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的特殊句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的特殊句式
第一节句子的类、型、式
讲句子,从内部讲结构,从外部讲分类。
笼统讲,“类、型、式”都
是对句子的分类。
分类要按依据,依性质、特点、功用等等。
依据不同的
着眼点,就分出不同的类。
如,着眼于句子的语气和用途,就分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着眼于结构,就分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
主谓
句下边,还可根据主、谓的结构材料,分为:名词主语句、谓词主语句或
动词谓语句、形容词谓语句、名词谓语句;根据主、谓之间的语义关系,
分为:施事主语句(主动句)、受事主语句(被动句)、用事主语句,或
叙述句、描写句、判断句。
至于句式,总有某种特定语法格式,也可以根
据不同的着眼点,分出不同的类。
如着眼于某个标志性字眼,就有“把”
字句、“是”字句、“被”字句、“有”字句等;着眼于结构成分及相互
关系,就有连谓式、兼语式、双宾式、动补宾式、动宾补式等;着眼于语
意表述关系,就有存现句式、判断句式、否定句式等。
语法学界,一般用“句类”指称按语气和用途分出的句子;用“句型”指称按结构分出的句子;用“句式”指称有某种特定语法格式的句子。
把句子属性放在分类系统中来认识,了解它的上下位关系及其左邻右
舍关系,是很有好处的。
即如判断句,从谓语的结构材料看,是以名第二节判断句
一、判断句的概念
二、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表示法
(一)“者,也”及其变化格式这是古代汉语最典型的格式。
主语后
用“者”字提顿,谓语后用“也”字煞尾,表示判断或确认语气。
“者”
的词性,教材认为是代词,给复指,引出谓语;一般认为是助词,标明语
音停顿。
“也”字是语气词。
在典型格式基础上,省掉“者”或“也”,
或“者,也”,即为变式。
1.者,也。
(1)陈胜者,阳城人也。
(《史·陈涉起义》)..(2)南冥者,天池也。
(《庄子·逍遥游》)..(3)吾所欲者,土地也.(《韩非子·五蠹》)..2,,也.(1)王,人君也;斤蜀(chu4),人臣也.(《战国策·.齐策四》)(2)张骞,汉中人也.(《汉书·张骞传》).(3)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左.齐桓公伐楚》).3.者,(1)兵者,不祥之器。
(《老子》).(2)陈轸(zhěn)者,游说之士。
(《史·张仪列传》).(3)粟者,民之所种。
(《汉书·食货志》).4.,(1)荀卿,赵人。
(《史·荀孟列传》)(2)刘备,天下枭雄。
(《资治通鉴》)(3)农,天下之本。
(《史·孝文本纪》)(二)谓语前加副词“乃”、“即”和语气词“维”、“惟”,加强
判断语气,可译为“就是”。
(1)是乃狼也。
(《左·宣四年》).(2)吾乃梁人也。
(《战国策·赵策》).(3)(项)梁父即楚将项燕。
(《史·项羽本纪》).(4)民死亡者,非其父兄,即其子弟。
(《左·襄八年》)..(5)我马维骐。
(《诗·小雅·皇皇者华》).(6)淮海惟
扬州。
(《尚书·禹贡》).(三)是(判断词)
(1)此是何种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2)(赵)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
(《史·刺客列传》).(3)朱家心知是季布。
(《史·季布列传》).(4)夜梦见老父曰:“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
(《论衡·死伪》).三、注意对判断句的鉴别
要用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相结合的原则来鉴别句子是否为判断句。
判
断句形式上要有上述标志,语意上要有判断确定的意义:
(一)主语不出现的判断句(省略的主语,加括号加点表示)(1)
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丈人),隐者也。
”(《论..语·子
路从而后》)
(2)酣战之时,司马子反渴而求饮,竖谷阳操觞酒而进之。
子反曰:“嘻!退,(此)酒也!”谷阳曰:“(此)非酒也。
”(《韩
非.子·十过》)
(3)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客乃)沛
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史·鸿门宴》)
(二)“是”字处在句子开头,往往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主语,指代
前文的事物,而不是判断词,应译为现代汉语“这”。
(1)公曰:“是吾宝也。
”(《左·僖二年》)(这(是)我的..宝物。
)
(2)是社稷之臣也。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这(是)国..家的臣子。
)
(3)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
(《荀子·天论》)(这..(是)夏禹和夏桀相同的。
)
(4)臣闻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
(《左·哀元年》)(这(是)它的福;这(是)它的
祸。
)..(三)“为”字是动词,不是真正的判断词,个别情况下和判
断词“是”相当:
(1)晋为盟主,诸侯或相侵也,则讨之。
(《左·襄二十六年》).(作为,担任)
(2)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论语·子路从而后》).(算作)
(3)余为伯儵(tiao2又you2),余而祖也。
((左·宣三年)).(叫,名,是)
(四)用判断句的形式,表达非判断的内容:1.表比喻:
(1)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荀子.王制》)(国君就像舟;百姓就像水。
)
(2)曹公,豺虎也。
(《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曹公犹如豺虎)
2.表因果:
(1)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庄子·养生主》)(因为他用割除的方式;因为他用砍折的方式)
(2)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重争士橐(托),非下也,权重也。
(《韩非子·五蠹》)(不是因为清高,是因为权利薄弱;不是因为
卑下,是因为权利重多。
)
3.表其他复杂语意:
(1)夫战,勇气也。
(《左·庄十年》)(打仗凭借的是一股勇气。
)
(2)百乘,显使也。
(《战国策·齐策》)(带百辆车乘的是显赫
的使者)
(3)朱绂皆大夫,紫绶悉将军。
(白居易《轻肥》)(佩带朱绂的
都是大夫,佩带紫绶的都是将军。
)
第一节句子的类、型、式
讲句子,从内部讲结构,从外部讲分类。
笼统讲,“类、型、式”都
是对句子的分类。
分类要按依据,依性质、特点、功用等等。
依据不同的
着眼点,就分出不同的类。
如,着眼于句子的语气和用途,就分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着眼于结构,就分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
主谓
句下边,还可根据主、谓的结构材料,分为:名词主语句、谓词主语句或
动词谓语句、形容词谓语句、名词谓语句;根据主、谓之间的语义关系,
分为:施事主语句(主动句)、受事主语句(被动句)、用事主语句,或
叙述句、描写句、判断句。
至于句式,总有某种特定语法格式,也可以根
据不同的着眼点,分出不同的类。
如着眼于某个标志性字眼,就有“把”
字句、“是”字句、“被”字句、“有”字句等;着眼于结构成分及相互
关系,就有连谓式、兼语式、双宾式、动补宾式、动宾补式等;着眼于语
意表述关系,就有存现句式、判断句式、否定句式等。
语法学界,一般用“句类”指称按语气和用途分出的句子;用“句型”指称按结构分出的句子;用“句式”指称有某种特定语法格式的句子。
以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作谓语;从主语对谓语的语义关系看,是受事作
主语;只就现代汉语看,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有“被(给、让)”字作
标志,正是在这点上,古今汉语被动句式表现出大的差异。
第三节被动句和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一、被动句的概念
主语是动作行为的承受者,谓语表示加于主语的行为或动作,简单说,就是主语是受事,谓语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叫做被动句。
与之相对,主
语是施事,谓语表示主动意义的句子,叫做主动句。
被动句,从形式上分为两类。
一类是没有语法标志,只是语义上的被
动句,如“碗打破了”、“树砍倒了”、“金石可镂”、“兔不可复得”。
一类有语法标志,有某种格式或结构特点。
如现代汉语,被动句的典型格
式就是:
受事主语+介词“被”+施动者+动词,如“树被我们砍倒了”。
被动句可以转换为主动句,既可转换为一般的施事主语句,也可转换
为处置式的“把”字句,如“树被我们砍倒了”——“我们砍倒了树”——“我们把树砍倒了”。
有语法标志的被动句也可转换成没有语法标志的
被动句,如“树被我们砍倒了。
”——“树,我们砍倒了。
”——“树砍
倒了”。
二.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古代汉语有语法标志的被动句,其被动表示法有:
(一)“于”字式:受事主语+动词+介词“于”(“乎”)+主动者
(1)欲克伤于矢,流血及履。
(《左·安之战》)(被箭射伤)...(2)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孙子兵法·行军篇》)...(被别人擒)
(3)闵王毁于五国,桓公劫于鲁庄。
(《荀子·王制》)(被五........国毁灭,被鲁庄劫持)
(4)然而兵破于陈涉,地夺于刘氏者,何也?(《汉书·贾山列........传》)(被陈涉攻破;被刘氏夺取。
)
这类句子,“于”字对区分被动、主动语义很重要。
如(3)闵王毁
于五国(被动)——闵王毁五国(主动)桓公劫于鲁庄(被动)——桓公
劫鲁庄(主动)
因此,有些对比性句子就用“于”字显示主动和被动的差异:(1)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汉书·项羽传》).(2)劳心者治人,劳
力者制于人。
(《孟子·许行》).
(3)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
(《荀子·荣辱》).“于”字
式被动句,“于”和它的宾语组成的介词短语,古代汉语放在动词后作补语,译为现代汉语要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后发制于人——后发被别人制服。
(二)“为”字式:“受事主语+介词“为”+主动者+动词”及其变式:
1.受事主语+介词“为”+主动者+动词
(1)止,将为三军获。
(《左·襄十八年》)(被三军虏获)....(2)而身为宋国笑。
(《韩非子·五蠹》)(被宋国人讥笑)....2.受事主语+介词“为”+动词: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战国策·燕策》)(被杀戮)...(2)诚令成安君听足下计,若信者亦巳为禽矣。
(《史·韩信破..赵》)(被擒)
3.受事主语+介词“为”+主动者+助词“所”+动词:
(1)夫直议者,不为人所容。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被....人所采纳)
(2)卫太子为江充所败。
(《汉书·霍光传》)(被江充所打败).....4.受事主语+“为所”+动词:
(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史·鸿门宴》)(被俘虏)...(2)(于)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
(韩愈《张中亟传后叙》)...(被杀)
(三)“见”字式:
“受事主语+助动词‘见’+动词+介词‘于’+主动者”及其变式:1.受事主语+助动词“见”+动词+介词“于”+主动者:
(1)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被大方之家讥.......笑)
(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史·廉蔺列传》)(被秦王欺....骗)
2.受事主语+助动词“见”+动词:
(1)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
(《荀子·非十二子》)(被污辱;被信任;
被任用)..(2)臣闻武帝使中郎将苏武使匈奴,见留二十年。
(《汉书·燕..剌王旦传》)(被扣留)
(四)“被”字式:“受事主语+助动词‘被’+动词”及由助动词“被”演变为介词“被”的被动句:
1.受事主语+助动词“被”+动词:
(1)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
(《战国策·齐秦》)..(遭受攻打)
(2)兄固被召诣校书郎。
(《后汉书·班超传》)(接受召唤)..2.受事主语+介词“被”+主动者+动词:
(1)今月十三日,臣被尚书召问。
(蔡邑《被收时表》)(被尚.....书召问)
(2)吾被皇太后征,不知所为。
(《三国志·高贵乡公传》)(被皇.....太后征召)
第四节双宾语句式
一、双宾语句概念
同一动词后面带两个宾语的句子叫双宾语。
靠动词最近的叫“近宾语”或“间接宾语”,多指人,也指物;离动词远的叫“远宾语”或“直接宾语”,多指物也指人。
如“公赐之食。
”(《左·郑伯克段于鄢》)..“后稷教民稼穑”。
(《孟子·许行》)...现代汉语带双宾语的动词仅限于具有“获取”
义(“收、赚、赢、占、抢、借、拿、分、麻烦”等)和“给予”义(“送、教、赏、还、托、卖、输、交”等)方面的词。
如“借老师一本
书”、“教孩子读唐诗”。
古代汉语双宾语句的范围比现代汉语更广,除
了像上面所说的一般动宾关系外,还包括前面“词类活用”中所说的特殊
动宾关系。
特殊动宾关系的双宾语句是现代汉语没有的。
二、古代汉语的一般双宾语句古代汉语常见的带双宾语的动词有:
“赐、与、予、赠、为、语、告、示、教、问”等。
(1)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左·郑伯克毁于鄢》)......(2)公赐之食。
(同上)...(3)文公与之处(《孟子·许行》)...(4)秦昭王
闻之,使人遗赵王书。
(《史·廉蔺列传》)(5)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
(同上)...三、古代汉语特殊动宾关系的双宾语句
(一)使动双宾语句:
(1)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
无生民心。
(《左·郑...伯克段于鄢》)(使民生二心)
(2)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
(《左·宣二年》)....(使赵盾饮酒)
(3)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史·廉蔺列传》)(使秦负...曲)
(4)诸人持议,甚失孤望。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使孤...失望)
(二)为动双宾语句:
(1)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韩非子·五蠹》)(给它作准备)...(2)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
(同上)(给人民
作先...导)
(3)故圣人议多少,论薄厚为之政。
(同上)(给他们设置政事)...(4)吾羞,不忍为之下。
(《史·廉蔺列传》)(给他作下属)...(5)有圣人者立,然后教之以相生养之道;为之君,为之师,......(韩愈《厚道》)(给他们设置君;给他们设置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