色、雷锋夕照、蓬莱瑶台、狮子林,这些景色是现在一般景色无法比拟的,学生没有亲眼看到,就很难感受这些景色的美,对圆明园之宏大也没有什么概念,也无法在内心产生共鸣,那更别谈什么感情的激发了。
但假如在这时给学生表达一幅幅相
关的美景,那效果肯定是不一样的,在学生心中就有了一定的概念。
到后来讲八国联军劫掠后的圆明园一片废墟时,放映“火烧圆明园”的录像,让学生亲眼目睹侵略军的强盗行径,再让学生看一看砖砾满地、荒草丛生的圆明园,前后两种景色强烈的反差,在学生的心中产生碰撞,学生对八国联军的憎恨也就油不过生了,进而学生就能体会到文章所要表达的更深一层的思想:落后就要挨打。
学生的情感再度升华,爱国之情随之产生,非常顺利。
2、创设情境,渲染气氛。
浓郁的气氛是情感共鸣的基础。
这方面,不乏优秀的案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的教学,教师一开始用幻灯机打出周总理的遗像并播放悲壮的哀乐,与此同时,教师用低沉哀痛的声音对学生说:“一九七六年一月八日早晨,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在北京不幸逝世,噩耗传来,亿万人民沉浸在万分悲痛之中。
”学生凝视周总理的遗像,听着哀悼周总理的哀乐和老师舒缓沉痛的话语,其悲痛之情油不过生。
接着播放配乐朗诵录音,低沉悲壮的音乐,悲痛欲绝的朗诵,教师执着动情的教学,使孩子们全身心地融入了课文中,自然地产生了对总理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当然,提升阅读教学效益非一日之功,但实践证明,电教媒体无疑是提升阅读教学效益的一种有效手段。
假如说语文课堂教学是一朵绽放的花蕾,那么多媒体教学就是一片锦上添花的绿叶,二者相得益彰,互为一体,给学生创设了愉悦有趣的情境,从而提升了语文的教学质量。
发挥电教媒体优势提升阅读教学效益
史
捧
枝
洪河屯乡连庄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