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湘西市自治州第二民族中学2021年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省湘西市自治州第二民族中学2021年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依据所学名著,完成24-25题。

24. 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5 分)
A.《三国演义》中的“单刀赴会”,写东吴屡次讨要荆州未果,遂采用周瑜之计,设下鸿门宴,埋伏好刀斧手邀请关羽来赴宴。

关羽单刀赴会,最终安全脱身。

B.《家》中的觉慧接受新思想的熏陶,是一个叛逆者形象。

当高老太爷生病不见好转时,高家就请巫师来捉鬼,觉慧开门把众人责骂一番,体现了他思想激进,不迷信。

C.《茶馆》是一幅长卷式地展现社会生活的戏剧作品,它反映了清朝末年戊戌变法失败、民国初年和抗战胜利以后三个时代的历史现实。

D.《飞鸟集》内容丰富,包括了爱情、亲情、友情等多方面,诗人将祖国比喻成寻找理想境界的永恒旅客,像飞鸟一样经历内心的漂泊历程。

短小的语句道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引领世人探寻真理和智慧的源泉。

E.《老人与海》中,老人每取得一点胜利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最后遭到无可挽回的失败。

但从另外意义上讲,他却捍卫了“人的灵魂的尊严”,显示了“一个人的能耐可以到达什么程度” ,是一个失败的英雄。

25.简答题(10分)
(1)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一回说“将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请简述作者的用意。

(6分)(2)《欧也妮·葛朗台》中说,“葛朗台小姐的慷慨和她亡父的吝啬成了鲜明的对照。

”请列举出在老葛朗台死后葛朗台小姐所做的几件“慷慨”事情。

(4分)
参考答案:
24.A D
A项应是鲁肃之计;D项诗人将自己比喻成寻找理想境界的永恒旅客。

25.(1)①隐去真实的年代与背景,假托前朝人事;②隐去真实的事情,虚构了贾府中的人物变迁;
③用谐音手法,虚构人物,并暗示作品中的人物命运。

(每点2分。

共6分)
(2)①她给拿侬钱,促成了拿侬和田产看守人高诺阿莱的婚姻。

②欧也妮拿钱偿清了叔父生前的债务,成全了堂弟的婚事。

③她铸了一个纯金的圣体匣,献给教堂。

④她开办了养老院、教会小学和图书馆。

(每点1分。

共4分)
【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胡适
王肖潇朱东君
1917年7月,胡适撰写了大量有关白话文运动及文学革命的文章。

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胡适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的口号,大力推广白话文。

胡适身体力行,创作出版中国第一部白话新诗集《尝试集》,在中华诗国开创了一个以“胡适之体”为特色的白话自由体新诗流派;他创作出中国第一个白话散文剧本《终身大事》,开创了中国现代话剧的新形式;他的散文,“清新明白,长于说理讲学,好像西瓜之有口皆甜”;他热心提倡传记文学,所写的白话传记,文字清新晓畅,具冲淡自然之美;他还率先用白话翻译西方文学作品,出版了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译本。

由于胡适的倡导和朋友们的努力,白话文学很快取代了文言文学的地位,风行全国。

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明令规定,小学教材一律采用白话新课本。

胡适的白话革命大获成功。

在北大教英国文学和英文修辞学,对留美7年的胡适来说毫不费力,难的是教中国哲学史。

原先教这门课的陈汉章功底扎实,但思想陈旧。

他从传说中的伏羲讲起,讲了一年才讲到《洪范》。

有同学问他:“照如此讲法,一门中国哲学史何时才能讲完?”他回答:“无所谓讲完讲不完。

若说讲完,一句话可以讲完;若说讲不完,那就永远讲不完。

”胡适接课后,学生对他表示怀疑:“一个从美国新回来的留学生,如何能到北京大学讲中国的东西?况且才二十几岁!”谁知胡适一上来就非同凡响。

这位比学生大不了几岁的新派教授,迈着轻快的步子走上了讲台。

他抛开以前的课本,重编讲义,劈头一章是“中国哲学胚胎的时代”,用《诗经》作时代的说明,丢开唐虞、夏、商,直接从周宣王以后讲起。

这样一改,给那些言必称三皇五帝的旧脑筋以沉重的打击,用当年听课的学生顾颉刚的话说,“骇得一堂中舌桥而不能下”。

顾颉刚听过几堂课后,认为胡适讲得不错,便找到当时最敢放言高论的同学傅斯年,要他去听一听,以决定要不要将这个新来的老师从哲学系赶走。

学历史的傅斯年听后果然觉得不错,便对那些“不以为然”的学生说:“这个人书虽然读得不多,但他走的这一条路是对的,你们不能
闹。


就这样,胡适的中国哲学史课程取得了成功,那些思想保守的教师不仅没看成他的笑话,相反,选修胡适课的学生越来越多,一些外校学生乃至社会青年也慕名来旁听,26岁的胡适因此成了北大最受欢迎的教授之一。

在北大讲授中国哲学史的同时,胡适以自己博士论文为基础,改写成《中国哲学史大纲》讲义,由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

该书由时任北大校长蔡元培亲自作序,是中国学者第一次用近代学术观点和方法整理研究中国哲学史的专著,出版后立即风行海内,不到3年就再版7次,影响空前。

年纪轻轻的胡适立即成了中国学术界的“泰山北斗”。

胡适站稳脚跟后,北大变成了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胡适参与了《新青年》的编辑工作,帮助和指导进步学生。

他发表在《新青年》上的《易卜生主义》被视为“个性解放的宣言”。

他借易卜生之口说:“社会最大的罪恶莫过于摧折个人的个性,不使他自由发展。

”胡适因此“暴得大名”,成为青年心目中风头无二的新文化领袖。

(选自《环球人物》2015年第4期,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胡适因提倡文学改良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致力于推翻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言文,虽与陈独秀政见不合,但与其同为五四运动的核心人物,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百度百科)
②与马克思主义者的分歧,贯穿了胡适的一生。

这种分歧的根源不仅仅在于胡适的改良主义思想,还在于胡适缺乏一种理想主义情怀。

(北大历史学系教授彭小瑜)
③1919年年底,胡适整理出新文化运动的4条纲领: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

这是胡适对新文化运动最后的贡献。

此后,他与被他召唤起来的、走上街头投身历史洪流的新青年分道扬镳。

(《“男神”胡适》)
④胡适一生中,花在思想作战上的精力太少,结果在左右澎湃的浪潮下,他的声音渐渐沦为浪花余沫。

他本人也变得老惫而世故,与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胡适不能相比。

这是胡适的悲剧,也是中国自由主义者的悲剧。

(台湾历史学家李敖)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由胡适在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言论、做法可知,胡适对传统文化有一种天生的抵触情绪。

他认为传统文化束缚了青年人的思想,不能让青年人自由发展,必须废除。

B.有些思想守旧的北大老教授准备嘲笑教授英国文学、英文修辞学和中国哲学史三门课程的年轻胡适,但最终胡适通过个人的努力让自己成为被学生称赞的老师。

C.文章引用傅斯年的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傅斯年认为胡适读的书虽然没有自己多,但讲授中国哲学史所体现的研究方法是正确的;二是告诫学生们不能把胡适赶出哲学系。

D.胡适最终与被自己召唤、投身历史洪流的新青年分道扬镳的具体原因至少有四种:对马克思主义者的误解、个人自由主义泛滥、改良主义思想、缺乏理想主义情怀等。

E.这篇文章主要选取了胡适在北大任教授的相关材料,介绍了胡适担任教授时遭遇的困境以及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等,语言平实,对胡适的评价客观、公正。

(2)文本写陈汉章讲中国哲学史的相关内容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3)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6分)
(4)作为一位“新文化领袖”,胡适有哪些突出表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8分)
参考答案:
(1)D3分,E2分,B1分。

A,“束缚了青年人的思想,不能让青年人自由发展”的是社会而不是传统文化;“必须废除”错误,胡适要推翻的是文言文,而不是传统文化。

B,思想守旧的老教授准备嘲笑的是胡适这样讲授中国哲学史,不包括英国文学、英文修辞学两门课程。

C,“傅斯年认为胡适读的书虽然没有自己多”错误,傅斯年认为胡适读书少,但没有把胡适与自己对比。

(2)①介绍陈汉章讲授中国哲学史的方法。

陈汉章功底扎实、思想陈旧,讲中国哲学从传说的伏羲开始,讲解速度慢。

②与胡适对比。

通过陈汉章、胡适讲中国哲学史方法不同的对比,点明胡适用近代学术观点和方法讲授中国哲学史。

③引出下文。

为下文介绍胡适讲授中国哲学史的方法及其课程深受欢迎情况的表述做铺垫。

(3)①学生思想自由,敢于质疑老师。

比如学生敢质疑思想守旧的陈汉章老师讲授中国哲学史什么时候能讲完,对刚从美国回来的胡适讲授中国哲学史提出疑问。

②学生实事求是,能正确评价老师。

对胡适是否胜任中国哲学史的讲授任务,同学们是通过实际听课来评价的。

③老师做出努力,团结青年。

胡适编辑《新青年》以及其讲授中国哲学史课程得到认可,就连外校的学生甚至社会青年都来听他的课,在他的周围聚集了一大批进步青年。

(4)①撰写大量有关白话文运动以及文学革命的文章,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的口号,大力推广白话文。

②身体力行,创造第一本白话诗集、白话散文剧本、白话译本等。

③开辟了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新思路,出版了《中国哲学史大纲》。

④参与《新青年》编辑工作,帮助、指导进步学生,提出“个性解放”口号。

⑤整理出新文化运动的四条纲领: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

(答对任意四点即可)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所谓思想市场,就是学术、观点、言论、信仰的表达自由和它们相互之间的平等竞争。

它既包括思想在生产上的自由竞争,也包括思想在接受方面的自由竞争。

它意味着没有行政和法律的力量规定人们可以研究什么、不可以研究什么,可以说什么、不可以说什么;它也意味着每个人有权选择任何一种理论和观点,不同的理论和观点只能通过说理的方式争夺市场,没有人有权强制人们接受某种特定的观点和理念。

思想市场为什么重要?简单地说,是因为社会的变革和人类的进步基本上都是在新的理念推动下出现的,没有理念的变化就没有制度和政策的改变,而没有思想市场,就很难有新的理念的出现和传播,而整个社会就会失去变革的源泉。

历史分析和现实观察都表明,社会变革之所以发生,在许多情况下,不是因为一种利益战胜了另一种利益,而是因为理念战胜了利益,或者说,是因为一种(新的)观念战胜了另一种(旧的)观念,一种主义战胜了另一种主义。

许多看似是某种特定利益的胜利,事实上不过是某种特定观念的胜利。

这也说明,一个理念可能好,也可能坏。

如果我们接受一个坏的理念,可能给人类带来灾难;如果我们接受一个好的理念,那就可能使人类进步更快,使人们生活得更好,使社会变得更和谐。

但问题在于,什么是正确的理念,什么是错误的理念,并没有一个先验的标准,也没有一个权威性判断值得我们信赖。

你也许会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实践的检验只能是事后的,而理念一定是要超前的,如果理念没有超前的话,那么变革是不可能发生的。

所以当一种新的理念提出的时候,其实是没有任何实践可言的。

人类面临的一个很大的挑战,就是我们没有办法先验地知道哪一个理念对哪一个理念错。

这便是我们需要思想市场的原因。

一种理念正确与否,只能通过思想市场、观念市场的竞争来检验。

我当然不是说,思想市场竞争的结果一定是正确的理念胜出,但如果我们想降低错误理念胜出的可能性,唯一的办法是思想市场的自由竞争。

一种新的理念、观点、思想,从最初的提出,到最后变成实践,类似经济学家讲的一个“迂回生产”的过程。

这个过程涉及三个环节:生产环节、传播环节和实践环节。

处在最上端的生产环节的人,是我们称之为学者、哲学家、思想家的极少数人,他们的作用是生产新思想,所以我将他们称为“思想型的制度企业家”。

尽管不可否认,有些新观念最初是普通人提出的,但如果没有学者的理论化,草根的观念不大可能成为社会变革的力量。

公共知识分子、媒体从业人员、出版商、教师等处于这个过程的中间阶段,他们的工作是传播思想,将思想家创造的东西进行选择并组合成大众容易理解的东西,然后传播给政治家和普通大众,将其变成社会的共识,所以被哈耶克称为知识的“二手交易商”。

处于这个过程终端的是政治人物和实践家,他们的任务是发起变革,将新的理念变成法律和政策,我将他们称为“政治企业家”。

(选自张维迎《理念的力量》,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思想市场中,学术、观点、言论、信仰的表达是自由的,思想的生产、接受也是自由的。

B.只有理念改变了,制度和政策才可能改变;只有思想市场出现了,新的理念才能出现和传播。

C.人类之所以需要思想市场,是因为只有通过思想市场的竞争才能检验一种理念正确与否。

D.草根也可以提出一些新观念,但草根的观念只有经过学者的理论化才有可能成为社会变革的力量。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有了思想市场,就会有各种理念的自由竞争,而在竞争中最终胜出的也一定会是正确的理念。

B.在人类社会中,一种新的理念、观点、思想要想最终变成实践,其过程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

C.公共知识分子、媒体从业人员、出版商、教师等在思想成为实践的过程中起着选择、组合、传播的作用。

D.社会的变革和人类的进步,是因为新观念战胜了旧观念,一种主义战胜了另一种主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思想市场是自由、平等的,不限制人们研究什么、说什么,也不强制人们接受某种观点和理念。

B.一个理念的好与坏关系着社会的进步与否,但一个理念在提出时人们并不能明确它的好与坏。

C.一种新的理念能不能变成法律和政策,关键在于处在“迂回生产”过程终端的政治人物和实践家。

D.理念有好有坏,但由于人类有分析辨别能力,所以总是会接受好的理念,不会接受坏的理念。

参考答案:
1.B
2.A
3.D
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文本第二段中说:“没有思想市场,就很难有新的理念的出现和传播。

”“很难”并不是完全没有可能,B项说法过于绝对。

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文本第四段末尾说:“我当然不是说,思想市场竞争的结果一定是正确的理念胜出。

”A项中“也一定会是”说法错误。

3.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文本第三段说“如果我们接受一个坏的理念,可能给人类带来灾难;如果我们接受一个好的理念,那就可能使人类进步更快”,这说明人类也可能接受坏的理念。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子贡传
端木赐,卫人,字子贡。

利口巧辞。

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①,故移其兵欲以伐鲁。

孔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夫鲁,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子贡请行,孔子许之。

至齐,说田常曰:“臣闻之,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

今君忧在内。

鲁弱吴强,不如伐吴。

伐吴不胜,民人外死,大臣内空,是君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孤主制齐者唯
君也。

”田常曰:“吾兵业已加鲁矣,奈何?”子贡曰:“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


子贡南见吴王,说曰:“今以万乘之齐而私千乘之鲁,与吴争强,窃为王危之。

且夫救鲁,名存亡鲁,实困强齐也。

”吴王曰:“吾尝与越战,越王苦身养士,有报我心。

子待我伐越而听子。

”子贡曰:“越之劲不过鲁,吴之强不过齐,王置齐而伐越,则齐已平鲁矣。

夫伐小越而畏强齐,非勇也。

夫勇者不避难,智者不失时。

今存越示诸侯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必相率而朝吴,霸业成矣。

且王必恶越,臣请东见越王,令出兵以从,此实空越,名从诸侯以伐也。

”吴王大说,乃使子贡之越。

越王除道郊迎。

子贡曰:“今者吾说吴王以救鲁伐齐,其志欲之而畏越,曰‘待我伐越乃可’。

如此,破越必矣。

且有报人之志,使人知之,殆也。

”勾践顿首再拜,遂问子贡。

子贡曰:“吴王为人猛暴,子胥以谏死,太宰嚭用事,顺君之过安其私:是残国之治也。

今王诚发士卒佐之以徼其志,重宝以说其心,卑辞以尊其礼,其伐齐必也。

彼战不胜,王之福矣。

战胜,必以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此灭吴必矣。

”越王大说,许诺。

子贡还报吴王,吴王大说,遂发九郡兵伐齐。

子贡因去之晋,说晋君修兵休卒以待吴,晋君许诺。

子贡去而之鲁。

吴王果与齐人战于艾陵大破齐师获七将军之兵而不归果以兵临晋与晋人相遇黄池之上吴晋争强晋人击之大败吴师越王闻之涉江袭吴杀夫差而戮其相破吴三年东向而霸。

(节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有删改)
【注释】①高、国、鲍、晏: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齐国握有实权的卿大夫。

5.对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置齐而伐越置:安排
B.越王除道郊迎除:清除
C.今王诚发士卒佐之以徼其志诚:果真D.说晋君修兵休卒以待吴兵:兵器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二三子何为莫出②窃为王危之
B.①子胥以谏死②重宝以说其心
C.①夫伐小越而畏强齐②其志欲之而畏越
D.①吴王大说,乃使子贡之越②待我伐越乃可
7.子贡在游说各国君主时,总在赤裸裸的利益之上,加上一层冠冕堂皇的道理外衣。

下面都属于“道理外衣”的一组
是(3分)
①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②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
③夫勇者不避难,智者不失时④今者吾说吴王以救鲁伐齐
⑤且有报人之志,使人知之,殆也⑥说晋君修兵休卒以待吴
A.①④⑥B.②③⑤C.①③⑤D.②④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齐国阴谋家田常想谋反,但又担心高、国、鲍、晏四大权臣反对,于是准备发动对鲁国的战争以削弱四人实力。

子贡临危出使,辗转于各国,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成功分化瓦解他们,保存了鲁国。

B.子贡凭着能言善辩,纵横捭阖,奔走于众多诸侯国中,最终使这些诸侯国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其中变化最大的是吴国和越国,原先强大的吴国灭亡了,原先濒临灭国的越国则崛起。

C.吴国以救鲁的名义入侵齐国,打败齐国后,与晋国争霸,但最终未能如愿。

吴军被晋军大败的消息传出后,越国趁机突袭吴国,吴国形势急转直下,曾经不可一世的吴王夫差也最终身死。

D.越王勾践为了让吴王夫差放心前去攻打齐国,以使自己得到再次崛起的机会,除了派人给吴王送上贵重的宝物,他还在吴王面前表示,自己愿意带上越国兵马助吴王一臂之力。

9.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4分)
吴王果与齐人战于艾陵大破齐师获七将军之兵而不归果以兵临晋与晋人相遇黄池之上吴晋争强晋人击之大败吴师越王闻之涉江袭吴杀夫差而戮其相破吴三年东向而霸。

(2)翻译下面的句子。

(6分)
①是君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

(3分)
②令出兵以从,此实空越,名从诸侯以伐也。

(3分)
参考答案:
5.【文言实词】(3分)
A(置:放弃。


6.【文言虚词】(3分)
C(而:连词,都表转折。

A.为:介词,因/介词,替。

B.以:介词,因/连词,表目的。

D.乃:副词,于是/副词,才。


7.【信息筛选】
C(②这不是“道理”,而是应对“已加鲁”的方法。

④这是子贡叙述自己先前的做法。

⑥这只是叙事,而非“道理”。

①③⑤均为子贡游说各国君出兵的大道理。


8.【文意理解】(3分)
D(“他还在吴王面前表示……”无中生有)
9.【断句翻译】(4分)(1)吴王果与齐人战于艾陵/大破齐师/获七将军之兵而不归/果以兵临晋/与晋人相遇黄池之上/吴晋争强/晋人击之/大败吴师/越王闻之/涉江袭吴/杀夫差而戮其相/破吴三年/东向而霸。

(4分。

每错断、漏断三处扣1分。


(2)①这样,您上无强大的群臣相抗衡,下无百姓责难。

(3分。

“是”1分,“过”1分,大意对1分。


②让(越王)出兵相随,这实际上是使越国国内空虚,名义上是追随诸侯去讨伐(齐国)。

(或:名义上是让诸侯追随您讨伐齐国)(3分。

“空”1分,补出省略成分“越王”1分,“名从诸侯以伐也”大意对1分。


【参考译文】
端木赐,卫国人,字子贡,口齿伶俐,能言善辩。

田常想在齐国作乱,却畏惧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的势力,所以想调遣他们的兵力来攻打鲁国。

孔子听说这件事,对门下的弟子说:“鲁国是父母之邦,祖国如此危难,你们几个为何不挺身而出呢?”子贡请求前去救鲁国,孔子答应了。

子贡到了齐国,劝说田常说:“我听说,忧患在国内的攻打强国,忧患在国外的攻打弱国。

现在您的忧患在国内。

鲁国弱小,吴国强大,不如攻打吴国。

攻打吴国如不胜,百姓死在外国,朝廷内大臣势力空虚,这样,您上无强大的群臣相抗衡,下无百姓谴责,孤立君王制约齐国的就只有您了。

”田常说:“我的军队已经开赴鲁国了,怎么办?”子贡说:“请让我前去见吴王,请他援救鲁国攻打齐国, 您就率兵迎击他们。


子贡南下去见吴王,劝吴王说:“如今,拥有万辆兵车的齐国独自占领千辆兵车的鲁国, 与吴国争强弱,我私自为大王的危险担心。

况且援救鲁国,表面上是保存危亡的鲁国,实际上是围困强大的齐国。

”吴王说:“我曾经与越国交战,越王苦炼自身,优养名士,有报复我的打算。

您等我攻打了越国后再听从您的意见。

”子贡说:“越国的实力没有超过鲁国,吴国的强大没有超过齐国,大王放下齐国而去攻打越国,那么齐国早已平定鲁国了。

况且大王攻打弱小的越国而害怕强大的齐国,就不是勇敢了。

勇敢的人不避危难,明智的人不会坐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