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基础班格律声韵第2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诗馆基础班格律声韵讲座第二讲
诗词为什么要用平水韵作为平仄的依据?
我们在第一讲已经讲过,我们诗词的平仄与普通话的平仄是有一些出入的,诗词的平仄依据的是一本叫《平水韵》的韵书。

这种有出入的情况,第一讲大家就已经遇到过,比如: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第一句的节字,普通话是平声,但我们已经知道这是一首格律诗,按二四六分明的原则,这个节字的位置必须是仄声才对。

而实际上,在我们诗词中节字就是一个仄声字,是入声。

一平水韵的平仄与入声
下面我们打开这个叫平水韵的word文件。

可以看到,它把我们的汉字分成了五大部分:上平声、下平声、上声、去声、入声。

我们上一讲讲了,普通话是分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其中阴平阳平是平,上声去声是仄。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平水韵里把字分为五大部分,它们哪些是平,哪些是仄呢?答案是:上平下平是平,上声去声入声是仄。

要注意上平和下平,不对应普通话的阴平和阳平,而是因为平声字太多,为了把版面弄清爽些,别弄成黑压压一大片不好看,才分为两部分。

也就是说,平水韵里没有分阴平和阳平,只是平声字太多,就分成了两部分。

至于每一部分又分为什么一东二冬之类的,我们这次课不用管,后面的课会讲到。

你只须记住,平水韵里的平声,包括上平和下平,就OK了。

平水韵里的仄声呢,就是上声去声入声三个声调了。

上声去声是仄,这个好理解,普通话就是这样的。

那么平水韵跟普通话比,多出了一个入声。

我们看入声里的字,会发现,它们既包括普通话里的某些平声字,比如黑、白,也包括普通话里的上声字比如雪,还包括普通话里的去声字比如日、月。

那么,入声怎么读呢?因为普通话里没有入声,所以用普通话是读不出来的。

但在许多南方方言以及部分北方方言中,仍然保留了部分或大部分的入声。

用这些方言是能把入声读出来的。

入声总的特点,是短而急促。

下面我用我们赣南的客家话读一下这几个字:黑、白、雪、日、月。

我们可能还会发现,某些普通话是仄声的字,在平水韵里是平声,比如俱字。

或者普通话里是去声的字,在平水韵里是上声,比如在字;也有普通话里是上声的字,平水韵里是去声,比如象字。

这类情况的字还不是一个两个,而是有不少。

关于这一点,我们在下次课再来解释。

我们现在只需要记住:平水韵与普通话是有出入的。

二任何现实语音都是流变的
我们目前的现实语音主要是普通话,当然也包括各种方言。

而任何现实语音都是流变的。

某个字100年前的读音和100年以后的读音,有可能变化,原来读平的可能变仄,原来读仄的可能变平。

例如“瑰”字在字典里标为平声,而实际多数人已读仄声,“悄”字标为仄声,而实际已平仄两读,再比如“确凿”的“凿”,以前字典标为去声,现在改标为平声了。

因此,字典必须每隔一段时间修订一次,以便与公众的实际语音相吻合。

一般来说,使用频率越高的字,平仄越容易变化。

即便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这种变化的字不是很多,但因为是高频常用字,也会对诗词的创作规范带来较大的冲击,造成前人与后人,甚至同一个作者的早年和晚年,在诗词作品中对同一字的平仄出现不同。

这直接影响到了诗词创作规则的稳定性。

诗词与歌曲不同。

歌曲是一种横向传播的艺术,它可以在一夜之间唱遍大江南北,但不会持久,十年前的歌我们唱得已然不多,五十年前的歌则几乎无人再唱了。

而诗词不同,诗词是一种纵向传承的文学,一千年甚至几千年前的诗,依然在我们的课本里,依然有人读。

它是一种保持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的东西,一种塑造民族心灵和情感的东西。

因此,保持诗词创作规则的恒定性就显得尤其重要。

我们要站在历史的高度,民族的高度来看待这个问题。


不能局限于当代,看不清历史的前因后果。

三普通话是可能发生突变的
前面说的是语音的渐变,而实际上,在现代,语音突变也是有可能的。

在一个幅员辽阔、方言众多的国家,为了降低互相交流的成本,必须选择其中一种方言推而广之,成为普通话。

这件事,古人不是不想做,而是因为技术条件达不到,做不了。

到近现代,由于通讯、交通以及行政、教育体系的发达,做这件事的条件就具备了。

于是,我们选择了以北京话为基础的方言来做普通话。

为什么选北京方言呢。

因为,一北京是首都,是政治文化中心。

这里说的首都是指满清的首都,因为普通话的基础音是从满清开始的。

从有利于统治的角度出发,统治者一般会把首都的语言定为官方语言,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把它推广为普通话。

二北方是平原地区,互相较少阻隔,语言交流较多,形成了一大片的北方方言区。

它们虽然各省各地的语音仍有差异,但差异性不像南方那么大,这样就为北京方言作为普通话来推广,提供了相当大的一个人口基数。

换句话说,因为有很大一部分人说话接近北京话,因此推广起来成本要小些。

这就是为什么把北京话作为基础定为普通话的原因。

但是,我们要知道,一个国家的首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历史上,从长安(西京)到洛阳(东京),再到南京、北京,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始终在变动,统治的中心在变动。

内战、外敌入侵、改朝换代、国土扩大或缩小、经济重心转移、环境恶化等原因,都可能导致迁都。

北京以前的风沙、缺水,以及现在的雾霾,都有人主张要迁都,更别说更大的动荡了。

有人说现在的普通话已成全国普及之势,即使迁都,也不可能改变了。

普通话的普及,是借助了现代传播技术这个利器,电视、电影、广播、交通以及强有力的行政、教育体系等。

但是,现代传播技术实际上是一柄双刃剑,它能迅速地将一种方言普及到全国,成为普通话,也能迅速地将一种方言颠覆,而以另一种方言取而代之。

粤语对很多人来说够难的了吧。

可是,如果因某种原因首都迁到广州,政府宣布以粤语为新的普通话。

一夜之间,广播、电视开始以粤语播音,全国粤语培训班雨后春笋般涌现,狂轰滥炸,我想不出十年,顶多20年一代人,粤语这种新的“普通话”,全国人民都会说了。

这个改变的成本,从巩固统治的角度来说,应该是不大的。

而平水韵,是一个凝固化的音声体系。

我们已经看到了,它就是一种书面的规定。

书上规定是平就永远是平,规定是仄就永远是仄,与现实语音无关。

这个凝固的书面音体系,却对于诗词的历史传承有巨大的优势。

因为,一、它有效屏蔽了现实语音流变的影响;二、有效屏蔽了历史风云(改朝换代、战争、迁都等)可能导致的语音突变的影响。

四前人的诗词遗产决定了不能采用取消入声的普通话写诗
现在我们知道了,普通话与平水韵的最大出入,就是平水韵多了一个入声,而普通话没有。

入声在平水韵里一律是仄声,但很多字在普通话里却是平声。

我们上一次课讲过成语,四字的成语大多是“二四分明”的,我们的格律诗也是二四分明或二四六分明的。

在格律诗中,诗人创造了大量类似成语的四字结构,尤其是并列式四字结构,如渚清沙白、露压烟啼、江枫渔火、水村山郭等。

无疑,这些四字结构都是“二四分明”的。

这种四字结构,有相当一部分,二或四是入声。

如上面渚清沙白的白字,露压烟啼的压字,水村山郭的郭字。

这些入声字在平水韵里都是仄声,所以能保证诗句的二四分明。

但在普通话里,它们变成了平声,就不“二四分明”了。

写诗词的人都知道,在前人的诗词中浸淫久了,读得多了,一些前人的表达方式,比如这种四字结构,会大量进入我们的脑海中,对我们造成潜移默化。

在我们写诗词时,我们会不自觉地灵活运用前人的表达方式,来表达我们自己的意思。

例如我们会根据“渚清沙白”,写出“山青水白、花红云白、水白灯青”等。

可是,如果按普通话来写诗,白是平声,青也是平声,不合二四分明,“渚清沙白”这一遗产就无法继承了,沿着“渚清沙白”创造新语言的这一思路被迫抛弃。

再比如,诗词中有“落花时节”,继而有“黄梅时节、清明时节、雁回时节”等,它也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固有的表达思路,我们可以沿着这条思路写“XX时节”。

可是,因为“节”在
普通话里是平声字,这条思路也打断了。

这里仅举两例,实际上这类例子不胜枚举。

这就涉及到对前人丰富遗产的继承,对诗词写作思路的改变的问题。

用普通话写诗,抛弃和破坏了前人很多佳妙的固有表达,也造成了我们阅读学习前人诗词,与自己写作诗词之间的断裂。

再强调一遍,诗词是一种继承性很强的文学体裁。

凡是诗词高手,都大量阅读、学习过前人的作品。

许多词语、典故、表达方式等,都是经过无数代诗人的努力,层累起来,越积越深,才产生经典作品的。

五与他人及海外文化交流的需要
我们知道,诗词的唱和,一直是我们中国人情感交流乃至政治、文化、外交交流(有时也是斗争)的一个特殊项目,也是增强全世界华人文化认同感的一个方式。

而现在唱和的主要方式是步韵,比如你先写一首诗词,我唱和一首,用的是与你相同的韵脚字。

比如我们语文课本里毛泽东的《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

就是柳亚子先写了一首词《浣溪沙》,毛泽东步他的韵和了一首。

柳亚子原词
火树银花不夜天,弟兄姐妹舞翩跹,歌声唱彻月儿圆。

不是一人能领导,那容百族共骈阗?良宵盛会喜空前。

毛泽东的和词
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

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

可以看得出,两首词的韵脚是完全相同的,都是“天、跹、圆、阗、前”这五个字。

那么我们现在看一首用普通话写的诗:
贺“神七”载人航天圆满成功
谁人泼墨作天书?叩访琅嬛自裕如。

射日欣得神羿箭,摘星初亮太空服。

手牵云外霞千道,情兑凡间梦一斛。

盛世由来多盛举,敢邻仙阙筑新庐。

这里的“服”和“斛”在平水韵里都是入声字。

我们上次课讲了,格律诗只能押平声韵,而且必须一韵到底,不能换韵。

也就是说,按平水韵,入声字是仄声,是不能跟平声字书、如、庐押韵的,这首诗的押韵根本就是错误的。

现在这样一首押韵错误的诗,叫人家怎么步韵呢?现在大陆一些人主张搞新声韵,也就是按普通话的声韵来写诗。

但如果这样,人家台港澳地区,以及其他国家的华人还是用平水韵。

你写了一首诗或词,请人家唱和,韵都不一样,人家怎么唱和,怎么步韵。

反过来也一样,人家的诗词,你也没法唱和。

这不是人为地割裂大陆跟其他华人的血脉联系吗?甚至爱好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比如日本、韩国、东南亚的人,在与中国大陆的交往过程中,也有诗词唱和的。

现在都唱和不了了,这对于外交也是不利的。

这等于在诗词上搞“陆独”,自弱武功,自己主动削弱中华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六取消入声影响诗人情感表达
入声是一个特殊的声韵,对表达激越愤懑的情绪有特殊的作用。

词中诸如《满江红》等十多个常用词牌例押入声,押入声的古诗则更多,一些表达悲愤情绪的祭文也以押入声为佳,如祭祀死难者、悲剧英雄等。

我们现在读岳飞的《满江红》,仍然能感受那种激越情绪。

有新韵支持者主张把押入声韵的词牌一例改为押去声韵。

这样会影响对激越愤懑情绪的表达,让诗人很不爽。

七用普通话吟诵可以表现平、仄、入声
主张用新韵也就是普通话写诗的一个最有力的理由,就是平水韵写的诗是哑巴诗,你说是二四六分明,可你实际上一读,二四六就不分明了。

这个理由乍听起来很有道理,一些平水韵的支持者也无法驳倒他,因此采取回避的态度。

其实,这是大伙不知道吟诵的原故。

千百年来,我们的诗词不是“读”的,不是朗诵的,而是吟诵的。

古人有吟诵,我们没有吟诵。

吟诵跟文言文一样,在五四以后中断了。

吟诵可以通过“平长仄短入更短”,把平声、上去声、入声凝固化。

说明白些,就是把韵书中规定的平声字人为地拖长、把上去声也拖长但长度比平声短、把入声也拖长但长度又更短。

这样一来,就把韵书中的字的平仄,表达为吟诵中的音的平仄。

而且这种平仄不随地域和历史时代而变化,也就是凝固化了。

下面我来示范一下用有入声赣南客家话和无入声的普通话吟诵:清明时节雨纷纷。

大家注意听对“节”字的处理。

吟诵的这种“平长仄短入更短”的处理方式,有效地屏蔽了现实口语对平仄的干扰,也有效地屏蔽了语音的地域和历史流变对平仄的干扰。

对某个字的具体发音可以不同,可以是普通话、上海话或广东话,但只要该字在韵书中规定了是平就按“平长”来吟诵,是仄(上去)就接“仄短”来吟诵,是入就按“入更短”来吟诵。

古人按这个原则处理,今人和后人也按这个原则处理。

因此,普通话没有入声并不影响诗词的平仄,因为人家吟诵根本不按现实口语来处理音声,人家按韵书的规定来处理音声。

因此,吟诵不是一门独立的艺术,而是对韵书的平仄规定的一种音声表现。

字的平仄表达(韵书)与音的平仄表达(吟诵)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吟诵在古代是如此的普遍,对他们来说,这种不同于口语的另一套平仄语音系统(即韵书系统)早已烂熟于心,自然写诗的时候平仄就不会错了。

就像我们在KTV一拿起麦,自然就切换到唱歌的音声体系,如果谁拿起麦在那里念歌词,大伙都会觉得他很怪异。

诗词除了文字,它还应该有音声。

而这一音声系统古已有之,那就是吟诵。

吟诵完全屏蔽了语音的历史流变(所谓古音今音)和地域差异(所谓南音北音)对平仄的干扰。

换句话说,完全可以用所谓今音(普通话或当代的任何一种方言)来吟诵古今的任何一首诗词,只要这种吟诵把韵书中的平仄通过“平长仄短入更短”的办法用音声表现出来就行了。

八用叶音的方法处理押韵
我们上面讲了,吟诵可以较理想地处理诗词的平仄格律,也就是把平、仄(上去)、入清晰地用音声表达出来。

但对于押韵,却没有好的处理方法。

这个问题,平水韵解决不了,新韵同样解决不了。

用新韵写诗词,虽然今天的普通话读起来是押韵的,但因为语音的流变,也无法保证后世(比如500年以后)仍然押韵。

但诗词又必须是有声的,不能是哑巴诗词。

怎么办呢?在用普通话吟诵的时候,有人主张普通话怎么读就怎么吟,不押韵就不押韵,只能如此。

比如: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斜”字普通话吟诵起来不押韵,有人主张不管,仍然吟作“Xie2”,也有人主张还是要押韵,主张吟作斜字的文读“xia2”。

我认为还是要押韵,否则就失去了诗词的音声之美。

可以用朱熹处理诗经押韵的叶音之法。

诗经有不少韵脚字读起来不押韵了,朱熹就拟一个音,让它强行押韵,这种方法叫叶音。

至于古人是不是真这样读的,不知道,也不用管。

比如这个“斜”字,古人(或者作者)是不是真的读“xia2”,其实我们也是不知道的。

我们把它读“xia2”、“qia2”、“yia2”、“chia2”……都可以,只要把它押上韵,就都是可以的。

当然,如果普通话不押韵,最好是从某种方言中找一个能押上韵的发音,就读那个音,一般在方言中都能找到,万一各种方言都找不到押韵的发音,那你就自己随便拟一个押韵的音,也是可以的。

叶音法虽然不完美,但目前也没有更好的方法了。

九结语
1 平水韵是一套凝固的音声体系,也就是它把每个字的平仄规定死了。

而任何现实语音都是一套流变的音声体系,随着时间的推移,某些字的平仄会变化。

为了保证诗词写作规范的移定性,保证其历史传承性和文化凝聚力,只有凝固的音声体系才具备这种保证的能力。

因此,平水韵虽然判断每个字的平仄不如普通话方便,需要经过一定的学习,但我们只能采用它。

现在部分人士主张的与现实语音挂钩的所谓新声韵,存在流变性的致命弊端,实际是不可行的。

2 当然,诗词除了是文字,还必须是声音。

而吟诵很好地屏蔽了古今任何现实语音的影响,把平水韵规定的平仄完美地表达出来了。

一种错误的观点认为,平水韵是中古时代的一种现实语音,不妨称作“平水音”或者“古音”。

古人的诗用古音念,都是能体现平仄和押韵的。

而今人不懂古音了,只能用普通话念,这样平仄和押韵有时就不能体现了。

他们不知道,平水韵是一种凝固的音声体系,不是古代的任何一种现实语音。

自古就不存在平水音这样一个东西。

而平水韵的音声表达,可以用古今任何一种现实语音表达出来。

关于平水韵中的其他问题,我们将在下一讲里详细讲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